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lis****21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4.26KB
约11页
文档ID:19763782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_第1页
1/11

8.1 一般规定8.1.1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必须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地选用公式 (选用的公式应注明出处)8.1.2本章所列潜水孔的计算公式,当采用观测孔资料时,其使用范围应限制在抽水孔水位 下降漏斗坡度小于1/4处8.2渗透系数8.2.1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 式:1当Q〜s (或A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1) 承压水完整孔:K = In R一二、■' (8.2.1-1)2) 承压水非完整孔:当 M>150r,l/M>0.1 时:l Q K R M - G \A2M\手* '(8.2.1-2)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8.2.1-3)3)潜水完整孔:(8.2.1-4)4)潜水非完整孔:当>150r, l>0.1 时:(8.2.1-5)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K = ? [in - + • In (1 + 0・2 勺 1丑(/ 一/■」)L 厂 I ' 厂'」 (8.2.1-6)式中K——渗透系数(m/d);Q——出水量 (m3/d);s 水位下降值 (m);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h——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l 过滤器的长度(m);r 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R——影响半径(m)。

2当Q〜s (或△ h2)关系曲线呈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Q〜s代数多项式,即:s=a1Q+a2Q2+……anQn (8.2.1-7)式中 a「a2 an——待定系数注:a1宜按均差表求得后,可相应地将公式(8.2.1-1)、(8.2.1-2)、(8.2.1-3)中的Q/s和公式(8.2.1-4)、(8.2.1-5)、(8.2.1-6)中的以1/气代换,分别进行计算3当s/Q (或△ h2/Q)〜Q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a1后,按本条第二 款代换,并计算8.2.2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若观测孔中 的值s (或Ah2)在s (或△ h2)〜lgr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可采用下列公式:1承压水完整孔:K = In M2;rM(.n -庭)厂 1 (8.2.2-1)2潜水完整孔:K = - -~Q一 In 巨△,二 ' } 1 (8.2.2-2)7TAA式中s「s2——在s〜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在A h2〜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r1、r2 在s (或△ h2)〜lgr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 (或)的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 (m)。

8.2.3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没有补给的条件下,利用抽水孔或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 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配线法:1)承压水完整孔:(8.2.3-1)彗 23-2)^,2.3-3)(8 23-49K =淄皿), Ms=S 己I 11 — 4KM ・ T2)潜水完整孔:f J L(l — — U 二 * ―4KH t 4Kh l式中W (u)——井函数;S——承压水含水层的释水系数;以一一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2直线法:当,,一 : — <0.01时,可采用公式(8.2.2-1)、(8.2.2-2)或下列公式:4KM八4版/1)承压水完整孔:K = Q • In 电七口\"'.: ,'I' ‘‘I (8.2.3-5)水完整孔:(8.2.3-6)式中 S]、s2——观测孔或抽水孔在s〜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观测孔或抽水孔在△ h2〜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t、t 在S (或乙h2)〜lot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S (或)两点的相应时间七、 2 s g S]、S2(min)8.2.4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有越流补给(不考虑弱透水层水的释放)的条件下,利 用s〜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式:(8.2.4)式中r——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m);B 越流参数;mi——s〜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

注:1拐点处的斜率,应根据抽水孔或观测孔中的稳定最大下降值的1/2确定曲线的拐 点位置及拐点处的水位下降值,再通过拐点作切线计算得出2越流参数,应根据,从函数表中查出相应的r/B,然后确定越流参数B8.2.5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已稳定,可采用公式(8.2.4)计算,式中的m.值应采用恢复水1位的〜也(1 + #)-j曲线上拐点的斜率2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没有稳定,仍呈直线下降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承压水完整孔:(8.2.5-1)2)潜水完整孔:(8.2.5-2)式中tk——抽水开始到停止的时间(mln);tT——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恢复时间(mln);s——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m);h——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厚度(m)注:1当利用观测孔资料时,应符合 当: — <0.01时的要求2如恢复水位曲线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原点时,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修正8.2.6利用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8.2.6-1)7T(r2- rg) No - Mf - 2art 111 N, - Nb (8.2.6-2)式中 Vf——测点的渗透速度(m/d);I——测试孔附近的地下水水力坡度;r 测试孔滤水管内半径(m);r0 探头半径(m);t——示踪剂浓度从N0变化到Nt所需的时间(d);N0——同位素在孔中的初始计数率;Nt 同位素t时的计数率;Nb——放射性本底计数率;a——流场畸变校正系数。

8.3给水度和释水系数8.3.1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水含水层的释水系数,可利用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 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确定,或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法确定8.4影响半径8.4.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影响半径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承压水完整孔:(8.4.1-1)2潜水完整孔:(8.4.1-2)8.4.2缺少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时,影响半径可米用经验数据,也可选用有关公式计算8.5降水入渗系数8.5.1勘察区或附近设有地下水均衡场时,降水入渗系数可直接采用均衡场的降水入渗系数 的观测计算值或采用比拟法确定8.5.2在平原地区,利用降水过程前后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潜水含水层的一次降水入 渗系数时,可采用下式近似计算:a =|J (h -h + A h • t) /X (8.5.2)max式中a ——一次降水入渗系数;hmax——降水后观测孔中的最大水柱高度(m);h——降水前观测孔中的水柱高度(m);△ h——临近降水前,地下水水位的天然平均降(升)速(m/d);t——从h变到hmax的时间(d);X——t日内降水总量(m)。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