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语文古诗文解题技巧总结大全

清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13页
文档ID:159317451
高考语文古诗文解题技巧总结大全_第1页
1/13

高考语文古诗文解题技巧总结大全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技巧1:准确解读文本在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根底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2)下看:看注解提示,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句眼,特别注意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技巧2:明确答案构成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2)手法提醒内容:结合诗句,分析^p 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该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语文古诗高考答题技巧抓住诗歌的人生经历比方,2022年春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五言格律诗《月夜忆舍弟》从该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四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诗是写于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的乾元二年(759年)之秋,48岁的杜甫带着家眷,跟着唐肃宗李亨出逃到秦川(今甘肃天水县)而他的三个亲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却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

整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惨景”,后四句是写“惨情”八年的动乱,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杜甫借这首诗来反映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杜甫的这段人生经历,撰写出这样一篇鉴赏分析^p 短文:“全诗借景抒情、感物伤怀、思乡怀亲:先以‘戍鼓’、‘雁声’、‘白露’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浓重悲凉的边塞秋景图;继以‘弟散’、‘无家’、‘断书’等历史实况,提醒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严重后果,表达诗人此时内心凄哀痛心、颠沛飘流的焦虑不安、忧国忧民之情抓住诗歌的背景提示比方,2022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它的词牌下,有这样一段背景文字,同学们在考场考虑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假设把这段文字准确地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是:“南宋孝帝赵眘执政时期的1179年暮春,有‘抗金收土、复兴大宋’思想的40岁辛弃疾,从荆湖北路(前方)掌管钱粮财赋的漕司官署,后调至荆湖南路(前方)的机关去工作,官位与辛弃疾一样的‘转运副使’王正之,在江边一座小山上的亭子内,设置便宴,饯行送别,于是,心怀不满的辛弃疾,当场为他写下这首‘闲愁最苦’的双阕词,赠与同志好友”。

在阅读了这段翻译之后,你再严密结合词中的“怨、最苦、断肠”等等字眼,那就不难可以得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了,它应该是:“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再融入‘典故、史实’,透露自己内心的最苦闲情,暗喻破败、时局飘摇,然而个人却仍然‘红心照旧、忠君爱国’,并显示自己‘嫉奸恨佞、不怕遭妒’的正直高尚精神节操!”抓住诗歌的简要注释比方,2022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明朝杜庠所写七言格律诗《赤壁》在它的注解部分,明晰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有时会粗心无视掉——“【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假设再将此段文字扩大一下的话,那就是:杜庠,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公序,是“景泰(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从1450至1457年)”期间的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小攸县(今湖南省长沙市的攸县)的县令可他做了极短的时间,就撤职归乡于是往来于湖、浙一带,与好友游山玩水、饮酒唱诗,并自称是“西湖醉老”,就此度过“清淡自得”的一生年华又因曾到过“赤壁”题诗,故人们称他是“杜赤壁”毕生撰写有《楚游》、《江浙》、《歌风》等诗集,寄情抒怀、评古论今在他的这首诗里,有“不堪回首”四个字,实际上这是作者借助轰轰烈烈的三国“火烧赤壁”旧史,目睹今日的“荒矶鸥鸟满烟芜”,再联络到自己的坎坷仕途,不由无限感慨,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段主旨内涵:“全诗运用强烈比照,抒发历史苍凉、人生无常的凄怆情愫:‘豪气冲天’的曹瞒与‘兵销炬影’的下场;‘战火纷飞’的昔日与‘荒矶烟芜’的现实;‘壮志凌云’的周郎与‘仕途失意’的自己……凭借这‘纵横逸宕、气势雄迈’的赤壁怀古,一展沉郁惆怅、命运坎曲的人生意绪。

高考诗歌鉴赏做题技巧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详细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p 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p 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详细分析^p 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p 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大方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土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大方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详细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察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p 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络,进而分析^p 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详细分析^p 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p 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络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常用方法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2、从详细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比照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3、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察,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察意象类和考察意境类。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根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根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彩)、观察角度(上下、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比照、衬托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古诗词鉴赏答题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详细分析^p :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详细分析^p 形象特点3、形象意义:提醒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四)答题例如1、人物形象【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问:分析^p 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表达,侧面衬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事物形象【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3、景物形象【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降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二)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吼叫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宏伟气势步骤三)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二、意境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二)分析^p 思路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常用术语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妙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开阔苍凉深远绵邈高远辽阔沉郁孤愁等(三)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详细景象、意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气氛(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气氛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p 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详细比方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常见失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形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p ,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展详细阐释四)答题例如【例题1】(2022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二)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三)抒写了征人大方悲壮的情怀。

第 13 页 共 13 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