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质的几个关键性指标,一、溶氧(DO),不同养殖品种对溶氧要求不同,草鱼必须有16个小时以上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mg/L,罗非要求低些 氧气来源:1)池塘换水;2)空气溶解氧;3)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水体溶氧的主要贡献者是浮游植物,所产含量一般占80%以上,多的可达90% %,而空气溶解的氧仅占7%-8% ,换水补给,一般一般占全部增氧的34% 养殖池塘耗氧,鱼呼吸耗氧20%,水呼吸耗氧71%,底质耗氧9%,其余可忽略不计 水中溶氧的特点:量少多变,1、影响溶氧的因素,一定条件下,水中DO达到饱和时的含量,称该条件下DO的饱和含量 1.1、 气压(氧气分压)越高, DO的饱和浓度越高; 1.2、温度越高, DO的饱和浓度越低; 1.3、盐度越高, DO的饱和浓度越低;,淡水中溶氧与温度的关系,200500左右,处于最低水平浮头现象多发时段 阳光出现时,溶解氧开始增加随光线强度增加而增加,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密切相关 下午15001600最高 尔后逐渐降低日落后降低速度加快2、溶氧的分布和变化,2.1、昼夜变化,2.2、垂直变化,影响因素 池水密度流、光照强度和浮游植物的分布。
水的密度变化特点 一般来说,当水温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 在4以下,水温降,密度降,反之水温升,密度增 在4以上,水温升,密度小,反之水温降密度增 凌晨,池水各个水层的溶解氧差距减小 阳光出现后,水上层和下层溶解氧量差距越来越大,150016:00差距最大 日落后,水上层和下层溶解氧量差距越来越小,2005:00差距最小,水平变化规律性不强,常因风力大小、风向、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水流存在与否而产生不同的情况2.3、水平变化,缺氧反应: 鱼类出现窒息死亡时水体的溶解氧含量称为鱼体的“窒息点”,“窒息点”的高低可以反映鱼类耐受低氧的能力的大小 在养殖池塘中,鯵条等野杂鱼的窒息点最高、其次为鲢鳙鱼、再次为鲤鱼鲫鱼:鲢鱼0.72-0.37 mg/L、鳙鱼0.68-0.34 mg/L、草鱼0.51-0.3 mg/L、鲤鱼0.34-0.3 mg/L、鲫鱼0.13-0.11 mg/L 野杂鱼出现浮头作为轻度缺氧、鲢鱼浮头作为中度缺氧、鳙鱼浮头作为重度缺氧、鲤鲫鱼浮头作为严重缺氧的定性判别指标在野杂鱼出现浮头时就必须开动增氧机增氧、而当鲤鲫鱼出现浮头是就已经出现“泛池”、大量死鱼了3、缺氧判断,补救,容易缺氧的情况 1. 水温26以上 2. 水温最高季节 7月中旬-8月中旬(浮头或泛塘频率最高) 3. 施有机肥之后 4. 人的自我感觉(暴风雨之后) 5. 天气的变化 6. 新开鱼池,防止缺氧的措施 定期测量DO 生物制剂,降解水中耗氧物质 平时增氧:增氧机或化学试剂 抽排底层水,4、增氧机的使用,4.1、作用: 增氧:增加空气与水的接触 曝气:使水中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氨、甲烷等的逸出 净化水质 混合:使上层过饱和溶氧量送入下层,加速下层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池塘的物质循环 (中午开机) 4.2、使用方法 晴天12:00-4:00点开机,因为此时表层水的温度较高,光照充分,光合作用最强,溶氧量达到饱和,而在池水深度1米多的水层,光照较暗温度较低,光合作用弱,溶氧不足,相对地产生了氧债。
此时开动增氧机搅水,可促使池塘上下层水体对流交换,填补了下层水体的氧债,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开机时间长短以增氧机负荷水面多少而定晴天午后开机一段时间之后,一般到次日清晨还保持必要的氧气含量,所以一般情况不必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其目的是直接搅水增氧,因为阴天光合作用弱,池水溶氧储备少,经过大半夜池水溶氧的消耗,溶氧降到必要的需要量以下大致在凌晨3-5点就需要开机增氧,若水肥鱼多还可以提前,开机开到鱼没有浮头的预兆和危险为止 阴雨连绵或因水肥鱼多等原因有严重浮头的危险时,要在鱼浮头之前,即池中野杂鱼、小虾开始浮头之时开机一般在半夜前后,因为此时池水中溶氧含量很少,大约是2毫克/升左右,若等到鱼浮头之后再开机,往往来不及了 一般情况下傍晚不要开机因为此时池水中的溶氧还不缺乏,没有开机的必要;而且还会促使鱼池上下水体提前对流混合,延长消耗水中氧气的时间阴雨天时白天不开机阴雨白天光合作用较弱,表层池水溶氧不会过饱和,此时没有开机的必要,可安排在夜间或黎明开机,二、值(酸碱度),氢离子浓度一向被认为是养鱼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养鱼用水的水质时通常都要测定值 这是因为氢离子浓度从多个方面影响到鱼和鱼的生产。
1.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值范围大致是6到9,而最适宜的范围在鲤科鱼类为弱碱性,即值为7到8.5,在鲑科鱼类为中性附近即值为7上下值超出一定范围(高限为9.5到10,低限为4到5)会直接造成鱼的死亡 2.值还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鱼 例如在低值下,离子和2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份的毒性又和低值有协力作用,值越低,毒性越大;另一方面,高的值又会增大氨的毒性 另外值偏离了中性到弱碱性范围而变得过高或过低时,都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腐败菌的分解作用;而前者又会影响到水体的氧气状况和鱼类的呼吸条件,后者又会影响到水中有机质的浓度 3.值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物生产力,首先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 如果水偏碱会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偏酸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都会降低肥效,在氮的循环中值也起重大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值7.0到8.5最适宜,遇到酸性或弱碱性条件都会受到抑制,此外,值还通过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类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影响水体的整个物质代谢1、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1.1、值的决定因素决定值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
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二氧化碳的增减而变动二氧化碳的增减又是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决定的pH值改变,则游离CO2 HCO3- CO32-相对含量就会发生变化;反之亦然天然水中CO2平衡系统图解,1.2、养殖鱼塘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使发生较大变化.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水中的二氧化碳,会导致上升,每天从上午开始,随着光照强度增加, 值逐步上升,到下午4点时达到最高,可达9.0左右,水中二氧化碳不足,光合作用会受到抑制. 而水生动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放出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碳酸的电离使值下降,如果放养密度过大,在夜间至早晨, 可下降到7.0以下.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生物中毒,1.3、值作水质标准的实际价值如果看到一个养鱼水体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溶氧二氧化碳2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者鱼的密度过大以及微生物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 如果值过高,也可能是硬度不够,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或者水中腐殖不足。
2、值出现异常的原因、危害性,2.1、PH值偏高或过高 (1)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 (2)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点钟左右,PH值往往会升到9.5以上 (3)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PH值也会偏高 鱼类碱中毒的症状:受刺激且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呈碱性,一般PH值大于9;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4)水体PH值过高时会腐蚀鳃组织,使得氨氮毒性加大 (5)并使孵化中的鱼卵卵膜早溶,引起胚胎过早出膜而大批死亡 (6)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生长繁殖,而小三毛金藻的代谢物中有一种鱼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盐碱地的鱼池要特别注意小三毛金藻的发生2.2、PH值偏低或过低 (1)养殖时间较长的池水且透明度低,PH值偏低,甚至下午还达不到7.5 (2)受酸性物质污染 鱼类酸中毒的症状;体色明显发白;水生植物呈现褐色或白色;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水体呈酸性一般PH值小于4;水体有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3)养鱼的实践证明鱼在酸性(PH值低于5.5),水体中对传染性鱼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并不缺氧,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
(4)当水体PH值过低时,会使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缺氧症,即使水中溶氧较高,鱼类仍会出现浮头现象 (5)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3、防治办法,1.经常检测水体PH值的变动,最好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对新水最好等水质稳定后再放鱼种 3.出现蓝绿藻的水要及时控制或更换池水,培养新的藻相,必要时追施无机肥料 4.养殖时间过久的池子,淤泥的有机质太多这时就要适当增加换水量,必要时清洗池底并撒些石灰提高PH值 5.当PH值一直很高,没有其它办法情况下也可考虑用些醋酸等无毒弱酸降低值6.盐碱地的PH值调节的办法 尽量不使用高PH值和较高碱度的水源,如有条件可采用换水的办法,防止池水的PH值过高 盐碱质土壤的鱼池,不宜施用生石灰进行清塘和消毒,防止PH值上升 鱼池中要除去大型藻类眼子菜、聚草和轮藻等减少光合作用避免PH值大幅度增高, 为藻类在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使水体短期内PH值大幅度提高。
控制浮植物的过度繁殖 不以鲢鳙作为主养鱼,应以鲫、鲤、草鱼、鲂鱼、罗非鱼等为主 紧急解救措施可适量泼洒醋酸或盐酸,以中和PH值,防止碱中毒与氨中毒三、氨氮,1、水体中氨氮的来源与去向,1.1、主要来源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大多数水生动物排泄的含氮废弃物中大约85-90%是氨氮 蛋白质 氨基酸 氨氮,,,,氨 氮 的 来 源,1.2、当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 1.3、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1.4、硝化和脱氮 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1.5、藻类和植物的吸收 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水中氨氮的去向,1.6、挥发及底泥吸收 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子(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水中氨氮的去向,1.7、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 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 NH3(氨) 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 NH4+(铵) 又叫离子氨,无毒形式 当NH3通过鳃进入鱼体时,直接增加动物氨氮排泄的负担 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时,pH随之相应上升 鱼体内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 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 破坏鳃表皮组织,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氨(NH3)中毒机理,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摄食降低,生长减慢 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 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 鱼和虾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 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 应激使动物更易受感染 降低生殖能力 减少怀卵量 降低卵的存活力 延迟产卵(繁殖),慢 性 氨 氮 中 毒 症 状,增加鳃的通透性 高浓度的NH4+可影响鳃上其它离子的交换 亢奋 丧失平衡 抽搐 死亡,急 性 氨 氮 中 毒 症 状,总氨氮(NH3 + NH4+,简称TAN)更易测量,但不是最好的指标,非离子氨(NH3)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TAN:TAN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 pH :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 pH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增加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以前所处的环境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其它有毒物质的存在,急 性 氨 氮 中 毒 症 状,非离子氨(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率,,,总氨氮(NH3 + NH4+)的毒性,据Boyd和Tucker(1998),非离子氨(NH3)的毒性,据Boyd和Tucker(1998),影响水中总氨氮水平的因素,水体中的水生动物负载量 负载量越高,产生的氨氮越多 鱼体规格 单位体重的小鱼比大鱼产生的氨氮更多 饲料 蛋白质的来源与水平 优质蛋白源 高蛋白水平 总能(能量/蛋白比) 投喂水平,投喂后时间 氨氮的产生在投喂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通常会在一个高峰过后慢慢下降 水体温度 更高的温度将导致更多的氨氮产生 和更高的新陈代谢有关 施肥 肥料施用后成为浮游植物生长可利用的氮源 施肥超过池塘的负荷时会严重恶化水质,3、氨氮的控制方法,3.1、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3.2、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在池塘中使用“粒粒氧”、“养底” 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3.4、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EM菌”及“活性干酵母”可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酵母菌素,通过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其他措施 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总氨氮); 多开增氧 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米,2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米。
夜间810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米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1.1、降低水产养殖动物血液的输氧能力: 当水体或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亚硝酸盐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鳃部进入血液 ,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与亚硝酸盐结合变成不能运输氧气的高铁血红蛋白,此时,尽管养殖水体中有充足的氧气 ,由于血液的输氧能力降低而使水产养殖动物表现缺氧的各项症状,即使采取各种增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1.2、导致水产养殖动物鳃部病变: 当水体或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亚硝酸盐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鳃部进入血液,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鳃部形成刺激,鳃部组织的分泌物出现应激性增加,如果养殖水体长时间维持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则水产养殖动物将出现鳃丝肿胀、黄鳃、烂鳃等症状 1.3、破坏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 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聚会导致水体中藻类非正常死亡、引起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有害气体增多,有害细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造成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易导致各种病原菌的侵袭,造成养殖动物疾病的大量暴发且难以控制。
四、亚硝酸盐,1、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1.4、对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的直接毒害作用: 亚硝酸盐可以与水体中溶解的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对水产养殖动物机体造成直接的损害,如对虾,其主要表现为:多数病虾在池塘表面缓慢流动或紧靠浅水岸边,呈现空胃,触动时反应迟钝,尾部、足部和触须略微发红;刚蜕壳的软虾较容易中毒,蜕壳高峰期常出现急性死亡现象 1.5、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对亚硝酸盐的安全浓度(右图),2、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残饵 、养殖动物的代谢(不仅仅是排泄) 、死亡的藻类、微生物,3、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3.1、从来源进行控制 、合理投饵,避免过度投饵(甚至可以周期性停喂); 、投喂优质饵料,提高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率; 、维持旺盛的藻类和微生物菌群 3.2、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进行控制 、投喂优质饵料,提高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率; 、尽可能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的浓度; 、维持旺盛的藻类和特定的优势微生物菌群; 、预防为主,减少积累 3.3、物理方法控制 、截断主要来源; 、换水; 、吸附3.4、施用有益微生物控制 、光合细菌: 、厌氧或兼性厌氧,细胞内含有细菌叶绿素,能在无氧和光照条件下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降低,增加水体溶解氧; 、能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氨”、“铵”和硝酸氮合成自身蛋白降低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
、乳酸菌: 、乳酸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分为酶降解和酸降解2个阶段在发酵的前期,培养液pH值4.5时,乳酸菌对亚硝酸盐降解以酶降解为主;发酵后期,由于乳酸菌本身产生酸,使培养液pH值降低,4.0后,亚硝酸盐的降解主要以酸降解为主 、乳酸菌激活水体碳循环,为其他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硝化细菌:、化能自养菌、专性好氧、可分为硝化菌与亚硝化菌两个亚群;、能利用水体中的“铵”等无机盐类;、光照对其生长繁殖有抑制的可能 、反硝化菌和短程反硝化菌 5、施用硝化细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溶解氧; 2、配合其他微生物制剂使用; 3、水温 4、光照; 5、施用频率和施用量; 6、载体五、其他指标,1、硫化氢:可溶性有毒性气体,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 来源:存在于养殖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异氧菌分解残饵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硫化物与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 毒性:如果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从0.1mg/L升高,鱼虾等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活动力和抗病能力都会减弱硫化氢浓度升高至0.5mg/L时,会严重破坏鱼虾蟹鳖的中枢神经,硫化氢与鱼虾蟹鳖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血液载氧功能,导致鱼虾蟹鳖呼吸困难,甚至中毒死亡。
控制基准:水产养殖水体中的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 预防管理: 1.适时换水; 2.调节水体PH值,使PH值不要太低; 3.在冬春季及时清除池底淤泥; 4.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水体内的残留饲料量,处理措施: 1、提高水体溶氧量,氧化消耗硫化氢为无毒的硫酸盐; 2、使用微生物制剂降解; 3.每亩施放硫酸亚铁200g,使生成FeS 2、碱度 碱度是由水中的碳酸根CO3-2、重碳酸根又称碳酸氢根HCO3-1以及其他弱酸根所构成淡水水体的碱度主要由碳酸盐、重碳酸盐所构成 重碳酸盐都是水中最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在水中会解离成HCO3-、CO3-、CO2、H+、OH-等以稳定水中的缓冲系统,并维持水中PH值的恒定 而水中的碳酸盐硬度更关系着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CO32-,CaCO3 + CO2 + H2O Ca2 + +2HCO3-,碱度反映水体缓冲pH值变化的能力,H2O,,,H2CO3,HCO3-,水中施加生石灰的作用之一:,通常要求碱度变化范围为 20-200mg/L,+,H+,,+,H+,CO2,+,6:00,,,,,,,,,,,pH,7,8,9,低碱度时,高碱度时,pH=7,,,不同碱度下池塘pH的波动情况,3、 硬度:淡水水体的硬度主要是由钙Ca+2、镁Mg+2离子所构成. 在软水中,往往造成浮游植物生长繁殖不好,水色清瘦难以培肥,养鱼难以获得高产。
碱度、硬度的调节碱度、硬度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水产养殖低碱度、硬度最有效是使用生石灰进行调节,方法如调节PH值,即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平时可每亩塘用10-15kg生石灰开水后全池泼洒 碱度、硬度过高可使用明矾、沸石粉、活性炭、聚合氯化铝等处理,降低钙、镁离子和各种弱酸根离子的浓度,从而降低池塘水体的碱度和硬度希望此专题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