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职业经理教程-管理心理学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2.12MB
约92页
文档ID:150289685
职业经理教程-管理心理学_第1页
1/92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第一章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的含义一、管理的含义 狭义的管理主要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狭义的管理主要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广义的管理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广义的管理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就企业管理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就企业管理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 A、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B B、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C C、管理的目的: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管理的目的: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 ,完成企业,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的各项任务,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D D、管理的依据:是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管理的依据:是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就企业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包括两就企业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包括两大系统:一是技术系统,二是社会心理系统大系统:一是技术系统,二是社会心理系统。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包括五大系统:目标价值系统、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包括五大系统:目标价值系统、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系统、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系统、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二、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二、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理解:理解:1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2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3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内的纯粹人的因素问题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内的纯粹人的因素问题三、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三、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1 1、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2 2、关于个体心理的研究关于个体心理的研究3 3、关于团体心理的研究关于团体心理的研究4 4、关于组织心理的研究关于组织心理的研究。

5 5、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1、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2、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挖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素质 二、管理心理学的任务:1、研究企业中的社会心理规律,为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 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完成此任务,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1)重视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2)重视研究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3)重视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4 4)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2 2、管理心理学还承担着完善管理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管理心理学还承担着完善管理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 色的管理心理学体系,促进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任务色的管理心理学体系,促进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任务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管理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是一门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二、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广义的理解,美国管理百科全书对行为科学的定义:行为科学是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理解,行为科学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狭义的理解,行为科学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从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门科学从这个意义理解行为科学即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门科学从这个意义理解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指管理心理学三、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三、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管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统研究的科学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第四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管理心理学主要采用现场实验法,即在自然条件下,严格控制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即控制自变量),从而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影响因素(自变量)能激发工人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因变量)二、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是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即测验量表),施测被试者,然后对测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从而对人的能力、个性、品德、态度等做出评价判断的方法三、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结合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法 五、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手 段的应用 第一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概念:管理心理学概念:管理心理学 行为科学行为科学 管理管理问题:问题:1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是什么?、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是什么?2 2、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之间的关、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如何?系如何?3 3、如何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如何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1、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3、韦伯的组织理论 4、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管理原则 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四、现代“管理科学”学派第二节 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三章第三章 人性假设与管理人性假设与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第二节第二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一、一、“经济人经济人”假设假设 1 1、“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假设的基本观点 2 2、“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 3 3、评价、评价 二、二、“社会人社会人”假设假设 1 1、“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假设的基本观点 2 2、“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假设的管理原则 3 3、评价、评价 三、三、“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 1 1、“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假设的基本观点 2、“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原则假设的管理原则 3 3、评价、评价四、四、“复杂人复杂人”假设假设 1 1、“复杂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假设的基本观点 2 2、“复杂人复杂人”假设的管理措施假设的管理措施 3 3、评价、评价 第三章复习题:第三章复习题:概念:概念:1 1、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2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 3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4 4、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 5 5、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问题:概述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的主要思想,比较其不同点,问题:概述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的主要思想,比较其不同点,并结合实际分析每种人性假设理论的意义并结合实际分析每种人性假设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第四章 认知的个别差异与管理认知的个别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一般知觉过程 一、知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即优先把被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 来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即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作 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觉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觉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3 3、知觉的恒常性:即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恒常性:即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4 4、知觉的组织性:即人的知觉有凭借经验对感觉材料进、知觉的组织性:即人的知觉有凭借经验对感觉材料进 行组织加工的特性行组织加工的特性知觉的组织原则有: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知觉的组织原则有: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连续原则三、影响知觉的因素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1 1、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

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2 2、错觉现象对知觉的影响:光渗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现象对知觉的影响:光渗错觉、高估错觉、对比 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3 3、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 质等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特性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种类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1 1、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 2 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 3 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 第三节第三节 自我知觉自我知觉一、关于自我和自我知觉一、关于自我和自我知觉 自我: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我: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每个人的活动、心理、意识及其机体自身的的统一体每个人的活动、心理、意识及其机体自身的的统一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二、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二、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 三、自我知觉的形成三、自我知觉的形成1 1、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获得对自我的认、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获得对自我的认 识识 2 2、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3 3、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4 4、通过内省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通过内省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1 1、概念: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概念: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 往关系的影响往关系的影响2 2、在管理中的意义、在管理中的意义 二、月晕效应(印象扩散效应)二、月晕效应(印象扩散效应)1 1、概念: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概念: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 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2 2、在管理中的意义、在管理中的意义 三、定势现象三、定势现象 概念:指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概念:指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头脑中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

这种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这种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定势现象,也称社会刻板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定势现象,也称社会刻板印象2 2、在管理中的意义、在管理中的意义 四、制约现象四、制约现象 1 1、概念:指个体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概念:指个体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 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或个性特征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或个性特征2 2、管理中的意义、管理中的意义 五、其他影响因素五、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章复习题:第四章复习题:概念:概念:1 1、知觉、知觉 2 2、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3 3、自我知觉、自我知觉 4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 5 5、月晕效应、月晕效应 6 6、定势现象、定势现象 7 7、制约现象、制约现象 问题:问题:1 1、社会知觉的特征有哪些?、社会知觉的特征有哪些?2 2、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3 3、如何做到正确的自我知觉?、如何做到正确的自我知觉?4 4、社会知觉效应有哪些(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社会知觉效应有哪些(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第五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个性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能力差异与管理能力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概述一、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种类:能力的种类:1 1、按能力倾向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倾向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 2、按创造性程度划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按创造性程度划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3 3、从测验的观点来看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从测验的观点来看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4 4、桑代克把能力划分为、桑代克把能力划分为“社会智慧社会智慧”、“具体智慧具体智慧”和和“抽象抽象 智慧智慧”二、能力差异分析二、能力差异分析 1 1、智力的个别差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智力的个、智力的个别差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智力的个 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的测量呈常态曲线分布;此外,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的测量呈常态曲线分布;此外,人的智力差异还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人的智力差异还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 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的差异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的差异2 2、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3 3、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 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而有的人却是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而有的人却是“大器晚成大器晚成”;一;一般般 来说,来说,252540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

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4 4、能力的性别差异:就性别整体来讲,智力上没有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就性别整体来讲,智力上没有差异;但在特殊能力和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但在特殊能力和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四、能力的差异与管理四、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1 1、掌握好招聘职工的能力标准,合理招牌人才掌握好招聘职工的能力标准,合理招牌人才2 2、根据人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教育和能力、根据人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教育和能力 培训3 3、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量才录、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量才录 用第二节第二节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一、气质概述一、气质概述 气质: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活动中气质: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表现它体现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的表现它体现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个性特征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个性特征二、关于气质生理机制的几种学说二、关于气质生理机制的几种学说 1 1、体质、体形说、体质、体形说 2 2、体液说、体液说 3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气质类型的差异三、气质类型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四、气质差异与管理四、气质差异与管理 1 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2 2、合理组合,协调人际关系、合理组合,协调人际关系 3 3、气质类型与健康、气质类型与健康 4 4、气质类型与思想教育工作、气质类型与思想教育工作 第三节第三节 性格差异与管理性格差异与管理 一、性格概述一、性格概述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性格特性的分析二、性格特性的分析 1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 的态度2 2、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三、性格的类型 1 1、机能类型:、机能类型:A.A.培因(英)、培因(英)、T.T.李波(法)的分类,理李波(法)的分类,理 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 2、内外倾向型:荣格(瑞士)的分类,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外倾向型:荣格(瑞士)的分类,内向型和外向型3 3、优越型与自卑型:、优越型与自卑型:A.A.阿德勒(奥地利)的分类阿德勒(奥地利)的分类4 4、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魏特金(美)的分类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魏特金(美)的分类5 5、社会文化类型:、社会文化类型:E.E.斯普兰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斯普兰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和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和社会型五、性格的差异与管理五、性格的差异与管理 1 1、性格与人际关系、性格与人际关系 2 2、性格与创造力、竞争力、性格与创造力、竞争力 3 3、性格与效率、性格与效率 4 4、性格与领导类型、性格与领导类型 思考题:思考题:名词:能力名词:能力 气质气质 性格性格 个性个性问题:问题:1 1、能力的类型有哪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能力的类型有哪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 2、气质分为哪些类型?气质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如何?、气质分为哪些类型?气质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如何?3 3、性格的类型有哪些?如何培养和塑造一个人良好的性、性格的类型有哪些?如何培养和塑造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品质?格品质?4 4、如何理解个性特征在管理活动中的意义。

如何理解个性特征在管理活动中的意义第六章第六章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第一节 行为与动机行为与动机 一、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一、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 *广义的行为:客观刺激引起的内外反应广义的行为:客观刺激引起的内外反应狭义的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果性、持久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果性、持久 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可塑性二、动机与目的二、动机与目的 1 1、动机的概述:、动机的概述:动机:心理学中,把激发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机:心理学中,把激发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叫动机素叫动机动机的产生条件:一是内在条件,即个体缺乏某动机的产生条件:一是内在条件,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个体身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个体身外的刺激或诱因外的刺激或诱因2 2、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目的目标目标 活动的目的即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

活动的目的即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3 3、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A、动机与目的的一致性动机与目的的一致性B B、动机与目的的区别动机与目的的区别C C、“代替目标代替目标”与与“中间目标中间目标”三、动机的分类、性质与力量三、动机的分类、性质与力量 四、影响动机模式的因素四、影响动机模式的因素 1 1、兴趣与爱好、兴趣与爱好 2 2、价值观、价值观 3 3、理想与信念、理想与信念 4 4、抱负水平、抱负水平 第二节第二节 需要与激励需要与激励 一、需要的实质一、需要的实质1 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 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 验它具有对象性、个体性、共同性和历史制约性的验它具有对象性、个体性、共同性和历史制约性的 特点2 2、需要的产生:需要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当时的生理状态、需要的产生:需要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当时的生理状态、认知水平、社会情景等因素认知水平、社会情景等因素3 3、需要的种类:、需要的种类:二、激励过程二、激励过程 1 1、什么是激励:、什么是激励:*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性和创造性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 人的动机,使人有以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人的动机,使人有以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 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人类行为的激励模式:人类行为的激励模式:2 2、需要、激励与管理、需要、激励与管理 第三节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 1、马斯洛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1 1)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 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 2)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A A、需要各层次呈逐级上升的趋势;需要各层次呈逐级上升的趋势;B B、在不同情况下,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在不同情况下,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C C、社会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影响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影响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D D、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E E、需要层次的例外情况需要层次的例外情况。

3 3)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的途径 (4 4)评价:)评价:优点:优点:A A、需要层次理论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动机结构进行需要层次理论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动机结构进行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B B、需要的排列次序基本符合人类需要的规律;需要的排列次序基本符合人类需要的规律;C C、指出了指出了本能论本能论“和和”行为主义理论的不足,强调了行为主义理论的不足,强调了动机与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动力作用;动机与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动力作用;D D、提出了自我实现的观点和途径提出了自我实现的观点和途径不足:不足:A A、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否认了社会存否认了社会存 在的决定作用,体现了他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在的决定作用,体现了他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B B、他认为的需要层次上升的固定程序,带有一定的机械他认为的需要层次上升的固定程序,带有一定的机械 主义色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义色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 2、阿尔得夫的、阿尔得夫的ERGERG理论理论 (1 1)需要的层次: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的层次: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 需要。

需要2 2)主义观点:)主义观点:A A、满足越少的需要,需求越强烈;满足越少的需要,需求越强烈;B B、低层次越满足,越渴望追求高层次;低层次越满足,越渴望追求高层次;C C、挫折挫折倒退趋势倒退趋势3 3)评价:不仅提出了满足)评价:不仅提出了满足 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还提出了挫还提出了挫 折折倒退现象,修正了马斯洛理论的不足倒退现象,修正了马斯洛理论的不足3 3、麦克莱兰的、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1 1)需要层次:权利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需要需要层次:权利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需要2 2)主义观点:)主义观点:A A、成就需要人的特点;成就需要人的特点;B B、成就需要人成就需要人 的测试与培训的测试与培训 4 4、赫茨伯格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这是赫茨伯格和他的同事针对美国工程师和会计这是赫茨伯格和他的同事针对美国工程师和会计师的调查报告中提出的理论师的调查报告中提出的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思想:他发现造成职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令他发现造成职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令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人际关系、工资、工作环境及安全感、地位等;使职工感人际关系、工资、工作环境及安全感、地位等;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的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可、工作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及个人的成长与认可、工作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等。

并且他将前者归为发展等并且他将前者归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即这些因素不,即这些因素不具备时,常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情绪;但即使具备这些条具备时,常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情绪;但即使具备这些条件,只会使职工没有不满意,而不会更满意他把后者称件,只会使职工没有不满意,而不会更满意他把后者称为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即这些因素改善了,能激励职工的积极,即这些因素改善了,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处理不好,也能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引起不满,但影响不大引起不满,但影响不大所以,双因素理论特别强调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所以,双因素理论特别强调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和保健因素基础作用和保健因素基础作用应用价值:应用价值:1 1、注意利用保健因素,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注意利用保健因素,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2 2、采用、采用“工作丰富化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措施,有效激励员工,发的管理措施,有效激励员工,发挥挥 潜能;潜能;3 3、打破、打破“大锅饭大锅饭”现象,使工资和奖金转化成激励因素现象,使工资和奖金转化成激励因素二、过程型激励理论二、过程型激励理论1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 这是弗鲁姆于这是弗鲁姆于19641964年提出的激励模式。

年提出的激励模式1 1)基本公式:)基本公式:M=fM=f(EVEV)(2 2)激励形式:)激励形式:E E高高V V高高=M M高高 E E中中V V中中=M M中中 E E低低V V低低=M M低低 E E高高V V低低=M M低低 E E低低V V高高=M M低低 (3 3)有关关联性的解释)有关关联性的解释 (4 4)应用:根据期望理论,为激励职工的动机,应处理)应用:根据期望理论,为激励职工的动机,应处理 好以下三种关系好以下三种关系 A A、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B B、工作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工作成绩与奖励的关系;C C、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2 2、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1 1)M M代表某项工作任务的激励水平;代表某项工作任务的激励水平;VitVit代表对该活动代表对该活动本身所提供的内酬效价;本身所提供的内酬效价;EiaEia代表主观上对完成任务可能代表主观上对完成任务可能 n1iVeiEeiEiaViaEiaVitM 性的估计;性的估计;ViaVia代表完成任务的效价;代表完成任务的效价;EejEej代表完代表完成任务能否导致获得某项外酬的期望值;成任务能否导致获得某项外酬的期望值;VejVej代表某项外代表某项外酬的效价;酬的效价;i i表示内在的;表示内在的;e e表示外在的;表示外在的;t t表示任务本身;表示任务本身;a a代表完成。

代表完成2 2)应用:)应用:A A、提高外在激励水平,包括提高完成任务的期望值、增提高外在激励水平,包括提高完成任务的期望值、增 强完成任务后获得奖酬的可靠性、提高外在奖酬的效价强完成任务后获得奖酬的可靠性、提高外在奖酬的效价B B、提高内在激励水平,内在激励因素包括任务本身的效提高内在激励水平,内在激励因素包括任务本身的效 价、完成工作任务的效价和完成任务的期望值价、完成工作任务的效价和完成任务的期望值C C、将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紧密联系起来将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紧密联系起来3、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 三、三、行为改造型激励论行为改造型激励论 1、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理论 不公平不公平BBAAIOIO 公平公平BBAAIOIO 不公平不公平BBAAIOIO*强化的概念:指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化的概念:指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联系的 增强作用增强作用强化的种类: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不予理睬强化的种类: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不予理睬 *强化遵循的原则:目标强化原则、小步子强化原则、及强化遵循的原则:目标强化原则、小步子强化原则、及 时反馈原则、奖惩结合以奖为主原则、精神与物质相结时反馈原则、奖惩结合以奖为主原则、精神与物质相结 合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定与不定原则。

合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定与不定原则2 2、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维纳的归因模型维纳的归因模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因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因素:努力的程度、能力的大小、机遇的好坏任务的难易程度努力的程度、能力的大小、机遇的好坏任务的难易程度凯利的归因理论:人的行为的原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线凯利的归因理论:人的行为的原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线 索: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和一贯性资料索: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和一贯性资料思考题:思考题:概念:行为概念:行为 动机动机 需要需要 激励激励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 期望值期望值 效价效价 强化强化 归因归因问题:问题:1 1、人类行为的激励模式是什么,、人类行为的激励模式是什么,画图并解释画图并解释2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何运用如何运用3 3、阿尔得夫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阿尔得夫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不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4 4、高成就需要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培、高成就需要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培训和提高人的成就需要?训和提高人的成就需要?5 5、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何应用?、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何应用?6 6、期望理论的公式的含义是什么?应用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公式的含义是什么?应用期望理论 应应 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哪些问题?7 7、试解释豪斯的激励模式公式的意义。

试解释豪斯的激励模式公式的意义8 8、试用学过的理论解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图、试用学过的理论解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图 9 9、强化的手段有哪些强化应注意哪些问题(原则)?、强化的手段有哪些强化应注意哪些问题(原则)?1010、简述维纳的归因思想简述维纳的归因思想1111、简述凯利的归因理论简述凯利的归因理论1212、试用学过的激励理论分析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试用学过的激励理论分析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七章第七章 态度理论态度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态度的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固定态度: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固定 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 理倾向态度的构成:认知、情感、意向态度的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二、态度的特征:二、态度的特征:1 1、社会性、社会性 2 2、指向性、指向性 3 3、内隐性、内隐性 4 4、协调性、协调性 5 5、稳定性、稳定性 6 6、态度的核心、态度的核心 三、态度与偏见三、态度与偏见 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是指某个人对人、对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是指某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团体等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态度。

己、对事、对团体等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态度1 1、偏见的信息来源问题、偏见的信息来源问题 2 2、偏见属于刻板印象、偏见属于刻板印象 3 3、偏见的极端化倾向、偏见的极端化倾向 4 4、偏见的个体特点、偏见的个体特点 5 5、从众心理与偏见、从众心理与偏见 四、态度的功能四、态度的功能1 1、态度与学习效率、态度与学习效率 2 2、态度与工作效率、态度与工作效率 3 3、态度与社会认知及判断、态度与社会认知及判断 4 4、态度与人的忍耐力、态度与人的忍耐力 5 5、态度与团体活动、态度与团体活动 6 6、态度的激励作用、态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态度的形成与转 一、概述一、概述 *态度的形成就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态度的形成就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 简单的态度到复杂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简单的态度到复杂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 度的过程度的过程态度的转变就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态度的转变就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二、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二、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 1 1、服从(顺从)、服从(顺从)2 2、同化、同化 3 3、内化、内化 三、影响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与方法三、影响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与方法 1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要与愿望的满足、知识和信、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要与愿望的满足、知识和信 息、个人所属的团体、个性特点、社会文化息、个人所属的团体、个性特点、社会文化 2 2、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从信息接受者来看: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个性特从信息接受者来看: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个性特 点、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点、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角度来看:宣传者的权威、宣传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角度来看:宣传者的权威、宣传 者的个性特点、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者的个性特点、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交流过程来看:宣传形式、宣传方式、宣传内容、从信息交流过程来看:宣传形式、宣传方式、宣传内容、宣传要求等宣传要求等 3 3、态度转变的几种方法:、态度转变的几种方法:*参与活动参与活动 *增多接触增多接触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 *利用团体规范利用团体规范 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 组成,在有关联的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是协调的,有的组成,在有关联的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是协调的,有的 不协调的。

不协调的解决不协调关系的方式:解决不协调关系的方式:1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使双方趋于协调;、改变某种认知元素,使双方趋于协调;2 2、强调某种认知元素的重要性,使双方趋于协调;、强调某种认知元素的重要性,使双方趋于协调;3 3、增添新的认知元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增添新的认知元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二、海德的二、海德的P PO OX X模型模型 平衡结构:平衡结构:不平衡结构:不平衡结构:三、纽科姆的三、纽科姆的A AB BX X模型模型 思考题:思考题:概念:态度概念:态度 偏见偏见 问题:问题:1 1、态度是由哪些因素构成?、态度是由哪些因素构成?2 2、态度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态度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3 3、如何减少或尽量避免偏见?、如何减少或尽量避免偏见?4 4、简述态度形成和转变的三个过程、简述态度形成和转变的三个过程5 5、态度的功能有哪些?、态度的功能有哪些?6 6、影响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与方法主要有哪些?、影响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与方法主要有哪些?7 7、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协调理论的思想、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协调理论的思想8 8、简述海德的平衡理论思想、简述海德的平衡理论思想第八章第八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团体的概述团体的概述 一、什么是团体一、什么是团体 *一般来说,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一般来说,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团体的特征: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认团体的特征: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认 同形成团体的基本条件:共同目标、团体规范、满足成员形成团体的基本条件:共同目标、团体规范、满足成员 归属感、团体结构、相互作用归属感、团体结构、相互作用二、团体的种类:二、团体的种类:1 1、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2 2、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3 3、固定团体和临时团体、固定团体和临时团体 三、团体的功能三、团体的功能 1 1、对组织的作用、对组织的作用 2 2、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使个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对、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使个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对 个人的支持力量、激励作用、人际关系、满足其他个人的支持力量、激励作用、人际关系、满足其他心心 理需要理需要 3 3、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标准化、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标准化 倾向、社会顾虑倾向、从众行为倾向倾向、社会顾虑倾向、从众行为倾向 第二节第二节 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一、团体的凝聚力 1 1、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就是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就是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 六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六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2 2、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团体的领导者和领导方式,、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团体的领导者和领导方式,团体的结构,外部压力,内部奖励方式,成员的荣誉团体的结构,外部压力,内部奖励方式,成员的荣誉 感、成就感、归属感,团体的规模与规范,成员的个感、成就感、归属感,团体的规模与规范,成员的个 性特点等性特点等 3 3、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沙克特的研究:沙克特的研究:第三节第三节 团体的意见沟通团体的意见沟通 一、意见沟通概述一、意见沟通概述 1 1、什么是意见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什么是意见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 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2 2、意见沟通的程序:、意见沟通的程序:心理活动对沟通的影响因素:感知,注意,理解,感心理活动对沟通的影响因素:感知,注意,理解,感情与态度,行动等情与态度,行动等3 3、意见沟通的作用:、意见沟通的作用:A A、为团体提供外部环境信息;为团体提供外部环境信息;B B、提供内部信息;提供内部信息;C C、增进上下级关系的工具;增进上下级关系的工具;D D、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E E、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

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4 4、人类意见沟通的特点:、人类意见沟通的特点:A A、语言交流是最重要的形式;语言交流是最重要的形式;B B、人际交流也是思想、感情的交流;人际交流也是思想、感情的交流;C C、人际沟通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人际沟通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D D、人际沟通中会出现特殊障碍;人际沟通中会出现特殊障碍;E E、人际沟通的风格类型人际沟通的风格类型二、意见沟通的方式(种类)二、意见沟通的方式(种类)1 1、不同层次的沟通方式:个人与个人的沟通;团体与个、不同层次的沟通方式:个人与个人的沟通;团体与个 人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人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2 2、单向与双向沟通:、单向与双向沟通:3 3、上行、下行及平行沟通方式:、上行、下行及平行沟通方式:4 4、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三、意见沟通网络:三、意见沟通网络:1 1、正式渠道沟通网络:、正式渠道沟通网络:非正式渠道沟通(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非正式渠道沟通(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A A、单线式:单线式:B B、流言蜚语式:流言蜚语式:C C、偶然式:偶然式:D D、聚焦式:聚焦式:四、意见沟通的障碍及其解除:四、意见沟通的障碍及其解除:障碍:障碍:1 1、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障碍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障碍 2 2、团体成员的态度、思想、情感等不同造成的障碍团体成员的态度、思想、情感等不同造成的障碍 3 3、个性差异造成的障碍个性差异造成的障碍 4 4、距离、组织结构造成的障碍距离、组织结构造成的障碍 解除方法:解除方法:1 1、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2 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3 3、学会有效的聆听方法、学会有效的聆听方法 4 4、学会有效的沟通方法和艺术、学会有效的沟通方法和艺术 第四节第四节 团体的人际关系团体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含义、类型、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的含义、类型、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的“PACPAC”理论:理论:人格的三种心态:人格的三种心态:P(P(父母自我父母自我)权威、命令、统治、专断等家长式作风权威、命令、统治、专断等家长式作风A(A(成人自我成人自我)理智、慎重、成熟、平等等民主式风格理智、慎重、成熟、平等等民主式风格 C(C(儿童自我儿童自我)幼稚、冲动、感情用事、依赖等儿童型幼稚、冲动、感情用事、依赖等儿童型 特点特点 由由“PACPAC”分析,可以划分出分析,可以划分出1515种人际交往类型,有些是互种人际交往类型,有些是互补或平行的关系,有些是非互补或交叉的关系。

一般来说,补或平行的关系,有些是非互补或交叉的关系一般来说,平行的关系是和谐的,交叉关系时,会出现紧张或关系中平行的关系是和谐的,交叉关系时,会出现紧张或关系中断的现象断的现象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 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 2 2、相似性因素、相似性因素 3 3、需要、性格、气质的互补作用、需要、性格、气质的互补作用 4 4、能力与专长的因素、能力与专长的因素 5 5、仪表因素、仪表因素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三、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1 1、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 2、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 3 3、尝试角色扮演方法、尝试角色扮演方法 4 4、采用、采用“A AB BX X”模型模型 5 5、按照、按照“PACPAC”理论改善人际关系理论改善人际关系 思考题:思考题:概念:团体概念:团体 凝聚力凝聚力 意见沟通意见沟通问题:问题:1 1、构成团体的条件主要有哪些?、构成团体的条件主要有哪些?2 2、团体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团体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3 3、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 4、团体的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团体的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5 5、解释意见沟通的程序、解释意见沟通的程序6 6、意见沟通中经常存在的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见沟通中经常存在的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7 7、简述意见沟通中正式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特点、简述意见沟通中正式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特点8 8、如何消除意见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如何消除意见沟通中存在的障碍9 9、叙述人际关系中的、叙述人际关系中的PACPAC理论理论第九章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第一节第一节 组织的概述组织的概述一、组织的概念与分类一、组织的概念与分类1 1、什么是组织、什么是组织传统的观点:共同目标传统的观点:共同目标 、分工合作、协调活动、规定、分工合作、协调活动、规定个人角色个人角色现代观点:现代观点:开放性、复杂性、完整的结构系统开放性、复杂性、完整的结构系统2 2、组织的分类、组织的分类依组织目标不同、依组织性质和民主集中制状况分类依组织目标不同、依组织性质和民主集中制状况分类3 3、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4 4、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二、组织结构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各有机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各有机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也称为组织中的各因素相互联结的框架。

式,也称为组织中的各因素相互联结的框架组织结构内容包括:职务的专业化、部门的划分及其相组织结构内容包括:职务的专业化、部门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职权、指挥系统、控制幅度和集权、分权互关系,建立职权、指挥系统、控制幅度和集权、分权等人与人相互影响的机制,开发有效的协调手段等等人与人相互影响的机制,开发有效的协调手段等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式、职能式、矩阵式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式、职能式、矩阵式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的理论和模型组织的理论和模型一、古典组织理论一、古典组织理论二、新古典组织理论二、新古典组织理论三、现代系统和应变的组织理论三、现代系统和应变的组织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组织的改革组织的改革一、组织改革的涵义和目的一、组织改革的涵义和目的广义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经济广义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经济 体制(组织)在内的体制(组织)在内的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狭义的改革主要是指组织方面的改革狭义的改革主要是指组织方面的改革目的:完善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管理功能、和谐组织的社目的:完善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管理功能、和谐组织的社会会 心理气氛心理气氛二、组织改革的动力和阻力二、组织改革的动力和阻力1 1、动力:组织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市、动力:组织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市场)、内部力量(结构的变化、管理分系统的作用、社会场)、内部力量(结构的变化、管理分系统的作用、社会心理和人的因素)。

心理和人的因素)2 2、阻力:来自职工个人心理的阻力、来自组织的阻力、阻力:来自职工个人心理的阻力、来自组织的阻力3 3、克服改革的阻力、克服改革的阻力*转变职工观念、增强改革意识转变职工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加强企业管理、消除改革阻力加强企业管理、消除改革阻力*治理经济环境、排除改革障碍治理经济环境、排除改革障碍思考题:思考题:概念:组织概念:组织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 组织改革组织改革问题:问题:1 1、组织结构形式有哪些?、组织结构形式有哪些?2 2、阐述组织理论与管理的关系、阐述组织理论与管理的关系3 3、如何减少组织改革中的阻力、如何减少组织改革中的阻力第十章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领导概述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一、领导的含义 *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定义:1 1、领导是一项程序与过程;、领导是一项程序与过程;2 2、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是一门艺术;3 3、领导是一种影响力与能力;、领导是一种影响力与能力;4 4、领导是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行为;5 5、领导是上级赋予某个人的权力领导是上级赋予某个人的权力领导与领导者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与管理领导与管理 二、领导的影响力二、领导的影响力 1 1、影响力的含义: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影响力的含义: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 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2 2、领导影响力的构成:权力的影响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领导影响力的构成:权力的影响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 第二节第二节 领导理论领导理论 一、领导性格论一、领导性格论 1 1、传统性格论、传统性格论 2 2、现代性格论、现代性格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二、领导行为理论 1 1、密执安大学的研究、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2 2、领导行为四分图、领导行为四分图(俄亥俄州。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