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练二等值线分析型新人教版 (xx·湖南四校联考)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1~3题1.图示区域陆地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A.990米B.1090米C.1190米D.1290米2.M→N,X→Y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两剖面的交点分别是( )A.甲、乙;①③B.乙、甲;②③C.甲、乙;①④D.乙、甲;②④3.图中丙处建有一个观景平台,据图推断冬半年丙处观赏的景观最可能是( )A.苹果满枝B.湖光山色C.海上日出D.悬崖飞瀑(xx·江苏卷)xx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下图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4~5题4.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5.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A.晴,西南风B.阴,西北风C.晴,东南风D.阴,东北风(xx·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6~7题6.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7.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 000米(xx·洛阳摸底)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图中T1、T2为甲洋流流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8~9题8.若甲洋流所处纬度是30°,则下列洋流中,能与其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①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流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A.甲→②→⑤→①B.④→①→⑤→甲C.③→甲→⑥→②D.⑥→④→甲→⑤9.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可能位于( )A.(10° W,61° N)B.(150° W,4° S)C.(157° E,28° S)D.(143° E,32° N)(xx·苏锡常镇一模)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0~11题10.图中植被的分布变化大体与等降水量线的递变规律一致,这种变化体现的分异规律为(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1.图中等值线北侧向西部凸出的影响因素为( )A.较高的纬度 B.山地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xx·北京海淀区模拟)下图是2016年11月3日某时刻,图示时刻呼和浩特和北京两地分别位于低压槽的两侧,其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剖面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13题12.受此天气系统影响,此时呼和浩特的天气特征可能是( )A.降温、大风、雨雪B.炎热干燥C.温暖湿润D.狂风暴雨13.此后,该气压系统不断东移并离开北京。
受其影响北京的风向变化是( )A.东南风转西南风B.偏南风转西北风C.东北风转西北风D.偏南风转东北风(xx·七台河模拟)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潜力指数(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单位:人/平方千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14.图中R区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原因是( )A.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小B.自然资源贫乏,开放程度低C.高原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D.开发历史悠久,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高15.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人口由东北向南部、西部迁移的原因是( )A.南部、西部经济更发达B.美国实施南部、西部荒地大开发C.东北部的战乱使人口移向安全地带D.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区形成(xx·茂名二模)读某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图,完成16~17题16.该地区农业生产已实现了( )①区域专业化 ②地区联合化 ③产品多样化 ④区域一体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为实现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畅通,当地政府首先要加强( )A.交通建设B.信息建设C.仓储建设D.环境建设(xx·江西质检)郑国渠系公元前206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千米,可灌田4万余顷读图,完成18~19题18.该线路选线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①地势高低 ②工程量大小 ③建成后的灌溉效率 ④沿线城镇的数量和规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该工程的修建可能产生的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A.较大地提高了洛河枯水期流量B.提高农田泥沙淤积速度C.改善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D.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盐碱化(xx·苏锡常镇一模)读青藏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完成20~22题20.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明显向西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冷、暖气流在河谷相遇,形成准静止锋B.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C.河水大量蒸发,潮湿的空气受热上升D.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21.下列有关乙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为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B.气候干旱,河流、湖泊稀少C.草原辽阔,草类茂盛,为我国重要牧区D.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植被类型多样22.与青海相比,西藏资源较丰富且开发利用较好的可再生能源是(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D.地热能专练二 等值线分析型1.C 利用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的等高距为100米,最高点海拔为1100~1200米,陆地最低点为0米。
2.B 据图中的等高线数值,M→N剖面线经过图中的最高点和三个谷地,X→Y剖面线经过山顶和两个山谷,两剖面的交点的高程为800米,再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为②③3.C 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柑橘等亚热带水果,苹果属于温带水果,因此无法看到苹果满枝现象;图中无湖泊和陡崖,因此无法看到湖光和悬崖景观从图中可知该地河流注入海洋,东南临海,丙地地势高,冬半年太阳日出东南,最有可能看到海上日出4.A 甲、乙两地位于低压槽两侧,该低压槽处气流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形成冷锋,甲地处于冷锋后,可能出现暴雪天气;乙地位于暖气团一侧,降雪可能性小丙地位于气旋外围,远离锋面,没有冷暖气流交汇,缺少降水形成的条件丁地位于暖锋附近,多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不会出现暴雪天气5.C 读图可知,戊地位于高压区,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向右偏转,故为东南风6.C 四个选项中1、7、10月的最低温都低于8 ℃,但1月最高温低于12 ℃,整个7月最高温都高于12 ℃,10月只有部分日期最高温大于12 ℃,因此排除A、D选项;与7月相比,4月最高温高于12 ℃的天数少,而且最低温低于8 ℃的时间短,因此4月的气温日较差小于7月,C项正确。
7.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因此位于赤道,不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A项错误;赤道处没有地转偏向力,不会有台风,B项错误;赤道处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该山位于赤道,但最高气温低于14 ℃,因此山顶海拔高于1 000米,D项错误8.A 由图示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图中洋流属于寒流,在南太平洋环流中甲为秘鲁寒流,与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洋流系统;在南印度洋环流中甲为西澳大利亚寒流,与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西风漂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洋流系统;在南大西洋上,甲为本格拉寒流,与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洋流系统D项正确9.A 若甲为暖流,则应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且位于大陆西岸,故A项正确10.B 图中等降水量线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减小,由降水的差异导致植被的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11.B 等降水量线向西凸出说明降水量比南北两侧多,这是受到该处山地的影响,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增多的原因12.A 此时该地区受低压槽控制,呼和浩特处于冷锋过境时的锋面后部,其天气特征为降温、大风、雨雪天气13.B 两城市之间为低压槽,图示时刻呼和浩特吹西北风,北京吹偏南风。
气压系统东移离开北京后,北京由低压槽东部转为西部,风向由偏南风转为西北风14.C 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R区位于美国西部的高原山地地区,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人口容量小,所以人口潜力指数小15.D 20世纪60~70年代,东北部老工业区经济萧条,环境污染严重,而南部、西部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区形成,加之这里是环境优美的“阳光地带”,因此吸引了大量东北老工业区的人口迁移16.B 该地区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体现了区域专业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关联性不大,未体现出地区联合化;而区域一体化是指多国范围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17.A 从图中图例可以看出,当地交通系统非常薄弱,因而应把交通建设放在第一位信息建设、仓储建设虽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但并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环境建设与流通渠道畅通关系不大18.A 郑国渠选择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量和扩大灌溉面积;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实现全线自流19.D 洛河枯水期在冬季,冬季泾河流量也很小,无法补给洛河;该工程建设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沿线城市数量很少;该工程修建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削弱了农田泥沙淤积速度。
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盐碱化20.D 甲处降水较多,主要是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在河谷北坡形成大量地形雨21.A 乙地(青藏高原)地势高,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多冰雪融水补给,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气候高寒,植被稀疏,种类较少22.D 青海与西藏太阳能、风能和水能都较丰富,两省区太阳能与风能开发利用都较少,青海水能开发较西藏好西藏南部地处板块的交界地带,地热资源丰富,有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开发利用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