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第一章 职业安全防护指引 5一、职业安全防护的相关概念 5二、职业暴露的普遍性防护指引 6三、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11四、临床高危操作的职业安全防护指引 13五、各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指引 14六、配置细胞毒性药物的防护指引 15七、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指引 17八、紫外线辐射的防护指引 18九、锐器损伤后的血液检测流程 18第二章 仪器及设备的安全指引 21一、中心氧气装置 21二、流动氧气筒 21三、超声雾化器 22四、电插板 22五、各种电器设备 23六、注射泵/输液泵 23七、监护仪 24八、病床 24九、床栏 24十、床头柜 25十一、热水壶 25十二、平车 25十三、体温计 25十四、热水袋 26十五、冰袋(囊) 26十六、简易呼吸囊 27十七、吸痰机 28十八、急救车 28第三章 药品管理指引 29一、病房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指引 29二、急救药品管理指引 30三、老年人用药安全护理指引 31四、特殊药物护理指引与流程 32(一)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流程 32(二)硝普钠静脉滴注流程 33(三)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流程 34五、药品配制查对流程 35(一)静脉输液查对流程 35(二)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内注射核对流程 36第四章 临床护理工作指引与流程 37一、新入院患者护理指引 37二、出院患者护理指引 38三、基础护理工作指引 39四、病房送手术患者指引 40五、病房接手术患者指引 40六、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预防及处理指引 41七、平车运送法指引 44八、护理业务查房指引 46九、护理交接班指引 48十、床边交接班查看患者指引 50十一、患者转出、转入服务流程 51十二、患者入院服务流程 52十三、患者出院服务流程 53十四、住院患者健康宣教流程 54十五、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 55十六、危重患者护理指引 56十七、死亡患者处理流程 57十八、无菌物品管理指引 58十九、治疗室、配药室紫外线空气消毒指引 58二十、红外线灯(TDP)使用指引 59二十一、会阴擦洗护理指引 60二十二、硫酸镁会阴湿热敷指引 61二十三、阴道冲洗的护理指引 62二十四、中药保留灌肠的工作指引 63二十五、压疮预防报告处理指引 64二十六、约束患者指引 65二十七、患者跌倒预防指引 66二十八、体温计使用后消毒处理流程 67二十九、血压计袖带使用后消毒处理工作流程 67三十、听诊器使用后消毒处理流程 68三十一、床旁负压吸引器(吸痰机)使用中及使用后的消毒处理流程 68三十二、喉镜使用后消毒处理流程 69三十三、呼吸囊面罩消毒处理流程 70三十四、住院患者须复印病历资料指引 71三十五、急诊接诊流程 72三十六、执行口头医嘱护理指引 73第五章 护理管理工作指引 74一、紧急状态下护士人力调配指引 74二、护理行政查房工作指引 74三、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75第六章 科教工作指引 76一、进修护士教学工作指引 76二、实习护生教学工作指引 77三、护理人员外出培训进修指引 78四、护理业务查房工作流程 79五、护理教学查房流程 80第一章 职业安全防护指引一、职业安全防护的相关概念1、职业暴露:从业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或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3、锐器伤: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碎玻璃及安瓿等造成的意外伤害4、医务人员防护原则:指在医院内所有区域,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活动过程中,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5、全套个人职业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帽子、防护鞋、防水围裙、隔离衣和防护服等,操作过程中应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防护用具6、本指引所称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胃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7、引起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包括:进行各种动、静脉穿刺、洗胃、吸痰、更换各种引流管道、为有伤口患者包扎、接生、阴道冲洗、清洗被污染的手术室器械、换药、床边测血糖等二、职业暴露的普遍性防护指引日常工作职业安全防护流程上班前 上班时 下班前更换工作 勤洗手 完成 进行 进入 彻底洗手服、鞋袜 每项操作后 高危操作时 生活区前 或消毒双手戴帽子 未经彻底清洗 彻底洗手 视具体情况 洗手 必要时清外穿戴整齐 或消毒的手 吸水擦手纸擦手 使用适当的 耳道、鼻腔 或烘干机吹干手 防护用具 盐水漱口必要时 不可触摸眼、耳 脱口罩、帽、工戴口罩 鼻、口及脸部 作服、更换鞋袜 再次清洗双手1、暴露后处理原则:(1)局部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实施预防性用药:如患者为HIV阳性,受伤护士为HIV抗体阴性,应当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3)随访、咨询和汇总: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逐级上报2、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指征①直接接触每个 ②接触患者粘膜、 ③穿、脱 ④进行无菌 ⑤接触患 ⑥处理药 ⑦医务人员进患者前后,从同 破损皮肤或伤口 隔离衣前 操作,接触 者周围环 物或配餐 行侵入性操作一患者身体的污 前后,接触患者 后,摘手 清洁无菌物 境及物品 前 时戴无菌手套染部位移到清洁 血液、体液、分 套后 品之前 后 戴手套前后洗部位 泌物、伤口敷料后 手按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七步洗手法: (采用非接触式洗手装置)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湿润双手,按取无菌皂液或洗手液)。
第二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第三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第四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五步:将5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六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七步:握着手腕回旋摩擦,交换进行洗手注意事项:(1)洗手前将衣袖向上卷至腕上20cm,取下手上饰物、手表2)采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并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s,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3)洗手后用一次性干手纸巾或使用感应式吹风机擦(吹)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4)当医务人员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当医务人员手部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5)用于洗手的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卫生手消毒的指征①接触患者的血 ②直接为传染 ③接触具有传染 ④出入隔离病房、重 ⑤检查、治疗、液、体液和分泌 病患者进行检 性的血液、体液 症监护病房、烧伤病 护理免疫功物以及被传染性 查、治疗、护 和分泌物及被传 房、新生儿重症病房 能低下的患致病微生物污染 理或处理传染 染性致病微生物 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 者前的物品后 患者污物后 污染的物品后 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卫生手消毒流程卷衣袖至肘上,取下手部饰物和手表取足量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涂抹双手,确保完全覆盖所有皮肤 揉搓双手直至彻底干燥卫生手消毒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医务人员七步洗手法的步骤进行揉搓。
2)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使双手达到消毒的目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手部有可见污染时,应洗手2)手部证实或怀疑被可能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污染时,如艰难梭菌、炭疽杆菌等,应洗手3)如厕之后,应洗手4)其他情况应首选卫生手消毒3、口罩的使用佩戴口罩指征①护理非传染性患者 医务人员患 ①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染病患者②进行手术、无菌操作 呼吸道疾病 ②进行支气管镜、口腔诊疗操作③护理免疫力低下患者 佩戴外科口罩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口罩的使用注意事项:(1)佩戴口罩前,脱口罩前后必须洗手2)佩戴口罩时要让口罩紧贴面部和完全覆盖口、鼻、下巴,有金属片的一边向上,外科医用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松紧带绕在耳朵上,并把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3)密合性检查戴好口罩后,双手尽量完全覆盖在口罩上,呼气时用手感觉气体有无从口罩的边缘逸出。
4)戴口罩后和脱口罩时,保持口罩的清洁干燥,要避免触摸口罩的外面5)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更换应视使用环境而定以下情况之一必须立即更换口罩:①外科手术后②口罩有破损或毁坏时③口罩与脸部无法密合时④被血液或体液污染后⑤进入隔离病房接触患者后⑥口罩潮湿有异味时⑦任何环境下口罩的使用不能超过24h6)使用后的口罩应弃于感染性废物容器内(黄色标志),复用的棉纱口罩应集中放于污物处置室固定位置专用容器内送洗衣房处置7)切记:口罩只能减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威胁,但不能保证绝对安全4、手套的使用必须戴手套指征①进入体腔和无菌组织 ①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 ①手部破损处用防水敷料的侵入性操作、手术 ②具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 保护再戴双层手套②接触无菌部位 分泌物、排泄物危险 ②接触剌激性化学消毒剂③处理锐器与污染物品 ③配制细胞毒性化学药物手套使用注意事项:(1)使用手套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循标准预防操作原则和接触隔离的原则,不管是否使用手套均应遵循手卫生指征。
2)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正确选择医用手套:①无菌乳胶手套插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术等侵入性无菌操作时,必须使用无菌乳胶手套,并遵循无菌手套的使用方法②清洁乳胶手套采集动/静脉血、注射及输液、更换湿性伤口敷料等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操作中戴清洁乳胶手套,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③双层手套接触刺激性化学消毒液(如处置复用血液透析器)、配制细胞毒性化学药物、清洗污染手术器械时宜戴双层手套(内层为一次性薄膜手套,外层为一次性乳胶手套)④一次性薄膜手套为患者进行吸痰,收集引流液标本,清倒引流瓶内引流液,更换被血液、体液及粪便污染的布类(如床单)等操作时宜戴一次性薄膜手套3)医务人员手部有破损时应先用防水敷料保护再戴手套4)戴手套操作过程中,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5)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患者同时多项操作时,应按污染程度从轻到重,否则要更换手套后方可进行另一项操作护士接触患者后应脱手套并洗手方可护理另一患者6)护士不能戴着手套直接洗手,因为洗过的手套通透性增加,细菌更容易进入手套内7)手套破损立即更换8)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9)使用后的一次性手套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三、医疗废物处理原则1、医疗废物正确分类。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5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2、使用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包装物或容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分为:包装袋、锐器盒和周转箱医疗废物专用容器有专用警示标识,颜色为黄色3、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于符合规定的、有明确警示标识的包装物或容器中,不能混放(具体见《医疗废物分类目录》)4、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在标签上注明5、化学性医疗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和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置6、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黄色包装物,及时密封,并注明科室、传染病名称7、放入包装物或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能取出8、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科内盛装容器应为脚踏式、封闭、防渗漏硬质容器9、包装物或容器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10、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其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11、医疗废物出科时要有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经办人双方签名,登记资料至少保留3年12、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应立即向医院相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13、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医疗废物处理流程产生医疗废物损伤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放入专用锐器收集箱 放入黄色收集袋当班护士负责督促工人密封包装(3/4满)贴上密封标志及废物标签交接双方检查、确认包装无破损、无松口、标志清晰完好交接双方核实无误护士填写医疗废物交接本登记废物重量、交接双方签全名,交接本保存三年由物业公司专职人员收集存放由环卫部门专职人员收集送往指定地点做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分类收集示意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 损伤性废物:包括医用针头、缝合针、物品(包括棉球、棉签、纱布等) 手术刀、备皮刀、玻璃试管、安瓿等废弃的血液、血清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非锐器)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医疗垃圾桶(内套黄色包装袋) 黄色锐器盒四、临床高危操作的职业安全防护指引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 患者血液、体液可能飞溅到面部或身体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必须戴手套 ①戴有防渗性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 ②穿防渗透性隔离衣或围裙①破损皮肤用创可贴或胶布保护 操作完毕 ③必须戴手套 ②必须戴双层手套③最好避免该项操作 脱手套后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锐器伤(针刺伤)预防措施: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光线要充足,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3、纠正易引起锐器伤的危险行为:①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③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④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⑤禁止用手直接传递锐器;⑥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废物4、为不合作的患者进行动、静脉穿剌或抽血时,尽可能与其沟通取得合作,必要时请他人协助完成操作,尽量减少锐器伤五、各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指引各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医务人员皮肤 皮肤表面 口腔 鼻腔 眼睛从近心端向远心 立即上报 肥皂液和流 即吐出溅入液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端挤出伤口的血 预防保健科 动水清洗 生理盐水或硼 反复冲洗 反复冲洗液(禁止挤压) 酸溶液漱口 咨询眼科 医师肥皂液清洗伤口 填写“职业暴露个流动水反复冲洗 人登记表“75%酒精或0.5%碘 院感科进行调查、伏消毒伤口并包扎 给予处理建议 处理、追踪、随访各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报告流程日 班 夜 班立即上报 同时报告 立即报告 次日报告 行政总值班 护士长 预防保健科 护士长、科主任 报告 科主任 (院感科) 护理部 预防保健科主任 护理部六、配置细胞毒性药物的防护指引实施原则:1、细胞毒素药物应储存在通风、安全的专用橱柜内。
2、专人专区域,集中配置3、与其他药物同―配药室操作时,先配其它药物4、配药时使用“锁头”注射器及针腔较大的针头,防止药液溢出5、药液抽取后置于垫有聚氯乙烯薄膜的无菌盘内备用暴露后处理:1、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如果防护用品不慎被污染,或眼睛、皮肤直接接触到药物时,可采取下列处理流程:①迅速脱去手套或隔离衣;②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污染部位的皮肤;③眼睛被污染时,应迅速用清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眼睛;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2、药物污染的处理:如果药物外溅,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他人接触如果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先做好个人防护后,立即用吸水毛巾或纱布轻轻吸附药液,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抹,将污染的湿纱布置于化学性废物包装袋内,用肥皂水擦洗污染表面后,再用75%酒精擦拭配置细胞毒性药物防护流程认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毒副作用洗手、穿长袖低渗透的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护目镜、聚氯乙烯手套并外套一副乳胶手套备工作台:置防护垫(下层防水,上层吸水) (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即更换)割锯安瓿前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垫纱布(避免粉末、药液外溢和玻璃碎片四处飞溅或划破手套)溶解药物时,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晃动,以防药粉溢出瓶装药物稀释或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不要将药物排于空气中)抽取药液用针腔较大的针头,所抽药液不超过注射器容量3/4抽出药液后放入垫有聚乙烯薄膜的无菌盘内备用配药后产生的废物放入化学性废物包装袋内(废物量少,可混入感染性废物内,在标签上注明)操作结束后,用水冲洗和擦洗操作台脱去手套后彻底冲洗双手并行淋浴七、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指引实施原则:1、使用之前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明确注意事项。
2、选用的消毒剂、稀释液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在有效浓度、使用有效期内3、选择合适的配制环境选择宽敞、明亮、清洁、通风良好的环境4、正确配制消毒液有严格的配制、使用操作指引及书面记录配制好的消毒剂要标识配制时间、有效时间、浓度、配制人签名等5、准确标识消毒液名称、浓度、配制时间、失效时间、用途6、配制过程注意做好职业防护:必须戴―次性口罩、防护手套,如大量配制应穿防水围裙,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防护服7、粉剂、片剂等在溶解过程应加盖,切勿打开观察,使用过程防止消毒液飞溅、溢出和挥发8、量具保持清洁或予以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防护流程认真阅读消毒剂使用说明保证配置室宽敞、明亮、清洁、通风良好 洗手、戴一次性口罩、乳胶手套根据消毒液有效氯的含量,计算出需消毒剂和稀释液的量按需要盛接溶剂,用量具准确量取所需消毒剂剂量(注意消毒剂勿溅出)或粉剂、片剂粉剂、片剂溶解过程勿打开观察将需消毒用物轻放于配好的消毒液中加盖浸泡消毒(将稀释好的消毒液标上名称,有效浓度,配制时间,有效期及盛放的器械名称)配制用物清洗后晾干备用八、紫外线辐射的防护指引实施原则:1、正确使用紫外线灯,以达到消毒效果及预防辐射的目的。
2、开启紫外线灯后人即离开,防止紫外线对人直接照射3、消毒过程中如进入消毒区域时需关闭紫外线灯;照射完毕后应开窗通风4、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面罩及防护衣5、如眼睛因辐射发生眼炎,即到眼科门诊就诊九、锐器损伤后的血液检测流程乙型肝炎: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在24-48h内完成自身和接触源患者血清HbsAg调查,接触后血清学随访检查为6个月后检查HbsAg,完成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1-6个月检查抗-HBs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三种情况处理: (乙型肝炎)(―)受伤者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者:血清抗-HBs≤10mlU/ml)接触源患者不明时 接触源患者HbsAg(+) 接触源患者HbsAg(-)①24小时内肌注HBIG ②系统接种乙肝疫苗 ①接种乙肝疫苗③血清学追踪(受伤当天 ④观察乙肝感染症状与体征 ②血清学追踪3个月、6个月、12个月) ③观察乙肝感染症状与体征(二)受伤者已接种乙肝疫苗,查HbsAg阳性或抗-HBs(≥10mlU/ml)或抗-HBc阳性者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三)受伤者已接种乙肝疫苗,查无抗-HBs反应或仅一年前抗-HBs≥10mlU/ml触源患者不明时 接触源患者HbsAg(+) 接触源患者HbsAg(-)①24小时内肌注HBIG 血清学追踪随防②如受伤者抗-HBs≥10mlU/ml加强接种乙肝疫苗③血清学追踪丙型肝炎: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在24-48h内完成自身和接触源患者抗-HCV检查,如患者抗-HCV阳性,受伤者抗-HBV阴性者,于受伤当天、第3周、3个月、6个月随访和监测。
艾滋病:患者HlV (+),受伤者HIV抗体(-)血液污染医务 污染的锐器刺 人员皮肤粘膜 伤医务人员 反复用生理盐 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禁止伤口局部挤水冲洗干净 压或按压,再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 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①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②于受伤当天、4周、8周、12周、6个月时检查HIV抗体;③预防性用药的原则:若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用药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④对服用药物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⑤注意观察记录HIV感染早期症状;⑥追踪暴露源HIV的耐药性梅毒:患者RPR(+)和TPPA(+)污染的锐器刺伤医务人员即予实施正规治疗 暴露后第3周查RPR和TPPA二项 注意观察记录梅毒感染早期症状监控和处理注射抗梅毒药物 RPR(+)和TPPA(+) RPR(-)和TPPA(-) 治疗1个月、2个月、6个月后 治疗1个月后复查RPR和TPPA二项 复查RPR和TPPA二项 复查2-3年 RPR(+)和TPPA(+) RPR(-)和TPPA(-) 第二章 仪器及设备的安全指引一、中心氧气装置[可能出现的问题]泄露、助燃,不能按需供氧引起患者不适[预防措施]1、经常检查氧气阀有无漏气,定期保养。
发现漏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修理2、用氧期间有防火及有氧标志,告知患者及家属安全用氧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禁止吸烟及使用明火,必须用明火时,应关闭氧气3、禁止在安全阀装置处黏贴橡皮膏等物,以免流量外套管发生爆裂4、安全氧流量调节范围1-10L/分5、定期检查湿化瓶的外观质量,若色泽透明度明显降低或出现裂纹、气泡等,应及时更换6、使用期间湿化瓶装1/3~1/2无菌蒸馏水,各导管连接正确、通畅、无漏氧7、湿化瓶使用后送消毒供应室清洁消毒处理二、流动氧气筒1、备用流动氧气筒定位放置、装备齐全、氧气表各部分完好、湿化瓶干燥备用2、有防火、有氧标志,定期检查氧气储存量、压力均不能低于0.5mpa(5公斤/平方厘米),定期清洁氧气筒气架,用氧后有记录检查结果记录于登记本并签名3、使用期间湿化瓶装1/3~1/2无菌蒸馏水,各导管连接正确、通畅,无漏氧,氧气表压力阀保持通畅4、物品齐全(扳手、吸氧管、棉枝、胶布、登记本)三、超声雾化器[可能出现的问题]漏电、流速过快或阻滞引起患者不适[预防措施]1、保持机身干净、干燥,经常进行清洁擦拭2、应用前正确连接雾化器装置和各管道,确保管道密闭、通畅调节合适的雾化参数(时间、压力、流量等)3、红灯亮起时要检查原因并改正。
①水杯内的水不足,药杯穿破;②安装水杯位置不准确;③浮漂粘连4、水槽内蒸馏水量视不同类型的雾化器而定,水深须浸没罐底之透声膜水槽和雾化罐内切忌加温水或热水,如发现水温超过50℃或水量不足,应关机,更换或加入冷蒸馏水5、连续使用雾化器时,中间需间隔30分钟四、电插板[可能出现的问题]漏电[预防措施]1、放置的位置安全妥当2、严禁与水、液体接触3、保护电源线4、定期检查维修五、各种电器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漏电[预防措施]1、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性能、电线及插头,确保正常及安全使用2、将插头拔出后严禁放在有水的地方,要放在干燥稳妥处保存3、在使用插头前要检查插头是否沾湿,一旦入水不能使用,应通知电工处理4、应用电子仪器及无线遥控监护仪时,禁止使用无线5、所有电器应先关机,后断电源6、所有电器禁用消毒液清洁,以免引起损害六、注射泵/输液泵[可能出现的问题]故障、损坏[预防措施]1、初次使用注射泵/输液泵,均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和接受厂家的操作培训,熟悉操作程序、参数和报警界限的设定以及故障的排除2、使用前检查各部分的功能及报警系统,根据需要设定参数和报警界限3、妥善固定注射泵/输液泵,正确连接线路,按医嘱设定注射/输液参数。
4、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注射泵/输液泵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参数是否正确、注射/输液装置是否连接正常及时处理报警(如管路堵塞、排空、有气泡,电力不足、泵门没关闭等)5、停用注射泵/输液泵时,先关闭电源,再打开装置、拆除输液装置清洁、整理注射泵/输液泵,充电备用6、专人负责,定期检查配件是否齐全,仪器是否完好,功能是否正常,发现故障及时送维修组或联系厂家维修七、监护仪[可能出现的问题]漏电、警报、机械故障[预防措施]1、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及试机并清洁机身2、应用时严格按规程操作3、使用时正确设定好监护项目的报警系统参数4、确保各导线连接正确妥当5、注意袖带、血氧饱和度监护仪的使用,避免导线扭曲及损坏6、定期保养,若出现问题及时维修八、病床[可能出现的问题]坠床、翻倒[预防措施]1、坠床:床栏固定好,床轮锁好,将床降至低位2、翻倒:升或降时,要将两旁及床底硬物移开,以免侧重一边,床变倾斜,造成患者坠床或翻床九、床栏[可能出现的问题]夹伤、松动、跌倒[预防措施]1、夹伤:升降床栏时,注意检查患者体位,避免夹伤2、松动:注意安全检查,如有松动,立即维修3、跌倒:拉好床档后,检查是否固定指导患者正确坐卧姿势。
十、床头柜[可能出现的问题]滑动[预防措施]告知患者不要借力扶靠床头柜,以免轮子滑动致摔倒十一、热水壶[可能出现的问题]摔坏、烫伤[预防措施]1、平稳放置于床头柜热水壶专用位置2、每次装水后检查热水壶有无裂缝漏水等现象,及时更换十二、平车[可能出现的问题]撞伤、坠车[预防措施]1、定时检查,保养2、推患者时注意安全,避开障碍物3、推患者时应打开两侧护栏,避免坠车摔伤4、下坡时避免失控,应将患者头部向上,工作人员在下十三、体温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折断、玻璃剌伤、水银中毒[预防措施]1、折断:使用前检查有无裂痕,摆放动作要轻,向患者讲清注意事项测肛温时插入肛测温计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者不适或损伤肛门、直肠黏膜2、玻璃刺伤:对新生儿、老年智障、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的患者不宜测口温,护士应在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测完及时收回体温计3、水银中毒:教会患者使用方法测口温时,嘱患者勿说话、勿用牙咬体温计,防止体温计滑落或咬碎十四、热水袋[可能出现的问题]烫伤[预防措施]1、水温适宜:清醒合作无感觉障碍者,使用60-70℃的温水;意识精神障碍、感觉迟钝或障碍、老年、婴幼儿、麻醉未清醒等患者,应谨慎使用热水袋,降低水温至<50℃,增加巡视次数。
2、检查热水袋的安全性,将盖拧紧,尤其注意防漏水3、正确使用热水袋热水袋应用毛巾包裹或置于两层毯或薄被之间,切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4、正确教导患者及家属避免烫伤的方法5、根据不同治疗目的,掌握使用时间6、在治疗开始的前5min内严密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无刺激症状或组织损伤7、在整个热疗过程中,经常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注意观察热水袋有无移位,热疗部位有无红斑、水疱或其他异常8、准确记录热水袋使用时间、患者的体温、局部皮肤情况、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和效果,认真做好交接班十五、冰袋(囊)[可能出现的问题]冻伤[预防措施]1、了解为不同患者实施冰袋(囊)的目的2、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意识、体温及末稍循环情况,肢体活动能力,对冷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局部皮肤状况,有无感觉障碍等,确定患者使用冰袋(囊)的必要性,使用冰袋(囊)的部位、持续时间,是否需要保护性措施等 3、冰袋使用时间一般为10~30min或遵医嘱4、使用冰袋(囊)禁用于耳部、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等部位5、降温的同时可在足底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感6、告知患者/家属使用冰袋(囊)的目的、方法、给予必要的配合。
7、检查冰袋(囊)有无破损、袋夹是否牢固8、用保护套恰当地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根据不同冷疗目的确定冰袋(囊)放置部位和时间9、记录开始使用时间10、严密观察和记录治疗效果、是否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每10min观察用冷局部皮肤颜色和感觉,是否出现苍白、青紫、颤抖、疼痛或麻木感等及时更换被冰块浸湿的被服11、如果用以降温,应在冰袋(囊)使用后30min测量体温,当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取下冰袋腋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宜在50min内进行冷疗用于降温以外的治疗目的时,每次时间不超30min若需多次使用,需间隔1h以上12、冷疗结束须记录冰袋(囊)的使用时间和治疗成效十六、简易呼吸囊1、定位放置,专人保管,用后及时清洁、消毒备用2、呼吸囊用塑料盒(袋)装好,配件齐全、功能完好(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接头)3、连接正确,处于应急状态4、凡胜任单独值班者必须掌握简易呼吸囊的正确使用方法十七、吸痰机1、专人保管,定位放置易于取用,定期检查,并记录签名2、功能完好、电插头、玻璃接头完好、吸痰机能正常运转,连接管道正确、密闭无漏气、调试吸压可达300mmHg(含中心负压吸引/流动吸痰机),处于应急状态。
3、用后及时清洁、消毒、储备瓶干燥备用(正在使用时加含氯消毒液500ml(浓度:500mg/L),贮液瓶内液体达2/3满时,应及时清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内损坏仪器),并做好标记,有充足的备用物并保持清洁,性能良好,用仪器布套遮盖防尘4、吸痰机、床旁负压吸引器每周清洁擦拭1次中心吸引各引流瓶、管送供应室消毒后干燥保存十八、急救车1、严格执行“五定”制度,即定数量、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保持急救车整洁、活动自如,性能保证,车面部禁放物件2、班班交接检查封条是否完整,并记录签名3、车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放,物品分类放置、合理、便于取用4、药品放置有序,名称、剂量、生产日期清楚,无变质、无过期,颜色正确5、无菌物品无过期,消毒标签清晰,包装严密6、抢救器材齐全,定位定量放置完好,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维修及时,用后处理及时(补充、清洁、消毒)7、车内物品用后及时补充完整后贴上封条,封条上写上时间及签名第三章 药品管理指引一、病房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指引护士长提出麻醉药品的种类和基数科主任审定药房审核护士建立基数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执行医教科审定专柜上锁保管药房备案执行医嘱并签名医生下医嘱,开处方,在专用登记表填写内容并签名 护士持处方、空安瓿到 药房请领药品,补充基数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执行护士每班交接清点是否帐物相 符,质量达标 是否护士长分析原因护士长制定改进措施护理部跟踪指导护士执行护士长跟踪自查护理部检查考评结束护士长根据护理部制定的质控标准,提出急救药品、器材种类和基数,科主任审定。
二、急救药品管理指引建立基数卡,放置急救车护士长组织执行护士抢救使用医生开医嘱及处方护士拿处方取药补充基数护士长每周检查班班交接,清点自查是否帐物相 符,质量达标 是 否护士长分析原因 护士分析原因护理部跟踪指导护士长制定改进措施护士长跟踪自查护理部检查考评结束三、老年人用药安全护理指引医生开具医嘱护士双人核对确保正确给药口服给药:护士正确指导,看其服药后离开静脉给药:技术熟练保护外周血管,严防药物外渗护士正确指导,看其服药后离开观察药物副作用 不适或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做好交接班四、特殊药物护理指引与流程(一)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流程核对医嘱评估患者病情、既往治疗史、用药环境、用物及自身准备摆药核对操作要求:1、洗手,戴双层手套,戴口罩、眼罩及防护衣2、自始至终保持无菌操作3、工作台面在操作前后须用75%酒精擦拭4、抽取药物方法正确,剂量准确5、在工作台区域不得交谈或咳嗽配置再次核对1、用0、9%NS建立静脉通道,确保静脉通路末端在血管内、回血良好,输液通畅方可给药。
2、指导患者/家属报告任何不适反应,随时观察患者血管局部情况及全身反应3、严格交接班,做好记录输注干预措施:1、中心静脉最佳非中心静脉时,腐蚀性药物应开通新的静脉通路静脉的选择取决于静脉情况和患者要求2、化疗药物应单独使用,不得加入其他药物,使用前后必须用0、9%NS冲管3、过敏反应监测:备有必要的急救用药和仪器4、外渗的鉴别和及时治疗以防组织坏死二)硝普钠静脉滴注流程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2、检查药物质量,不得使用变质或失效的药物核对:医嘱、患者、药物 评估1、患者病情、血压及用药情况2、患者既往病史1、适应症:此药为强降压药,用于高血压急症和急性心衰(急性肺水肿),分娩期或产后血压过高,应用其他降压药效果不佳时,方考虑使用2、禁忌症:妊娠期不宜使用,乳母禁用,肝、肾、肺功能不全、甲低、低钠慎用告知1、用药目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头痛、面部潮红、恶心、出汗、心悸等)2、勿擅自调节输液速度3、用药须避光准备按医嘱备药、避光输液器(或输液泵),血压计(监护仪),输液用物1、药物要新鲜配制,避光使用2、滴速应从0.5ug/kg/min开始,根据血压情况3~5分钟增加0.5ug/kg/min,一般用量3ug/kg/min,极量10ug/kg/min。
3、药物使用6~8小时或变为暗棕色、橙色或蓝色,应及时更换4、药液有局部刺激性,防止外渗实施1、按医嘱配制好药物2、测血压(上监护仪)3、选择粗直血管,推荐留置针,根据医嘱、血压调速,交待注意事项1、定时巡视输液,开始10~15min监测血压一次和调整滴速,直至血压稳定可改为30~60min/次或再相应延长测血压时间2、出现眩晕、大汗、头痛、反射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与血压骤降有关;出现运动失调、视力模糊、谵妄、头痛、呕吐、皮肤粉红色等与硫氰酸盐或氰化物中毒有关3、加强巡视,重视患者对穿刺部位感觉的主诉,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治疗;注意拔针方法,不应揉搓穿刺部位观察与记录1、观察病情、主诉、血压、心率情况,实时记录,报告医生随时调节滴速2、观察穿刺部位情况,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3、观察药品是否变色三)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流程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2、检查药物质量,不得使用变质或失效的药物核对:医嘱、患者、药物 评估1、患者病情、血压及用药情况2、患者既往病史1、适应症: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及预防,也可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2、禁忌症: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等告知1、用药目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面部潮红、心率增快、搏动性头痛等)2、下床活动时应缓慢改变体位,防止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用药期间禁酒3、勿擅自调节滴速,药物须避光准备按医嘱备药、避光输液器(或输液泵),血压计(监护仪),输液用物规格:每支1ml=5mg=5000ug实施1、按医嘱配制好药物2、测血压(上监护仪)3、选择粗直血管,推荐留置针,根据医嘱、血压调速,交待注意事项1、药物要新鲜配制,避光使用2、滴速从5ug/min开始,然后根据血压情况,每3~5min增加5ug,一般用量30~40ug/min,最大不超过100ug/min1、定时巡视输液,开始10~15min监测血压一次和调整滴速2、加强巡视,重视患者对穿刺部位感觉的主诉,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治疗;注意拔针方法,不应揉搓穿刺部位3、常见不良反应有出现头痛、眩晕、心悸及体位性低血压;若剂量过大或滴速过快可出现紫绀、晕厥、头胀、气短、心跳快而弱、发热、甚至抽搐观察与记录1、观察病情、主诉、血压、心率情况,实时记录,报告医生随时调节滴速2、观察穿刺部位情况,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3、若出现不良反应,即通知医生处理五、药品配制查对流程(一)静脉输液查对流程1、长期静脉输液批量处理流程双人核对医嘱根据输液卡(有核对者签名)摆药加药前核对(由加药护士核对)加第一瓶药(保留药瓶,加药者在瓶签上及输液卡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