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祝福》第一课时课堂实录正式学习课文之前,照例子是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解的古诗欣赏今天轮到由汪洋同学当“老师”,她把秦观的《鹊桥仙》抄在黑板上,然后给同学们讲解她对这首词的理解:“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鹊桥仙》,首先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作者秦观,字子由,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刚开始她开有点腼腆,但讲着讲着便越来越大方,最后她说:“……尤其是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知道,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这首诗里用得最好的一个字是‘传’字,整首诗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下面我把这首词读一下,请同学们跟着我读,鹊桥仙秦观……”学生们开始朗读:“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朗读完后,我感慨地说:“读这首词,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现代人真是幸福,相爱的人之间那需要什么‘飞星传恨’?发个伊妹儿――哦,不对,连发伊妹儿都不用,打个就行了相比之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没有这么幸福了!” 就这样,由对汪洋推荐的《鹊桥仙》的简单评论,我过渡到了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们今天开始学《祝福》。
我先问一问,哪些同学课前已经把课文完整地读过一遍了?请举手少数同学举起了手我数了数,说:“还不到一半不过不要紧的,因为考虑到同学们课业负担比较重,我们把预习也放在课内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认真地默读一边,已经读了一遍的同学再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用上脑子,一边读一边想把让你若有所思,或者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产生了联想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也可以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下,把音注上,总之读了以后书上要有读过的痕迹读的过程就是自己感悟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我打算用三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研讨这篇课文好,现在你们自己读吧!李老师在这儿没有作任何提示,也没有设置任何问题,先让你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读完以后我们在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可以就全篇谈总的印象,也可以从某一个细节出发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我希望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能发言学生们打开书,开始静静地读我看到严忠孝在读的时候拿出辞典查生字,便表扬他:“看,严忠孝正在查辞典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学生们继续自读,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祝福》(鲁迅)我巡视了一圈,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地读课文然后我也打开书,再次仔细读课文,估计着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感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二十五分钟过去了,我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阅读完毕我说:“好,很多同学都读了一遍但是你们读过的书是否留下你们的笔墨痕迹呢?”我把我的教材扬起来,翻开课文给大家展示,“大家看李老师的书,里面有读的时候写的心得批语,还有许多地方我做了勾画我举一个例子,第10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三行,“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我就想,这句话有它的意思,又比如12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直着眼睛”,“日夜不忘”,我就划出来还有14页倒数第四自然段,倒数第二行,“急得流泪”,我都勾画出来这些地方都是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呢?当然,你们不一定画出这些句子,但你们可以勾画出来你们自己有感触的李老师给大家说这些,就是要大家明白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那就是带着心去读我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大家都习惯于形象化,比如喜欢看图片,看电视剧,取代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像,越来越失去了阅读文学作品本身,也就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共鸣等等,没那个耐心了我们的阅读理解力在退化,这是人类的悲哀人们即使在读书时,也是基于抓情节,找结局,其实,就这篇小说而言,你要找结局,结局开头就给你摆出来了:祥林嫂死了。
但祥林嫂为什么会死?这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这才是真正读小说这段话我的确是有感而发,我就是想提醒我的学生,在图文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学会和保持一种古典的阅读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我又把话题转到课文,“我不知道同学们读这篇小说以后,理解到什么程度,感受到什么程度?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你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许鲁迅的作品离我们比较远,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障碍,但不要紧,我想知道在老师没有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你们自己能够读出些什么东西哪位同学说一说?”平时从不发言的杨晓龙第一个举起了手,我热情地鼓励他:“好,请晓龙说说杨晓龙说:“读这篇文章我觉得有些话我读不懂,但是我觉得我还是理解了一些我觉得这篇文章像一部电影,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和场面,先从现在说起,展示一个结局,然后产生一个回忆,是怎么发生的作者把事情的发生记叙很详细,描写也很生动,例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还有他对人形外貌的描写,都非常好杨晓龙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他今天居然能第一个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这些感受,我很高兴,对他的发言予以充分的肯定:“说得非常好!的确是非常好!我说他‘非常好’有两个含义,第一,他读懂了结构,他说课文先写出了祥林嫂的结局,然后再通过回忆写祥林嫂的不幸,同时是他还读出了课文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很好!第二,晓龙原来是不发言的,今天居然今天他第一个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说得很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小龙变大龙了!呵呵!”全班同学自发地为杨晓龙热烈鼓掌杨晓龙的发言,意义不仅仅在于他说出了他对课文的感受,更在于他开了一个主动发言的好头我班有许多同学平时也是不爱发言的,这妨碍了课堂交流,我决定趁势再说几句:“呵呵,同学们都用掌声表达对晓龙的敬佩我想,晓龙你在举手前其实可能也经犹豫过,也历过思想斗争的,但你最后战胜了自己下一次李老师再让同学们写《灵魂的搏斗――即一次战胜自己的经过》这篇作文的时候,你谈一谈怎么鼓起勇气发言的我的话刚说完,杨晓梅也举手了我笑者对她说:“好,晓龙说完了,晓梅也要说同学们也笑了杨晓梅说:“我读了以后第一感觉是愤怒而且还有对祥林嫂的同情,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我愤怒的是当时制度的残酷及人情的冷漠,她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她的理解我认为是对的,但我不希望学生们只是抽象笼统地说结论,而应该紧扣课文,因此我插了一句话提示道:“比如--”杨晓梅回答:“比如没有遵从她的意愿就把他嫁人周围的人就因为他是寡妇就歧视她他遭受了许多不幸以后那些人不但没有同情她反而对他嘲讽,如果人们不这样,如果人们能够安慰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产生。
杨晓梅的发言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开概括她的感受,这让我很高兴,而且觉得这是一个很好阅读方法和状态――所谓“厚书读薄”,如果能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自己读后的感觉,就算是真正“读进去”了也“读出来”了我临时决定也引导其他同学这么做:“刚才杨晓梅用了一个词‘愤怒’来表达她的读后感我请下面的同学在发言的时候也先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悟张长春举手发言说:“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后的第一感觉,是沉重哦,你读后的心情是沉重我点头,然后面对杨晓龙问:“晓梅读出了愤怒,长春读出了沉重,我这儿追问一下晓龙同学,如果你用一个词来表述你的心情,你会用什么词?”杨晓龙想了想,说:“实话实说,我读了之后心情很平静我说:“嗯,这也是你真实的心情你没有像晓梅一样深入课文人物内心不要紧,可能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的心情就不平静了好,长春继续说张长春说:“虽然封建时代过去了,但是在农村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人们的思想文中所描写的四婶,就是因为要避讳,而祥林嫂是个寡妇嘛,所以就不允许他动筷子之类的,祥林嫂就不愉快后来祥林嫂第二次又回到她家里,四婶就更看不起她了在文中有一句话:‘不早不迟,偏偏要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后来想拿祭品,四婶就说,‘你放下罢’,她就像受了炮烙似的。
这里的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祥林嫂当时的心理状态人们不断地对他抱以歧视的眼光所以在这时候,祥林嫂的精神就彻底崩溃了后来她就麻木了,头发花白了,我读到这里就觉得正是这些因素把一个人逼向了绝路很好,这是你的理解我想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好,汪洋举手了,那你说说你的感受汪洋站起来说:“我感到的是悲哀这不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那时候的人已经非常麻木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想法了,就连那个短工对她的死都是很淡然的课文里面有一段:‘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现在四十岁的人还很年轻的,而她的头发已经全白这时候,祥林嫂已经没有悲哀了她的眼睛转才显示出是一个活人,仿佛行尸走肉似的我忍不住赞同道:“对,祥林嫂外貌上没有任何表情,实际上是说她已经彻底绝望了我们平时如果要说的对任何东西都失去了希望,可以说是--”学生们情不自禁齐声说:“万念俱灰!”“对,万念俱灰!”我重复了一遍,“祥林嫂正是这样裴丹举手站了起来:“我到的是控诉,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是鲁迅替祥林嫂写的控诉书。
我觉得这控诉书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泪写成的,她是一个非常质朴善良的人,勤劳能干的人,她不过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对不起,我插一句,”我忍不住插话说,“鲁迅说过,历来的中国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另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是哪一种?”学生们说:“想做奴隶而不得我说:“对,其实,祥林嫂还没有奢望做人,他对于做人的种种权利和自由是没有什么奢望的仅仅是想做奴隶,想为人当牛做马,可这都办不到好,请裴丹同学接着说裴丹继续说:“她丈夫死了,她就帮工后来再嫁,那时候再嫁是被歧视的,那些人专门用她的伤口伤害她小说中的‘我’--我想不是鲁迅--被问,是不是有魂灵?看来她已经对人世间彻底绝望了所以我想这是一个悲剧我问:“你祥林嫂用生命写了一份控诉书,她控诉谁呀?”裴丹回答:“控诉冷漠的社会魏铭江同学发言:“我读出了虚伪题目是《祝福》,所谓的祝福是指一种祭祀,但是从后面讲,魂灵有没有存在,‘我’知识比较丰富都不知道,但人们却麻木地对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这是多么虚伪!”我说:“我觉得铭江说得非常好,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魏铭江补充了一句:“所以我觉得人很虚伪!”“是的,实际上曾经嘲笑过她的人,将来也可以与她的下场一样,被别人嘲笑。
我说这时候我看到不少同学还举着手要求发言,但我看下课时间到了,我赶紧小结道:“真想不到,我还没有讲,同学们自己就悟出了这么多!不少同学的发言非常精辟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还有一些同学要求发言,下堂课还可以说等同学们发表意见以后,我再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好,下课!”第二课时今天的语文课是两节连堂课间,听课的一位老师对我说,刚才有学生读错了两个字,我没有及时纠正我谢谢她的指正,表示一会儿上课便纠正因此,第二节一上课,我便说:“刚才我们听课的老师指出了上节课同学们在读错的字,这里我纠正一下‘纤云弄巧’的‘纤’应该读什么?”有学生说读qian,有学生说读xian我明确说:“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这里应该读xian还有一个字,是课文上的,就是‘炮烙’,应该读pao luo大家一定要留心这些容易读错的字本来,上节课已经有不少学生发言谈了自己的感悟,我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表我的看法,但是,还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发言,我应该尊重学生于是,我说:“好,我们接着来交流李文思举起了手,我说:“好,我们请李文思谈一谈李文思说:“我读出了讽刺我觉得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晦涩风格……”我纠正道:“不是晦涩,是隐晦,或者说含蓄。
是吧?”李文思点点头,继续说:“他揭示和抨击了那个社会,让人们对那个时代不幸的人产生了同情我想祥林嫂的形象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缩影她的不幸也不是哪个人造成的,而是是整个社会还有传统文化综合造成的嗯,所谓不幸,就是我刚才所说,她自己愿意做奴隶但是做不到我问,“那这叫什么?”李文思说:“悲哀!”黄泳说:“我说说读《祝福》之前与读了之后的不同感受,读之前我看题目便想文章肯定写得很幸福的事情……”“对不起,打断一下,”我问,“这里的‘祝福’与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说:“这里是名词我说:“对,这里是名词,从书上看,‘祝福’是新年时一种祭祀天地、祈求赐福的风俗而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是……”“是动词这次是学生把我的话打断我说,“我们说‘祝福你’,显然是作为动词用好,请黄泳接着说黄泳说:“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写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不幸我觉得祥林嫂真是一个很善良朴实的人,但在社会里却被那些人嘲笑,对祥林嫂来说十分不幸,我很同情她我说:“刚才你谈到标题祝福,我就在想,初初一看题目与内容不是很吻合的那么,同学们说鲁迅用祝福做标题和内容有没有联系?”学生们说:“有!”然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分析起来。
我归纳大家的发言道:“就是说,这一切事件的背景‘祝福’,即在祝福的的背景下发生的还有,祥林嫂很多不幸的遭遇,她所受到的冷遇和嘲讽,都和‘祝福’有关,祝福时她想做这做那,人家不要他做最后,她是在祝福的时候死去朱雅兰发言谈她的理解:“我读了这篇小说很难过,还有一些疑惑难过的是他很悲惨,她自己唯一的孩子死了……”她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凝重,声音有些哽咽我也缓缓说道:“是的,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读到祥林嫂念叨她的孩子这几段都会难过的朱雅兰继续说:“虽然说开始的时候人们都和他一样的难过但是我觉得第一次难过也不对劲,文章说‘满足地去了’,这不是真的悲哀,而是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但她非常勤快,教材第12页上写,四叔还是用了一句话,‘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读到这里我在想,她没有对不起大家,为什么要说她‘不干不净’呢?还有第13页形容柳妈是一个善女人,但是实际上是她杀了祥林嫂,我觉得一个善女人是不会去杀别人的我忍不住为她的发言叫好:“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也鼓起了掌我说:“是的,朱雅兰说得好,柳妈不杀生,但是杀了一个不幸的人杨晓梅赶紧举手:“我不同意朱雅兰的说法我觉得柳妈本意是无意的,不能说她杀人是有意的。
我说:“对,本来善良的人,因为某种观念便在无意中杀了人,这就是鲁迅的深刻的!李老师非常高兴,我想说但没说的,你们都感悟到了王楠楠发言说:“我读出的是惆怅,在那时,人与人之间难道真的就没有同情吗?许多人嘲讽,包括主人家都用这样一种看电影的心态看她,还有她的婆婆把她弄回去,完全把他当牲畜买卖嗯,祥林嫂的确像畜生一样被买卖王卓说:“我觉得特别孤独,为祥林嫂孤独仿佛有一个很大的箱子,把所有的人装进去,然后那些人又造了一个箱子,把祥林嫂装进去我表扬道:“比喻得非常好!那个箱子是什么?大家都接受了,谁不接受,谁就是另类好,你接着说王卓继续说:“祥林嫂第一次被鲁四老爷接纳,有过片刻的高兴后来被绑架回去有逼着嫁人,有了孩子,孩子死了,大家看她笑话她可以不理会他们,但他很想找个人倾诉,他看到一个小孩子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但是没有任何人理解她,大家都在排斥她大家并没有想,祥林嫂的孩子死了,她很难过,然后给她一点点安慰是呀,”我感叹道,“那些取笑祥林嫂的人,不少也是母亲呀!”王卓又说:“后来与柳妈聊,感觉到柳妈仿佛是关心她,后来她听了柳妈的话,拿了那么多钱去捐门槛,她很希望大家体谅她,她不是一个肮脏的人,她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
之所以最后祥林嫂变成那样的人,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大家还不接纳她,四婶说‘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使她彻底绝望了我说:“我注意到王卓提到的细节,就是祥林嫂有过希望,因为她去捐门槛在捐了门槛之后,她觉得我终于把自己换回来了他没有任何思想顾虑但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对她的精神是沉重的一击!大家注意一下,她去拿筷子和酒杯时,心情是怎样的?鲁迅用的什么词?”学生说:“坦然听了那句话之后呢?她的精神有什么变化?请也找一个词学生迅速在书上找到了:“失神对!”我说,“因此她的手才像炮烙一样听了这句话以后,也不敢再去取烛台,失神地望着,从‘坦然’到‘失神’,是从希望到绝望,这个变化很明显苏畅说:“我读出了批判,就是鲁迅对那个社会的批判!当时鲁迅笔下的女人和现在的女人相比,现在的女人幸福多了!还有,这篇小说中的祥林嫂让我想到了巴金《家》中的鸣凤,祥林嫂被人卖了,鸣凤也被她的主人送给别人做小老婆但我觉得鸣凤的地位还是比祥林嫂要高一些苏畅能够将祥林嫂与鸣凤作比较分析,虽然观点比较幼稚,但这是他自己的感受,我非常高兴:“大家听!苏畅能够由祥林嫂联想到鸣凤,这说明苏畅同学的确是在用心阅读不过,他说鸣凤比祥林嫂的社会地位要高一些,是这样的吗?大家认为呢?”苏畅说:“他们都是在当奴隶,但是祥林嫂是被迫给几个人当奴隶,而鸣凤只当一个人的奴隶。
朱雅兰提出不同看法:“我觉得她们两人不一样,鸣凤结过婚,与主人比较熟悉,她比祥林嫂要好一些,毕竟有人与她交心汪洋也举手说:“我觉得鸣凤的命运比祥林嫂要好一些,她有过爱情,她爱觉慧,我觉得觉慧也是爱她的,她还享受过爱情而祥林嫂则没有爱和被爱过,她与第一个丈夫有没有爱情不知道,她与第二个丈夫也只是交易杨晓梅补充了一句:“是被交易我说:“对,是被交易,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卫老婆子说她第二次嫁人后交了好运了,这个‘交好运’,不过是指有了一个依靠,并不能说就有了爱情杨晓梅又说:“和祥林嫂相比,鸣凤要勇敢得多,她敢捍卫自己的爱情,她宁愿离开人世,以死抗争!”学生从分析祥林嫂到谈到鸣凤,进而比较两个人的形象,这是我没有料到的,学生们分析得如此有见地――虽然还有些幼稚,更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课前我低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再次感慨,只要给学生以机会,学生的思想便会迸发出许多让我们惊喜的精彩虽然,对我的课堂来说,鸣凤实属“不期而遇”,但杨晓梅提到鸣凤的自杀,这给了我一个抛出我要提的问题进而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的契机:“她们两个是有一些不同的,但也有共同的,就是她们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而且结局都一样,死了。
但她们也有不同之处,所谓‘不同’,鸣凤之四是自杀,而祥林嫂是……对了,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个似乎突如其来实则我早就准备好的提问,让学生一下子没有思想准备,有的说“自杀”,有的说“他杀”我说:“其实,‘他杀’也就是被谋杀,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剩下的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自杀,还有一种自然死亡,也就是饿死饿死等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还是自杀?大家先再仔细看一下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直接和间接的答案或线索,然后我们再来交往讨论 学生们重新开始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我对大家说:“好,现在我们统计一下,哪些同学认为是自杀的,请举手多数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共23个同学我说:“看来是多数,23个同学认为自杀那么没有举手的13位同学认为是非自杀的好,现在两派同学把方位调整一下,相同看法的同学坐在一起,我们来辩论一下:祥林嫂究竟是自杀的,还是冻死饿死的?注意,双方发言都要以理服人,也就是说一定要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学生很快调整好座位,两方人马相对而坐,并开始准备发言我宣布辩论开始:“先请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同学陈述他们的观点黄泳第一个发言:“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课文刚开始就写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死以后有没有魂灵,‘我’不跟她说有也不说没有,只是说‘或许’‘未必’‘说不清’,然后她就走了我从她问这个话的意思揣摩,她有想死的欲望康婕补充说:“还有一句,她问死掉了的人会不会见面?这也说明她想死杨晓梅说:“原来她以为如果她捐一个门槛就可以赎罪,但是结果还是没有能够赎罪,所以她就绝望了,他可能感觉死亡可以减轻自己的罪我说:“你的意思是说,祥林嫂的绝望让她产生了自杀想法?”王楠楠说:“书上这句话很重要,‘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这是第七页上面的一句话,四叔说的,‘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自然死亡,四叔就不能说是‘谬种’金薇又说了一个依据:“她不是问‘我’吗?她提的问题本身就说明已经有自杀的动机了,她和‘我’非亲非故,如果不是已经有这种想法了,她是不可能问这个问题,‘我’对人死后能否见面虽然没有明确肯定,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她觉得可能还有点希望,于是她就自杀了我说:“我现在不表态,保持中立让你们把话说完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这一派,还有没有话要说?”杨晓梅又补充了几句说:“‘偏偏’两个字,就是说明她的死是突然的,死亡时间是经过选择的;如果是自然的,就不会‘偏偏在这个时候’,也不会让人感到惊讶。
还有没有其他理由?”我问“自杀说”的学生,他们没有举手的了,于是我转身对另一派学生说:“好,下面该你们发表看法了李翔说:“我认为祥林嫂不是自杀如果她要自杀,应该在孩子死了以后就自杀那个时候她已经对生活绝望了,都没有自杀,可见他不想死因此我认为他是自然死亡,是冻死的活饿死的戚西川说:“我觉得她自己想死,就可以一头碰在墙上但后面说她‘老了’,也就是死了,我就觉得是‘老’死的还有,前面祥林嫂问我,有地狱吗?我就觉得她肯定想死,又怕死因为我觉得他对死充满恐怖我说:“这里的‘老死’,书上有注释,不是衰老而死,而是对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不过,你的第二理由还有点道理魏铭江说:“我就觉得‘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句话可以分析出一些东西按习俗,是不能在那时候死的,而且这个时候她一定会为以前的丈夫与孩子进行祝福我没有太明白他的意思,便问:“你提出这个理由是什么意思?能在阐述一下好吗?”魏铭江说:“我的意思是,那时的人,不会选择在祝福的时候自杀而且书上说得很清楚了,‘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就是说他找不到工作,最后因贫穷而饿死余鑫站了起来:“我看到前面那句话,那里面提着竹篮,分明已经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连沦落道要饭的地步都没自杀,就说明她的确不想死。
那两天是冬天最冷的几天,她是一个乞丐,在街上没有地方住,应该是被冻死饿死了我说:“我理解余鑫的意思是她其实还想活下去的,只是没吃的穿的才冻死饿死的是吗?”他点点头汪洋:“一个人要选择自杀的话,说明对生活非常厌倦了但是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完全麻木了,没有任何感觉了,连厌倦都谈不上了,所以我觉得她不会自杀了我说:“你是说,她对生活麻木了,生与死已经没有感觉了,所以不会自杀?”汪洋点头说:“是的如果说是自杀,为什么她以前不死,为什么现在去死?而且她去问‘我’,绝对不可能问这句话才死,我的回答其实是增加了她对死的恐惧还有她先前捐门槛,正是因为她怕死郑毓秀说:“先不说躯体是否自杀,首先她精神上已经被封建礼教害死了,所以死不死无所谓了这群人全是被礼教害了的!”我看李运也举手了,便问:“李运有什么说的?”李运:“我从两个方面说明祥林嫂不可能自杀,一方面从性格方面说,一方面从宗教方面说从性格而言,祥林嫂其实是一个普通而胆小的女人,不一定有勇气从宗教来说,她比较信仰佛教,佛教教义是不能自杀的,如果自杀,对自己有很大的罪孽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他的分析很独特,但我追问道:“我不明白,你从哪儿看出她信佛教?说话可要有依据呀!”他说:“柳妈信佛教,这在书上有描写。
而祥林嫂显然受柳妈的影响很大,比如捐门槛,如果她不信就不会去捐这说明她至少还有一点信佛教的嗯,有一定道理朱雅兰举手要求发言:“其实我是有点中立的,既不完全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也不完全同意说他不是自杀我鼓励道:“不要紧,不妨说说朱雅兰的发言往往有独到之处说来大家听听朱雅兰说:“捐门槛是说明她信这个佛教但我觉得她的死不可能用自杀或者天然死亡来说,不这么简单如果说她自杀我觉得不太可能,如果说她冻死饿死我认为也不可能,快过年的时候,善良的她不会因自杀来给别人带去晦气,同时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做善事,怎么可能让她饿死?”李老师:“那你说他是怎么死的呢?”朱雅兰说他也没有想好不同意祥林嫂是自杀的学生说完了,认为是自杀的学生开始反驳金薇说:“我首先反驳李翔,虽然儿子死了,但她对人世还有希望,那时侯怎么会自杀呢?”李翔反驳:“既然有希望,为什么最后还是自杀了?”金薇说:“我说他那时候不会自杀,是因为她那时对生活还有希望,正因为有希望,他才没有自杀后来包括四婶的许多人对她一连串打击,她才彻底绝望了过年的时候,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就趁过年的时候与丈夫与儿子在阴间见面张帆反驳说:“金薇说祥林嫂趁过年想和儿子丈夫见面。
但这些应该由有阴间存在这个认识作为支撑但是文章中的我并没有肯定这一点,小说中的‘我’回答是‘说不清楚’还有不少同学要站起来辩论,但我看下课时间已经快到了,我只得对大家说:“好,同学们的发言和辩论非常激烈,看来大家的确读进去了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现在是不是该我发表意见了呢?你们一定关心李老师对于祥林嫂的死是什么看法,其实,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的,我不可能准确判断他是自杀还是冻死,但我赞成丁玲一句话:‘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他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他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同学们刚才争论得很激烈,其实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这就是,无论她是自杀还是冻死饿死,反正祥林嫂是被逼死的――或者是被逼出去,结果找不到工作,冻死饿死了,或者逼她自杀了我认为,比弄清她究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当然,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她周围的一切都有责任,从柳妈到四婶都脱不了责任,这些人都参与了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但谁是元凶呢?我们下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课后同学们做个准备,思考一下,究竟谁应该对逼死祥林嫂负主要责任?然后写一篇小作文《逼死祥林嫂,某某某罪责难逃!》,可以以起诉书的形式,也可以不以起诉书的形式,总之要写出你的观点。
注意,一定要重证据,证据就在课文当中好,下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