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离、仪式变迁与农村青年“闪婚”现象的发展作者:刑成举 李小云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2年9月22日摘 要:农村青年闪婚现象是农村婚恋研究领域新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探讨农村闪婚现象的产生及其快速发展 对婚姻礼仪与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婚姻原有的文化意涵逐渐远去,这就是本文所称的文化流离农村闪婚的出现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无力的表现,更是现代性观念冲击农村青年婚姻观念的客观结果农村传统文化的流离与解体是农村青年闪婚的内在原因,而农村婚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则构成了消解传统文化进而推动闪婚出现的重要外因 关键词:文化流离;仪式变迁;农村闪婚“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打工经济在农村的纵深发展,农村青年的婚恋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1]如谢芬芳探讨了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青年婚恋观的变革;[2]方卫虎考察近些年“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对我国传统婚姻观念的“入侵”,并指出这给婚姻相对稳定的农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陈璁的研究指出,当下青年婚姻观念已实现了从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发展到自由恋爱、自主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化的婚姻观。
[4]裴斐、陈建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下审视农民工的闪婚现象,并提出了其现实基础[5];施磊磊依据其对皖北个案村庄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动因[6] .王冰、刘萍指出“80后”女性首批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和家庭角色促成了新的婚姻模式,并认为这个群体对构成初级生活圈的家庭婚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相应的影响王会通过对多个地区农村闪婚现象的调查与比较,对农村青年闪婚的村庄社会基础进行了探究,指出了闪婚的内核与外因[8]以上研究紧跟时代脉搏,关注农村与城市婚姻中的新生现象,为我们对婚姻问题的研究确立了新的对象,也打开了新的视角不过,纵观以上研究,我们并没有清晰地看到导致农村青年闪婚的多样化因素,更没有讨论这些因素背后潜在的文化根基与价值变迁本文主要从婚姻仪式变迁也即文化流离的角度探讨农村青年闪婚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以及文化基础与价值变迁传统文化和婚姻仪式提供了农村青年认识婚姻的知识来源和价值基础,而传统婚姻仪式的式微也就意味着传统婚姻所承载的文化意涵的流离文化流离也即文化形式的简化文化功能的衰弱文化价值的消散和文化传承的无力,文中着重强调的是婚姻仪式中的文化流离。
一、赣南B村闪婚现象介绍1、B村概况B村位于闽粤赣交接之地,坐落于两条绵延的高山谷地之中B村是典型的山区,人口2800多人,有1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道路与庄园”是对本地地形地貌的形象描绘村中共有农田1098亩,山林23000亩,脐橙600多亩距所属乡镇所在地8公里,县城60公里 ,离广州、汕头、厦门400-500公里,非常近便,所以“下广东”成为当地人的家常便饭村庄有七个姓氏:刘姓(900多人),钟姓(约600人),李姓(约300人),易姓(约250人),谢姓(约250人),林姓(约200人),何姓(约100人),其中刘姓和钟姓是大姓宗族政治在村庄治理历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各姓氏都有自己的厅堂(供奉祖宗之位)江西赣南为客家人聚居之地,古代士大夫为躲避战乱举族南迁,在人迹罕至、自然环境较差的江西赣南落脚他们在与本地人长期冲突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融入当地生活,一方面在本地人的排挤下更为加强宗族建设和文化信仰保持,形成了鲜明的客家文化圈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的传承载体,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村庄生活与文化样态的深入观察,使得我们发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解体的趋势,不少传统的规范与仪式都已经在10年前消失殆尽。
2、B村闪婚情况调查“闪婚现象在农村是一种新的婚姻潮流,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就笔者调查来看,闪婚多数为男女双方自愿,也有父母干涉的因素闪婚现象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普遍,在非民工群体也并不少见”[9] 所谓闪婚就是“闪电婚”,这并不是外来话语,而是村民在村庄的生活中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当我们问起自然村内的闪婚情况时,村民都会问:“你们说的是不是闪电婚啊?”这时,我们就明白了闪婚其实是村庄生活所造就的概念,这与城市中谈论的闪婚虽然本质类似,但内容不同现在结婚越来越简单,不讲什么规矩,只要把彩礼给了女方,当天给彩礼,当天就可以把新娘带回家近些年结婚的家庭酒席都少办了,以至于不同自然村的村民对年轻人的婚姻状况所知甚少,只有村干部才比较清楚年轻人结婚和出嫁的事情以下是几个自然村的闪婚情况统计表 (见表1)为什么会出现闪婚呢?第一个原因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村民们看来,现在的四五万元彩礼并不是婚姻过程的沉重负担年轻人在外地打工,每年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积蓄年就可以为自己的婚姻准备好彩礼第二个原因是打工在外,回家的时间很短现在的时间更有价值,而且请假也不那么容易,每年春节假期就成为了未婚青年相亲和娶亲的好时间。
因为假期大部分都不超过半个月,所以只要男女方同意,年前就把婚礼举行了第三个原因是闪婚可以展示男方家庭的殷实结婚时间越快,说明男方家庭条件越好因为只有有钱人才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几万元的彩礼闪婚可以博得大家的好评,赢得社会面子第四,一些闪婚青年是在父母的多次催促下才闪电结婚的这样的闪婚案例中,男女方一般都经受着父母催促的压力,在抗拒了两三年之后,当他们无法忍受或是对抗这种唠叨和催促时,闪电结婚就出现了,这当中也有年轻人消极反抗父母权力的意味第五,一些闪婚男青年家庭条件较差,他们不愿意让女方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两人的婚姻,催促女方尽快成亲 第五,闪婚青年当中的一部分人是大龄的男女青年,他们都曾经历过相亲或是自由恋爱,但是最终失败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必须尽快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闪婚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上表是调查统计的部分自然村的结婚闪婚与离婚情况 村民们都认为闪婚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从2007年开始,闪婚现象出现更多闪婚现象目前还没有明显地影响新婚家庭的稳定和夫妻关系,但是,从已经出现的离婚案例来看,闪婚家庭的离婚率是一般婚姻家庭的10倍闪婚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带有现代婚姻的特征所谓传统是指闪婚的双方还是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即由媒人介绍而组合为新家庭,双方的这种结合方式与其父母结婚的方式相同;同时,这样的婚姻又是现代的,因为传统的婚姻有严格的程序,将所有的程序走完,至少要花费半年的时间,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让彼此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和交往,出现问题的话也不会举办婚礼,而闪婚则将传统婚姻的繁琐程序一概抛下,只注重两个人的自愿结合。
这种婚姻问题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受娱乐界将闪婚作为时尚的影响,因为大部分闪婚者都是有5年以上打工经历的年轻人二、闪婚现象背后的婚姻仪式变迁通过对农村婚姻仪式的考察,我们可以在对比中发现农村婚姻在多个层面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构成了农村婚姻文化意涵的四个转变1、上世纪80年代的婚姻过程与仪式从当地主要的婚姻形式来看,男女双方的结合主要是依靠媒人的介绍在认识之初,媒人会分别向男方和女方介绍对方的情况,主要包括男方的相貌、家庭兄弟数量、人品和男方家庭在村庄人际关系中的评价同样,男方也会向女方了解以上类似的内容经过简单的了解,若双方有进一步交往的意向,男方家先生则会到女方家去取来女方的生辰八字,将其写在大红纸上此时,男方家中会酿造一缸米酒,并使用写有女方八字的红纸将酒缸封盖好,经过一两个月的发酵,打开酒缸,若是香气怡人,就证明男女两方是和和美美的,以后的日子也会有滋有味 当然,只有在酒香的情况下,男方才会向女方下聘礼至于在男方取回女方生辰八字并酿好米酒之后多久才能下聘礼,这个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至少要一个月聘礼的红单是由双方共同商定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所谓的聘礼只是些物品,如肉、稻谷大豆、花生和布匹等,而从90年代开始,聘礼就以金钱替代了。
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出嫁女儿就相当于是减少了家庭的劳动力,是家庭劳动人口的丧失,再加上父母对女儿的抚养之恩,所以彩礼就成为了对父母养育恩情的补偿和对家庭劳动力减少的一种救济下完聘礼,双方商量之后,找算命先生选一个黄道吉日即为大喜之日结婚的头一天,男方会住在女方家中,这天男方还要带去女方家摆酒席所需要的稻米、猪肉、鸡鸭和烟酒等主要用品以往,随男方过来的还有男方派出的两个先生,一个负责打炮仗,一个负责抬包所谓抬包就是负责护送彩礼,在将彩礼送到女方家中之后,先生会拿出彩礼的清单交给女方的父母在女方的父母过目之后,女方的酒席就开始了作为回赠,女方会制作大量的布鞋送给男方,基本上能够保证男方家的至亲,人人都有一双除此之外,女方还要送花生、大豆、糖果和米果等物品给男方,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女方的心灵手巧,另一方面则是让男方家的亲戚感受到女方的慷慨与大度以及结成亲家的诚意过去,交通不方便,送彩礼要肩挑背扛 男方到女方家接亲的时候,女方家要准备一大挂炮仗,一则表示对新郎的欢迎,二则是希望除去男方一路上可能带来的晦气与邪气,保证大家健健康康无论是到女方家中拜祖,还是到男方家中拜祖,在厅堂中都要准备三香,即猪、鱼和鸡。
在女方家中进行完拜祖仪式之后,新娘上轿或是离开家门之际,亲人都会含泪挽留,这被称为“哭嫁”,如今这样的仪式也没有了以前“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说法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而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人身流动自由的提高,嫁出去的女儿还可以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所以哭嫁就没有了现实基础和曾经要割舍的感情纽带结婚的当天:新郎要带着男方家族的先生(即婚姻等各种仪式的主持人) 到女方家中接亲为了考验,女方家族的先生也要代表女方宗族出对联让男方先生对下联男女双方的结合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考量,更是对彼此家族整体素质与文化修养的考量与女方陪同过来的是新娘的陪嫁之人女方的陪嫁之人一般是新娘的姐姐妹妹、弟弟和嫂子,总数为6个让新娘的弟弟送嫁的寓意是希望女方可以早生贵子,陪嫁女方的女性当中最好选取几个生育能力好,多子多女的女性,希望新娘可以为男方多多添丁在将新娘迎接回来,女方进家门之后,休息片刻就要去往男方家屋场中的厅堂进行拜祖,这是以往的仪式,如今这样的仪式已经没有了在拜祖之前,男方的家人要准备好“三香”和“三品”三品”就是大蜡烛、神案和香火所有人员到位之后,鸣炮开始,新郎新娘就位,首先是拜祖堂,四跪四拜,这是对祖先的厚重礼遇;之后是拜父母,男方的父母分坐在神案两侧的扶手椅上,先生诵念赞语后,新郎新娘向父母三鞠躬拜完父母后,他们还要拜姐姐、姐夫、姑父、姑母、舅舅和舅妈。
在扶女方进家门的时候,要指定命好的已婚妇女进行,所谓命好在当地的语境中就是指这个妇女多子多女,家庭和睦,没有离婚在文革之前,新郎新娘是要被亲友们抹花脸的,而今这样玩闹的情节也没有了,婚礼上少了许多看似放肆和无理的取闹,婚礼的热闹也就少了几 在陪嫁新娘的几个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新娘的弟弟,如果没有弟弟的话,堂弟也可以在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之后,新娘的弟弟或是堂弟要到新婚的房间去坐下新郎床,这个仪式的寓意是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在男方举行完婚礼仪式之后,男方会举办酒席,招待宗亲来吃酒,宗亲也会带来礼物,如鸡蛋、肉鱼等表示恭贺,或者是给一定数量的礼金 酒席之后,以往还必须要有闹洞房的环节在村民们看来,若是没有人来闹洞房,这家人在村子中和亲友中的为人处事就不怎么样了,所以闹洞房是对主家人品和能力的一种证明而随着权利与私密意识的提高,渐渐地大家都觉得闹洞房是不尊重新婚夫妇并且还有占便宜的味道,所以闹洞房就渐渐地为人们所不愿接受了2、2000年以来的婚姻过程与仪式1990年代中期,当地的彩礼6000元左右,到2000年左右上升为两三万元目前,当地一般家庭婚姻过程中的彩礼则达到了四五万元按照当地的规矩,男方必须结清彩礼的金额才能够娶女方过门,对于家庭较为困难的,也允许男方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结清彩礼。
1993年是村庄内传统结婚仪式终结的一年,当年有最后一个乘坐轿子出嫁的姑娘,而后迎亲与接亲则转变为自行车摩托车和小轿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传统的婚姻仪式就没有了,年轻人觉得这样的结婚仪式太麻烦,太罗嗦新娘乘坐的花轿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烧掉,1993年的这个花轿后来被汽车撞坏了,这样的仪式就渐渐地淡出了村庄的婚姻过程不过,谈起那个时候的婚礼,老年人觉得比现在有声有色,也有文化意义,现在的婚礼根本就没什么内容了随着打工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而受打工环境局限的则仍然在春节放假期间经媒人介绍认识自己的恋爱对象现在的婚姻过程也显得很简单,其过程可以概括为:首先,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见面,留下联系方式进一步交往,几天后第二次见面,男方会带去一些水果和保健品,若是女方父母同意就留男方在家中吃饭,饭后男方回家;接着,双方的父母商定彩礼和结婚日期;最后,在过完彩礼之后就可以举行婚礼了近些年,一部分新婚家庭不摆酒席,所以不同自然村之间对彼此内部年轻人的婚姻状况了解较少不摆酒席主要是两种情况,其一是夫妻两人先有了孩子才办理结婚证,这时候若是摆酒席,村民会说他们是为了赚钱才摆酒席的,不愿背负这样的评价,索性就不办酒席;其二,不办酒席的家庭中99%的夫妻都有外出躲避计划生育的意味。
当地生育男孩的偏好非常强烈,必须要有儿子才算是生育了后代,没有儿子的要一直生育到儿子为止1980年代的婚姻中,女方向男方索要的彩礼都是实物,一般是400斤左右的猪肉,1600斤谷子,400斤大豆,还有糖果、花生和茶油等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4个以上的子女,所以经济条件都比较差,能一次拿出这么多彩礼的人家比较少因为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准备彩礼,所以从定亲到结婚往往要经过半年以上正因如此,那个年代闪婚是很少出现的三、文化流离与婚姻事件文化意涵的转变农村闪婚的出现从文化视角看是传统文化在婚姻过程中的流离与消散闪婚所表现的文化流离主要是传统文化失去了对农村青年婚恋观念进行指导的能力和功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一套婚姻规范与程序被抛弃了文化流离也意味着婚姻事件的文化意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从宗族的公共事件转变为家庭和个体的事件从婚姻仪式的变迁可以看到,婚姻经历了从宗族公共事件转变为家庭和个体事件的过程这种转变的背后体现了宗族对个体控制能力的弱化,体现出了个体性精神与意志的上升宗族失去了在个体婚姻中的保护性角色,也失去了婚姻过程中的宗族荣誉感因为婚姻过程与仪式的变迁已经让宗族退出了婚姻过程,也使得宗族难以体现在场的仪式新娘新郎已经不再进入厅堂跪拜祖先,作为宗族文化代表的先生也难以在当代的婚姻过程中找寻用武之地,因而文化就在仪式的急剧变迁中走向了消散和解体。
婚姻从公共性事件到个体性事件的转变意味着婚姻程序的简化与浪漫,这让青年人更多了对自由与自主婚姻的期待和尝试,这也就为当今的闪婚留下了伏笔2、从神圣事件转变为日常事件传统婚姻过程与仪式表演是让新婚夫妻体验类似宗教性神秘感与神圣性的重要手段在厅堂的祭拜仪式中,新婚夫妇不仅要拜天地神,还要拜祖先,拜父母和亲人,这种公共场合的天、 地、人与我的共同见证让婚礼变得严肃而认真,也让新婚夫妻体会到众人给予的期望和压力男方与女方要留下子嗣,要完成祖先留下的遗志,要为宗族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婚姻过程变得慎重而非草率神圣事件中的婚姻双方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交流与考察,更是两个家庭,两姓人家相互考察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男女当事人的意见并不会对成婚与否产生决定作用,反倒是家庭和宗族代表的意见最具有分量作为日常事件的婚姻就让宗族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手段,因为没有了传统婚姻仪式中的种种程序,宗族是不能插手的,况且宗族本身也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与松散所以,婚姻仪式中的庄重 严肃 负责和担当等的文化意涵就没有了3、从社会事件转变为类市场事件从婚姻变迁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婚姻市场化的过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婚姻彩礼货币化的过程。
以往的婚姻看重的是婚姻所造就的社会关联与家庭关系,看重男方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看重男方家庭在村庄中的社会评价和人际关系好坏,好名声似乎更加重要在结婚之后,两家人也要相互走动,姻亲成为宗亲之外男方可以依赖的重要力量而如今的婚姻,将所有的彩礼简化为四五万元金钱,而且发展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地步,如此境遇倒是让我们感慨:是否现在的婚姻更是买卖婚姻呢?从闪婚现象的发展过程看,农村婚姻似乎有退步的味道在我们的访谈中,人们也认为,“ 娶个老婆不就是花费几万元的事吗,打工3年就可以再娶一个了” 如此说法,显然将婚姻类似地当作了一种市场行为 婚姻有价格,还可以讨价还价,其市场行为非常明显尤其是闪婚出现之后,交完礼金就可以领老婆回家的事实更让婚姻带上了经济与交易的色彩4、从人生大事转变为面子资本从人们当前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闪婚意味着男方家庭有社会面子,结婚的时间越短,说明男方家庭的条件越好婚姻从作为父母人生任务的大事件转变成了可以进行社会竞争和面子较量的事件,其中的意味转变让人们多少看到了宗族日趋松散之后核心家庭在婚嫁事件中的独立角色和意义尽管在婚姻作为宗族整体性事件的时候,宗族也会在婚姻事件上进行竞争,但是,这样的竞争毕竟没有脱离宗族文化规范下的一整套程序,并且也保证了婚姻双方在文化社会与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化。
而随着农村家庭社会分层的加快,有钱的家庭就开启了面子竞争的活动无论是建造房屋,还是娶妻嫁女,如今的宗族性村庄都开始出现了家庭为单位的竞争从人身大事到竞争事件的转变实际上导致了婚姻本质的异化,在这种异化的婚姻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在子女婚姻问题上给予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子女的消极性抵抗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不听父母的安排,但是,像结婚这样的大事,我们其实是应该好好考虑的,他们总是想着让我们尽快结婚,但没有合适的对象,怎么结婚?父母多次催促下,我们干脆就答应结婚了,女方怎么样,我们也不怎么在意,可能以后还是要离婚的,婚姻不幸福的时候,父母就会后悔了这是访谈中一位闪婚男性青年告诉我们的四、结论王会等指出“农民工群体的特殊处境,即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只是闪婚现象出现的外因,而村庄社会基础的变化才是闪婚现象在农村普及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察闪婚现象的发生主观基础是指青年农民婚恋观念的变化,这是闪婚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客观基础是农村青年所处的村庄环境及打工境遇,这是闪婚现象发生的社会土壤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农村青年闪婚现象发生发展的村庄社会基础及心理基础主客观的考察让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农村青年的闪婚现象,但对该问题两个维度的考察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文化与价值观的问题客观方面要通过主观认识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指导,而所谓的客观方面其实是两类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竞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竞争中,传统文化多半都是以失败告终,以往指导农村青年婚恋观念的传统文化被现代观念替代所以,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其实可以通过文化仪式的变迁进行窥测。
传统农村的婚姻将子孙繁衍和传递香火作为家庭的核心任务和人生超越性价值的来源,传统文化也对夫妻双方的社会角色以及家庭分工等设置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规范和标准作为妻子,要做到贤惠善良,要能够孝敬长辈,体恤晚辈;作为丈夫要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服从权威,勇于担当家庭责任,培养好后人,为祖先光耀门楣在传统文化的要求中,家庭的生活重心围绕着子女在运转,子女是父母价值的体现,也是希望所在,所以婚姻不是为了追求个体的幸福和感情,而是为了完成祖先基业和遗愿从祖先开始,这样的人生任务链条就建构起来,不断绵延,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了链条的断裂市场经济与打工体验的结合让传统村庄经历着一次次的考验,农村青年没有完成村庄传统文化濡化的时候就走出了村庄文化尽管无形,却通过生活的各种细节向人们传递着其内部的价值与观念在接受了现代婚姻观念与自由权利观念的时候,返回村庄的青年人开始了在传统文化内部反抗传统婚姻的行动返乡青年成为村庄中倡导时尚婚恋观念的践行者,村庄中没有出去打工的青年也在这部分人的带领下开始了新婚姻模式的尝试就像王会等所看到的,当前缔结婚姻的“由‘生育合作社’转变为对情感、性、心理满3的要求[11]农村青年的闪婚是其对抗传统婚姻观念与文化意涵的结果,是一种胜利,但同时也是一种妥协。
农村青年的闪婚也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影子,这种传统文化的印迹主要表现在80%的闪婚家庭都是通过媒人介绍的方式结识自己的妻子或是丈夫,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除此之外,父母给予子女婚姻的压力也是传统文化在闪婚现象上的明显烙印,传统文化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本地区的闪婚中同样有明显影响作用部分闪婚表面上显示出的对父母之命的遵从,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对安排与权力的一种消极抵抗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此种内涵,即子女把在父母闪婚中所表现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归咎于父母的婚姻安排,以让父母为自己的主观安排负责传统文化的流离及其对农村青年濡化的断裂导致进城打工的青年很容易地就接受了现代城市较为异质性的婚姻观念,而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与不认同又导致他们在婚姻的道路上采取了与传统文化有悖的婚姻方式——闪婚其实,从农村青年的婚姻心理上分析,农村的闪婚青年是比较困惑迷茫的农村闪婚青年其实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挤压下采取了闪婚这样一种方式从闪婚目前带来的社会影响看,农村闪婚群体可能要面临着家庭破裂的挑战,这从闪婚家庭高比例的离婚率可以看到 因为农村闪婚现象是近 年才开始明显呈现的现象,尤其是近10年才快速出现的,所以我们还无法清晰完整地分析闪婚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但是,农村闪婚作为一种新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从闪婚所带有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混合痕迹来看,未来的农村闪婚可能走向更加现代的方向,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可能会消失 如果发展到这个地步,闪婚就可能真的没有了文化根基,闪婚群体也就容易成为一群无根的婚恋青年参考文献[1][8][8][10][11]王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J]南方人口,2011(3).[2] 谢芬芳 .打工潮下农村青年婚恋观的变革.[J]传承,2008(07).[3] 方卫虎.农村婚姻状况的忧与思——对极阳县农村婚姻案件的调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 陈璁.从历史角度看当代女性婚姻观的变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5] 裴斐,陈健.农民工“闪婚”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挣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6] 施磊磊.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动因探析.[J]青年研究,2008 (12).[7] 王冰,刘萍.“80后”中国女性婚姻观念变动初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