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4级高一语文上期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
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 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 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内容与脉络B. 本文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第二段中“农业”与“游牧业”“工业”的对比,论证了乡土社会与土地的联系紧密C. 第四段由人和人空间关系的阐释进而深入论述“熟人社会”的特征,从而推出乡土社会的又一特性,即靠规矩而不是法律来维护信用D. 文章结尾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读者结合当下实际进行相应的思考。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B. 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 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 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4. 请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6分)5. 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 ”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 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
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 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 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 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 ”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
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