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中医古语说“用穴如用兵”,用兵打仗首先要确定打法,即确定战略战术 小儿推拿在调理小儿疾病时也不例外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 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 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出汗,是邪较轻浅时一种由内向 外,向上宣泄的趋势故在汗法中,出汗为其现象,而宣散向表、向上,逐邪透 达为其本质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主要适应范围:1. 外邪侵袭肌表:如外感六淫、恶寒发热无汗2. 高热无汗3. 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咳嗽、泄 泻等见表证临床上对于外感风寒可用拿法,先轻后重,使汗逐渐透出,达到祛风散寒解 表的目的外感风热用轻拿法,使腠理疏松,微汗解表,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 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代表穴位:头面四大手法、风池、风府、肩井、二扇门、一窝风、风池,其中揉二扇 门为发汗要穴" I [ I* —r-*-. T f注意事项:1. 手法力度可稍加重,小儿常因之而哭闹,此有助汗出。
2. 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3. 中病即止,一般见汗即止,不宜强求4. 汗法使腠理开,治疗后须避风寒以免邪侵二、吐法 :涌吐,是邪在高位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如肺胃之上 涌,涌吐为其现象,而逐邪使之排出体外为其本质主要适应范围:1. 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一般停留在上中二焦如气机隔拒,肺痈 脓血,痰涎壅盛,宿食停滞2. 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的吐法为急救之主要方法3. 肺气郁闭,小便不通吐法宣肺,提壶揭盖之意4. 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症,如久泻、头晕之症这是推拿吐 法不同于药物催吐的最大特点代表穴位:天突、膻中、鸠尾、中脘、胃脘、内八卦、咽喉深部等,其中刺激天突为代表 手法" I [ I* —r-*-. T f注意事项:1. 手法操作力度宜重,探法宜深入咽喉深部2. 吐法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现象,故可用于汗法之适应症3. 病位居中脘以上,病势急迫者适用,且吐之不宜太过,一般以患儿有恶心感即可,但确属邪毒内聚,则以邪毒排出为度4. 邪在中脘以下禁用,体质过度虚弱,慎用吐法适用于急症,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 物的一种治疗方法三、下法:下法最直观的征象为大便排除或小便通利,二便既利,腑气得通, 周身气机调畅、血脉通和、新陈代谢正常,阴平阳秘,自然健康无病。
主要适应范围:1. 有形邪气积停体内,尤以中下二焦邪气为宜,例如,宿食、瘀血、痰浊、 水饮,虫积等2. 无形邪气弥散体内,如火热、气滞、阳亢等3. 气机上逆之证,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4. 腑病,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闭等总之凡实证及热证可用之临床上对于胃肠燥热者,多采用推揉中脘、天枢,顺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 揉按龟尾等;对食积便秘者,多采用揉板门,清大肠,揉天枢,摩腹,揉脐等法" I [ I* —r-*-. T f注意事项:1. 操作时,力度宜强,时间宜短,并注意操作的方向性2. 表证慎用,以免引邪内陷3. 虚证慎用4. 应充分考虑下法之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适当用之四、和法: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 腑功能的协调主要适应范围:1. 天人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之证见吐泻、斑疹等2. 主要用于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不可,下之不能之时选用和法3.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例如,调和肝脾、调理肠胃、调和脾胃等和法有协 调脏腑的功能4. 久病、大病邪气始衰,邪气仍在,正气亦不强之证临床上对于反复感冒患儿常应用分推头阴阳手法,更好的实现天人合一, 从而提高小儿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对与脾胃与胃肠功能失调可采用摩腹、揉腹、 分推腹阴阳治疗代表穴位:手阴阳、腹阴阳、头阴阳、小天心、六腑与三关、外劳、百会与涌泉,运 土入水、运水入土等,其中分头阴阳(推坎宫)为代表手法" I [ I* —r-*-. T f注意事项:1. 应遵循不急不徐、不轻不重、不深不浅的原则,使手法体现和解之意2. “揉以和之”是对揉法和和法的最好解释揉法本身方向可顺时针可逆时 针,力度可轻可重,面积可大可小,最好地切合了病情,故能调和之临床多用 揉法调和,且揉法的操作方向通常相互配合,不应朝一个方向,例如摩腹时顺逆 时针相互交替,推法操作时可分推与合推相配合,方起到平补平泻,调和阴阳的 作用五、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 种治疗方法温者,温里、温中也温与火同性,温属阳,能散寒主要适应范围:1. 外感寒邪,证见恶寒、头痛、身痛、无汗2. 里寒证,证见呕吐、呃逆、心腹冷痛拘急、口不渴3. 阳气虚弱而致久泻、久喘、面白或青,小便清长或遗尿,倦怠等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 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 八髎,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 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I [ I* —r-*-. T f注意事项:1. 临床应辨明外寒、内寒:内寒还应查其虚实外寒应配汗法以驱散寒邪 内寒属虚还应与补法同用2. 本法操作力度宜轻,时间宜长,力量深透方能起效,应用摩擦类手法使局 部有温热感即可,不可太过,以免泻热,应用摇、抖等运动关节类手法,亦不可 太过3. 推拿时可配合温热类介质,如姜汁、冬青膏等4. 治疗各种痛证最为有效,可做治标之法5. 治疗期间忌生冷及受凉六、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 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 祛暑、清虚热等多种主要适应范围:1. 脏腑热盛如肠热、胃热、心火、肝火、肺热等2. 阴虚内热,脏腑失津液所养3. 食积化热如病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多用开天门、推坎宫手法;表实热者,逆经 轻推背部膀胱经,揉大椎等;表虚热者,顺经轻推背部膀胱经,顺揉太阳穴等; 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逆经轻推脊柱,掐揉合谷、外关等; 阴亏虚热者,轻擦腰部,推涌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
代表手法:擦法、拧法、捏法、揪法、刮法、推法等代表穴位:印堂、夹脊、天柱骨、天河水、六腑、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明月等\ \ " I [ I* —r-*-. T I注意事项:1. 热在卫分与汗法同用,热在气分、营分应注意保津安神,防治闭脱脏腑 热盛可与下法合用,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阴虚内热应与养阴法同用,从而滋生 津液、阴血食积化热,应与消法同用,才可消积,以治其本2. 操作时手法从重从快,以皮肤潮红、微有瘀斑为度3. 推拿时,可配合清凉性介质,如凉水、鸡蛋清、葱汁等七、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 食等久积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 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 胀气等主要适应范围:1. 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如厌食、腹胀、胃痛、食积发热或疳证2. 气滞成聚,气机不运,腑气不降代表穴位:内八卦、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推脊柱、腹、搓摩胁肋等" I [ I* —r-*-. T f注意事项:1. 手法力度较轻、操作时间较长2. 包块、积聚是标,病因是本,故用消法同时,应寻求疾病的根本而治。
3. 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使用,消能去积,但消无泻下之功,配合下法,给邪 以出路,从而使邪气难复消法本身耗伤正气,故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常配合补法, 以扶正驱邪4. 宜空腹时操作,食后推拿,恐伤气机八、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 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应范围:1.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五迟五软2.后天不足,营养补给不良,影响生长发育3. 脏腑虚弱或患儿整体机能状态低下,如气怯声低、遗尿、反复感冒、便溏 等不足之证补脾胃以健脾和胃,加强胃腑功能为主,多采用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等; 补肝肾以滋阴壮阳为主,多采用擦命门、腰阳关,揉关元、气海等穴;补肾经, 摩揉涌泉穴等" I [ I* —r-*-. T f注意事项:1.补法宜详分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采用滋阴、温阳、益气、补血等方法治 之2.操作时间宜长,力度宜轻,并注意补法的方向性3. 小儿虚证的根源在肺、脾、肾三脏,故补法以此三脏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