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模拟测试题 一、社科文阅读(共9分)“中庸”辨析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答案】B (B项中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关系.)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答案】C (C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答案】D (A项:曲解了原文,“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 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二、 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夫子当路于齐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②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③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④微子、微仲、⑤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⑥,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①曾西:名申,字子西,曾参之子,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⑥镃基:锄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子当路于齐 当路:当政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许:答允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流风:传统作风、教化D 今时则易然也 易:容易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文王何可当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公孙丑觉得是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所以管仲、晏子是值得学习的公孙丑称赞孟子可以和管仲、晏子相比较,孟子听了很高兴地接受了.C孟子认为应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家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3分)译文: ②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3分)译文: 答案: 4。
B(许:振兴)5. B(A为:认为/成为,变成;B均表反诘语气;C代词,指纣王/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D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此) 6. B(晏子管仲是以霸道来施政的1)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 (2)(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二)古诗鉴赏野菊 【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答: (9)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答: (10)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参考:(8)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9)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10)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三) 古文填空 11、子在川上曰:“ , !”(《论语》) 12、爱人者, .敬人者, 《孟子》) 13、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长.(《有无相生》)15、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曲阜也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和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
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提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询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
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同大成门争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这段话, 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时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曲阜“三孔”中引起我留连仰慕的树木,还有孔府花园的五君子柏这株经历四百余年风雨的柏树,有若匪夷所思的巨掌伸出五指,采摄阳光和云霞,拥抱着寄居其间的一株古槐。
我钦佩其博大胸襟,在树前留影.我想,柏与槐的根系是无心自立门户的,它们互相纠结,共同抗御风雨雷电.一者枝杆如虬,一者翠叶婆娑,相互掩映,相互扶持,各抒所长,荣辱与共,创造了“五柏抱槐”的旷世奇观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我这次来去匆匆,未及踏访.据《阙里志·山川》:“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是也;流下注为智源溪其他有观川亭,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一川秀水融汇着多少浩茫的人生感触孔庙之旁有孔子故宅,大概能唤起游人的亲切感吧,但它已改作奉祀孔子先人的家庙,而且每个先人都封了王爵,宅中有孔子当年饮水的古井,据称那井水是“既清且渫"的,如今已成暗浊的止水井旁有乾隆皇帝“故宅井赞碑”镌刻有这位盛世群王的“饮水拜师”铭文:“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不过,井之四周已筑起雕花石栏、四角碑亭,俨然“圣水”的模样这也就失去了我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尚能联想到少年鲁迅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挖掘何首乌、采搞覆盆子的自然趣味了参观曲阜“三孔”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7。
作者为什么“感到寻根的失落”? 18结合原文,应该如何理解第 4段中的“人情味"?19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五君子柏"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写孔子在川上感叹光阴易逝? 答案:16、孔子坐像,孔子手植桧,五君子柏、孔子故宅水井(每点1分)17、因为作者看到了权势者对孔子的高捧和利用(1分),民众对孔子的恭敬和疏远(1分)感到圣人离自己很遥远(1分)18、首先应看到伟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1分)其次是要客观对待这种情感,(1分)不应该将伟人神圣化(1分)19、(1)暗指孔子及其学说应融入民族文化传统之中,(1分)相互扶持,各抒所长(1分)2)指出孔子的学说源于他对自然现象(1分)和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1分)四、语言表达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期年(jī) 揠苗(yà) 喟然(kuì) 侮辱(wū)B.会稽(Kuài) 畏葸(xǐ) 禅让(chán) 数罟(cù)C.皈依(guī) 恣睢(suī) 决渎(dòu) 埋怨(mán)D.巡狩(shòu) 泾流(jìng) 卜筮(shì) 朝觐(jìn)1.C.(A.侮辱wǔ;B。
禅让shàn;D.泾流jīng)2.下列各组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耰而不缀 鹏宵万里 举一返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不奋不启 贻笑大方 杀身成人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C.混沌初开 守株待兔 脍炙人口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D望洋兴叹 有教无类 和衷共济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2A.耰而不辍,鹏霄万里,举一反三;B不愤不启,杀身成仁;C.正确;D.仰之弥高,钻之弥坚)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即使得了冠军,也不应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B. 检察机关以无所不为的勇气,顶住各种压力,严肃查处涉及多位政府官员的金融诈骗案,百姓拍手称快C. 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A.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不能形容骄傲自满B.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C.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D。
相濡以沫: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B.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C.由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丰田公司从全球召回了数百万辆汽车.这将是丰田公司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一次信任危机D.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将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作出了具体划分,使得违规作弊有法可依\4.AB.多重否定不当导致不合逻辑;C.“这”指代不明;D.成分残缺)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也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B.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表现老子主张的作品《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C.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D.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韩非子,其代表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5.D.(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相信, 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到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的毒害①失却了行动的力量②有的人则以行动抵御悲观主义③为生命争得了或大或小的地盘④有的人被悲观主义的阴影笼罩住了 ⑤每个正常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悲观主义⑥一生中有些时候难免会受人生虚无的飘忽感的侵袭A.②③④①⑤⑥ B.⑤⑥④①②③C.⑥⑤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⑥⑤ 6.B详见下文)我相信,每个正常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悲观主义区别在于,有的人被悲观主义的阴影笼罩住了,失却了行动的力量,有的人则以行动抵御悲观主义,为生命争得了或大或小的地盘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的毒害最凄凉的不是失败者的哀鸣,而是成功者的悲叹在失败者心目中,人间尚有值得追求的东西:成功.但获得成功仍然悲观的人,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他已经无可追求失败者仅仅悲叹自己的身世;成功者若悲叹,必是悲叹整个人生ﻫ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
ﻫ(节选自周国平《悲观•执著•超脱》)7、在下面一段文字结尾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3分)从孔子以后,被哲学史和思想史叙述过的每个思想家,似乎都有他们被选中、被叙述的理由,孟子多了“性善”的论据,而荀子多了“性恶”的思想,于是开出两种儒家的进路,董仲舒提倡了“天人合一”而且“独尊儒术",而王充有前人没有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韩愈提出“原道”,而程朱大讲“天理",总之, . 参考答案 1:儒学后浪推前浪就成了两千年流不尽的一条河2:后世儒学大师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比前人更高明扣住“发展"“超越”意蕴答题即可)六、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谁说不是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参考: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