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目 录第一篇 网络平台操作篇 1一、登录页面 2二、系统页面 2三、机构管理 3 (一)信息登记 3 (二)行为管理 4四、监测管理 5 (一)工程项目登记 5 (二)巡检记录登记 17 (三)简报信息登记 18 (四)原始数据查询 19 (五)监测情况查询 20第二篇 监测点保护篇 28一、目的 29二、适用对象 29三、工作职责 29四、质量标准 30五、保护方法及措施 30 (一)监测基准点 30 (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墩 31 (三)围护结构顶部位移(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 32 (四)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33 (五)内支撑、外拉锚的应力、应变及轴力监测点 34 (六)周边建(构)筑物位移监测点 36 (七)地下水位监测点 36 (八)测点保护标示 38第三篇 仪器现场操作篇 39一、全站仪测量外业指导书 40 (一)适用对象 40 (二)参考规范标准 40 (三)测量原理 40(四)整置仪器 40(五)监测项目现场操作流程 42二、测斜仪测量作业指导书 46 (一)适用对象 46 (二)参考规范标准 46 (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Singo测斜仪) 47 (四)注意事项 49三、电子水准仪测量作业指导书 50 (一)适用对象 50 (二)参考规范标准 50 (三)测量原理 50 (四)建立外业监测控制网 50 (五)操作流程(索佳SDL1X) 51四、裂缝测量作业指导书 57 (一)适用对象 57 (二)参考规范标准 57 (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 57 (四)外业测量 59五、频率测量仪器作业指导书 59 (一)适用对象 59 (二)参考规范标准 60 (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SSC-102型振弦读数仪) 60第四篇 计算公式及原理篇 70一、水平位移监测 72 (一)原始数据测量 72 (二)计算示意图 72 (三)计算段面划分 73 (四)点到虚拟断面的距离计算 73 (五)距离正负号约定 74 (六)水平位移坐标中误差计算 75二、竖向位移监测 76三、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76 (一)水准仪测量 76 (二)全站仪测量 76四、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78五、倾斜监测 78六、裂缝监测 79七、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79 (一)围护桩、墙内力监测 79 (二)立柱内力监测 81 (三)(混凝土、钢)支撑内力监测 81八、土压力监测 83九、孔隙水压力监测 84十、地下水位监测 84十一、锚索及土钉(锚杆)内力监测 85 (一)锚索内力监测 85 (二)土钉(锚杆)内力监测 85第一篇网络平台操作篇一、登录页面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登录网址为:二、系统页面 监测单位登录后的系统页面主要版块为:机构管理及监测管理。
三、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设置为信息登记及行为管理两个版块一)信息登记1.监测机构登记 对于某些项目,若监测单位未有该项资质则无须上传2.监测人员登记 点击“新增”,输入相关项目,对于该人员未有的资格证书等不予上传;完善相关信息后保存,若需修改类似信息,则采用该人员信息后面的“编辑”项进行更改特别注意:考虑到“监测项目负责人”在甲工地为“项目负责人”,在乙工地可能为监测员,因此,在监测人员登记中有“职务”一项选择(如下图)对于所有可能作为“监测项目负责人”的监测人员,职务均应选为“监测人员”,否则在项目登记中无法选择该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3.监测设备登记 监测设备登记参照“监测人员登记”二)行为管理行为管理下面设置实时查询、设备超期查询及设备超期预警三个版块1.实时查询 该版块主要在于查询监测单位是否正在进行基坑监测工作2.设备超期查询根据各单位的设备登记,统计各监测仪器是否超过检定有效期,并对于超期的设备予以统计3.设备超期预警根据各单位的设备登记,若监测仪器即将超过检定有效期,系统对于该部分仪器予以统计,提醒监测单位对该仪器及时送检四、监测管理监测管理主要使用用户为“基坑监测”实施主体-各监测单位。
主要包含:工程项目登记、巡检记录登记、简报信息登记、原始数据查询、监测情况查询六个版块页面上对于已实施监测或拟进行监测的基坑工程予以列表呈现一)工程项目登记页面显示正在进行监测或拟将进行监测的工程信息页面最右侧一列为基坑工程的信息录入栏,包含工程编辑、方案编辑、项目编辑及查看详情四个版块状态栏中包含:修改中和已递交两种状态修改中”表明该基坑工程资料尚未完成或基坑资料正在变更中;“递交”表明该基坑已完成参数设定,可以正式进行监测工作资料“递交”后,若有部分资料变更,则可点击相关项“变更”资料,但本次变更的行为及内容将作为“日志”保存1.工程编辑系统版面如下图,根据系统设置项目填写基坑信息(1)标注位置工程地址填写后需在地图上标示基坑工程位置首先用手型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基坑所在位置,点击“开启标注”,点击地图上工程位置下放标示,然后点击“确定标注”,则基坑地理位置标注完成2)工程类别本系统暂时定义四类工程:基坑工程、地铁运营监测、地铁隧道施工监测及高支模监测,但“地铁隧道施工监测”及“高支模监测”尚在开发中3)现场五方单位信息输入若五方单位(业主方、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检测方)中有重复,则在资料填写时重复填写一次该单位信息。
例如:承建单位和支护结构施工单位为同一单位,则两个单位信息填写相同4)工程信息的“保存”与“递交”若在项目信息(包括方案完善及测点设置)完善过程中需中途关闭“预警系统”,则选择“保存”,若系统所有信息均完成,准备进行数据上传,则选择“递交”2.方案编辑方案编辑中要求上传的文件格式PDF格式及各类图片格式1)方案编号方案编号无须输入,由系统自动生成2)基坑监测方案每个基坑监测方案控制在20M以内,但允许上传多个方案(方案变更的情况下)3)基坑监测平面图系统设置上传图片的长宽比例为4:3,建议将平面图设置为4:3比例再上传,避免出现图片变形的情况4)其他相关文件该栏目主要上传在基坑监测过程中与监测有关的联系单,会议纪要等,各单位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上传文件3.项目编辑该版块主要是监测项目的选择及参数设置,版面如下图点击“选择”,按监测方案选定监测项目,并设定参数1)水平位移项目水平位移项目包含: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及周边管线水平位移各项目参数设置分为以下四部分① 报警属性“报警属性”设置页面如下考虑到相同项目可能有不同的报警值,系统对于单个项目预先按图纸要求设定报警方案。
点击“新增”进入以下页面,根据设计文件的报警值,设定相关参数其中,“报警类型”为对该报警值的命名,若设计图纸中未对有系统中设定的项目,则该处不予填写② 段面属性点击“新增”,进入段面设置页面虚拟段面名称用户自定义,“段面起始点”、“段面终止点”用户输入点号即可,该点可以是项目中的监测点,也可以是用户根据监测的实际需要自行选定的点根据工程需要,用户可自行设置多个虚拟段面③ 测点属性“测点属性”各监测点的“编号”、“初始累计值”、“虚拟段面、“脖颈类型”作系统设定 考虑到监测工程中各监测点“报警类型”、“初始累计值”等可能基本相同,因此在“测点数”中输入参数相同的监测点可统一设置各监测点参数各监测点在各点“编辑”中调整“测点编号”、“报警类型”、“段面”及“初始累计值”④ 项目参数设置该栏目中设置“仪器类型”、“监测频率”、“监测仪器精度”及“项目要求精度”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中表6.2.3规定设置示意图上传”为监测项目平面图(裸图),但图中不包含测点位置,“示意图测点分布”根据实际监测点布置予以定位左键点击绿色“测点”,移动至监测点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再次左键点击“定位”。
2)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属性”、“测点属性”“项目属性”设置类似“水平位移”设置,具体参看“水平位移”参数设置3) “竖向”位移监测“报警属性”、“测点属性”“项目属性”设置类似“水平位移”设置,具体参看“水平位移”参数设置在“竖向位移”项目参数设置中,特别注意如下:①“项目参数设置”中,“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中表6.3.3规定设置②“立柱竖向位移”具有两种测试方法: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因此,在“测点信息”项目中监测仪器有“水准仪”及“全站仪”的选择4) “周边建筑、地表裂缝”监测“裂缝”监测项目为现场手动输入数据,“项目参数设置”中“监测设备”不用选取5) “地下水位”监测 该项目设置与其他项目参数的设置大同小异,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地下水”的报警值分为“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报警取值无论水位上升或下降的速率超过设定值均会报警,而“累计变化量”则只有在水位下降致报警值才会报警,因此水位累计值的报警值设定需为负值(表示水位下降)②“测点信息”若监测单位采用“渗压计”作为水位计,则“标定系数”与渗压计的“率定常数”并非等同,渗压计或孔压计计算的结果为测试点至水面的“水压”,因此,需将“水压”换算为水柱高度,然后通过“测点深度(测试探头至水位管口的高度)”计算得到水位高度,计算公式如下:—地下水位(mm);—元件率定参数;—测试模数;—初始模数(若渗压计或孔压计需在水中浸泡3-5分钟再进行测试);—水密度;—重力加速度;—测点深度(mm)测试探头至水位管口的高度。
由公式可知,无论渗压计或孔压计,均应对 参数进行转换,然后在系统平台上设置6) “支撑内力”监测“支撑内力监测”在“测点信息”设置中,应根据监测元件进行“设备类型”选取系统中将支撑分为“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两种类型,而“混凝土支撑”监测元件采用“应力计(钢筋计)”或“应变计(预埋式或表面应变计)”;而钢支撑则采用“应变计”或“轴力计”,根据不同的监测元件设置不同的参数①钢支撑应变计 “测点设置”页面如下图预警系统”默认监测单位支撑1个监测截面采用的应变计不超过4个,若少于四个则多余部分不用填写设备编号对应“应变计”设备编号,“频率”为基坑开挖前测试的“初始频率”标定系数”为应变计出厂率定参数,其余参数可参照规范填写②混凝土支撑应变计参数设计与“钢支撑应变计”类似,其中“钢筋公称面积”指标准型号螺纹钢1根的截面积;钢筋数量为混凝土支撑“主筋”的数量,不考虑箍筋其余应力监测项目与“支撑内力”参数设置类似7) “建筑物倾斜”监测“建筑物倾斜”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暂时手动输入,监测方法为“投点法”,其余方法逐步完善4.查看详情该项是对已经“保存”或“递交”的工程所有项目详细的浏览二)巡检记录登记浏览页面如下:通过“新增”项可增加“巡检记录”,“照片”上传可上传多张,建议上传的照片中至少包含一张从同一角度对工地全景的照片。
预警系统”规定巡检记录需由“该项目负责人审核过才能递交”,若项目负责人本身是巡检记录的编写者,可直接递交三)简报信息登记 点击“新增”上传简报,简报格式不能为word格式,应该为pdf或者图片格式四)原始数据查询登录页面如下现场数据上传后,点击各项目链接,可以查询项目的计算结果通过“查看”,可查询该监测点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五)监测情况查询1.监测报警信息 “监测报警信息”统计各监测单位超过“控制”“报警”“预警”的监测工程数量,通过点击各项后的统计数据可查询工程名称明细并对已报警工地的“处理情况”“监测情况”予以记录历次处理情况明细单次情况处理明细2.监测报警信息 对于拟进行监测或正在进行监测的工程,可以通过“所属监督单位”、“监测时间段”、“工程名称”进行分类查询;并可通过“基坑地理分布”功能可观显示本单位所有监测工程的地理分布” “基坑地理分布”图示3.监测情况查询查询明细表如下图包含基坑监测工程的“安全状态”、“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监督单位”、“报警时间”、“最新监测时间”、“查看”、“处理情况”及“历史报警状态”(1)报警时间统计最新报警且未处理的报警时间,若报警已处理,则该时间为无。
2)历史报警状态通过点击“历史报警状态”灯,可查询该次报警的具体项目及报警数据3)监测情况 本项目显示页面如下页面包含“监测平面图”、“最新现场巡检照片”、“最近巡检的建议与分析”、“最新监测汇总表”及项目相关的“工程概况”、“监测方案”等的快捷键A. 最新监测汇总表统计所有监测项目的各项关键数据,并作为报警的主要依据通过点击“监测项目名称”可具体查询所有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曲线图、监测点分布图监测数据详表:根据“监测编号”选定各监测次数的具体监测数据曲线图通过选择“监测时间”起始点查看该时间段内的监测数据变化曲线;各报警类型不同的监测点绘制在同一曲线图,根据“报警类型”选择曲线图报警示意图”为项目监测点分布,若该项目某监测点报警,则该示意图中报警点显示为“相应级别的颜色”B.工程概况C.监测方案展示本工程上传的监测方案D.地理位置E.报警通知显示系统报警发送各方主体的短信若监测单位认为仍需扩大通知范围,可点击“补发短信”增加短信发送人群,同时可以编辑该部分短信内容补发短信F.巡检记录G.处理情况H.简报第二篇监测点保护篇一、 目的保护地下结构工程的监测点,使监测工作能连续性的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确保地下结构本身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二、 适用对象1.监测基准点2.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墩3.围护结构顶部位移监测点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5.内支撑、外拉锚的应力、应变及轴力监测点6.周边建(构)筑物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点7.地下水位监测点三、 工作职责(一)监测方职责建立监测点日常巡视工作制,制定测点的相关保护措施,实时巡查并形成书面文件二)业主方职责统筹协调,在测点受破坏后应敦促责任方对测点进行有效恢复三)监理方职责发挥现场监管的作用,有权利和义务制止破坏监测点的行为四)施工方职责合理选取施工方案,文明施工,尽量避免接触及破坏监测点,如遇特殊情况,不可避免的需对监测点产生破坏,应在施工前,通知业主、监理及监测单位,并制定测点恢复方案报各相关单位审批后实施恢复四、 质量标准本监测点保护方案主要依据规范如下: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五、 保护方法及措施(一)监测基准点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监测基准点的重要性。
2. 选点:在满足相关规范及监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基准点,避免对施工作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避免基准点遭受破坏3. 设置基准点保护装置及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图5.1.1 基准点保护装置图(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墩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观测墩保护的重要性2. 保证预制构件(详见图5.2.1~5.2.3)的施工质量及运输和安装过程中不被损坏3. 制作并安装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图5.2.1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观测墩图5.2.2观测墩顶部构造图5.2.3位移墩底盘连接大样(三)围护结构顶部位移(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位移监测点的重要性2. 设置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点监测墩(参照图5.2.1),根据情况选用小棱镜或反光片作为观测对象,安装方法详见图5.3.1-5.3.33. 制作并安装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图5.3.1沉降监测点安装图图5.3.2装棱镜的位移墩顶部图5.3.3装反光片的位移墩顶部(四)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位移监测点的重要性2. 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显性或隐形的测斜管保护装置,在施工场地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显性的测管保护装置。
详见图5.4.1、图5.4.2)图5.4.1 显性测斜点保护装置图5.4.2 隐性测斜点保护装置3. 冠梁浇筑完成后,及时对测斜管进行清洗,并用150cm水管堵头将管口盖好,避免测管堵塞造成无法使用4. 冠梁混凝土浇筑时,测斜管四周注意振捣,防止破坏测斜管5. 制作并安装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6. 每次监测完后盖好防护盖,防止异物进入阻塞测斜管五)内支撑、外拉锚的应力、应变及轴力监测点1. 对作业班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监测点和监测设施保护的重要性2. 将数据传输线用胶布绑扎成一条引至未取土作业面,将其捆绑至稳固的护栏上,并在传输线头处安装保护盒,防止老化如图5.4.1、图5.4.2)3. 垂直引线时,需紧贴在围护墙(桩)上走线,防止吊钢筋时刮断通讯线4. 在传输线上用标贴纸标示传感器编号,以免编号混乱造成数据无法使用图5.5.1数据传输线保护装置图5.5.2保护盒(六)周边建(构)筑物位移监测点1. 监测点尽量设置于隐蔽位置,防止机动车辆碰撞2. 用环氧树脂牢固的植入监测对象的稳固处,确保防止盗窃图5.6.1沉降监测点安装图(七)地下水位监测点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地下水位监测点的重要性。
2. 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显性或隐形的水位管保护装置,在施工场地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显性的水位管保护装置详见图5.7.1、图5.7.2)3. 制作并安装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4. 每次监测完后盖好防护盖,防止异物及雨水进入水位管图5.7.1水位管显性保护装置图5.7.2水位管隐性保护装置(八)测点保护标示变形监测点标识牌测点类型 测点编号 项目名称 监测单位 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 本项目已采用广州市地下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与市建委及所辖市(区)的安监、质监、建设部门实现网络连接,如测点扰动或破坏造成监测结果无法真实的反映工程安全状况,将会造成错误报警第三篇仪器现场操作篇一、全站仪测量外业指导书(一)适用对象1.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2.基坑周边管线水平位移3.立柱竖向位移4.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及建筑物倾斜(二)参考规范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三)测量原理采用极坐标法进行监测。
极坐标法是根据两个已知坐标点,及测量第三个点一个水平方位角和一段水平距离,从而计算得到第三点的坐标四)整置仪器1.对中 ①架设三角架间等距,三脚架大致位于测点上方近似水平,三角架腿牢固支撑于地面②将仪器置于三脚架上,一只手扶住仪器,另一只手旋紧中心螺旋使仪器固定在三角脚上③测量点对焦通过光学对中器目镜观察,旋转光学对中器目镜至使十字丝最清晰,再旋转光学对中器调焦环至使地面测量点最清晰2.整平 ①使测点位于十字丝中心,调节螺旋地面测点位于光学对中器十字丝中心②使圆水准贺气泡居中,缩短距最近的三脚架或伸长距距气泡最远的三脚架腿,再调节另一三脚架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③使管水准气泡居中转动仪器照准部使管水准器平行于脚螺旋A、B的连线,旋转脚螺旋时气泡向顺时针旋转的脚螺旋方向移动④旋转90°使气泡居中转动仪器照准部90°,使管水准器垂直于脚螺旋A、B连线,旋转脚螺旋C使气泡居中⑤再旋转照准部90°并检查气泡位置,再转动仪器照准部90°,检查管水准器气泡是否居中,若不居中,重复(3)和(4)步骤⑥使仪器对准地面测点稍许松开仪器中心螺旋,通过光学对中器目镜边观察边小心地将仪器在三脚架架头上滑动,致使测点精确位于十字丝中心后旋紧中心螺旋。
⑦再次检查气泡是否保持居中检查管水准器气泡位置是否在任何方向上都保持居中,如果不居中,则从步骤(2)开始上述整平步骤五)监测项目现场操作流程1.水平位移外业测量(1)新建作业文件①新建作业,一般以该工程项目名称+日期作为作业的名称②设置观测条件,包括气象、温度等2) 进入坐标测量模式 ① 设置测站输入测站点信息,包括X坐标,Y坐标,测站点名,设置完之后记录② 后视定向:有已知后视点坐标就输入坐标,没有后视点坐标就输入一个后视的方位角角度设置完之后,输入点名记录③ 进行监测点坐标测量,按照基坑监测规范要求,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采用一测回法进行测量,即对于同一个测量点,仪器左盘测量一次读数并保存坐标,仪器右盘再测量一次,以相同的点名记录坐标依此方法把所有要监测的监测点测量完毕在设站完毕之后先是对后视点进行一测回的测量并保存坐标,然后再进行碎部点测量④ 所有监测点测量完毕之后,进行回测后视点,同样是一测回法,并保存测量坐标数据,这样回测后视点的目的是检核仪器测量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变动而没有察觉到,同时也是对后视点完成两个测回,最终获取后视点的平均值进行碎部点坐标的解算⑤ 外业测量完毕之后,在现场通过数据线连结电脑,把当次测量数据上传到基坑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即时上传。
2.立柱竖向位移外业测量(1) 采用自由设站法进行立柱竖向位移监测可以不进行对中,但是一定要对仪器整平2) 监测示意图 (3) 新建作业文件① 新建作业,一般以该工程项目名称+日期作为作业的名称② 设置观测条件,包括气象、温度等4) 外业测量①设置测站输入测站点信息,包括X坐标,Y坐标,测站点名,设置完之后记录后视点的高程H信息一定要有并且是已知的高程点,设站完毕之后,测量一次后视点并保存后视点的信息②进行立柱沉降点观测,我们是采用半测回法进行立柱沉降的观测,即用全站仪的左盘观测立柱监测点的竖直角,测定斜距并记录数据③依此方法把所有的立柱点测量完毕,中间可以自由搬站并重新设站,在通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后视点最好是同一个点④外业测量完毕之后,在现场通过数据线连结电脑,把当次测量数据上传到基坑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即时上传3.建筑物水平位移及倾斜外业测量(1) 监测示意图(2) 建筑物水平位移外业测量①设站(步骤如前面叙述),需要有已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X,Y,Z③定向(步骤如前面叙述)需要有后视点的三维坐标:X,Y,Z④设站与定向完毕之后,进行建筑物倾斜点观测采用极坐标法测量建筑物的上下两对称点的某一期的三维坐标,并记录保存。
⑤利用坐标法倾斜公式计算该建筑的倾斜⑥利用坐标法可以计算建筑物水平位移4.建筑物倾斜外业测量此方法不需要设站,只需要在建筑物高度1~2倍距离架设仪器,采用正倒镜法测量建筑物倾斜① 安置好仪器,在仪器正前方建筑物下端点有明显标志点地方放一把经过标定的度量尺,此时用全站仪的左盘读取该标志对应的刻度线读取读数,只读取一次h2② 调整镜头,左盘对准建筑物上端标志点,然后转动镜头对准下端度量尺对应的刻度线读取h1左,再调整仪器为右盘读取下端度量尺对应的刻度线读数h1右 ③量取建筑物上下两标志点的高度H④ 内业计算建筑物倾斜量和倾斜率二、测斜仪测量作业指导书(一)适用对象1.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二)参考规范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Singo测斜仪)1.结合图纸,内业设置好所要监测的站点名及信息2.测量操作(1)连接测头,电缆和Datamate读数仪,将控制电缆的接头插入Datamate读数仪的插座里。
转到Datamate读数仪按下“ENTER”键,显示主菜单2)选择“Read”,然后选择“Record” 3)在列表中选择适当的安装孔4)按下“ENTER”检查安装参数没有改变,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改变5)最后Datamate读数仪显示开始的深度(底部深度) (6)将探头的高轮放置在A0的方向放入测斜管,将测头沉入测斜管底部或者放入到开始深度等10分钟后开始测量(以便测头的温度与周围的温度一致),提起测头到起始深度,观察显示,当读数稳定的时候(看到三个方格时)按下“ENTER”键记录读数7)待Datamate读数仪蜂鸣后,提起测头到下一个深度刚刚记录的读数现在显示在底线上提起测头到下一个深度(深度显示在显示屏的顶部)等待读数稳定后,按下“ENTER”记录读数8)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记录下测斜管的顶部的读数Datamate读数仪显示一个菜单,选择“Continue”9)现在Datamata读数仪显示第2次测量的起始深度,将测头从测斜管中取出并旋转180度以便低轮指向A180方向,放入探头沉入测斜管底部,置于开始深度以下10)提起测头到起始深度,等待读数稳定,然后按下“ENTER”记录读数11)重复这个步骤,直到测量到测斜管的顶部,并且记录下最后一个读数,从菜单里选择“DONE”然后取出测头,便完成一根测斜管的测量。
12)数据上传①将Datamate连接到计算机②打开终端程序设置相关的参数信息,设置终端软件获取从Datamate发来的数据③_在Datamate选择“print”,设置9600的波特率,然后选择一个数据库并上传,终端软件会显示正在从Datamate上传数据四)注意事项1.尽可能使用相同的探头和控制电缆2.尽可能使用孔口滑轮,它可以保护控制电缆并提供深度参照3.如果一个技术人员使用孔口滑轮而另一个不用,那么测量数据就会不一致,无法使用4.在沉入测斜管之前打开探头电源,以保护伺服加速度计不受震动的影响5.将探头在孔中静置10分钟,使测头温度与周围一致,以减少误差6.总是将探头向上提升至测量深度,如果偶然将探头提升至预定深度以上,那么需要将探头下降到低于这个测量深度的位置上,再向上提升至测量深度,以保持探头的位置一致7.等待读数仪中显示的数据稳定后开始读数(稳定时显示仪会显示3个菱形的符号)8.从测斜管中取出探头时,捏紧探头的测轮上方位置,以免测头与管壁碰撞或测轮弹跳三、电子水准仪测量作业指导书(一)适用对象1.围护墙顶部竖向位移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3.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和周边管线竖向位移(二)参考规范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三)测量原理测量方法采用三等水准路线测量和简易测量相结合。
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位置,选择至少三个沉降基准点,然后选取通视性较好和主要的监测点作为三等水准控制网的监测点其他监测点作为碎部点,使用简易测量四)建立外业监测控制网遵循先控制后碎部,从整体到局部原则,在基坑监测外围建立监测控制网,符合规范要求等级,一般采用导线控制网,按照往返测方法测量五)操作流程(索佳SDL1X)1.仪器架设①使三脚架腿间等距、三脚架架头大致水平、三脚架腿牢固支撑于地面②将仪器置于三脚架架头上,一只手扶住仪器,另一只手旋紧中心螺旋使仪器固定在三脚架上2.整平①当仪器的架设无法从上向下观察圆水准器时,可借助于圆水准器观察镜来整平仪器②调短离气泡最近的三脚架腿长或调长气泡最远的三脚架腿长至使圆水准器气泡大致居中③再调整三脚架第三条腿长至圆水准气泡大致居中旋转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精确居中3.打开仪器电源,在如右图页面按“倾斜”键4.转动仪器使目镜垂直于焦螺旋A、B的连线,旋转脚螺旋使电子水准泡精确居中然后旋转目镜180度,检测电子水准泡是否居中,再次精确调平电子水准泡三) 外业测量1.新建作业文件①开机后界面显示如右图,按下“菜单”键进入主菜单②在主菜单界面下如右图,按下“内存管理”。
③在管理菜单下选择“文件管理”④在文件菜单下选取“文件选取”⑤进入文件选取后,按下“列表”⑥进入列表文件后,将光标移至所需文件后按 ⑦选取好所需要作业的文件后,按“编辑”输入该文件的名称,一般文件名称为“工程名+日期”,输入完后按“ok”键确认2.线路设置①按“ESC”返回到主菜单,选择“测量菜单”— “路线测量”— “路线设置”②按“新建”进入新建路线设置按“列表”可以选择该文件夹中其他路线信息”可以查看该路线的设置情况③首先是设置路线名字,设置好之后按下进入下一个画面④输入起点点名与起点高程, 然后按下进入下一个画面⑤输入终点点名与终点高程,然后按下进入下一个画面注:一般情况下是使用闭合水准路线测量,起点、终点的点名与高程相同⑥往返设定为“往测”,等级设定为“三等”, 然后按下进入下一个画面⑦设置完之后按下,会继续显示相应等级的各测量精度要求,如下图设置完之后按“ok ”,确认记录新路线设置,按“YES”⑧在路线设置界面按“ok”,界面回到路线测量菜单界面⑨在路线测量菜单界面中按“路线测量”,选取“气象条件” ⑩设置以下气象数据①温度②天气③风速④风向⑤测量员⑥备注置完毕后按“ok”确认。
3.开始作业测量①设置完气象条件后,回到线路测量,选取“开始测量”②使用预测量功能进行前后视距观测,以确认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后按“ok”③路线测量开始前先选取“倾斜”确定水准泡居中,首次测量时需要输入前后视点点号,之后各测站测量时只需输入前视点点号,按“点名”输入左上角分别有该次的照准点号,B代表后视,F代表前视按照左上角前后视提示,照准相对应标尺按下“测量”键进行测量④检测结果后按“ok”确认⑤一测站测量结束后,屏幕会显示出该测站的测量结果高差:前后视点高差观测值后视距:仪器至后视标尺间平距前视距:仪器至前视标尺间平距视距差累积:前后视距差之累积值Σd:前视点至上个固定点的距离ΣD:前视点至首个固定点的距离Σh:前视点至上个固定点的高差ΣH:前视点至首个固定点的高差Z:前视点高程继续下一个测站测量选择“ok”,将仪器迁去下一站并架设于前、后视标尺中间重复3.②—⑤,结束该路线测量选择“结束”,输入此时的温度和备注后,按“ok”结束该段测量返回测量菜单4.数据上传①数据的上传可以选择整个文件上传 或者选择文件内的不同路线上传在主菜单中选择“内存管理”,然后分别可以选择“文件管理”和“路线管理”。
②选好输出内容后,进入该菜单选择“通讯输出”,选择输出格式为CSV_2,通讯方式为Com,然后选取“设置”键③在设置界面中,主要注意波特率设置为“9600bps”,设置完毕按返回上一个界面,然后“ok”键④将光标移至输出路线名上后按键,显示于屏幕右侧的数字表示路线的记录数,路线名左侧的“*”表示该路线未经输出 注意:输出确定前要把计算机连接线插上四、裂缝测量作业指导书(一)适用对象建筑物裂缝(二)参考规范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1.裂缝观测的要求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上的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2.设置裂缝观测点(1)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2)建议采用以下两种观测标志白铁片标志①用两块白铁皮,一片取150mm×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并使其一边和裂缝的边缘对齐。
②另一片为50mm×200mm的矩形,固定在裂缝的另一侧,使两块白铁皮的边缘相互平行,并使其中的一部分重叠③当两块白铁片固定好以后,在其表面均涂上红色油漆④如果裂缝继续发展,两白铁片将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白铁上被覆盖未涂油漆的部分,其宽度即为裂缝加大的宽度,可用尺子量出埋钉法①在裂缝两边凿孔,将长约10cm直径10mm以上的钢筋头插入,并使其露出墙外约2cm左右,用水泥砂浆填灌牢固②在两钢筋头埋设前,应先把钢筋一端锉平,在上面刻画十字线或中心点,作为量取其间距的依据③待水泥砂浆凝固后,量出两金属棒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以后如裂缝继续发展,则金属棒的间距不断加大 (四)外业测量1.记录裂缝的信息,据设计图,借助于相机或者DV机等进行拍照,记录裂缝现时裂缝外观形状2.测量裂缝宽度:使用游标卡尺或者经过标定的钢尺进行测量裂缝宽度,精确至0.1mm,并在纸质图上标明3.测量裂缝长度:使用游标卡尺或者经过标定的钢尺进行测量裂缝宽度,精确至0.1mm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见附件,并在纸质图上标明4.测量裂缝的深度:采用超声波探测仪探测其深度,超声波发送和响应时间经过计算得到裂缝深度,或者使用游标卡尺的尾部的深度尺测量。
5. 数据上传:上传基坑监测系统—>建筑物裂缝观测项目五、频率测量仪器作业指导书(一)适用对象1.围护墙侧向土内力2.支撑内力3.立柱内力4.土压力5.孔隙水压力6.地下水位(二)参考规范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SSC-102型振弦读数仪)1.支撑轴力支撑轴力一般是单弦传感器,所以在外业测量选择单弦测量线(仪器自带)①数据的清除:每次外业前建议把已经安全上传的数据清除掉,开机—>设置—>清除—>确定或者放弃②测点及文件的设置开机—>设置—>测点—>工作区(A~E)—>元件号(传感器的编号)—>文件名(当天当次只建立一个文件名)备注:元件编号是6个存储单元,即如果元件编号为N位数,则在该编号前加(6-N)个0补足6位数如:元件编号为5314则输入,元件编号为,则输入③测量(单弦传感器)开机—>选择元件编号—>测量—>确认保存↓完成一个元件的测量工作,如需要继续另一个元件的测量,则在保存该元件的测量数据后,在上面图中按“下移”就会跳到下一个元件的编号。
④数据查阅测量一个元件后,查阅该数据,则按“返回” —>“查阅” ⑤ 数据上传(对于基坑监测系统)直接跟计算机连接,仪器处于开机状态,勿须其它操作2.水位测量(操作步骤基本上与轴力测量相同)水位计为单弦传感器,因此外业测量时选择单弦测量线(仪器自带)①数据的清除每次外业前建议把已经安全上传的数据清除掉,开机—>设置—>清除—>确定或者放弃↓↓②测点及文件的设置开机—>设置—>测点—>工作区(A~E)—>元件号(传感器的编号)—>文件名(当天当次只建立一个文件名)↓↓备注:元件编号是以监测图纸上的编号相同如SW1和SW2,表示1号水位和2号水位孔,测量数据可以与轴力测量数据在同一个文件名中保存,故无需新建文件名③测量(单弦传感器)开机—>选择元件编号—>测量—>确认保存↓完成一个水位孔的测量工作,如需要继续另一个水位孔的测量,则在保存该水位孔的测量数据后,在上面图中按“下移”就会跳到下一个水位的编号,继续测量④数据查阅测量一个元件后,查阅该数据,则在下图模式下按“返回” —>“查阅”⑤数据上传(对于基坑监测系统)直接跟计算机连接,仪器处于开机的状态,勿需在仪器的其它操作3.锚杆内力测量(锚杆内力和土钉内力)锚索应力计一般是多弦传感器,所以在外业测量选择多弦测量线(仪器自带)。
①数据的清除每次外业前建议把已经安全上传的数据清除掉,开机—>设置—>清除—>确定或者放弃↓②测点及文件的设置开机—>设置—>测点—>工作区(A~E)—>元件号(传感器的编号)—>文件名(当天当次只建立一个文件名)↓↓备注:元件编号是6个存储单元,即如果元件编号为N位数,则在该编号前加(6-N)个0补足6位数如:元件编号为5314则输入,元件编号为,则输入测量数据可以与轴力、水位测量数据在同一个文件名中保存,故无需新建文件名③开始测量(多弦传感器)开机—>选择元件编号—>测量—>确认保存↓完成一个元件的测量工作,如需要继续另一个元件的测量,则在保存该元件的测量数据后,在上面图中按“下移”就会跳到下一个元件的编号④数据查阅测量一个元件后,查阅该数据,则在下图模式下按“返回” —>“查阅”⑤数据上传(对于基坑监测系统)直接跟计算机连接,仪器处于开机的状态,勿需在仪器的其它操作4.注意事项①当天当次的监测项目,包括轴力、水位和锚索的测量数据可以只保存在同一个文件名下;②相同的监测项目,不同时间测量,需要另外建立文件名;③做好仪器维护,仪器充电,清洁保护等工作以上步骤仅供参考第四篇计算公式及原理篇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47-2009)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实施手册》中相关规定,基坑监测主要涉及以下19项监测项目,具体如下表:序号类别监测项目1水平位移监测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周边管线水平位移2竖向位移监测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周边管线竖向位移3立柱竖向位移立柱竖向位移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5倾斜监测倾斜监测6裂缝监测裂缝监测7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围护墙内力支撑内力立柱内力8土压力监测土压力9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10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11锚索及土钉(锚杆)内力监测锚杆(索)内力土钉(锚杆)内力1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一、 水平位移监测(一)原始数据测量仪器输出坐标为水平角(角度制),垂直观测角(角度制),斜距(米)。
因为水平方向角, 垂直方向角,则平距:,,,(备注:角度为弧度制,1o=π/180)(二)计算示意图 假定基坑如下图所示假定测点A(XA,YA),测点B(XB,YB),DM1、DM2为基坑转角点,用于设定虚拟段面三)计算段面划分 基坑各直线段中所设监测点应划分为同一段面,比如A、B为DM1-DM2段面范围,C、D、E为DM2-DM3段面范围监测项目设定时录入)DM1-DM2断面可用以下直线方程表示:其余各边类似定向四)点到虚拟断面的距离计算A(XA,YA)为DM1-DM2断面上的点,则A至定线距离为:(五)距离正负号约定虚拟段面定义要沿着基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排顺序,如DM1-DM2, DM2-DM3….方位角:同理可得若虚拟段面沿基坑逆时针方向设置,则距离正负号判定如下:,表示A点在基坑范围(虚拟断面)内,距离值为正表示A点在基坑范围(虚拟断面)外,距离值为负若虚拟段面沿基坑顺时针方向设置,则距离正负号判定如下:,表示A点在基坑范围(虚拟段面)内,距离值为正表示A点在基坑范围(虚拟段面)外,距离值为负通过比较A、A1的位移,可以得出本次的位移变化量结果为正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结果负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六)水平位移坐标中误差计算AB方位角定为0o若仪器测距精度为2+2ppm,则有: 若仪器测角精度为2″,则有: 监测点P坐标中误差:相应的点位中误差为:上面仅仅是1个测回的计算方法。
若采用多个测回,角度和距离精度要按照测量多个结果取平均值的方法计算,若测量了n个测回,该角度中误差为: 距离也是同样的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需满足下列精度要求水平位移报警值累计值D(mm)D<2020≤D<4040≤D≤60D>60变化速率vd(mm/d)vd<22≤vd <44≤vd≤6vd>6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0.3≤1.0≤1.5≤3.0竖向位移报警值累计值S(mm)S<2020≤S<4040≤S≤60S>60变化速率vs(mm/d)vs<22≤vs<44≤vs≤6vs>6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0.15≤0.3≤0.5≤1.5二、竖向位移监测参看附件1三、立柱竖向位移监测(一)水准仪测量具体方法参看附件1.(二)全站仪测量立柱沉降监测因支护形式等原因导致高程测量往往不具备测量条件,从而退而求其次采用全站仪代替水准仪进行测量,采用全站仪中点法三角高程测量1.测量原理如下:全站仪中点法三角高程测量示意图 (1)基准点与测站的高差: (2)测站与监测点高差: 说明:i为仪器高,V为所摆棱镜高,为垂直角。
为球气差参数,一般公式为 其中K为折光系数,在我国一般为0.14,R为地球曲率半径6371km,D为所测平距, 2.基准点与监测点之间的高差为: =—() = = 在短距离测量情况下,球气差相同,且立柱沉降参与三角高程测量是,棱镜高度不变,因此,基准点与监测点高差公式简化为:四、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某深度累计位移计算方法各深度位移为:;五、倾斜监测刚性建筑物整体倾斜,测量顶面或基础的相对沉降确定倾斜角(倾斜率);-建筑物上部与下部的相对位移;-建筑物高度;六、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项目系统采用手动输入模式,输入裂缝长度及宽度即可七、支护结构内力监测(一)围护桩、墙内力监测地下连续墙为每延米计,灌注桩以单桩计1.钢筋计量测混凝土支撑轴力(1)围护桩墙内力计算公式式中:-围护桩墙内力(kN);-混凝土和钢筋的弹性模量(kN/mm2);-混凝土截面积和钢筋总截面面积(mm2);-围护桩墙截面积(mm2),地下连续墙为每延米计,灌注桩以单桩计-钢筋计平均应力(kN/mm2)。
钢弦式钢筋计常数(kN/Hz2);-钢筋计测量自振频率(Hz);-钢筋计测量自振频率(Hz); -第个钢筋计截面积(mm2)2)围护桩墙弯矩计算:式中:-量测断面的计算弯矩(kN.m);-混凝土和钢筋的弹性模量(kN/mm2);-量测断面的惯性矩(mm4);惯性矩的计算:-待测钢筋计的应力值(kN/mm2);-待测钢筋计之间的中心距离(mm)2、应变计量测桩墙内力(1)计算公式式中:-支撑轴力(kN);-混凝土和钢筋的弹性模量(kN/mm2);-混凝土截面积和钢筋截面面积(mm2);-支撑截面积(mm2);-钢筋计平均应力(kN/mm2)钢弦式钢筋计常数(10-6/H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