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初步设计说明工程号:2002—504陕西省城乡规划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二○○五年十月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初步设计说明工程设计资格证书编号:法定代表人:丁联社技术总负责:高 原项目总负责:潘云芳陕西省城乡规划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潘云芳主要设计人: 白周林王红梅孙艳霞郝 虎吕明云 目 录1. 道路地理位置 22. 概述 22.1. 设计依据 22.2. 设计规范 32.3. 设计标准 32.4.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42.5. 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43.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43.1. 道路现状 43.2. 排水现状 53.3. 现有城区道路及排水中存在的问题 53.4. 远景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63.5.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及地上、地下管线 73.6. 自然地理概况 74. 工程概况 114.1. 工程概述 114.2. 规划简况 114.3. 拟建项目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及作用 154.4. 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154.5. 工程建成后的功能和效益 165. 工程设计 175.1. 设计原则 175.2. 道路平面设计 185.3. 道路纵断面设计 215.4. 横断面设计 215.5. 路基设计 235.6. 路面设计 235.7. 绿化工程 255.8. 排水工程 255.9. 附属工程 255.10. 工程管线综合 256.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及施工安全 286.1. 工程分析 286.2. 工程环保措施与建议 296.3. 施工噪声防治措施建议 306.4. 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307.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318. 工程招投标及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318.1. 工程投招标 318.2. 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329. 工程概算 329.1. 工程概况及概算编制范围: 329.2. 概算编制有关问题说明: 329.3. 主要材料用量: 329.4. 资金筹措及年度使用计划: 3210. 存在问题与建议 331. 道路地理位置临潭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合作市)东部七十五公里处。
北接康乐、渭源二县,东临岷县、卓尼县的洮砚、柏林、新堡三乡,西南两面均为卓尼县环围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高寒而阴湿,属于高山丘陵地带,东经103°10′到103°52′,北纬34°30′,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83公里,总面积约1438.046平方公里县城城关镇距省会兰州市直距346公里,县城距地区所在地合作市直距75公里经过多年建设,临潭县城区形成了以贯穿南北的西大街为轴,东西两部分并举的城市形态,城市综合生活区沿西大街和干戈河东西布局西部是多由平房构成的居民居住区,东部则分布着行政机关、商业服务、文教和邮政电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根据现状用地情况,结合地形和基础设施,考虑用地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为了使城市发展有延续性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将城市结构形态定为“一轴、三区、三中心”一轴”由西大街及其向北延伸路段和干戈河沿岸绿化带形成,是城市发展的主轴、生命轴三区”指城区北部新建区,中部老城区和南部工业区三中心”指老城区商业中心,新城区商业中心和中部的行政办公中心本次主要对临潭县城关镇的中心轴——西大街和西大街与东环路的连接线——西进街及道路下敷设的排水管道进行设计。
2. 概述2.1. 设计依据⑴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发改投资[2004]571号《关于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⑵《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6月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编制;⑶《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初步设计合同书》;⑷《临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⑸建设部2004年3月颁布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⑹甘肃省临潭县县城1:1000地形图;⑺临潭县城关镇道路规划图;⑻临潭县城关镇给排水规划图;⑼《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05年10月由甘肃省水文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2.2. 设计规范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2.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3. 《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1999)4. 《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规程》(CBJ-08)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J 114-2001)6.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规范》(CJJ75—97); 7.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8.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9.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1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12.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13.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 77-98)1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6.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17.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8.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20.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DJ20-78)2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22.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23. 建设部、交通部颁布的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2.3. 设计标准主要设计标准项 目单位西大街西进街设 计 年 限年1515道 路 宽 度M24~3018设计行车速度km/h3020车 道 数条4(2)2雨水重现期P=1年地震裂度7度2.4.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2003年3月7日,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对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如下: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法人项目名称: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项目法人:临潭县市政工程公司二、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分别按照镇区干道和镇区支路标准,拓建西大街(南起西进街,向北分别与规划路四、规划路三、规划路二、规划路一相交,北至北环路),西进街(西起西大街,向南现南大街呈“T”形交叉,东至东环路),总长3.248KM,其中西大街长2.765KM,红线宽度24~30M,西进街长0.483KM,红线宽度18M;设计标准轴载BZZ—100,行车速度分别按照30KM/h和20KM/h计算,西大街和西进街最大纵坡分别为2.9%和1.472%,最小纵坡控制在0.3%以上;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机动车道向雨水口设双向横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向雨水口设单向横坡,路面雨水经设在车行道雨水口进入排水管道后排入河道;分别在K1+580、K1+840、K2+260、K2+520处设置钢筋砼结构圆管涵(DN750~DN1000)4座,以便于排洪和农田灌溉;道路照明路灯采用杆高10M的单杆单挑路灯,光源功率为250W的高压钠灯,沿道路单侧每间隔40M布置1盏,照明电源由城区供电系统采用地下电缆方式接入,每40M设置电缆检查井1座;沿道路一侧人行道及交叉路口两侧每间隔100~120M设置1座消火栓,消防用水由城区供水系统供给。
本次初步设计就是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为依据进行设计2.5. 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⑴本次初步设计时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经图纸放线确定西大街平面线形、长度、纵断和交叉口位置,道路长度由2.765km增加为2.768km,最大纵坡由2.90%调整为2.84%,规划交叉口位置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⑵根据《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西大街分别在K1+580、K1+840、K2+260、K2+520处设置钢筋砼结构圆管涵(DN750~DN1000)4座,以便于排洪和农田灌溉经现场调查,建议将1#、2#、3#涵洞分别移至K1+670、K1+890、K2+280处,建议将4#涵洞设置为L=16m小桥一座,位置移至K2+510处,其投资可单独立项3.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3.1. 道路现状临潭县至今未通铁路,对外交通全部依赖公路运输,城区对外联系有四个出入口:西去合作、兰州,东去卓尼、岷县,北去卓洛、申藏,省道岷合公路从县城区北沿东西向穿过后接环城路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是与卓尼县、夏河县、岷县、康乐县进行物资交流的重镇目前,岷合干线公路从西向东横穿全境,长93公里;县乡公路9条,总长264公里。
临潭县城区道路网由西大街、环城路、南大街、西进街和其它支路组成,红线宽度8~24m,道路总长10Km左右总面积11.8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6.4%,人均5.9平方米本次拟建设西大街和西进街两条道路,其现状简要介绍如下:西大街全长约2765米,现状道路宽度为11~15米路线弯曲,视线较差,路面铺筑沥青,但现状坑洼不平,破坏严重从西进街到规划三路段(长约860m),沿线政府办公区、商业区较集中,楼房较多;从规划三路到规划二路段(长约560m),沿线为居民区,房屋多为平房;从规划二路到北环路(长约1340m),沿线皆为农田西进街长约480m,现状路宽为3~5米,路面尚未铺筑沥青,为一土路道路两侧为办公区和居民区混合,房屋多为平房,楼房仅在图书馆、工行和汽车站有几栋现状道路皆无人行道和绿化带3.2. 排水现状目前临潭县城关镇排水体系为雨污合流制,城区污水管道只能解决部分城区内的排水问题,而相当一部分污水没有接到污水管道,仅靠路边排水沟和路面来排水,靠蒸发和渗漏来处理现有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流制管渠(长约6.0公里),污水未经处理即排至城市各边沟 3.3. 现有城区道路及排水中存在的问题从现状道路状况来看,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南北向交通主要由西大街和环城路承担,东西向交通仅由几条支路承担。
临潭对外交通主要由岷合公路(至合作、兰州)、卓洛路(至卓尼、岷县)、申藏路(至申藏乡)等三条公路组成岷合公路、卓洛路在县城西北角与西环路相接,申藏路与东环路衔接于县城东北角东西环路在承担市内交通的同时,主要承担大量过境交通而市内南北向交通主要由西大街承担造成南北向交通压力过大,东西向交通联络不方便,且绕行距离过长现状道路皆无人行道,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尤其是西大街,常因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杂而堵塞交通从现状看,整个县城道路功能模糊,交通组织混乱,通行能力低已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量的增长需求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完善市内交通道路网络,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潭县作为合作市主要的县城之一,其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合作市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城市建设的典范随着县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车流量逐年增加,现有道路等级低,路面窄、路况差的状况,造成交通组织混乱,交通阻塞、道路通行能力低等问题,加上城区路灯设备陈旧,线路老化等设施问题也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县城及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严重影响县城容貌临潭县城关镇目前的污水管道布置不合理,污水收集率极低,现有的排水体制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城区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危害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现有镇区雨季时雨水排放量大,雨水沿地面路面漫流,简易下水道污物横溢,影响城镇容貌污水未经处理即直接排放入水体,使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3.4. 远景交通量及技术评价3.4.1 远景交通量预测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城市干道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20年,支路为15年本项目干道预测特征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2025年,支路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临潭县城关镇道路的远景交通量包括基础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其预测按道路全线贯通进行考虑基础交通量采取观测值乘以增长率系数,;诱增交通量指由于该项目的建设,引起区域经济发展而增加的交通量;转移交通量指区域交通条件改善引起相关道路向本项目转移的交通量经综合考虑,临潭县城关镇道路远景交通量见表3-1:临潭县城关镇道路特征年份远景交通量表单位:辆/天 表3-1特征年路段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流量流量流量流量西大街2475363755759727西进街741108916733.4.2 技术评价城市干道的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主要是平均行程速度、车流量、车流密度,由于前两项指标易于取得并且足以说明问题,故一般以平均行程速度和车流量两项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评价时间为车流量高峰小时。
本项目建成后,在设计使用年限的中、前期能够保持较好的交通服务水平,车道有非常好的富裕度,在设计使用年限后期,交通流量达到饱和流,但还不完全饱和,综合评价,本项目道路车道断面既符合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 也能保证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3.5.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及地上、地下管线经现场踏勘,同时根据调查资料和甲方提供的部分证明材料,道路沿线无重要的控制性建筑和地上、地下管线,部分管线在道路施工时一次性改移和敷设,不影响本次道路的设计临潭县城关镇的主要河流为干戈河,西大街沿干戈河东岸布线3.6. 自然地理概况3.6.1 气象与水文临潭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属高寒阴湿气候区,基本气候特征是:春季回暖慢,夏季多雷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阴多晴少据气象部门观测资料,临潭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20mm,年最大降雨量为645.5mm,年最小降雨量为383.2mm,全年降雨量的60%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897.4mm年平均气温3.2℃,全年低于0℃的天数平均为198天,相对湿度64%;地表有季节性冻土,最大冻土深度为1.46m临潭县境内的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洮河水系,洮河在全境内总长105.5km,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祉给为主,枯水期为地下水补给,其特点是年际变化小,水量稳定。
3.6.2 场地地形地貌临潭县位于甘肃西南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驻地合作市东部75km,北接康乐、渭源二县,东临岷县、卓尼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高寒而阴湿,属于高山丘陵地带,境内群山环抱,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低海拔2030m,最高海拔3926m,平均海拔2825m,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坡台为主,其次为河谷川地西大街是临潭县城区道路的主干线,北起北环路,终点为西进街,道路全长2765m,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高差较大,纵坡降2.91%;西进街西高东低,最大纵坡1.47%地形依道路起伏整个道路沿线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面高程在2786.6m~2753.1m之间,最大高差33.5m污水处理厂的地面高程为2746.9m~2748.6m之间,高差1.7m3.6.3 地层岩性特征本次勘察揭露的最大深度为6.8m根据场地所处的位置、土层的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将西大街及西进街道路沿线各层岩土的特征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1、 杂填土:灰黑色~土黄色,主要由粉土、碎石、砂砾、炉渣石灰等组成土质经人工压实,在场区分布较连续,较均匀,在地表有0.2m左右的沥青路面,稍密-中密本层地面标高为2786.6m~2753.1m,层厚为0.8~1.6m。
2、 粉土层:灰褐色,土质不均匀,含少量砂砾,具有大孔隙,夹薄层含砾中粗砂,无摇振反应,无光泽,干职度高,韧性中等,本层在场地内颁不均匀,在部分钻孔缺失,稍湿、稍密本层层顶标高为2751.7m~2760.8m,层厚为1.5~2.1m,顶面埋深0.8~1.6m3、 砾砂层:灰褐色,一般粒径2~5mm,最大粒径40mm,砾石含量约占40%左右,呈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粒间以粉土及粉砂充填,略具胶结,稍湿、稍密本层层顶标高为2785.7m~2749.6m,层厚为1.4~2.0m,顶面埋深0.5~3.9m4、 角砾层:黄褐色,混卵石及碎石,分选性差,呈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mm,最大粒径150mm,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约占全重的60%,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颗粒级配较好,砂土充填,稍湿、稍密—中密本层层顶标高为2784.0~2747.6m,层厚为0.5~3.9m,顶面埋深为2.2~5.5m本层在此次勘察中未揭穿3.6.4 场地地下水及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1、 地下水沿线场地地下水为潜水,赋存于下部阶地角砾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及侧向泾流的补给,沿沟谷向下游排泄,受补给源的影响,水位随季节变化,年波动幅度在1.0m左右。
本工程所经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本次在沿线勘察深度内未见地下水,故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扩建道路、排水管道场地的影响2、 地基土经易溶盐样分析,对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环境类别按II类环境评价,地基土对道路沿线建设工程的混凝土无腐蚀性3.6.5 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的揭露,现场原位测试结果综合各层土的野外岩性特征,结合临潭县的道路建设经验,对场地各层土进行分析与评价1、 杂填土层,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均匀,土质均匀,厚度0.6-1.6m,大多地段为原公路垫压路基,结构较致密,可作为拟建道路及排水管道的持力层2、 粉土层,层厚0.6~1.6m,分布不均匀,承载力=100Mpa,相对较低,工程力学性能差,无湿陷性,具有中等压缩性,也可作为拟建道路及排水管道的基础持力层3、 砾砂层,厚度1.4~2.0m,层位较稳定,强度中等,工程力学性能较好,可作为拟建道路及排水管道的持力层4、 角砾层,该层分布基本均匀,层位稳定,层厚较大,稍密—中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拟建道路及排水管道的持力层3.6.6 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值确定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的有关规定及原位测试的结果,并结合临潭县的道路建设经验,综合给定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及变形模量值。
3.6.7 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3.6.7.1. 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道路沿线场地地形总体平坦开阔,地貌类型单一,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地层稳定,主要以杂填土、粉土、砾砂和角砾层为主在勘察深度范围场地内无地下水,不存在可液化地层场地附近无构造断裂分布,未发现全新世地质活动遗迹,道路沿线两侧无坍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稳定性较好,属于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适宜于工程修建3.6.7.2.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液化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划》( GB50011-2001)中第4.1.1条的规定,永靖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属第二组①层粉土,位于水位以上,厚度1.5~2.1m,可不考虑砂土液化问题3.6.7.3. 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该场地的覆盖层厚度大于5.0m,小于50m,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场地(路基)类别为II类场地该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该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3.6.7.4. 排水管网及路基持力层的选择根据拟建排水及道路工程的特点、拟建扬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结合临潭县的道路建设经验,建议拟建排水及道路工程均可选杂填土层、粉土层、砾砂层或角砾层做为持力层。
3.6.8 结论与建议1. 拟建排水及道路工程场地地层为:杂填土、粉土、砾砂、角砾各层土的允许承载力值及变形模量(压缩模时)值为:岩土名称允许承载力σ0变形模量E0压缩模量Es杂填土层120 KPa6 MPa粉土层100 KPa5.5MPa砾砂层200 KPa15 MPa角砾层350KPa25 MPa2. 拟建排水及道路工程可选杂填土层、粉土层、砾砂层、角砾层作为拟建道路及排水管道的基础持力层3. 道路沿线的地层较简单,场地稳定,场地内无地下水,不存在可液化地层,属于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适宜于排水及道路工程修建4. 道路沿线勘察范围内地基土对道路沿线建设工程的混凝土无腐蚀5. 临潭县的最大冻土深度为1.46m6. 永靖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属第二组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II类7. 道路两侧基本已建造民居,自然微地貌遭到破坏,原有沟坎进行了改造填平,但道路两侧没有明显的滑坡、坍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发生8. 在排水及道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做好验槽工作,若遇到地层与本报告不符或发现地层突变现象,应及时通知本院,并与勘察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协商解决。
3.7. 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3.7.1 砂、石料临潭县周围砂石材料储量丰富,料场分布均匀,开采运输方便,材料质量符合建材标准要求路基所选用石灰等,市内均有相应生产厂家供给,料场至工程地点运输便利,符合道路建设的要求3.7.2 外购材料及运输条件钢材、水泥、木材和沥青四大建材市场货源丰富拟建道路与现有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相联接,且沿线有县乡道路与之相接,各工点材料运输可依靠汽车从合作、兰州等地运送,运输条件便利3.7.3 工程用水、用电拟建项目紧临城区,工程用水较为便利;本项目沿线电网密布,电资源丰富,工程用电可与地方电力部门协商解决4. 工程概况4.1. 工程概述根据临潭县城关镇道路网规划和交通量预测结果对主次道路通行能力的分析,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本项目的设计共建设道路2条,其中主路西大街长2767.98米,支路西进街长483.42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型式4.2. 规划简况4.2.1 道路交通规划考虑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充分利用原有城市道路,完善城市路网,减轻城市南北向主要道路交通压力,合理确定城市道路网等级、道路断面、力求形成道路等级完善,功能明确,丰富城市景观形象的道路网络。
4.2.2 给水规划根据临泽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年)说明,临泽县城总用水量预测:近期到2005年,达到7500m3/d;远期到2020年达到13800m3/d给水管网到规划期末,形成环状管网,近期内以树枝状管网为基础,管径估算为300-400mm,城乡结合部枝状管网为主室外消火栓为DN100,消火栓最大间距为120米4.2.3 排水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近期雨水利用原排水管渠排出,规划期末采用雨水管道排入干戈河排水管网布置:按远期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管网布置根据供水量和排水量普及需要一定时间的实际情况,近期排水量按给水的70%计,2005年污水排放量7500×70%=5250m3/d;远期按80%计,2020年污水排放量13800×80%=11040 m3/d 污水处理厂近期日处理规模5000 m3/d,远期按10000m3/d,污水处理为二级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6-1996)4.3. 拟建项目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及作用该工程建成后可以完善临潭县城关镇路网结构,缓解现有的镇区道路狭窄不畅,交通拥挤堵塞状况,解决因无统一的排水系统所造成的镇区及周围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威胁。
更重要的是打通镇区道路网,敷设排水管网,可以提高城镇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城镇区域的建设和开发力度为积石山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收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可以美化城镇区域内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为建设临潭县城关镇及周边地区经济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4. 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交叉口所采用的交通组织管理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⑴将不同方向的交叉车流在空间进行分离,即立体交叉;⑵利用交通设施将同一平面内不同方向的车流分流即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渠化;⑶在时间上进行分离,即交通信号控制本次设计对全部交叉口均采用信号灯管理的平面交叉口型式4.5. 工程建成后的功能和效益4.5.1 经济效益本项目由财务分析结论,该工程的税前、税后内部收益率及投资回收期均满足和大于行业基准要求国内配套资金来源落实,还款计划可行,因此该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本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在有关费用调整后,经过分析和估算项目的外部效益,由此计算其全部投资的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超出社会折线率表明项目占用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能力是很大的并且本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远大于国民经济评价中以货币形态计算的水平。
因此,从国家整体角度看,该项目的实施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5.2 社会效益⑴该项目是临潭县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临潭县城关镇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⑵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运输环境及其条件改变的要求;⑶该项目的建设,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⑷该项目的建设,可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减小社会就业压力⑸项目的建设可带动道路两旁土地的升值,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4.5.3 环境效益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建成后,由道路绿化将城关镇绿化系统联系为一个整体,形成以各街坊绿地,城镇绿地广场为中心,以道路为主线的绿色走廊,可彻底改变雨、污水因排放不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4.5.4 综合评价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效益是较好的,本项目还有一些难以定量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次此只作定性的描述:1)、该项目建设可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2)、该项目建设,可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运输环境改善的要求;3)、完善了临潭县道路网的环路体系,从而增加了其余道路的运输能力;4)、该项目建设,可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因此,本项目从国民经济方面来看,总体社会效益较好,建议资金及时到位,投入使用5. 工程设计5.1. 设计原则1. 在临潭县总体规划和道路网规划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县城现状特点及城市发展的要求,考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进行本工程方案的设计2.考虑城市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基础上,根据总体规划,确定西大街、西进街路线走向和建设标准3.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和通行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地区内已建和在建工程的标准,研究主线工程规模及横断面布置4.结合道路沿线现状及规划,合理设置行人通道5.考虑道路沿线未开发建设的现状,设置必要的、数量足够的涵洞,沟通由于道路建设而阻断的原有自然排水体系,以免发生洪涝灾害6.认真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现有基础设施及排水、水利规划情况,研究标准合理、使用可靠、投资效益高、满足道路功能需要的排水方案5.2. 道路平面设计5.2.1 平面设计原则①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布设;②道路平面线性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标准;③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尽量采用大的曲线半径,用圆曲线代替缓和曲线的设置,尽量不设置超高、加宽;④根据道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5.2.2 西大街平面设计西大街全长约2765米,现状道路宽度为11~15米路线弯曲,线线较差,路面铺筑沥青,但现状坑洼不平,破坏严重从西进街到规划三路段(长约914m),沿线政府办公区、商业区较集中,楼房较多;从规划三路到规划二路段(长约512m),沿线为居民区,房屋多为平房;从规划二路到北环路(长约1340m),沿线皆为农田本次设计在西进街至西河大桥段基本按现状道路进行定线,西河大桥至北环路沿干戈河东岸进行步线全线共设转点8个,平曲线两处,最小圆曲线半径500m5.2.3 西进街平面设计西进街长约480m,现状路宽为3~5米,路面尚未铺筑沥青,为一土路道路两侧为办公区和居民区混合,房屋多为平房,楼房仅在图书馆、工行和汽车站有几栋本次西进街平面设计基本按现状道路进行定线,与南环路交叉口处按平交路口处理,不设平曲线5.3. 道路纵断面设计5.3.1 纵断面设计原则①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底面水的排除;②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③为满足非机动车行驶,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④最小纵坡宜尽量满足路面纵向排水要求;⑤设计时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排水要求综合考虑;⑥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5.3.2 纵断面设计西大街沿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并且受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影响,控制因素较多,经综合考虑,西大街纵断面设计要满足以下主要控制标高的要求:西大街:整体地势高差较大,为减少路基填方,纵断面设计了2.84%左右的较大纵坡,同时为了满足道路排水要求,最小纵坡控制在0.3%以上。
西进街:东高西低,最大纵坡1.25%,最小纵坡0.3%以上5.3.3 控制因素:(一)、防洪标高的要求干戈河由北向南,沿西大街穿城而过故西大街的纵断面设计高程主要由河道防洪决定干戈河由西河滩及西河滩延伸段共同组成,流经干戈河的主要水系为申藏沟和斜藏沟水系干戈河是姚河的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0~820万m3该河属季节性河流,水流暴涨暴退,平时河床内无水,在7、8、9月份水流较大现状河道宽度为21m,河沟深3.5m规划防洪河道按五十年一遇设计,其洪峰最大流量为147m3/s设计河道断面平均宽度为30m,因此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不低于干戈河防洪标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两侧街坊、地坪的协调二)、道路沿线涵洞标高的要求考虑到道路两侧街坊排水及泄洪要求,结合现状,西大街沿线设置了排水涵洞,故道路建设时需设置涵洞,因此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其标高需满足设置这些涵洞的要求三)、现状道路标高与道路周围街坊标高的要求道路两侧有大量建筑,因此本段道路的设计标高要基本维持现状标高,以满足街坊排水的要求本工程在满足以上标高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的道路纵断面,线型自然顺畅,标准较高5.4. 横断面设计5.4.1 设计原则①根据不同道路所处的区域,布置不同的横断面形式,使其满足交通服务功能,并与该区域的路网相协调。
②充分考虑道路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尽可能多的设置绿化用地③在穿越城市已建成区的路段,充分考虑道路两侧居民、单位的通行要求④在建筑密集区,合理布置断面形式,采取工程措施减小道路用地,尽可能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⑤考虑近远期结合,预留管线位置,为远景发展留有适当的余地5.4.2 横断面设计根据上述原则,本工程横断面设计考虑以下各方面:一、西大街是一条规模较大、标准较高、影响范围较广的县城干道,道路横断面布置应适应临潭县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在K0+000~K0+914.47段,两侧多为办公区、商业区等,按规划红线宽度为30米布置,则改造困难,拆迁费用过大,故在本段,按路幅宽度24米布设同时利用现状15米宽度的原有路面做为本次设计中的车行道远期则利用规划红线逐步控制,待有条件时,再按红线宽度30进行米拓宽在K0+914.47~K2+767.98段,两侧为居民区平房和农田,拆迁改造较容易,且费用较小,可按规划红线30米一次布设考虑到道路行车道的统一和连续,在此两段,车行道宽度皆按15米布置本项目两条路规划红线宽各不相同,通过分析研究,分别提出以下横断面设计方案附图仅示推荐方案)1、西大街道路规划红线宽24.0m~30.0m.K0+000~K0+914.47段:红线宽度为24m,结合现场情况推荐如下方案。
3.0m(人行道)+1.5m(绿化带)+15.0m(车行道)+1.5m(绿化带)+ 3.0m(人行道)=24.0m;K0+914.47~K2+767.98段:红线宽度为30m,提出以下两个方案方案一:3.0m(人行道)+3.0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15.0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3.0m(非机动车道)+3.0m(人行道)=30.0m;方案二:4.5m(人行道)+2.5m(绿化带)+16.0m(车行道)+ 2.5m(绿化带) 4.5m(人行道) =30.0m;方案一采用三幅路形式,交通安全性较好,行车速度快,道路绿化这遮阴效果好,夏季行车舒适,实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多,交通量大的城市主干道;方案二采用一幅路形式,有利于旧城改造,且断面灵活,绿化率较高,但行车安全性差,道路照明效果差,市政管线敷设矛盾较多实用于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根据西大街在临潭县城道路网中的特点和作用,断面形式推荐采用方案一2、西进街因西进街为支路,所以在满足规划及道路性质的前提下,结合县城实际情况按一块板进行方案设计:方案一:3.0m(人行道)+12.0m(车行道)+3.0m(人行道)=18.0m;方案二:3.0m(人行道)+1.5m(绿化带)+9.0m(车行道)+ 1.5m(绿化带)+3.0m(人行道)=18.0m;方案一增加了车行道宽度,可以减少对向行驶的机动车之间互相干扰,但人行道较窄,不利于市政管线的敷设。
方案二增加了绿化带及人行道宽度,增大了道路绿化面积,并且便于市政管线布设,但车行道相对较窄,在交通量大的情况下,对行车较不利考虑到西进街为支路,车流量不多特点,推荐方案一5.5. 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设计本工程所经大部分区域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埋藏较深,对路基填土高度等没有特别要求,按常规进行设计2、路基边坡及防护路基边坡按1:1.5自然放坡,一般路堤边坡采用植草防护3、路基压实路基压实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主干路标准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表4-2值路基填料采用土石混合料,压实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相应标准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下表列数值路基填筑材料及压实度要求表4-2项 目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 料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料最小强度(CBR)(%)主干路次干路主干路次干路填 方0~30cm1086≥95%≥93%30~80cm1054≥95%≥93%>80~150cm1543≥93%≥90%>150cm1532≥90%≥90%挖 方0~30cm1086≥95%≥93%注: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地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4、路基排水(1)路基范围内的雨水通过道路下敷设的排水管道排除。
2)道路两侧为农田、荒地的路段,道路建设时在路基两侧设置临时纵向排水沟,将路基范围内的降水汇集于排水沟并引至附近天然河沟、渠道、洼地或接入排水井沟底设计纵坡不小于3‰,以利于排水5、特殊地基处理根据本地区地质情况,在K2+100~K2+767.98段(长约668米)的农田区,表层分布有0.4m~0.8m不等的淤泥本段地基对建筑物抗震不利,易发生不均匀沉陷为保证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应对沿线小桥涵、管道基础等采取地基处理的措施:挖除基础范围内的地表淤泥土,用天然砂砾换填;若遇地下水,换填砂砾层后,铺筑0.3~0.5米厚的块石(直径30~40厘米),块石层上设20厘米厚的粘土隔水层,再在其上构筑基础5.6. 路面设计5.6.1 路面结构设计以双轮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进行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三层弹性体系理论以及路表回弹弯沉、弯拉应力和剪应力三项设计指标,路面设计为柔性路面结构本工程对西大街和西进街路面结构分别提出以下两个方案①、西大街机动车道(车行道)(i)柔性路面:3cm 细粒式沥青砼6cm 粗粒式沥青砼20cm 水泥稳定砂砾25cm 天然砂砾总厚度:54cm。
ii)刚性路面水泥砼面层 22cm6%水泥稳定砂砾 20cm天然砂砾 20cm 总厚度:62cm(2)非机动车道(i)柔性路面:3cm 细粒式沥青砼6cm 粗粒式沥青砼15cm 水泥稳定砂砾20cm 天然砂砾总厚度:44cmii)刚性路面水泥砼面层 20cm6%水泥稳定砂砾 15cm天然砂砾 15cm 总厚度:50cm②、西进街:(i)柔性路面:3cm 细粒式沥青砼6cm 粗粒式沥青砼20cm 水泥稳定砂砾20cm 天然砂砾总厚度:49cmii)刚性路面水泥砼面层 18cm6%水泥稳定砂砾 15cm天然砂砾 15cm 总厚度:48cm③、西大街、西进街人行道结构彩色人行道板 5cmM7.5水泥砂浆 2cm6%水泥稳定砂砾 15cm 总厚度:22cm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抗压模量 1200MPa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抗压模量800MPa 水泥稳定砂砾(6%) :抗压模量 1300Mpa天然砂砾 :抗压模量 150MPa压实土基回弹模量≥35MPa 特点:刚性路面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较长,耐久性好,初期养护维修少。
但要求地下管线尽可能一次到位路面折裂损坏维修复杂,维修期长另外刚性路面板缝多,行车舒适性较差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摊铺快,施工方便,养护维修简易,便于今后地下管线的二次埋设,局部开挖,修补比较方便但沥青路面对石料、沥青质量要求严格,雨天防滑性,夜间反光性差本工程推荐采用柔性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5.6.2 路面排水(1)在路面车行道外侧(西大街为机动车道外侧)设雨水口,雨水由雨水口进入排水管道,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河道2)为迅速排除路面雨水,路面机动车道须设双向横坡,坡向雨水口,坡度1.5%;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均采用单向横坡,坡向人行道内边缘,坡度分别为1.5%、2.0%5.7. 桥梁工程5.7.1 概述根据《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西大街分别在K2+520处设置DN750钢筋砼结构圆管涵一座,以便于排洪和农田灌溉经现场调查建议将4#涵洞设置为L=16m小桥一座,位置移至K2+510处5.7.2 设计原则1. 按照适用、经济和适当兼顾美观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2. 推广各种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成果,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3. 使用上要求桥上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应保证车辆和人群的安全畅通,并应满足将来交通量增长的需要以及和城市道路线型的协调一致4. 经济上要求合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施工的原则,合理选用适当的桥型,能满足快捷施工要求,以达到缩短工期,提早通车5. 结构尺寸和构造上的要求:考虑到各部件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6. 施工上要求便于制造和架设,工艺先进,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7. 美观上,具有优美的外型,与周围景致相协调5.7.3 技术标准1. 计算荷载:城-B级;人群荷载:3.5KN/m2;2. 平面:根据河道与道路相交情况布置;3. 横断面:桥梁总宽30米桥梁横坡均采用1.5%4. 桥长:1×16米5.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重要性系数1.35.7.4 结构设计桥梁位于西大街k2+510处,结合临潭县城总体规划要求,桥梁按标准跨径进行设计,标准跨径16米桥梁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台为八字型轻型桥台,刚性扩大基础桥梁施工采用工地预制空心板梁,吊装安装的方法,先简支后连续5.7.5 附属设施⑴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⑵伸缩缝:采用橡胶伸缩缝。
⑶栏杆:栏杆布置力求安全美观、大方,与整路、桥、周围协调桥连接坡范围均布置栏杆⑷桥台搭板:在桥头头侧设置长6~8m的桥台搭板,以缓解沉降带来的跳车影响5.8. 涵洞工程为了路堤两侧农田灌溉、以及排泄山地或区域汇水,防止雨水影响路基稳定全工程在西大街共设计涵洞3座,均为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涵洞具体情况详见表5-8 表5-8序 号涵 名位 置长度 (m)管 径 (m)备 注1圆管涵K1+67050DN1000八字式出入口2圆管涵K1+89050DN750八字式出入口3圆管涵K2+28090DN750八字式出入口5.9. 附属工程5.9.1 交叉工程本工程与规划或现状道路平面交叉口共有6处相交道路红线宽大于24米(含24米)的交叉口,共有3处,应设置信号灯进行交通控制在主要交叉口应结合交通组织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5.9.2 障碍设施无障碍环境是当今城镇环境建设的主流之一,是城镇道路、交通及建筑物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无障碍设施在各地的建设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本工程无障碍设计主要考虑缘石坡道的设计和盲道设计。
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采用三面坡型,其宽度可小于人行横道宽度或与之等宽,位置要相互对正 在十字路口需设4对共8座,丁字路口需设3对共6座缘石坡道在小型路口或沿线单位出入口应采用单面坡型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坡度为1/10~1/12,正面坡的宽度不得小于1.20m,坡面要做到平整而不光滑,正面坡中缘石外露高度不得大于20mm,以方便轮椅通行人行道上的盲道可与缘石坡道衔接,但彼此应相距20~30cm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行走中最方便和最安全的地带在城市主要通道的人行道上需设置盲道,协助视觉残疾者通过盲杖和脚底的触觉,方便安全地直线向前行走为了指引视觉残疾者向前行走和告知前方路线的空间环境将出现变化或已到达的位置,将盲道分为行进盲道(导向块材)和提示盲道(停步块材)两种盲道宽度随人行道的宽度而定,但不得小于0.50m在人行道中,盲道一般设在距绿化带或树池边缘25~30cm处盲道应躲开不能拆迁的柱杆和树木以及拉线等地上障碍物地下管线井盖可在盲道范围内,但必须与盲道齐平5.9.3 绿化工程临潭县城现状绿化水平较低,一则由于县城为新建,城区道路刚完成改造,行道树没有长大,再则除城建花园外无其它公共绿地。
本次设计对道路两侧均布置沿街行道树,以改善城市环境5.9.4 照明工程5.9.4.1. 照明标准本工程按城市道路照明标准设置道路照明,设计按《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并参考CIE的TC-4.6照道路照明技术委员会公布的《道路照明质量标准的建议》确定本工程的设计原则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表6-5-1道路类型高度照度眩光限制平均高度(cd/m2)均匀度Lmin/Lav平均照度(lx)均匀度Emin/Eav快速路1.5~200.4200.4严禁采用非截光型灯具主路1.50.35150.35立交桥下1~1.20.4150.35~0.4人行道0.5~1.00.3100.3地下通道1.0~1.2155.9.4.2. 照明灯具选用配光合理、灯具重量轻、强度高、外观美观、防尘、防水、耐腐蚀、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灯具5.9.4.3. 照明方式西大街道路两侧设置单杆双挑路灯,灯杆高为10米,西进街两侧设置单杆单挑路灯,灯杆高为8米,灯杆采用镀锌钢管,光源为高压钠灯,间距平均为35米5.9.4.4. 照明供配电1、道路沿线根据路灯负荷设变配电所,电源由沿线的中压变配电所供给,以保证供电质量。
2、变配电所选用箱式变电设备,变压器选用杆上变压器3、照明配电线路为直埋电缆敷设方式5.9.4.5. 防雷及接地配电箱均应可靠接地5.9.5 交通设施按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1999)的有关规定,全线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及交通管理设施5.9.5.1. 交通标志警告标志:黄底(反光),黑色字体与边框(不反光)禁令标志:白底(反光),黑底字体(不反光),红色边框指示标志:蓝底,白色符号(反光)导向标志:白色字体(反光),蓝底色(不反光)标志板采用铝合金材料,标志杆采用钢管,涂以灰色5.9.5.2. 交通标线标线主要有车道分界线、车道边缘线、人行横道线、导向箭头、导流线、停车线等标线材料采用冷涂氯化橡胶反光标线漆车道分界线用白色虚线导流线为倾斜平行实线人行横道线为白色实线,未设信号灯的路口或路段为条线式,设信号灯路口为平行式导向箭头为白色5.9.5.3. 交通设施设置要求1. 西大街k0+000~k0+914.47段和西进街在道路中心线处划中央虚黄线一道西大街k0+914.47~k2+767.98段在道路中心线处划中央双黄线一道2. 道路全线在起终点和丁字交叉口处设人行横道线各一处,其余十字交叉口处设人行横道线两处。
3. 道路全线在起终点和丁字交叉口处设停止线各一处,其余十字交叉口处设停止线两处4. 道路全线在人行横道线处设人行横道预告标线两处5. 道路全线在起终点和丁字交叉口处设信号灯各一盏,十字交叉口处设信号灯各两盏6. 道路全线在人行横道线处设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