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48KB
约4页
文档ID:159922606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1/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教育概述第 1 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 历史性 阶段性 相对独立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 生物起源 心里起源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第 2 节 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 291902 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 年的《决定》和 1993 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主要类型:幼儿 初等 中等 高等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 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第 3 节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 1 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第 2 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 3 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 4 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教育与人的发展第 1 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 67 内发论 (孟子) 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 提供物质前提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教育目的第 1 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 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98:1、国家教育目的2、 培养目标3、 课程目标 (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 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 101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 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能出发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五、我国教育目的(一)理论基础 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结合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 2 节 素质教育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108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

教师与学生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角色 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18(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业务素养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 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第 1 节 课程概述课程概念 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二、课程类型 139: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型主要有: 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 2 节 中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

1、 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 2、 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3、 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4、 课程标 5、 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6、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第 3 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理念 157: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