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资格考试习题

ch****o
实名认证
店铺
2024-10-31
PPT
612.50KB
约35页
教师资格考试习题_第1页
1/35
教师资格考试习题_第2页
2/35
教师资格考试习题_第3页
3/35

THE END,谢谢 观看,中学教育学,习题班,主讲老师:,郭启维,1、【,例题,名词解释题,】,教育目的(狭义):,【,答案,】,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第四章 教育目的,2,、,【,例题,选择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媒介,C,教育理论,D,教书方法,【,答案,】A,第四章 教育目的,3、【,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作用答案,】,评价,第四章 教育目的,4、【,例题,简答题,】2010,年真题,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第四章 教育目的,5、【,例题,选择题,】,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A,、制定教育目的者的哲学观念,B,、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C,、制定教育目的者的理想人格,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答案,】D,第四章 教育目的,6、【,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答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四章 教育目的,7、【,例题,论述题,】,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答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章 教育目的,8、【,例题,简答题,】2010,年真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案,】,(,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章 教育目的,9、【,例题,论述题,】,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答案,】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第四章 教育目的,10、【,例题,名词解释题,】2011,年真题,德育,【,答案,】,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四章 教育目的,11、【,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长教育,D,继续教育,【,答案,】B,第四章 教育目的,12、【,例题,论述题,】2011,年真题,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答案,】,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第四章 教育目的,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1、【,例题,判断题,】2010,年真题,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答案,】,正确解析,】,: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可知,这句话是正确的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2,、,【,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答案,】C,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3,、,【,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教师的神圣使命是(),【,答案,】,教书育人从教师的概念可知,教师最神圣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4,、,【,例题,简答题,】2010,年真题,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说明答案,】,(,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5,、,【,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答案,】,职业角色多样化教师共有六种职业角色,故该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多样化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6,、,【,例题,选择题,】,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答案,】A,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7,、,【,例题,简答题,】2009,年真题,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答案,】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8、【,例题,选择题,】2010,年真题,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A,、学校,B,、家长,C,、学生,D,、教师,【,答案,】,:,D,【,解析,】,: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9、【,例题,填空题,】,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答案,】,授受,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1、【,例题,名词解释题,】2011,年真题,课程,【,答案,】,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第六章 课程,2、【,例题,选择题,】,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家庭课程,B.,校外课程,C.,省级课程,D.,学校课程,【,答案,】D,第六章 课程,3、【,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答案,】,教学目标,第六章 课程,4、【,例题,填空题,】2009,年真题,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和教科书。

答案,】,课程标准,第六章 课程,5、【,例题,名词解释题,】,教学大纲,【,答案,】,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第六章 课程,6、【,例题,填空题,】2009,年真题,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少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所以,开设哪些科目是,_,的中心问题答案,】,教学计划,第六章 课程,7、【,例题,多项选择题,】,教科书编制要遵循以下哪些原则,?,(),A,、,可读性,B、,启发性,C,、,内容的基础性,D、,趣味性,E,、,科学性,【,答案,】ABCE,第六章 课程,8、【,例题,多项选择题,】,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整体性原则,B、,生理适宜原则,C、,舒适性原则,D、,迁移性原则,E、,统一性,【,答案,】ABD,第六章 课程,9、【,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起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终点答案,】,课程评价解析,】,:当编制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材,或提出某种教学手段时,马上就应该进行评价,以发现在早先的实验中,是否有表明这个想法的有效证据。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六章 课程,10、【,例题,多项选择题,】,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A,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B,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 计划实际的结果上,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D,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E,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答案,】ABD,第六章 课程,。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