现场管理的六要素现场管理的六个要素即:人、机、料、法、环、测.也就是以下要介绍的5M1E 分析法.a) 人(Man):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b)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c) 材料(Materia):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d) 方法(Method):这里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择、操作规程等;e) 测量(Measurement):主要指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f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由于这五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所以常简称为5M1E我们知道工序是产品形成的基本环节,工序质量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工 序质量对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工序标准化作业对工序 质量的保证起着关键作用,工序标准化在工序质量改进中具有突出地位.工序质 量受5M1E即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工序标准化就是要 寻求5M1E的标准化那么我们如何控制这六个因素形成标准化以达到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呢?1、操作人员因素(人)主要控制措施:(1) 生产人员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经过相关培训考核.(2) 对特殊工序应明确规定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 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3) 操作人员能严格遵守公司制度和严格按工艺文件操作,对工作和质量认真负 责。
4)检验人员能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 并按规定报送2、 机器设备因素(机)主要控制措施有:(1) 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包括设备的购置、流转、维护、保养、检定等均有 明确规定2) 设备管理办法各项规定均有效实施,有设备台账、设备技能档案、维修检定 计划、有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3) 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均符合工艺规程要求,能满 足工序能力要求,加工条件若随时间变化能及时采取调整和补偿,保证质量要求4)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3、 材料因素(料)主要控制措施有:(1) 有明确可行的物料采购、仓储、运输、质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2) 建立进料检验、入库、保管、标识、发放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控制质量3) 转入本工序的原料或半成品,必须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4) 所加工出的半成品、成品符合质量要求,有批次或序列号标识5) 对不合格品有控制办法,职责分明,能对不合格品有效隔离、标识、记录 和处理6) 生产物料信息管理有效,质量问题可追溯.4、 工艺方法的因素(法)主要控制措施有:(1) 工序流程布局科学合理,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2) 能区分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和一般工序,有效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 和控制点能标识清楚.(3)有正规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质量控制办法和工艺操作文件.(4)主要工序都有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文件对人员、工装、设备、操 作方法、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 确工艺参数外,还应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试样的制取、工作介质、设备和环 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5) 工艺文件重要的过程参数和特性值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特殊工序主 要工艺参数的变更,必须经过充分试验验证或专家论证合格后,方可更改文件.(6) 对每个质量控制点规定检查要点、检查方法和接收准则,并规定相关处理 办法7) 规定并执行工艺文件的编制、评定和审批程序,以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文 件的正确、完整、统一性,工艺文件处于受控状态,现场能取得现行有效版本的 工艺文件8) 各项文件能严格执行,记录资料能及时按要求填报.5、 环境的因素环)主要控制措施有:(1) 有生产现场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制度.(2)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等符合生产技术文件要求3) 生产环境中有相关安全环保设备和措施,职工健康安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4) 生产环境保持清洁、整齐、有序,无与生产无关的杂物可借鉴5S相关要 求5) 材料、半成品、用具等均定置整齐存放6) 相关环境记录能有效填报或取得6、 测量的因素(测)主要控制措施包括:(1) 确定测量任务及所要求的准确度,选择使用的、具有所需准确度和精密度能 力的测试设备2) 定期对所有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确认、校准和调整3) 规定必要的校准规程其内容包括设备类型、编号、地点、校验周期、校 验方法、验收方法、验收标准,以及发生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4) 保存校准记录5) 发现测量和试验设备未处于校准状态时,立即评定以前的测量和试验结果 的有效性,并记入有关文件工序标准化对5M1E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将工序标准化工作纳入工序 质量改进的整体计划之中在制定相关标准化要求基础上,通过工序质量的调查 与分析,发现工序标准化各具体要求的执行偏差,进而采取改进措施通过工序 质量改进的持续循环,促进工序标准化的真正实现和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工序质 量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