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学习提要《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哲学笔记》中一篇完整的笔记式短文,是他的哲学研究工 作的理论总结在这篇短文中,列宁针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形而上学和诡辩,提出并论 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性文献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对于完整准确地 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全文共二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问题一、 辩证法的实质(第1-12段)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对问题的这一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所以对 立统一规律在他那里“不是被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而是“被当作实例 的总和”来研究为什么说对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呢?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最普遍的规律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 验”科学史是人类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发展史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 化学、社会科学中都存在着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之后,得出结论说:“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 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既然一切现 象和过程都具有对立的倾向,那么,“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 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第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关键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 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前者是 形而上学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由于它们的这一根本对立,所以辩证法强调事物的 发展是“自己运动”,而形而上学则把事物发展的源泉归于外部、从而导致上帝创世说;辩 证法承认发展是“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东西的产生”,因而是“活生生的”,而形而上学则否认 发展是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因而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由于两种发 展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对立面的统一,所以列宁说,抓住了对立统一“就会抓住辩证 法的核心”,就为理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提供了一把“钥匙”第三,为着更好地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还进一步分析了 “矛盾”的 两个基本属性间的关系,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 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 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说明了它们二者是有差别的, 但它们是不是不具统一性呢?列宁说,“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 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 是排斥绝对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的斗争性和相对的同一性不是绝对排斥的,这说明它 们之间又是具有统一性的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相对和绝 对的关系,才能同主观主义和诡辩划清界限二、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13—15段)列宁从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得出了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 主义的认识论”的重要结论这一重要结论的提出,不仅有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作为理 论来源,而且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恩格斯逝世后,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二国际的首领们 污蔑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认识论基础,企图用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等时髦的认识论来偷 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用东拼西凑的“实例”来篡改、歪曲辩证法,把辩证法变成最下贱 的诡辩术列宁正是针对着这种歪曲,才提出这一重要结论的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根本 不需要任何时髦的认识论来充当自己的哲学基础因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改造过来的,并 运用于《资本论》等著作中的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列宁说“正是问题的这 一‘方面’……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的含义是:一方面,应当从辩证法理 解认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认识论去理解辩证法的性质只有在二者的统一中, 辩证法和认识论才能够成为科学的理论这就是说:第一,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就是认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 发展过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列宁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 叙述方法作典范,说明了这一问题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从“最简单、最普遍、最基 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开始的,这一分析从最简单的现象中展开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从而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论》的认识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列宁认为,“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 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第二,认识、认识对象、认识过程,都是按辩证法的规律发展的列宁说:“辩证法是 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人类认识的任何一个命题都有辩证法,不仅有个别和一般的辩 证法,而且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辩证法;“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认识向 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是辩证地进行的。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 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的”从列宁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认识的本性是辩证的,离开了辩证法,就绝对不能正确地了解所研究和认识的客体认识论 就是关于认识的辩证法的科学三、认识的“圆圈式”发展及唯心主义的根源(第16-20段)对于辩证法为什么是认识论,我们还可以从列宁对认识的“圆圈式”发展及唯心主义根 源的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列宁依据唯物论的反映论思想,对黑格尔概念的圆圈运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认 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是辩证地进行的: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相合线和相离线:彼 此相接触的圆圈交错点二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在这里,列宁揭示了圆圈式运动的内容 和根源,它表明认识和客体并不是两条平行线,相反,认识是以运动客体为中轴而上下波动 的曲线认识在这种波浪式的运动中必然形成许多由半圆构成的圆圈认识和客体的交错点 就是真理,就是认识“同实在事物的无限多的方面中的一面相符合”这种符合的“标准(二 实践)”列宁还说,“这些交错点是矛盾的统一,就是说,在运动(二技术,历史等等)的一定 环节上,存在和非存在这两个消逝着的环节在一刹那间相符合”(同上)。
列宁的意思是说, 真理,即主客观的交错点,亦即相符合,是认识同客体的动态的符合,是一刹那间相符合, 而马上又分离;概念的稳定性和抽象性同事实的变动性和具体性的矛盾,使得真理性的认识 只能是跳跃式的前进;认识的跳跃式表现为认识史中真理和谬误的不断转化和更替,从真理 性的认识、亦即主客观的交错点或相合线上向谬误、即相离线的转化,是后退;从谬误、即 主客观的相离线上向真理、即交错点上的转化,是前进;这种前进和后退的两种运动相互衔 接,构成了认识的一串圆圈列宁把这种认识运用于对哲学史的考察,具体地划出了哲学史上的几个圆圈:古代:德 谟克利特一一柏拉图一一赫拉克利特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一一伽桑狄一一斯宾诺莎近 代:霍尔巴赫一一贝克菜、休谟、康德一一黑格尔黑格尔一一费尔巴哈一一马克思列宁 把整个哲学史看成一个大圆圈,在这个大圆圈中,上面说的每一种思想的发展,又都成为“整 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而每一个“圆圈”又都不断地分裂为新的 更小“圆圈”,构成“圆圈的圆圈”众多的小“圆圈”使各种对立的思想原则彼此交错,互 相推移,造成不同的思想阶梯,从而显示出人类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步步升高的趋势。
列宁进一步揭示了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曲线运动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活生生 的、多方面的辩证发展过程,反映这个过程的辩证认识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由一个方面到 更多方面的、活生生的曲线运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具有无数的各式各样的观察现实、接近 现实的成分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 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因而不能分析唯心主 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据,而把唯心主义简单地斥之为“胡说”,这样并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 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据,指出唯心主义是在复杂、 曲折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如果把复杂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加以夸大, 变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神化了的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直线性和片面性,死 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一旦从认识过程 中产生,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唯心主义赖以存在的阶级 根源列宁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正确地说明了它的实质,因而找到了克服唯心主义 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