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心理学》 第十二章 人格 教案·本章重要内容:·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 ·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理论、人格测验、人格成因并掌握认知风格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人格理论(2)人格的成因2.本章难点:(1)人格理论(2)人格测验三、教学手段和措施1.讲授法2.心理测量四、教学时数 12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一)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别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见解有很大差别综合各家的见解,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涉及了一种人区别于她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是面具(mask)的意思因此指的是希腊演员在表演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她们所表演角色的个性就像是国剧的脸谱同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因此说在心理学裏 「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而不是「人格崇高」的那个人格.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种人相称稳定而不变的特质。
这裏的特质指的是一种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而相称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譬如说,有一种人的特质是小气,那麼她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她的人格的一部分二)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构造(一)气质与性格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2.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性2)性格构造及其特性a性格的态度特性 b性格的理智特性 c性格情绪特性 d性格的意志特性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在平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性和气质特性很难辨别,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互相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性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a 性格侧重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有关的方面,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气质则侧重于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无关的动力特性,是个体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b气质是以人的高档神经活动的类型为生理基本的,而性格则后来天形成的临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本的。
c气质具有明显的天赋性,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而性格是后天获得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性格则有好坏之分 d 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性格则是在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随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相对于气质而言,性格较易发生变化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性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性的体现形式 再次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二)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多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涉及自我观测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随着自我结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体现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体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构造弗洛伊德将人格构造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 本我位于人格构造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构成的能量系统, 涉及多种生理需要。
2.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构造的中间层其作用重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位于人格构造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成果第二节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于1937年初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她觉得,人格理论应有能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多种特质构成了一种人的完整的人格构造,由此引起人的行为和思想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共性特质)和个人特质(个性特质)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重要奉献在于提出了本源特质卡特尔觉得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体既有限度上的差别因此,她觉得人格差别重要表目前量的差别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她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种理论模型模型提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本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三)现代特质理论1.“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1947,1967)根据因素分析措施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 它体现为内、外倾的差别 . (2)神经质,它体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别. (3)精神质 这一维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它体现为孤单、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性2.“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1961)运用词汇学的措施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 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到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是:外向性: 体现为热情、社交、坚决、活跃、冒险, 乐观等特质;开放性 体现为 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特质.责任心 体现为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宜人性 具有信任、直率、利她、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急、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个特质的头一种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 “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来测量 3.“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等(1987)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7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
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与“五因素模型”相比较,“七因素模型”增长了正效价(如优秀的)和负效价(如邪恶的)两个因素人格特性量表(IPC—7,1991)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二、类型理论、(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觉得,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性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悲观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在 T+型人格中,又可根据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 (二)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觉得,人格类型涉及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A型人格的重要特点是,性情暴躁,缺少耐性她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急切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在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重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5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她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白,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2.内一外向人格瑞士出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根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觉得,当一种人的爱好和关注点倾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种人的爱好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性,其中一种也许占优势,因而可以拟定一种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尚有一类人兼具两种心理机制,哪一种都不占优势,属均衡型人格,我们将其归类为中间型三)多元类型理论1.气质的学说体液说 体型说 血型说 激素说 高档神经活动类型说2性格的类型(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性格构造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与否外露,可以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限度,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其她的性格分类方式性格分类尚有其她几种方式,比较出名的有E·斯普兰格和T.L·霍兰对性格类型的划分E·斯普兰格提出,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将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政治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T.L·霍兰提出,按照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三、 艾森克的人格构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构造艾森克提出了人格构造的四层次理论,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格的构成可以用四令层次来体现.也就是说人的活动从最的刺激反映开始,逐渐归结而达到统下的人格.第—层次是特殊反映,许多平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可观测到的行为即为特殊反映第二层次是习惯性反映模式,表达一类较固定的特殊反映,例如:不喜欢约会,不乐意冲动行事等第三层次是特质,例如:害羞,刻板等等,这是更为稳定和一致的特性第四层是类型,例如:内倾、外倾等这一层次是最高层次,事实上就是人格的“维度”,即艾森克通过因素分析抽取出来的因素.第三节 认知风格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别,表目前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别。
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没有好坏之分场独立性的人认知重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而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从学习来看,两种认知方式也显示了不同的特点在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上,场独立性的人有优势,她们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性成分,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场依存性的人在解决熟悉的问题时,不会发生困难,但让她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少灵活性某些研究还表白,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学习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某些具体的知识,她们达到概括化的限度比场依存性的学生高,但两者在获得的知识量上没有差别在学习爱好和职业爱好上,两者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二、冲动-沉思冲动与沉思它们的差别重要表目前:1.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2.在元认知知识和认知方略方面,两种认知风格也存在差别3.在学习能力上,两种认知风格也有差别4.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在不同任务中的体现不同样三、同步性一继时性1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种环节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检查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同样,一环扣始终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一般来说,女性擅长于继时性加工,这也许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因素之一2同步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宽视野的方式,同步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也许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步性的加工方式这也也许是男孩子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因素之一同步性和继时性是认知方式的差别,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别但是,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帕斯克(1974)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关系成果显示,当学习材搁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匹配时,学习效果好;反之,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匹配时,学习成绩—般都不及格.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 (二)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四)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卷 二、投射测验(一)罗夏墨迹测验ﻫ(二)主题统觉测验三、情境测验(一)性格教育测验(二)情境压力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一)形容词列表法(二)Q分类法 第五节 人格成因一、生物遗传因素对遗传的作用的一致见解:1、遗传是人格因素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智力、气质等因素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因素更重要3、人格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二、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影响的限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社会对成员顺应的规定 规定越严格,影响力越大2)行为的社会意义 行为的社会意义越大,行为受到社会文 化的影响越大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子女人格的影响重要表目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上三类教养方式:1、权威型: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体现一般是:悲观、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少自主性2、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甚至达到失控状态孩子体现一般是: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3、民主型: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对的指引孩子体现一般是: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伙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2.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性的形成;3.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故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初期童年经验初期童年经验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个性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助于小朋友的个性健康发展,不幸的童年会引起小朋友不良性格的形成但两者不存在一一相应的关系,宠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个性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2.初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个性起决定作用,它与其她因素共同来决定个性3.初期小朋友经验与否对个性导致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削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五、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物理因素 对人格的影响体现为:1.自然环境对人格没有决定性影响,更多地体现为一时性影响2.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思考题:1.试析气质与性格的关系3.比较人格的特质说和类型说4.结合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谈性格塑造的模式参照书目:1.陈仲庚、张雨新(1986):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4.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5. 高玉祥(199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6. 吴增芥(1983):西方个性心理学理论外国心理学,1983年1期: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