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 法 学(练 习 题)第一编 刑法总论第一章 刑法概说一、 名词解释刑法 罪刑法定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空间效力 刑法溯及力 二、 选择题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合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合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3.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 A.属地原则 B.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C.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4.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5.下列人员中, 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管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A.国家公务员 B.司法人员C.武装警察部队官兵 D.现役军人6.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重要原则有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7.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8.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三、 填空题1.刑法具有 和 两个显著的特点2.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 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3.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法律 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 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4.按照合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 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 的特权。
5.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 和 相适应6.根据属地原则,犯罪的 或 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即应受我国刑法管辖7.享有 和 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8.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四、问答题 1.刑事管辖权原则都有哪些? 2.如何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 3.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4.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5.如何理解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五、案例分析被告人哈吉、奥格雷,男,33岁,某外国民航飞机副驾驶员被告人奥格雷与机组人员一道执行该国境内航班飞行任务被告人在飞机航行至东经118°06′00″、北纬52°40′00″上空时,用事先准备好的折叠刀威逼机长,迫使机长改变航向,飞机飞入我国领空,并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甘阳南县上吉岗乡农田里请分析: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能否合用我国刑法予以解决?为什么?第二章 犯罪与犯罪构成一、名词解释犯罪 犯罪构成二、填空题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 、 和 三个基本特性。
2. 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性3.犯罪概念是区分 与 界线的总标准4.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及其 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 的总和5.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涉及 、 、 和 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特性是什么? 3.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犯罪构成都有哪些条件? 5.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是什么? 四、案例分析被告人陈××,男,20岁,书店职工被告人金××,男,20岁,书店职工一天傍晚,陈××,金××结识了本镇的未婚女青年罗××、方××后,一同打羽毛球至晚九点,临走前互相约定次日晚上一同到人民银行活动室去玩第二天,陈、金、方、罗如约而至,方××还带来一位女青年李××因活动室不开放,一行人即到方××家中闲聊其间,陈、金二个分别向罗、方二人提出建立恋受关系,罗、方均表批准玩到深夜,陈、金规定在方家留宿方、罗未拒绝,于是陈××与罗××、李××同睡在床上,金××与方××同睡在沙发上。
陈与罗、金与方分别互相拥抱接吻,但未发生性行为第二天凌晨5时许各自拜别相隔几天,陈××、金××又相约先后两次到方家,分别与罗××、方××同宿,互相拥抱接吻抚摸,也未发生性行为请分析:被告人陈××、金××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第三章 犯罪构成要件一、 名词解释犯罪客体 直接客体 犯罪对象 危害行为 不作为危害结果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 单位犯罪间接故意 犯罪的过失 意外事件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二、选择题1.按照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A.犯罪行为的多少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多少C.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D.犯罪所直接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2.按照 ,犯罪客体分为简朴客体和复杂客体A.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B.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D.犯罪对象的多少3.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C.简朴客体 D.复杂客体4. 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A.犯罪对象 B.简朴客体C.同类客体 D.直接客体5.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性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6.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C.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D.积极行为与被动行为7.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A.已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8.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属于 刑事责任能力的人A.完全 B.完全无C.相对无 D.减轻9.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C.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D.从轻、不满18周岁10.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处罚。
A.从轻 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去1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 B.抢劫罪C.放火罪 D.敲诈勒索罪1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别人致人轻伤的, 刑事责任A.应当负 B.不负C.可以负 D.应当减轻1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的犯罪中A.故意 B.直接故意C.间接故意 D.既遂三、填空题1.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 ,而为犯罪行为所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犯罪客观方面就是指犯罪活动的 3.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性很多,涉及 、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其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和 。
5.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 、 和 6.犯罪主体就是实行危害社会的 、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 7.刑事责任能力通常被划分为 、 、 和 四种限度8.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 、 和 三个年龄阶段9.精神病人在 或者 自己行为的时候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 或者 严加看管和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 10.生理功能丧失的 人或者 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去处罚1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 ,对直接负责的 和 判处刑罚12.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 所持的心理态度,它涉及 、 等几种因素13.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 自己的行为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或者 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14.行为虽然在 导致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 或者 ,而是由于 或者 的因素所引起,因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刑法理论上称为意外事件四、问答题1.犯罪客体应如何分类?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是什么? 3.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 4.危害结果的概念及其特性?5.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是如何规定的?6.如何理解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及处罚? 7.如何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8.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 五、案例分析1.被告人王××,男,20岁,农民被告人王××与被害人陈××(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与其弟弟去河边洗澡,陈××也随同前往洗澡时,陈××规定王××带他到深水处玩玩王××虽觉得自己的游泳技能不纯熟,但自信能满足陈××的规定,当即表达批准,并真的将陈××带游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陈××游泳,王××自行洗澡,不久,王××感到身体累,便离开陈××自行上岸陈××在深水中体力消耗较大,又无人帮助,挣扎不动,溺水死亡 请分析:王××的行为与陈××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1997年10月15日,某校学生陈某(1981年11月生)与同学吴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扭打起来。
陈某被吴某打倒在地,头碰到水泥地面,磕出一个大包陈某极为恼怒,从地上爬起来后便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猛地向吴某腹部捅去,致使吴某脾脏被刺破,倒地休克(法医鉴定为重伤)经送医院抢救,吴某脱离危险,一个月后痊愈请分析: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3.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被告人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控树蔸作柴烧,很是气愤遂对其子说:“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5米远的山沟,连续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规避其中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沟边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请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4.被告人李××,男,25岁,拖拉机驾驶员被告人李××于一天下午5点半,为了换油桶,将内盛冻油的油桶在自家院内用火烤,烤了约5分钟,油桶爆炸起来,旁边的一个油桶也被引爆,当场将街坊陈××(5岁)炸死,将另一邻居刘(女,3岁)炸成重伤,同时还导致其别人员烧伤请分析:李××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第四章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一、名词解释合法防卫 假想防卫 防卫过当 特别防卫权紧急避险 避险过当二、选择题1.作为合法防卫起因条件的不法侵害的本质特性在于其 。
A.违法性 B.社会危害性C.客观真实性 D.刑事违法性2.没有实际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行为人误认为受到侵害而采用“防卫”行为,导致别人损害的,刑法理论上称为 A.防卫不适时 B.假想防卫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3.故意用言语或行动挑逗、刺激对方,诱使对方一方面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合法防卫为借口,借机加害对方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A.防卫过当 B.提前防卫C.防卫挑拨 D事后防卫4.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C.应当减轻或者免去 D.可以减轻或者免去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A.酌情减轻或者免去 B.酌情免去或者减轻C.减轻或者免去 D.免去或者减轻三、填空题1.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形式上 ,而事实上没有 ,因而不构犯罪的行为。
2.防卫不适时有两种形式,即 和 3.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或者 处罚4.对正在进行行凶、 、 、 、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用防卫行为,导致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特别防卫权,亦称无限防卫权5.作为紧急避险起因条件的危险来源于四个方面,涉及 、 、 和 6.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合用于 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四、问答题 1.合法防卫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2.如何理解但是当防卫?3.防卫过当如何处罚? 4.紧急避险的特性是什么?5.请比较合法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点五、案例分析1.被告人赵××,男,19岁一天晚上九时许,赵××在某市738厂门口见陈××等三人骑一辆自行车由西向东而来,误认为是同厂青年,便伸手拦截陈等三人误认为赵要抢帽子,便停下来寻找砖头、石块,返回质问赵躲进738厂后因马路上有人吵架,赵出来围观,又碰见陈×等人,赵再次回厂规避,但陈等一起追上质问,赵当即向陈等讲明是认错了人,不是抢帽子。
陈不谅解,手持砖块向赵面部猛打,将赵的左上颌及牙齿砸伤,赵随即拔出随身所带大号水果刀向陈猛戳一刀,将陈刺成重伤,陈跑至三十米处倒地,赵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请分析:赵××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被告人何××,男,43岁,某建筑工程队队长某市镇一家饭馆忽然失火,火焰顿时随风烧向邻屋当消防车赶来抢救时,火舌已伸向第三家邻居此时,正在附近建筑工地施工的队长何××,带领十多个工人奔到现场后并未参与救火,却命令工人们迅速拆毁近邻第四家房屋何本人则与此外两个工人跑回工地,驾驶着吊车和推土机赶到现场也投入拆房行动他一面组织部分工人协助抢出房内物品,一面指挥工人们赶紧用斧头、锯子截断房屋的横梁和柱脚,开动推土机冲撞墙壁何本人随即开动吊车,把屋顶梁架吊离原地,再叫工人们用铲车铲出一条隔离空道当火焰蔓延到第三家邻居房屋尾部时,才被消防队员们奋力扑灭请分析:何××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为什么?第五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 名词解释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二、选择题1.某甲与某乙素有仇恨,为了报复,某甲在日记中写下了对某乙的诅咒,并表达一定要杀死某乙,还在日记中列出了几种杀人手段。
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意表达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2.只要实行了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行为,无论群众是否被煽动起来,都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既遂这种情况属于 A.结果犯 B.举动犯C.行为犯 D.危险犯3.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A.从轻 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去4.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C.从轻、减轻或者免去 D.减轻或者免去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导致损害的,应当 处罚A.从轻、减轻或者免去 B.减轻或者免去C.免去或者减轻、 D.免去6.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7.甲扬言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C.犯意表达 D.犯罪中止三、填空题1、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毕为标准,可以分为 和 两种基本类型2.过失犯罪和 不存在停止形态3.犯罪既遂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结果犯、 、危险犯、 4.我国刑法理论一般把犯罪未遂划分为:(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2) 5.对于中止犯,没有导致损害的,应当免去处罚;导致损害的,应当 四、问答题1.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种类?2.如何把握犯罪的预备? 3.如何理解犯罪未遂的特性? 4.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特性?5.对犯罪停止的各种状态应当如何处罚?五、分析案例 1.邓某与赵某宿仇颇深,邓某伺机报复赵某。
一日,邓某得知赵某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赵某家准备杀害赵某邓某在去赵某家的途中,忽然腹部疼痛难忍,于是返回自家请分析: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为什么?2.王某与刘某系夫妻,因感情不合正闹离婚王某对刘某怀恨在心,一日将刘某骗出单位到僻静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倒在刘某面部看到刘某极端疼痛并惨叫,王某急忙将刘某送往医院,但仍然导致刘某严重烧伤请分析:王某的行为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为什么?第六章 共同犯罪一、名词解释共同犯罪 主犯 从犯 胁从犯教唆犯 首要分子二、选择题1.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 所有罪行处罚A.他参与的 B.他组织的C.集团所犯的 D.他指挥的2.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 A.不予处罚 B.免予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3.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定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乐意,但张某威胁蔡某说要告诉蔡某女友有关蔡某以前的劣迹,蔡某怕失去女友,就批准与张某盗窃商店。
蔡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 A主犯 B从犯C.胁从犯 D.帮助犯4.甲、乙、丙、丁四人共谋在某工厂出纳员去银行领回该厂全体人员工资时,抢劫该出纳员领回的工资后来甲因事抽不开身未能前往,乙、丙、丁同赴现场,抢走了该出纳员所领工资七千多元四人平分对甲的行为 A.不以犯罪论处 B.以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单独论处C.以抢劫罪共同犯罪论处 D.以抢劫罪的犯罪中止论处三、填空题1.以共同犯罪能否依照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与 2.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 和 3.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简朴共同犯罪和 4.我国现行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 、 几类5.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 、减轻处罚或者免去处罚6.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 处罚四、问答题1.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特性? 2.如何理解共同犯罪行为? 3.共同犯罪的形式有哪些? 4.什么是主犯及主犯如何处罚? 5.什么是犯罪集团?它的特性是什么?6.如何处罚教唆犯?五、分析案例1.某部队的陈某与王某在值班室对着墙壁练枪法。
当时人武部部长曾对陈、王二人进行劝阻,说容易发生事故但陈、王二人不听,继续练枪法陈装子弹,王开枪,结果子弹穿过窗户打死了在人行道上行走的张某请分析:陈某与王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为什么?2.甲、乙、丙、丁四被告都是已成年的男子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财物,乙、丙、丁表达批准甲遂分派乙去准备匕首和自行车,丁去窥视作案地形入夜后,甲、乙、丁三被告聚集到一起,由丁带领到一艘装有出口衣料的货船,盗得出口衣料3捆,价值人民币3000余元;第二天甲要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赃,乙找到丙后,丙一再表达不干,乙说:"上船容易下船难,不去小心你的狗命"丙出于无奈,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由四被告平分请分析:甲、乙、丙、丁的行为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各自所处的地位如何?第七章 罪数形态一、名词解释想象竞合犯 结果加重犯 继续犯 连续犯牵连犯 吸取犯二、选择题1.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事实上只构成一罪的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C.结合犯 D.吸取犯2.非法拘禁罪属于 。
A.连续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惯犯三、问答题1.什么是想象竞合犯?2.如何理解继续犯? 3.如何理解结果加重犯? 4.牵连犯如何处罚?5.如何理解吸取犯?四、案例分析吴某为了窃取财物,在某火车站候车室盗窃了一个军人的背包,到无人处打开后发现,包里除了证件、文献和钞票人民币1500元外,尚有一支手枪、数十发子弹吴某将证件、文献丢弃,将钞票挥霍,并把手枪和子弹藏在了家里,后被起获请分析:对于吴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解决?第八章 刑事责任一、名词解释刑事责任二、选择题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 A.行为人实行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时侯B.行为人作为被告人被提起诉讼的时候C.行为人被确认有罪判处刑罚的时候D.对行为人的有罪判决生效的时候三、填空题1.刑事责任就是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 应当承受而 也强制 接受的否认评价和制裁标准2.刑事责任是介于 与 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 的后果,又是 的先导。
3. 是刑事责任的重要体现形式4.刑事责任具有 、 、 、 等基本特性5.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分为 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和 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四、问答题 1.刑事责任的概念是什么? 2.刑事责任有哪些特点? 3.如何理解刑事责任的过程? 4.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哪些?5.刑事责任的终结与消灭有何不同?第九章 刑罚概说一、名词解释刑罚 刑罚目的 特殊防止 一般防止二、填空题1.刑罚权可以划分为 、 、 、 四项权力2.刑罚的合用对象是 3.刑罚的合用对犯罪分子具有 、 和 三大基本功能4.刑罚是 依法对犯罪人所合用的 、或者 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 制裁方法5.刑罚的目的在于防止犯罪,涉及 和 三、问答题 1、 刑罚与其他制裁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2、 如何理解刑罚权?3、如何理解刑罚目的?4、特殊防止与一般防止的关系是什么? 第十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一、 名词解释主刑 附加刑 罚金 驱逐出境二、 选择题1.管制的最低期限是 。
A.十五日 B.一个月C.三个月 D.半年2.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与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A.管制 B.拘役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3.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A.三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B.三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C.半年以上十五年以下 D.半年以上二十年以下4.死刑不合用于 A.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 B.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5.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6.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起计算A.判决之日 B.判决拟定之日C.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 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性质 B.犯罪情节C.犯罪所得 D.犯罪人经济状况8.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死刑 B.无期徒刑C.驱逐出境 D.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9.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 A.与主刑期相等 B.一年以上五年以下C.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D.三年以上十年以下10.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 A.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B.一年以上十年以下C.三年以上八年以下 D.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三、填空题1.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种类有 、 、 、 、 2.管制的期限为 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长不得超过 。
3.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 4.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 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 5.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 就近执行6.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以上2023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 7.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假如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执行8.刑法典规定的附加刑的种类有罚金、 、 以及驱逐出境四、问答题 1.死刑的合用条件是什么? 2.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死缓制度? 3.无期徒刑的特点是什么? 4.罚金的合用方式有哪几种? 5.剥夺政治权利应当如何执行?第十一章 刑罚裁量一、名词解释法定情节 酌定情节 累犯 自首数罪并罚 缓刑二、选择题1.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合用 的刑罚A.最重 B.次重C.相对较重 D.中线以上2.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合用 的刑罚。
A.最轻 B.次轻C.相对较轻 D.中线以下3.虽然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时,经 ,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 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一般累犯A.一年 B.二年C.三年 D.五年5.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 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 B.减轻C.减轻或者免去 D.免去6.王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23、罚金5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用 A.吸取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 C.吸取原则和并科原则 D.吸取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7.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
A.十年 B.十五年C.二十年 D.二十五年8.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A.一年 B.二年C.三年 D.五年9.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A.一年 B.二年C.三年 D.五年10.缓刑只合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A.管制、 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11.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A.十五日 B.一个月C.二个月 D.三个月三、填空题1.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 和对于社会的 ,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2.常见的酌定情节重要有犯罪的动机、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 等。
3.累犯分为 和 两种4.对于累犯,应当 处罚5.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同时兼采 原则和 原则中的合理因素6.在数罪中,有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采用 7.在数罪中,分别判处两个以上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采用 原则8.在数罪中除判处主刑之外,还判处有附加刑的,采用 原则9.缓刑的合用对象是被判处 或 的犯罪分子9.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z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 以下,但是不能少于 四、问答题1.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原则是什么? 2.数罪如何实行并罚? 3.自首如何认定? 4.累犯成立的条件是什么?5.自首与坦白的关系是什么?五、分析案例1.被告人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在缓刑考验期间没再犯新罪,但在缓刑期满后不到1年的时间内又犯盗窃罪,依法应判处有期徒刑3年请分析:李某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2.马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在服刑过程中积极交代还曾犯有盗窃罪经公安机关调查,确有此事,犯罪事实当时已被公安机关发现,只是犯罪人一直未能拟定,案件未破获请分析:马某积极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为什么?3.被告人李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后如实交代了盗窃罪行,同时还交代了曾经抢夺别人财物的罪行,经查属实请分析:李某交代抢夺别人财物罪行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为什么?第十二章 刑罚执行制度一、名词解释减刑 假释二、选择题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实行执行的刑期不能不于 A.五年 B.十年C.原判刑期的一半 D.十五年2.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行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A.原判刑期一半 B.五年C.十年 D.十五年三、填空题1.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2.对犯罪分子减刑,应由执行机关向 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3.非经 程序不得减刑4.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 起计算5.对累犯以及因杀人、 、 、 、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7.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四、问答题1.缓刑的合用条件是什么? 2.减刑的合用条件是什么?3.减刑的程序是什么? 4.假释的条件是什么? 5.假释与监外执行的区别? 第十三章 刑罚消灭制度一、名词解释刑罚消灭 时效 追诉时效二、选择题1.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A.十年 B.十五年C.二十年 D.二十五年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三、填空题1.时效,一般分为 和行刑时效两种。
2.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通过 年,不再追诉3.法定最高刑为2023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通过 年,不再追诉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通过 年,不再追诉5.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备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 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6.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备案而不予备案的,不受 的限制7.在彻夜情况下,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9.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10.赦免分为 和 两种四、问答题1.刑罚消灭的概念和特性是什么? 2.追诉时效的意义是什么? 3.追诉时效期限如何拟定? 4.追诉时效的延长与中断如何理解?5.大赦与特赦有什么不同?第十四章 刑法分论概述一、 名词解释罪状 简朴罪状 法定刑 引证罪状空白罪状 叙明罪状二、 填空题1.刑法分则条文通常由 和 两部分组成。
2.由于刑法分则条文对罪状描述方式的不同,罪状一般可分为 、 、 和 四种3.以罪名的效力为依据,罪名可为分 、 、 4.以罪名所包含的犯罪构成内容为依据,罪名可分为 和 5.法定刑一般可分为 、 、 等三种三、 问答题 1、刑法分则体系排列的依据与意义;2、罪状及其种类;3、法定刑的概念及其分类第十五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名词解释背叛国家罪 叛逃罪 间谍罪二、填空题1.勾结外国或者 ,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领土完整和 的行为,构成背叛国家罪2.对于策动、胁迫、勾引、收买 、 、 、 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动的,应当依照武装叛乱、暴动罪从重处罚3.叛逃罪的主体是 4.参与 或者接受 ,或者为敌人指示 ,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构成间谋罪。
三、问答题1.背叛国家罪的概念及其特性;2.叛逃罪应当如何认定?3.认定间谍罪应注意哪些重要问题?五、案例分析被告人李某在某机关任秘书科长期间,与本单位一女干部(有夫之妇)多次通奸,被其同事孙某揭发,李某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因而对孙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当年4月,李模仿孙的笔迹先后写了三封信寄给某国设在香港的情报机关,信中还附有一些当时正在召开的人代会的材料,其中有三份会议简报属于“机密”级然后,李某以“知情人”的名义写信给公安局,规定对孙写信传递情报之事进行追查上述信件后被我公安机关截获,并查明是被告人所为试分析: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为什么?第十六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名词解释劫持航空器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恶 交通肇事罪二、选择题1.某甲企图将某单位仓库烧毁,于某日深夜在仓库门窗上洒上汽油用火点着,幸被巡逻人员发现,及时扑灭,因而未导致严重损失对某甲应当以( )论处A.放火罪(未遂) B.放火罪(既遂)C.故意毁坏财物罪 D.破坏生产经营罪2.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破坏交通工具罪均属于( )。
A.行为犯 B.结果犯C.危险犯 D.举动犯3.某甲出于泄愤报复的个人目的,在工厂车间安放炸弹,将正在运营的机器设备炸毁,并将当班工人某乙炸成重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某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伤害罪 B.爆炸罪C.破坏生产经营罪 D.故意毁坏财物罪4.吴某因与刘某恋爱不成,遂蓄意杀害刘某一日,他乘刘某外出之机,潜入刘某家中,将装有定期起爆器的自制炸弹放置在刘某的床下刘某与同学李某一起回家睡觉后,炸弹爆炸,刘某与李某均被炸成重伤吴某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报复陷害罪C.爆炸罪 D.故意伤害罪5.破坏交通工具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显著区别在于( )A.犯罪对象不同 B.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不同C.犯罪主体不同 D.主观罪过形式不同6.某甲对某乙故意见,便故意将某乙所开职工班车的刹车搞坏,意图制造行车事故,使某乙受处分.由于汽车开出后某乙发现刹车有故障,及时采用措施,才未导致严重后果。
对某甲应当以( )论处A.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B.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C.故意杀人罪未遂 D.故意毁坏财物罪7.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当以( )论处A.过失致人死亡罪 B.交通肇事罪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8.某厂修建篮球场,派甲驾驶拖拉机带一大石滚去轧场地其间,甲停车坐在驾驶室吸烟时,看到有两个五、六岁小孩在石滚旁边玩耍约十分钟后,甲发动机器,继续轧场,这时他却忘掉了小孩在后边玩,也未回头看一下,结果拖拉机刚开动,站在石滚上的小孩便滚到下面,当场被轧死甲的行为构成( )A.交通肇事罪 B.重大责任事故罪C.玩忽职守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9.某农民偷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线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C.破坏交通设施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填空题1.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危害 生命健康和 安全的行为。
2.在犯罪既遂的几种类型中,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均属于 3.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的犯罪主体是已满 周岁的人4.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 、 、 、 、 等交通运送工具5.组织、领导和参与恐怖活动组织并实行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 的规定处罚6.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 、 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7.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指违反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8.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四、问答题1.如何把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2.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有哪些?3.放火罪的特性?4.劫持航空器罪的特性?5.丢失枪支罪的特性?6.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特性?7.简述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五、案例分析1.被告人刘某,男,28岁,矿山工人刘某与李某经人介绍谈恋爱后来,李某认为刘某不求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