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侦察预警监视体系建设分析日军认为,要有效应对空袭兵器袭击,首先必须能够对来袭兵器进行早期预警,并保持 持续的跟踪为此,日军近年来十分重视侦察预警体系建设,构筑起较为严密的立体侦察预 警体系,为实现行使武力的时机由“遭受入侵后”提前到“受到威胁时”打下坚实基础一、努力打造严密的侦察预警体系(一)积极完善“三基”侦察预警系统 日本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实力,现已初步建成了完善的侦察预警系统在陆地上,日本通 过已掌握的技术,研制了新型移动式和固定式三坐标雷达:J/TPS-102型、J/FPS—XX型, 并成功地解决了雷达可视范围有限的问题,可实现对远程高空和近程低空高速乃至隐形目标 的有效跟踪这些新型雷达投入使用后,预警时间可由目前的7分钟提高到10〜15分钟 目前,自卫队计划增添4个可以跟踪弹道导弹的FPS-XX新型地面雷达,并对现有6座J/ FPS-3雷达进行改造在海上,海上自卫队的4艘“金刚”级“宙斯盾”舰装备的AN / SPY-1D 舰载防空雷达,能覆盖数百千米以上的区域据悉日本计划再采购6艘“金刚”级“宙斯盾” 驱逐舰随着美日情报网的墓本建成,日本将配备总额2. 5〜3亿美元的美制海基X波段 相控阵早期预警雷达,在日本附近形成两级导弹预警体系:海上移动式与陆上固定式预警雷 达可大大增加预警时间,弥补“宙斯盾”的预警漏洞。
在空中,航空自卫队装备有13架E-2C 预警机和4架E-767预警机,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再购买6架E-767预警机和将13架E—2C 全部升级为“鹰眼-2000”预警机,到时其作战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此外日军还加大了无 人侦察飞机的研制工作,并决定购买高性能远程侦察机目前防卫厅已派考察组赴美国,德 国和以色列等国考察各种类型的无人机,以确定最终型号二) 致力推进外层空间的军事利用 目前,日本政界借口朝鲜导弹威胁,试图变日本“非军事”利用太空的原则为“认可非攻击性技术的军事用途” 2000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防卫厅在2003年耗资约12. 5〜20. 5 亿美元研制和发射4颗“北极”系列多用途情报收集卫星,并打算在2009年再发射4颗地 面分辨率0. 5米的新一代侦察卫星,以求提高“视力”日本在2006~2008年的三年太空计 划中,已将发射多用途情报收集卫星作为重点,研制具有识别能力的第三代侦察卫星,完善 太空反导预警系统据悉,日本的第三代卫星将在2009年度投入使用据此,到2010年, 日本至少将拥一个由 8 颗侦察卫星形成的军事卫星间谍网,其战略侦察预警能力、天基军用 侦察和军事通信能力都将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利用航天系统直接支援作战的能力。
三) 努力推进反导预警系统建设日本反导预警系统除侦察监视卫星、预警机、舰载AN/SPY—1A型相控阵雷达、地面 雷达外,即将装备的美制X波段早期预警雷达也将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5月克 林顿政府发表了旨在保护其盟国及友好国家免遭弹道导弹威胁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后,日本 对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十分重视,并就这个问题一直与美国保持磋商 1998年12月 25日, 日本正式决定从1999年开始参与对导弹预警和跟踪系统等共同技术的研究 2003年年底日 本宣布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政府在2004年度中为导弹防御系统及相关项目的支出高达 9. 89亿美元据日本共同社报道, 2006年年底前,日美将实现导弹防御情报网的互联,以 建立一个可共享导弹防御信息的情报网,这将使日本的反导预警系统更加完善四) 积极发展军队“神经网络”建设着眼于未来作战,日本已初步建立起以三军自卫队为基础、以防卫厅为核心的C4系统, 指挥控制能力和通信能力大为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卫队的指挥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2003年3月,日军完成了“防卫综合数字指挥网”(IDDN)的铺设,指挥通信系统实现了自 动化和数字化:2004 年度对“中央指挥系统”与“防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 升级,提高了其联接能力和性能。
全部互联后,可实现从防卫厅到第一线线部队,以及驻日 美军的情报、指挥通信网络的无缝通信;陆上自卫队各方面队,海上自卫队的联合舰队,地 方队,航空自卫队的航空总队、航空方面队等主要作战部队的指挥通信网也更加完关;可实 现与航空自卫队自动警戒管制系统和海上自卫队联合舰队指挥支援系统的联网,使日本的自 动化指挥控制能力大幅跃升同时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系统的安全,日军加快了对网络战、电 子战的研究,引进了大量的通信设施和电子战装备,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得 到了有效保障二、主要特点分析(一)重视程度高,投资力度大 日本自卫队一直将提高侦察预警能力作为其建设的重点在研制和引进预警设备方面, 防卫厅鼓励军工企业进行目标自动识别、相控阵雷达、无源传感器、大规模数据处理、图像 寻的器等技术的研究,并对从国外引进的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在装备13 架 E-2C 空中预警 机后,又投资17. 6〜17. 9亿美元定购了 4架E—767空中预警机,并把长航时无人侦察 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为了改变日本目前部分航天情报必须依靠美国提供的局面,日本宇航 开发机构也不增大对情报收集卫星的投入,发展间谍卫星和其他多用途卫星。
旨在进行情报 收集的第三代间谍卫星和具有超强识别能力的第四代间谍卫星业已纳入了研发计划二) 预警设备先进,分析处理能力强 目前,日本已建成一个拥有卫星、预警机、侦察机、雷达,监听站等多种手段的预警探测系统,具有先进水平的战略和战术C4I系统也初具规模,能够实现对所获情报的快速传输 和处理陆上J/FPS-3型固定三坐标雷达是一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相控阵雷达,对远程高 空目标和近程低空目标具有较强的探测与跟踪能力,能够有效发现隐形飞机等飞行物,另外 还装备有欺骗诱饵系统,抗干扰性能较强;“J/FPS—XX”雷达采用电子扫描来控制电波指 向的方式,可捕捉到高速且反射面很小的弹道导弹,监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能对来袭导 弹飞行轨道进行扫描和准确定位海上“宙斯盾”舰装备的AN / SPY-1D舰载防空雷达是 海基侦察预警系统的主要装备,覆盖区域可达数百千米以上,一次可探测200个目标,能跟 踪其中最具威胁的18个目标,并能同时引导3枚导弹攻击空中机载AN / APY-2雷达兼 有对地和海上目标的监视能力,可发现400千米远,雷达散射截面5米2的目标,E-767和 E-2C预警机配合使用,探测距离扩大至600千米,能极大提高全空域的 预警能力。
另外,太空中的“大地”号侦察卫星搭载有3台高性能遥感仪、全色遥感立体测 绘仪,高性能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AVNIR-2),以及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的相控阵型 L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克服黑夜和云层的影响,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监视三) 预警的重点西重于东,北重于南 为了应付“周边事态”,日本根据其国家战略有重点地构建预警体系现在,日本在沿海周边呈环形配置了40个地面固定和移动雷达站,对周边空域实施不间断监视从28个防 空监视点和9个监听站设防地点来看,多数在日本海一侧,可监听朝鲜半岛、中国、俄罗斯、 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地区的情报信息航空自卫队4架E—767预警机和13架E-2C预警机主 要担负北部、中部和西部空域的警戒巡逻任务,其战略防备重点已逐步往西部和西南部海域 转移据悉,日本引进无人侦察机的主要作用将是收集图像情报,以提高对周边国家弹道导 弹的监视能力未来,钓鱼岛、独岛和北方四岛这些有争议的区域也将是日本无人机关注的 重点日本政府建立的旨在搜集导弹发射等“可能对日本造成国家安全威胁”信息的军事卫 星间谍网,其侦察对象已包括中国、韩国和俄罗斯据日本《读卖新闻》披露,为了响应日 益积极的日美防务安全合作,日本防卫厅已决定重点搜集亚洲情报。
日本《产经新闻》也报 道,日本之所以部署全新的地面雷达FPS—XX,并对原有的6座FPS-3雷达全面升级,主 要是为了“防范朝鲜和中国的导弹威胁”四)加强与美合作 为了寻求与美国合作, 日本在反导预警技术还远未成熟,航天事业屡受打击情况下, 依然不遗余力地参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其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发展本国的军 工技术同时美国也由于其战略需要,在日本建立了大量军事情报设施,并积极扶植日本的 情报系统建设,为其提供情报以及情报侦察技术和装备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厅长 官额贺福志郎近日称, 2006 年年底前,日美将实现导弹防御情报网的联网,届时,日本地 面上以及“宙斯盾”舰上配备的雷达网和指挥系统都将同美方的早期预警卫星、计划设置在 青森基地的美军移动式早期预警雷达以及美军“宙斯盾”舰上的雷达网形成情报网络此外, 日本还要求与美军共享其他情报网,以便获得更多情报据《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与美 国在“2+2”战略谈判中商定,日美将在横田基地成立美日联合司令部,共享军事情报五)对美依赖性增强 日本侦察预警系统的建设无法离开美国的支持,其战略预警完全依赖美国,战役战术预 警部分依赖美国,预警机及“宙斯盾”系统的关键技术也均来自美国,其他预警装备也主要 从美国引进。
就是在情报方面,日本也严重依赖美国的支持,尤其需要美国侦察卫星和情报 机构搜集到的战略和战术情报,例如,朝鲜向日本海试射导弹的情报,就是首先从美国那里 获取据报道,为建立美日联合预警,美国正帮助日本积极改进现有的“宙斯盾”驱逐舰和 “爱国者3”型地空导弹系统但据知情者透露,美国拒绝为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提供 卫星预警信息接收装备,使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患上了“近视眼”,日本必须“拉着美国伸 过来的木棍”才能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