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经验是什么——教学经验类香坊区3班 骨干教师:王萍一九九五年九月,我师范毕业来到电碳小学从那时起,历经十九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在不断地教与学中,我从一名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富有经验的班主任、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市语文学科骨干——回顾这十九年的成长路程,我深感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离不开不断的钻研、学习、实践、反思借此培训平台,我将从教学、科研、学习等三方面回顾我在教学工作中的点滴和收获,通过经验的梳理反思,让自己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进步:一、 精心设计、立足课堂1、 改变备课模式、做到心中有全局:最初当老师时,我备课总是按部就班的遵循这样的环节:看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看教师用书(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看名家教学设计(借鉴名师)——写教案(主要写教学流程)长此下去,发现我只是被动的的在传授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照本宣科而已,课堂沉闷,我也没有了教学的激情,尤其不能很好地预设和机智的处理教学生成在学习反思之后,我改变以往的备课模式,在备课前,我首先读透文本——以不同的身份来读文本,并背诵文本,做到胸中有数:以老师的身份读文本,想:以这篇文本为载体,我要学生学会什么?那些是以前学生就懂的,那些是新的?我要让我的学生怎么学?我有什么好的策略?以学生的身份读文本,想:如果我是学生,那些地方是我不懂的?那些地方是我已经会的?那些地方是我感兴趣的?以作者的身份来读文本,想:这篇文章我要表达什么?我让读者学会什么?以文中的角色身份去读,想:我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其次,熟悉本年段的《课程标准》,了解年段目标,看《教师用书》了解本课目标,再根据学生实情和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最后,写教学设计,写教学设计时,不能按流程写,而是按照师生活动来写,并做好充分的预设通过这样的备课流程,倍感上课更加自信、流畅、收放自如也许我的备课不算经验,许多老师都这么做,甚至做得更好,但对我来说,日复一日的这样备课,却受益匪浅,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不再单薄,在我眼中更加丰实、立体;教学流程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 尊重课堂规律、做到心平气和:我的性格比较急,有时候,在课堂上也显得有些急躁因此,我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快,我有时还比较自得,认为学生速度快得益于我的急脾气可是,时间久了,却出现了很多弊端:比如学困生跟不上我的节奏,上课更加紧张、胆小;我讲课的语速较快,学生容易理解不了;我经常没有耐心听学生不够流畅、不够清楚的表达而常常打断他们的话,代替学生说完;我总是按照课时不断赶进度,而不愿为一些学生多停留一下脚步,所有的问题都留到课后解决等等经过多年的反思,加上性格也成熟起来,我发现,以上弊端的出现,实际上是我没有尊重课堂规律,没有尊重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
现在的我明白课堂不只是一个活动场地,它更是生命绽放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导演(教师)、剧本(教材)都是有规律的,如果不尊重规律,就会犯了拔苗助长、事倍功半的错误那么,课堂应该遵循什么规律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教师要懂得孩子的起点不一样、走的路不一样、终点也不一样,所需学习和成长的时间更不一样,教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的欣赏、等待、陪伴、引导我认为只有心平气和了,课堂才会更加大气、教师才会更有智慧,学生才会更加的自信二、 科研先导、反思提升1、改变观念、立足课堂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较多的教学经验,可是“经验型”教师不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要参加教育科研,要懂得教育规律,要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要转变角色,使自己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因此我于2008年2月加入“教师对待特殊群体子女态度与教育方式”的研究课题组,并承担了“教师对待特殊群体子女态度与教育方式的研究”论文征集的工作,同时,承担区课题《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在承担课题研究期间,我发扬同伴互助的精神,和我的团队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实践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很好的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在承担科研课题的几年时间中,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曾经一度认为科研是个沉重的课题,应该归属专业研究人员去做,我们教师只要“坐享其成”即可,但是,真正做起科研来,发现只要紧密联系课堂,研究我们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科研对老师来说,还是有益于我们的专业成长的,科研让我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能得到科学的梳理、论证、检验我在做科研相关教学工作时,一般的经验就是研究小问题,而且小问题要来源与课堂,小问题的解决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样,老师再做科研不会感到力不从心、有负担、有压力了2、反思实践、提升能力多年的科研与教学实践,逐渐培养了我勇于学习实践,乐于反思的专业精神反思已经是我的教学工作的常态:每一节课、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培训进修、每一次的集体备课、同伴研讨,都从不同的角度带给我许多启示,并在启示中反思——我该上什么样的语文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语文课该怎样上,才让学生终生受益?我在反思中不断追问自己,答案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清晰的是——明了学生喜欢灵动的语文课,喜欢让他们感到成功和喜悦的语文课,喜欢和老师一起能畅游在字里行间,从内心体验到文字是有生命的,是有色彩的,喜欢让他们能轻松自如的掌握听说读写的课堂。
模糊的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该给学生怎样呈现他们所喜欢的语文翻开一篇篇精彩的课文,回想课堂的一个个教学片段,耳边又想起我和身边的同事的一次次争论和困惑,让我渐渐明白,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老师首先要做的从课文中进行取舍,取出符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取出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然后再把这些知识以一种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吸收,我想这就是“既好吃又好看的”语文课堂吧反思需要实践来验证,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我曾经跟很多新教师说过,教师成长最快、最历练人的就是积极参加各种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这也是我多次参加公开课的最大体会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一个老师为了准备一堂精彩的课要花很长时间不断的修改、修改、再修改公开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自身都将完成一次蜕变,完成一次质的提升,完成一次自我超越上公开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为准备一节课不知要查多少资料;不知要请教多少人;教案不知要改写多少遍,直到做到胸有成竹,这是那些四平八稳的“家常课”,怎么也得不到的收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道路固然有千万条,但过去的经历证明,通过经常上公开课的历练,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最大,专业化成长也最快。
三、名家引领、读写结合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走出去,没有和名家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没有聆听名家的教育教学心得,那无疑是最大的损失,老师就不会有火花的碰撞、思想的改变,就如井底之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期间,我曾经聆听过许多名家讲座,如春风拂面,倍感受益匪浅最近一次,我有幸聆听吴正宪老师在经纬小学的一次示范讲座,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不高高在上,非常接地气,语言幽默机智、平易近人,尤其是她的教学思想,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照亮了我的课堂她的“让学生明明白白学数理”“巧妙呈现学生思考层次的顺序”“如果今天孩子不来,有什么损失”“问题牵引和举例帮助学生建模”等等观点和做法,都深深的触动了我随之的学习、模仿、改变,都让我又往前走了几步因此,我的经验就是珍惜每一个和名家学习的机会,他能让你有质的改变,量的飞跃名师讲座、专家引领,让我受教的不只是他们的理念和追求教育真谛的热情和执着,更让我佩服的是名师和专家丰富的知识底蕴和风趣幽默的谈吐、引经据典的机智从他们身上,我深深的意识到读书是多么的重要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更是塑造教师魅力和自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勤动笔,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于教师来说,写作尤为重要多年来,我一直在写反思、教育案例、教学经验交流、说课、评课等等,但多数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师学习任务,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写,缺失写作的主动性,更缺少写作的目的性和写作的深度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原来教师的写作和教师的幸福能力密切相关回顾过去的写作经历,突然想到写了那么多文字,真正有用的有多少?真正的记下的有多少?真正留下的有多少?真是既惶恐又后悔,如果当时能用心的写,那么现在该是多么可观的一笔财富啊!为什么写了好多,却并没有让自己专业得到有效长足的发展呢?专家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没有真正的行动就不要写、没有思就没有写我虽然写了,但是没有行动来验证、没有深度的思考,只是机械地为写而写,写作没有起到梳理思考的作用另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缺少观察的习惯和积累素材的习惯,也导致了没有什么写的困惑教师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为程序化——备课、上课、批改、讲评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灵动,写作又怎能和幸福密切相关所以,爱上写作吧,让你的写作记录你的行动和思考的轨迹,记录你的幸福生活吧!爱上读书吧,当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那么,站在讲台上的我们该是多么的自信和快乐啊!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也许不算得上好的经验,仅此勉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活中,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