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课前调查为先导,欲破巨浪先乘风》 近期在我校如何打造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调研中,很多教师在自我反省的前提下普遍认为学生课前调查不充分是导致课堂低效、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课前调查探究作为联系课堂与生活之间的纽带,逐渐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前调查体验中,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在情感的交融中打造课堂的高效,让课前调查成为扬起“课堂高效”巨船的风帆一、引领以“法”——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调查的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教师根据学习需要,让学生事先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获得与活动有关的资料,就要引领学生掌握课前收集资料的途径及方法,学生得以法,才能提高课前调查的实效性,才能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 1.调查内容问题化面对空洞而广泛的调查内容,学生在课前调查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把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可具体操作、又互有联系的小问题,调查搜集以解决小问题为突破口,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具有极强的指向性。
比如在上《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之前,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针对学校的不足你能为学校做点什么?”进行课前调查、体验,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于是我把调查内容改成系列化的小问题:①请同学们课下了解我们学校有哪些景点、有哪些教学设施及取得了哪些的荣誉?②调查了解我们的学校存在哪些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③你打算为学校做点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调查目标明确清晰、可操作性强,学生就能很清晰的从隐性的教育环境、显性的教学设施、学校所获得的荣誉三个方面对我校进行调查,并且从这三个方面寻找不足并为我校的发展出力献策2.内容呈现表格化学生在课前调查中经常发生不会记录或记录杂乱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的形式,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的功效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交通带来的问题》时,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交通问题,课前,老师专门制作了学校周边交通状况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道路的交通情况如下图:学校周边交通状况调查表小组: 负责人: 时间:(17:00——17:10)统计人统计数量发现的问题1、2号:汽车:3、4号:摩托车:5、6号:电动车、自行车: 表格呈现的调查内容既有分工又有数据记录,而且还有问题,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学生觉得调查并不困难了,自然就乐意去坚持了从学生课上汇报的调查结果看,学生的调查非常得充分,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查、采访、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更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3.调查形式小组化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不管是品德形成的归宿还是途径都需要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课前调查虽然可以从网络、调查、书籍、咨询等等多种途径入手,可是由于学生家庭状况及个人交往能力的不同和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的差异,有时候会出现课前调查的不充分、不完善等情况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调查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案例: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祖国,我为你自豪”中《新时代,新生活》课前资料搜集活动:教师先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对我国的建国后的的变化进行了解,所以今天老师来布置一个课前资料搜集活动,请你们说说看,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对我国建国后的新时代、新进行了解呢?当学生从生活各个方面零散地进行汇报完之后,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板书:衣、食、住、行……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活动。
同时,先推荐小组长,然后确定调查主题,再根据每人的特长、优势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活动这样调查前学生之间就经过讨论,取舍等,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之后,组长进行汇总整理,由于有了组长的监督作用,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在以后的活动中及时没有老师布置,因为学生学生之间已经经过了思考与沟通,彼此之间拥有了理解和默契,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点即通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内容筛选典型化学生调查的材料良莠不齐、比较杂乱,在汇报、交流的时候不知道取舍,除了读材料还是读材料,课堂活动并不实效,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甄别、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典型资源,而不是采取拿来主义全部吸收二、个性展示——内化情感 课前调查是学生进一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而在课前调查之后就应该打造一个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课堂展示交流中再次体验、在内化提升的基础上品读真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前调查的愉悦、品读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1.提供精彩展示平台德国思想家胡赛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课堂生活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隘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可以在资料收集之后及时的展览、参观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把学生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室的一角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拓宽视野,还让学生体验到课前调查的成功,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极大地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更加出色2.打造真实交流平台 在学生充分的课前体验,感知生活之后,课堂活动体验中教师要提供学生个性展示交流的平台,要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交流,以内化情感,拓展延伸此时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求真的舞台,师生应该成为真诚对话的伙伴,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释放心灵说真话,做真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作秀、假调查、说假话,严重违背道德底线的情况在一次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为保证学生的回答能够出彩,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就悄悄地告诉孩子:“等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像课前我交代的那样”,“等会老师一拍手你就停下了来”,“昨天不是布置了吗?”……更有甚者,一个学生还说“老师,昨天你让我说的内容,我忘了……”这位教师明显的作秀实在是太“雷人”,让听课者汗颜而同在这个会场,我无意间发现了更加“雷人”的事情:在学生的讲桌上竟然有一张裁剪、打印的工工整整的纸条“三组: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方面的作用……”这不正是刚才一位同学回答的内容吗?教学要回归生活,课堂要回归本真。
“说真话做真人”是品德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说真话、勇于说真话,如果脱离了真实这个“1”,后面再有更多的“0”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处于一种0状态3.营造赏识激励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生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教师在学生交流、评价、反思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亮点”,让学生在不断的赏识、激励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体验到一份成功的激情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比如:打分数、画五角星、画学生喜欢的图案、写上教师激励性的评语等,哪怕是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眼神,一次爱心的抚摸等,都是学生莫大的鼓励这样,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赏识情感作为学科知识教学的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她)的关注、关爱,赢得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生既“亲其师”又“信其道”,学生就会“爱屋及乌”在课堂上展示出更加亮丽的风采三、 “下水”调查——盘点引领在交流课前调查资料的时候,往往出现学生调查资料不足,少数学生的资料也显得单薄、雷同,调查如同虚设。
究其原因,有些材料仅靠学生的搜集是不行的, 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不能把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完全留给学生,更应该自己 “下水”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对教学任务进行盘点梳理,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提升比如在《圆明园的诉说》一课中,当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圆明园之后,教师适时提供圆明园复原图、圆明园的若干瑰宝,让学生对遥而陌生的建筑精美、有着丰厚文化收藏的园林以真实、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采用图片用对比法把当时的辉煌和现在的残垣断壁进行对照,用视频播放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远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爱国热情而这些仅靠学生的课前调查实践很难完成的,老师的适时引入这些材料,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让情感得以升华欲破巨浪先乘风”课前调查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课前调查的有效方法,在教师有的放矢、画龙点睛的下水调查的引领下,让每个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提升,让课堂高效的这艘巨船乘风远航参考文献: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走进新课堂 品德与社会分册》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3.《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里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