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 火灾爆炸事故特点1) 严重性 2) 复杂性 3) 突发性2. 火灾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因1) 人的因素 2) 设备的因素 3) 物料的因素 4) 环境的因素5) 管理的因素3. 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控制基本对策1) 加强火灾爆炸规律和特点的研究2) 大力发展新的安全技术3)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人的安全意识4) 加强相关人员关于火灾爆炸安全科学知识的预防控制教育5) 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第一章3. 现代燃烧理论1) 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 2) 活化能理论 3) 过氧化物理论 4) 链式反应理论. 5. 连锁反应机理(谢苗诺夫)1) 链引发,即游离基生成,使连锁反应开始 2) 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 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 3) 链终止,即游离基的消耗,使连锁反应终止6. 燃烧的类型分为闪燃、着火、自燃 7. 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的燃 烧现象,称为闪燃8. 闪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9. 影响闪点的因素1) 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 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加2) 同类组分混合液,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增加而增加。
3)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4)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着浓度降低而增高5)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6)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13. 自燃的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14. 引发受热自燃的原因 1)接触、靠近灼热物体,通过热传导、热辐射有可能将可燃物质加热升温到自燃点引 起自燃 2) 用火加热 3) 磨擦生热 4) 化学反应 5) 绝热压缩15. 引发自热自燃的原因1) 氧化生热 2) 吸附生热 3) 分解生热 4)聚合生热 5) 发酵生热 防止油脂自燃的方法:将涂油物品散开存放,扩大散热面积,室内应有良好通风,不 应堆叠或叠放,凡是装有氧气的容器与设备严禁接触油脂 防止煤自燃的方法:控制煤堆的高度及将煤压实防止植物自然:限制堆垛高度,保持植物干燥与环境干燥,防雨防潮,注意通风加强 监测温度18. 闪点与着火点的区别1) 着火点燃烧的是蒸气和液体 闪点燃烧的是蒸气2) 着火点移去火源则液体能继续燃烧 闪点移去火源不能继续燃烧19. 热烟气的危害性作用1) 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 2) 减光性 3) 恐怖性21. 燃烧条件必要条件 :可燃物质、氧化剂和火源充分条件 :1)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 一定的含氧量 3) 一定的着火源能量 4) 相互作 用22. 火灾分类(根据物质燃烧特征)固液带电六类25. 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1) 消除着火源 2) 控制可燃物 3) 隔绝空气 4) 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 围的扩大26. 灭火方法有隔离法、冷却法、窒熄法、抑制法。
28.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质量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第二章1.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5. 爆炸破坏作用1) 冲击波 2) 碎片冲击 3) 震荡作用 4) 二次事故 分解爆炸举例:乙炔生成C与氢气,乙炔银生成银与 C 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必须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 生爆炸9. 气体爆炸极限的实际应用1) 评定爆炸危险程度 2) 评定可燃物质危险等级, 3)选择电器防爆类型 4) 确定建筑 物耐火等级、层数与面积 5) 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与研究防爆技术措施 防爆技术应用:消除可燃物,主要是防止可燃物泄露防止可燃物与空气混合, 管道正压操作,设备密封,禁止空气进入设备, 测爆仪,惰性物质保护控制着火源,使用防爆电机,使用铜质等绝缘导线,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 静电保护,严禁明火第三章2. 气体的燃烧形式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3. 影响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1)温度 2) 含氧量 3) 惰性介质 4) 压力 5 ) 容器 6) 能源4. 评价气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1) 爆炸极限 2) 爆炸危险度 3) 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 4) 传爆能力 5) 自燃点 6) 化 学活泼性 7) 相对密度 8) 扩散性 9. 可压缩性与受热膨胀性7. 液体的燃烧形式有沸溢燃烧、喷溅燃烧、喷流燃烧。
发生条件:沸点范围高8. 可燃液体是以作为评价液体的危险性闪点在45°C以下称为易燃液体,45°C以上称为可燃液体9. 可燃液体按闪点分为1) 低闪点液体 -- 闪点低于 -18C2) 中闪点液体--闪点为-18 C至低于23C3) 高闪点液体--闪点为23C至61C10. 可燃液体爆炸极限1 )可燃蒸汽的爆炸浓度极限 2)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极限1 1 .评价液体燃爆危险性的技术参数1) 饱和蒸汽压 2) 受热膨胀性 3) 爆炸极限 4) 闪点 5) 沸点,流动扩散性,相对密 度,分子量,带典型13. 凡遇火、受热、碰撞、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的固体物质,统称为可燃固体14.一级易燃固体:红磷,三硫化璘,五硫化磷,闪光粉,二硝基甲苯二级 :硫磺,Ne,镁铝锰16. 评价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参数熔点、闪点燃点、自燃点17. 影响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因素1) 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 2) 固体材料的性质 3) 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 4) 外加环境因素18. 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24. 凡与水或潮气接触能分解产生可燃气体, 同时放出热量而引起可燃气体的燃烧或爆 炸的物质,称为遇水燃烧物质。
25. 遇水燃烧物质按产生可燃气体的不同可分为1) 生成氢的燃烧或爆炸 2) 生成碳氢化合物的着火爆炸 3) 生成其他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炸26. 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1) 遇水或遇酸燃烧性 2) 自燃性 3) 爆炸性 4) 其他27. 一级自燃物质 例如黄磷、铝铁熔剂等, 二级自燃物质:油污、油布等含有油脂的 物品28. 火灾危险性及灭火基本原则1) 化学性质活泼,自燃点低,易氧化而引起自燃着火如黄磷,浸没在水里贮存和运输,如遇有黄磷着火情况,可投入盛有水的桶中,不可用高压水枪冲击着火的黄磷2) 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而导致自燃泡沫与水救火,并深埋3) 具有高的键能二级自然物质用分格的透风笼箱29. 无机氧化剂:碱金属及过氧化物,盐类高氯酸钾,过氧化钠,高锰酸钾有机氧化剂:有机物的过氧化物与硝酸化合物过氧醋酸,过氧环己酮30. 氧化剂危险性:氧化性与助燃性,燃烧爆炸性,毒害 与腐蚀性3 1 .氧化剂防护:防止摩擦、撞击、受热,通风降温,不拖拉摔碰,远离热源有些遇 到酸碱降低稳定性的,要通风防潮湿,并与酸碱水隔离32. 爆炸性物质:方式受到高温、摩擦、撞击或受到一定物质激发瞬间激起单分解与复分解的反应,并在短时间内通过机械功的形式释放能量的物质。
33, 炸药的爆炸性能:感度、威力、殉爆、猛度,安定性第四章1. 防火防爆措施从以下方面考虑:预防、限制、防护、疏散、灭火1. 预防火灾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严格控制火源;监视酝酿期特征;采用耐火材料;阻止火焰蔓延;限制火灾可能发展 的规模;组织训练消防队伍;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2. 预防爆炸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生成;严格控制着火源;燃爆开始就及时泻出压力;切断爆炸 传播途径;减弱爆炸压力与冲击波对人员、建筑与设备的影响;检测报警3. 适用于建筑物防火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4. 火灾危险性分级作用与意义: 该分类是确定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布置工艺装置、选择电器设备类型等,以及采 取防火防爆措施的重要依据,依此确定防爆泄压面积、安全疏散距离、消防用水、 采暖通风方式及灭火器的设置和数量等5. 适用于电力的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分三类八级6. 工业建筑的耐火等级:由建筑构件的最低耐火构件与燃烧性能决定,分为四级7. 防火分隔与防爆泄压1. )防火墙:耐火极限应不低于,防火墙上通常不应开设门和窗,若必须设置时, 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耐火极限)并能自行关闭,防火墙不应设置通风排气道,可 燃烧构件不得穿过防火墙体,同时,防火墙也应截断难燃烧体的屋顶结构。
2)防火门:甲级防火门 ;乙级防火门 ;丙级防火门 要求3)建筑物间的防火间距4)防爆泄压装置:采用轻质板制成的屋顶和易于泄压的门、窗,也可用轻质墙体 泄压泄压面积与厂方面积的比值应平方米每立方米,对爆炸介质威力较强或压力 上升速度快的,采用较大值对 V》1000M3最低不小于.应布置在靠近易爆部位, 避开人多处7. 火灾监测仪器: 感温报警器(定温与差动式) ,适用于大量烟雾、粉尘或水蒸气的地方 感烟报警器(烟雾进入外电离室,增大电阻,内电离室电阻不变,所以改变电压分 配,烟雾信号转为直流电压信号)感光报警器,暗处才能用8. 测爆仪原理:热催化原理,热导原理,气敏原理9. 防火与防爆安全装置:阻火、泄压、指示装置 9.安全液封如何发挥作用:①开敞式由罐体1与两根管子组成-进气管2与安全管3,3短于2,正常状态,可燃 气体从 2进入,从出气管 5逸出发生火焰倒燃时 3插入液面浅,离开水面,火焰被 水所阻不会进入另一侧适合于压力较低的燃气系统1 .建筑物耐火等级1) 一级的房屋构件都应是非燃烧体2) 二级除顶棚为难燃烧体外,其他都是非燃烧体3) 三级除屋顶、隔墙用难燃烧体外,其余也都用非燃烧体4) 四级除防火墙为非燃烧体外,其余构件按其部位不同有难燃烧体,也有燃烧体。
2. 防火分隔与防爆泄压通常采取的措施有防火墙、 防火门、防火间距和防爆泄压装置3. 防火与防爆安全装置主要有阻火装置、泄压装置和指示装置等 阻火装置有安全水封、阻火器(分类:筛网式阻火器、缝隙式阻火器、粒状材料填料式阻火器和金属陶瓷阻火器等)和单向阀泄压装置有安全阀和爆破片 用于指示系统的压力、温度和水位的装置为指示装置4. 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措施1) 设备密封 2) 厂房通风 3) 惰性气体保护 4) 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5) 危险物 品的隔离贮存 6)妥善处理含有危险成分的三废物质5. 消除可燃物措施:1 )用不燃物质或难燃物质代替可燃物 2 )改进工艺设备 3)妥善保存遇水燃烧物 4 ) 及时清理可燃物污垢杂质 5)存放可燃物料容器在报废后对其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选择正 确清洗方法进行清洗6.火源:明火、化学反应热、化工原料分解自燃、热辐射、摩擦与撞击、绝热压缩、 电气设备与线路的过热与火花、静电(工艺控制,泄露法与中和法) 、日光照射7. 对待火灾与化学性爆炸事故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预防与控制相结合8. 为防止设备密闭不良:①在设备验收、使用中、修理后应进行水压试验,检查其密闭性能 .②对阀门、阀兰、接头等易漏处在设备运转时,可用肥皂液等检查设备的密封 •③ 在连接处应尽可能采用焊接,少用法兰连接。
④为了防止无味气漏出,可在其中加入少量有味气体O5 采用正压操作,设备内的压力,要采用压力表、压力报警器等控制,开口的容器、破 损的桶等不能或不易密闭的容器,不允许用来储存易燃液体10. 厂房通风:①对比空气重的,应在下方设置通风管道O 2排出可燃物质的空气应设置防爆的 通风系统G鼓风机叶片管道内防火遮板11. 惰性气体主要作用有:①隔绝空气②易燃液体用惰性气体( N2)进行输送③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里,对有引起火花危险的电器、仪表等充氮气正压保护④用于置换动火前置换用⑤可燃物料泄漏时,某一区域用大量惰性气冲淡⑦加入惰性气体作为 保护气体12. 为防止明火成为点火源,常用的措施有:① 有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场所,禁止吸烟和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并在明显处 张贴警告标志②在有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场内不得使用明火照明,要采用防爆式或 封闭式灯光照明③在工艺过程中,加热易燃液体时应采用热水、水蒸汽或密闭的 电路 ④对设备、容器、管道等进行明火修理等作业前,应严格执行动火制度13. 高温预防措施:① 温表面应有保温、隔热措施②可燃气排放口应远离高温表面③白炽灯等中温物 体不能与可燃物接触 ④对日光要防止光线聚集, 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和库房必须 采取遮阳措施O要限制电气设备发热程度,同时对电气设备加强监督管理14. 撞击 预防措施:① 有爆炸危险的场所中,必须避免使用铁制工具,而要用铜或铝 禁止穿 有铁钉的鞋。
②机器的轴承等转动部分,应进行良好地润滑O 3管道 应经耐压试验④搬运储存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的金属容器时,禁止在 地上抛掷或拖拉,并防止容器互相撞击发生火花⑤吊装可燃易爆物 用的起重设备和工具,应经常检查,以防止吊绳等断裂下坠,发生二 次事故15. 灭火剂:消防用水、泡沫、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 C02灭火剂16. 应用范围:1)泡沫灭火剂主要用于扑救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以及一般固体的火灾不能用来 扑救带电设备与遇水燃爆物质 2)直流水用于固体火灾(煤炭,粮草,棉麻) , 不能用于带电设备与可燃粉尘聚集处 3)雾状水用于粉尘、纤维状物质、谷物 堆、带电设施、原油与重油 4)遇水燃烧物质与铁水、钢水不能用水扑灭 5) 干粉灭火剂主要用于扑救油类、遇水燃烧物质、电气设备、天然气和液化石油 气等可燃气体,不能用于精密仪器 6)卤代烷灭火剂用于可燃液体、气体、带 电设备等物质的初期火险更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计算机、珍贵文献及贵重 物资仓库等处初期火险等7) CO2灭火剂用于带电物质、遇水燃烧物质,不能 用于碱金属与碱土金属17. 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手提式与推车式;C02:手提式与鸭嘴式,不适合空旷地域,4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