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wuxin****20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8.50KB
约12页
文档ID:155154709
2022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1/12

2022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敢以烦执事 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夫晋,何厌之有? 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失其所与,不知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 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①烛之武退秦师(“退”,__________)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__________)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__________)④越国以鄙远(“鄙”,__________“远”,__________)⑤邻之厚,君之薄也(“厚”,__________“薄”,__________)⑥既东封郑(“东”,__________“封”,__________)⑦若不阙秦(“阙”,__________)⑧阙秦以利晋(“利”,__________)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__________)1.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3.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歩: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个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虽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氾南(fán) 贰于楚也(èr) 杞子(qĭ)B.缒(zhuì) 佚之狐(yì) 烛之武(zhú)C.共其乏困(gōng) 秦伯说(yuè) 夫晋,何厌之有(fú)D.逢孙(féng) 越国以鄙远(bĭ) 阙秦(quē)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使……增加B.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覆盖,施加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亦去之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7.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C.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D.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9.补写下列篇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雨巷》)(4)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10.先秦诸子召开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后可不考虑)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本是不可或缺的;正犹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其还也B.邻之厚,君之薄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晋人御师必于崤 燕王拜送于庭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以强凌弱。

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2018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1.D【解析】“逢”应读páng2.D【解析】D项,被:受,遭受。

3.A5.D【解析】A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B项“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C项“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 6.D【解析】D项,否定判断句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选项A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8.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解答语病题,要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再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9.(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3)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4)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5)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10.韩非子 庄子 荀子【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内容的关键语句及词语甲从“奖赏”和“惩处”这两个词中来推知;乙从“自在”“快意”这两个词中可以推知;丙从“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中可以推知1.C【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行李”指出使的人2.D【解析】A项,其:表示诘问,反问通“岂”,难道/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C项,以:以此,来/因为;D项,于:均表示“在”3.C【解析】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4.B【参考译文】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九月初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您也不好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 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动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撤退了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

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1.B2.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 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4.(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

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