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 编号:____ 使用时间:_____ 评价:_____《论语之学而》导学案编写人:李燕婷 审核: 王庆祝【学习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2.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方法】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讨论法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时数:1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半部论语治天下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 孔子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孔子弟子 三千子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颜回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因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2)端木赐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善于经商孔子说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子贡不做官而去从商,猜测行情,竟每每猜中他是七十二子中最富有的人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3)曾点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4)曾参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
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二十四孝之一”5)仲由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6)冉求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7)载予宰予 字子我,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激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8)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四、《论语》思想主张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涵义十分广泛,所谓仁者,即“爱人”,就是爱别人,但最重要的是爱父母故其爱是一种有等级的爱,和墨家打破宗法礼教的兼爱是对立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2、“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与“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学而》)“出则事公卿,人则事父兄《子罕》)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政治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因为孝悌与政治相通,因此当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时,孔子回答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意思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以这种风气影响当政者,就是从政了,并非只有当官才算从政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指出:“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孝悌成为仁民爱物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到孝呢?一是合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生前死后都能以礼待之,便是孝二是真情实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感情,不然,与对待犬马就没有分别了 3、“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对“周礼”十分崇敬,在《论语》中多次谈到。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要注意的是孔子提倡的“礼”,是经过“损益”有所发展的“礼”,即增添了“仁”的内容他以“仁”释“礼”,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他将“仁者,爱人”的精神融入“礼”之中,将“爱而无私,上下有章”称为“知礼”;他提出用爱亲人之心推及他人就是“仁”,这就以血缘为纽带而又突破血缘的限制,从而革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把礼推到了社会各阶层 4、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这里,孔子主张哀乐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意思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调和配合的思想。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子贡也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醇犹犬羊之粹《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5、天命思想 孔子的天命思想,是对殷周时期天的基本价值观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形成的天命”即尊天信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囱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孔子认为天道无形无状,然而四季的运行与万物的长成,都在天的法则之中,天无言而有作为,人看不见天的作为,而能见天的事功人唯一能做的是以行为来契会天道 6、教育思想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二、学而篇解读指要v 本篇以论学为主,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学以致用v 1、求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1.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 2、忠孝之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1.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忠信 ”(1.8)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谋而不忠(3)乎?” (1.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 3、谨言慎言“谨而信”(1.6)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1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练习1、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⑵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作业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注释:①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论语之学而》导学案参考答案三、练习1、(1)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2、(1)C(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3、(1) 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四、作业1、(1) B (2)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2、(1)C(“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 (2)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
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