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晶胞参数、坐标参数的应用及分析【知识基础】一、原子分数坐标参数1.概念原子分数坐标参数,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2.原子分数坐标的确定方法(1)依据已知原子的坐标确定坐标系取向2)一般以坐标轴所在正方体的棱长为1个单位3)从原子所在位置分别向x、y、z轴作垂线,所得坐标轴上的截距即为该原子的分数坐标[例1] 以晶胞参数为单位长度建立的坐标系可以表示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称作原子分数坐标,例如,图中原子1的坐标为12,12,0,则原子2和3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二、宏观晶体密度与微观晶胞参数的关系[例2] Zn与S形成某种化合物的晶胞如图所示1)以晶胞参数为单位长度建立的坐标系可以表示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称作原子分数坐标例如图中原子1的坐标为(0,0,0),则原子2的坐标为________2)已知晶体密度为d g·cm-3,S2-半径为a pm,若要使S2-、Zn2+相切,则Zn2+半径为________pm(写计算表达式)微点拨 (1)晶胞计算公式(立方晶胞):a3ρNA=nM(a:棱长,ρ:密度,N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n:1 mol晶胞所含基本粒子或特定组合的物质的量,M:组成物质的摩尔质量)。
注:若是长方体,V晶胞=abc,若是六棱柱,V晶胞=S底×h2)金属晶体中体心立方堆积、面心立方堆积中的几组公式(设棱长为a):①面对角线长=2a②体对角线长=3a③体心立方堆积4r=3a(r为原子半径)④面心立方截积4r=2a(r为原子半径)3)已知晶体密度(ρ)求空间利用率由V晶胞ρNA=nM,V晶胞=nMρNA晶胞中粒子体积:V0=n×43πr3指出空间利用率=V0V晶胞×100%=4πr3ρNA3M(4)已知晶胞结构求空间利用率:①简单立方堆积:空间利用率=43πr38r3×100%≈52%②体心立方堆积:空间利用率=2×43πr343r3×100%≈68%5)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如图所示,原子的半径为r,面对角线为4r,a=22r,V晶胞=a3=(22r)3,1个晶胞中有4个原子,则空间利用率=V球V晶胞×100%=4×43πr3162r3×100%≈74%专题精练】1.钒的某种氧化物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参数为a p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钒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VO2B.V原子在该晶体中的堆积方式为体心立方C.V原子的配位数与O的配位数之比为1∶2D.该晶胞的密度为2×51+16×2a×10−103×6.02×1023 g·cm-32.一种Fe、Si金属间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晶胞中含铁原子为________个,已知晶胞参数为0.564 n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Fe、Si金属间化合物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g·cm-3(列出计算式)。
微专题12 晶胞参数、坐标参数的应用及分析知识基础一、例1 解析:图中原子1的坐标为12,12,0,则坐标系是,原子2,3在晶胞内从晶胞内的2、3点分别向x、y、z轴上作垂线,即可得出2、3两点的原子分数坐标分别为34,14,14,14,14,34答案:34,14,14 14,14,34例2 解析:(1)原子1的坐标为(0,0,0),原子2在左侧的面心上,则原子2的坐标为12,0,122)已知晶体密度为d g·cm-3,锌离子的个数为8×18+6×12=4,硫离子位于晶胞内部,个数为4,则晶胞参数=3N×MZnSd NA×1010 pm=34×65+32×4d NA×1010 pm=3388d NA×1010 pm,若要使S2-、Zn2+相切,则其体对角线长度为2个锌离子直径与2个硫离子直径之和,其体对角线长度=3× 3388d NA×1010 pm,S2-半径为a pm,Zn2+半径为3× 3388d NA×1010−4a4=34× 3388d NA×1010−apm答案:(1)12,0,12 (2)34× 3388d NA×1010−a专题精练1.解析:晶胞中V原子位于顶点和体心,数目为1+8×18=2;O原子位于上下面上和体内,数目为2+4×12=4,二者原子数目之比为1∶2,故氧化物化学式为VO2,故A正确;晶胞V原子位于顶点和体心,符合体心立方的堆积方式,故B正确;体心V原子的配位数为6,O原子配位数为3,所以V原子的配位数与O的配位数之比为2∶1,故C错误;m=2×51+4×16NA g,V=a3 pm3=(a×10-10)3 cm3,ρ=mV=2×51+16×2a×10−103×6.02×1023 g·cm-3,故D正确。
答案:C2.解析:由晶胞的结构可知,Fe原子的个数为8×18+6×12+12×14+5=12,Si原子个数为4,则晶胞的化学式为Fe3Si,由晶胞的质量可得:4NA mol×196 g·mol-1=(0.564×10-7cm)3×d,则d=4×196NA×0.564×10−73 g·cm−3答案:12 4×196NA×0.564×1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