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生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二、《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是恩格斯1885年写的,说明遗稿情况和《资本论》第二卷的编辑出版过程,同时驳斥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指责并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
《资本论》第二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于1885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第一卷的直接继续,但这里研究的流通过程不是单纯的流通过程,而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中的流通过程,即流通的总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过程这一卷的中心在于,研究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问题《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比第一卷单纯分析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进一步具体化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第一篇,研究产业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阐明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篇,研究产业资历的周转,阐明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一、二篇是研究单个资历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是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三、《资本论》第三卷序言是恩格斯1894年写的,主要驳斥一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刁难《资本论》第三卷增补是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之后,也即1895年根据实践发展做的理论补充和发展,包括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交易所(只有7条提纲)《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于1894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即“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且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第三卷共七篇五十二章第一篇至第三篇着重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说明产业资本瓜分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第四篇到第六篇着重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说明产业资本家以外的资本家集团——商业资本家、生息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第七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及其来源,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三位一体”公式,并得出理论上和政治上的结论,总结《资本论》第三卷和整个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从整体上考察资本运动过程,它是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以及两者统一基础上的分配过程在内的总过程因此,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二卷到第三卷,是由抽象到具体,即从第一卷到剩余价值的本质和内容,到第三卷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从第一卷到资本一般到第三卷的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步步深入展开,这样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呈现的条件形式,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从而,揭示了资本关系及其运动的全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第二卷的中心,剩余价值的分配是第三卷的中心,第四卷考察剩余价值理论史的(1905年考茨基整理出版),因此,《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红线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