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教学设计与听课后感

y****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02KB
约12页
文档ID:159460468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教学设计与听课后感_第1页
1/12

晏子使楚 武义县实验小学 章美英【教材分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后一次直指齐国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导学意图】 通过尝试合作,对课文的三个故事有清晰的了解;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尝试练习,训练学生概括内容,运用语言的能力 【导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

2.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3.了解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导学重、难点】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难点以“笑”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的品质导学准备】课件 学案 【导学过程】一、揭题复习导入( 5′) 1.板书课题,生读2.复习提问:上节课大家学会了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还归纳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进城、 会王、赴宴”,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走近晏子二、梳理归纳小故事1. 自读3——5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故事侮 辱反 驳结 果进城晏子____楚国______只好_____会王晏子____楚国______只好_____赴宴齐国人____楚国______只好_____ 小组代表汇报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才智过人 能言善辩) 三、体会“才智过人 能言善辩”(18′)1.括号标出晏子反驳的语言读一读,想一想他的语言妙在何处?小组讨论一下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其他组补充:句1: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齐读,晏子的话言外之意是?那他为什么不说明白呢?(委婉反驳,留面子)句2:“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人多)这句话妙在何处?(夸张)三个分句表达了三个成语的意思,你知道吗?出示: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写下三个成语,并牢牢记在心里楚王问的是这个意思吗?晏子为什么答非所问?齐读,这招叫“请君入瓮” 句3:“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这句话的话外之音是?——楚国是下等国这句话又妙在何处?(自贬)句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齐读,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犯人是恰巧经过的吗?这句话妙在何处?这句话是说楚国水土不好吗?(是社会风气败坏,好人到这里也干坏事了理解两个“水土不同”)师归纳:面对这样的侮辱,晏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以橘子为例子来反驳,既点明了齐国人做盗贼的原因,又指出了楚国社会风气败坏,楚王治理无方。

晏子的这话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齐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四、体会“不畏强权 维护国家尊严” (10′) 1.除了语言,你还能从晏子的神态动作方面体会到晏子的才智过人吗?交流神态:看了看 (看出泰然自若 漫不经心 心平气和) 用以上语气读这句话装着为难的样子 用故作为难的语气读句子笑了笑 自信面不改色(沉着冷静 从容自若 正气凛然)一人读,齐读,读出晏子的不卑不亢2.品味“笑” 课文在写双方舌战的过程中,多次写到人物的“笑”,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这笑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态,而是枪,是剑,和语言一起,营造出一种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氛围咱们来找一找 楚王的笑:冷笑 冷笑中带着什么?(挑衅,先发制人,借身份压人)一生读 陪着笑 是怎样的笑?(遭到晏子针锋相对的有力还击之后尴尬的笑,无奈的笑) 笑嘻嘻 什么情况下的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不怀好意,更阴险更恶毒,笑里藏刀,笑中露出剑锋,充满杀机)指名读楚国大臣们的笑:得意洋洋的笑 这种笑带着什么?(谄媚、讨好、狂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晏子的笑,他只笑了一次晏子的笑:故意笑了笑 面对楚王的冷笑和挑衅的话语,晏子从容不迫,以牙还牙,驳得楚王张口结舌,这时他故意笑了笑,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这样多的笔墨写楚王及大臣的笑,有什么作用?(板书:对比 反衬) 3.楚王三次羞辱晏子,而晏子每次都巧妙地予以有力的回击楚王此时的境地让你想起了那句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 偷鸡不成—— 搬起石头——木匠戴枷锁——自作自受 成语可以怎么说? 自取其辱 自食其果 自讨苦吃 作茧自缚……所以他只好赔不是,大家说说楚王赔掉了什么?(自己的面子、风度,楚国的尊严)晏子赢得了什么?4.师:晏子靠他三寸不烂之舌有力的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用一句对联可以概括他雄辩的口才: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5.师总结:面对强权的欺侮,晏子不但机智应对,而且表现得不卑不亢,正气凛然,最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赢得了楚王的尊重这还是一个怎样的晏子啊?(板书:不畏强权 维护国家尊严 有胆有识 智勇双全)四、总结练笔 表达运用(7′) 1.尝试练笔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份工作吗?晏子使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预设:晏子使楚,面对侮辱,沉着应变,不畏强权,大获全胜,为齐国立下汗马之功,朕定以重赏2.进行语言运用智慧的语言散发出睿智的光芒,能助人摆脱尴尬的境地,赢得尊严,请看近代的两个小故事:(一)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而我恰恰相反)(二)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个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个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和你去了,那岛上就什么也不缺了)3.有意思吧!来吧同学们,说说上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内容、语言、写法)5.激发延展阅读大家总结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更多的名人幽默故事,感受智慧语言的魅力,也可去找《晏子春秋》来看板书: 晏子使楚 能言善辩 才智过人 语言 神态 不畏强权 维护尊严 对比 反衬 《晏子使楚》学案 姓名____学习目标: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语言和神态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

学习过程:一、合作探究 体会晏子特点1.自读3—5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故事侮辱反驳结果进城晏子___楚国______只好____会王晏子___楚国______只好____赴宴齐国人___楚国______只好____2.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不畏强权⑴ 用括号标出晏子反驳的语言读一读,想一想晏子的语言妙在何处?小组讨论一下⑵ 除了语言,你还能从晏子的神态动作方面体会到晏子的才智过人吗?二、总结练笔 关注表达1.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份工作吗?(要写出晏子特点、贡献)晏子使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布告天下,咸使闻知2.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匆匆》教学设计武义县实验小学 吴海琴 2013.3.28【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7—8小组,1号为组长,2好负责计分明确本节课汇报的模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并交流基础部分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其代表作,学习阅读链接3.预习导学案要点部分:日子去来的“匆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第二课时(公开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时间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一、揭题1.教师写课题,故意漏了一点 2.学生读题,纠正老师的错误教师提醒学生把一点记在心里二、研读作者把时间写具体的句子,了解作者笔下时间的特点,感受对时光流逝的留恋、惋惜和无奈,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1.日子去来的“匆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2.“匆匆”是非常抽象的词语,但是作者却把它写得非常的具体可感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每组选一个句子重点研究,组内交流,并选出一人进行汇报(汇报程序:1.全组齐读语段2.一位负责汇报,3.②③条要选一位同学板书4.问问其他组同学有无补充或更正①这个句子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②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匆匆”写具体的?2.教师点拨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这个句子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一去不复返这个句子的表达有什么特色?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2)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反的词。

3)读一读句子,读出作者的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4)学着作者的样子写一写句子先试后讲,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试写,课堂上只进行交流和改进)(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②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1)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2)在这里一滴水指的是什么?大海指的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把每一天比作什么(一粒米、一粒沙、一颗星等)把大海换成米仓、沙漠、宇宙等试着改写句子,而不改变愿意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 比喻成 ,把 比喻成 写出了日子的 ,表现出 (3)读读原句,体会作者的无奈愁绪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1)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拟人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过这样的细节吗?可见作者的描写是多么细腻,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2)请你也来填一填:(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时,便从( )双眼前过去三、总结本课学习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小结: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3.这篇课文生动具体、独特的表达使之成为了经典,其实在不经意间同学们也已经学会了,请写得好的同学再次展示,其他同学读原文部分,合作完成《匆匆》更改作者姓名: 班全体同学。

将来,你们个个都是作家!板书设计:2 匆匆 特点 方法 (老师写) 一去不复返 排比、设问、对比 (学生板书) 渺小 比喻 不知不觉 排比、拟人《匆匆》导学案(2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时间的特点 2.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课前尝试练习:1.读课题,回答1)我能用“匆匆”这个词说一说如:匆匆地 匆匆(2)我觉得“匆匆”这个词的意思是 3)我知道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有 、 、 、 、 、 、 、 、 2.我认真地把课文读了( )遍1)我积累的好词有 、 、 、 、 。

2)我通过查字典或词语手册弄懂的词语有: : : : (3)我通过查字典认识的新词有: 3.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4.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①日子去来的“匆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②这些句子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在边上写上批注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匆匆”写具体的?在边上写上批注④在组长的带领下,选一处具体表现“匆匆”句子,把本组同学的理解讲给同学们听汇报程序:1.全组齐读语段2.一位负责汇报小组学习结果3.②③条要选一位同学板书3.问问其他同学有无补充或更正仿照课文句式尝试写句子一(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仿照课文句式尝试写句子二在默默里算着,( )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仿照课文句式尝试写句子三于是——(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时,便从( )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 )时,他又从( )过去 ,( )时,我( ) ,他便( ) ,从我脚边( )了 仿照课文句式尝试写句子四过去的日子如( ),被( )了,如( ),被( )了尝试之花”在语文课堂的完美绽放——听《匆匆》和《晏子使楚》有感古竹中心小学 陈燕 随着“尝试教学”这个词汇频频地出现,虽然我对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但在课堂上也真正地要求开展尝试教学,我又毫无头绪,内心纠结:如何将尝试教学和语文完美结合,既凸显“尝试”,又不失语文味?终于,3月28日,在实验小学举行的“武义县小学语文学科推行尝试教学暨尝试课教学观摩活动”,犹如这三月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吹散了我心中的困惑,呈现了“尝试之花”在语文课堂的完美绽放。

一、 试——小马过河,放手尝试“尝试”一词,让我想到了《小马过河》这个传统而有意义的故事:一天,一匹老马让小马独自去磨房磨面,小马驮着麦子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河怎么过呢?小马为难了这时,河边的老牛告诉它,河水不深,刚没小腿,能趟过河可是,当小马刚抬腿下河时,松鼠拦住它并警告说,河水很深,不能过去,前些天这里曾淹死过一只松鼠怎么办呢?小马跑回家问妈妈妈妈问明事由之后,反问道:“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你想过他们的话吗?”接着,它继续开导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于是,小马又来到河边,小心下河,摸索前进,终于趟过了小河小马还明白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我们很赏识“老马”它不仅放手让小马独自外出做事,而且在小马遇到问题求助时,没有呵斥,也没有直诉答案,而是诱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正是这样,小马通过“听听、想想、试试”,不仅知道了小河的实际深度,更是学到了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小马而言,将终身受益同样,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对此曾精辟地分析说,这两句名言的 “潜台词”是“知不足,然后学;知困,然后教”。

尝试教学,就是要先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知不足”、“知困”这一点,在吴海琴老师和章美英老师的课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吴老师出示三个重点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句合作学习,围绕“这个句子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匆匆’写具体的?”这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章老师也是在上课伊始就出示合作学习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在这样的尝试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产生疑惑,而后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二、 导——逐步引导,相机指导 朱艰辛老师说:“导”应该体现在“引导”和“指导”两个层面,“引导”是指在整个课堂上,老师要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展开尝试学习,这一点在两位名师的课堂上是毋庸置疑的而“指导”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该指导的还是要指导比如朗读、写字、学法等方面的指导,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而这一点,在这两节课中也是诠释得非常完美比如吴老师的《匆匆》这一课中,交流完第一个问题后,老师发现学生对时间的“匆匆”体会得还不够到位,于是,吴老师就在此处进行了朗读指导老师先让学生读“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体会其中的关键词,并找出句子中的三组反义词,然后又引导学生对“再”字进行了体会。

此时,再让学生来读这一段话,学生对时间的“匆匆”其义就自现了再如章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章老师抓住一个“笑”,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的才智过人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几处笑,然后逐一去体会“笑”里蕴藏的内涵冷笑、陪着笑、笑嘻嘻、得意扬扬的笑”,每一处不同的笑,体现了人物的不同内心而晏子的“故意笑了笑”,也同样写得非常有用意体会了这含义深刻的“笑”后,老师一问:“为什么写这么多楚王和大臣的笑?”引出“对比衬托”这一写法,这样的指导不露痕迹,水到渠成三、 读——书声琅琅,读中感悟 自古有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那就是“读”《新课标》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尝试”而忘了朗读在《匆匆》一课中,围绕三个重点句展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小老师的“请选择第一句讨论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还是老师指导朗读之后大家的齐读,都时刻体现着语文课堂的“读”无论是体会之后读还是读了再体会,“读”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如《晏子使楚》一课中,读到“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一处时,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楚王对晏子的嘲讽读到“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这一处,体会了楚王的不怀好意之后,再让学生读,就更能读出感情如此,通过朗读,可以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四、 练——学以致用,妙笔生花“练”是尝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语文课堂中,小练笔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体现了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规律在吴老师的《匆匆》一课中,小练笔的设计贯穿始终讨论交流了第一个重点句之后,吴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请你也来试一试在体会和感悟了作者的写法之后,让学生也来试一试,这不就是尝试教学的吗?讨论交流了第二个重点句之后,吴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这样的句子,你也能写吗?试一试吧!”在学习了作者运用新奇巧妙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之后,让学生也来试一试,这不就是尝试教学的吗?最后一句,体会了作者从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细节中发现了时光的匆匆,吴老师再次设计了小练笔:“看谁观察得仔细,写得精彩!”这不就是尝试教学吗?章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中,在课堂结尾处,让学生帮齐王拟一份诏书,学生才思敏捷,妙笔生花。

从这一份诏书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通过这次的尝试教学观摩课,我发现,尝试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结合,取长补短,结合运用的在语文课堂中,找准尝试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那么,“尝试之花”就会在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完美绽放了。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