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10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第一章 养生一、早衰的原因和养生方法1. 早衰的原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不正当的生活方式,耗伤精神真气,是导致早衰的根本原因2. 养生方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节制饮食、作息规律、劳逸适度、恰当锻炼,外避虚邪贼风,内养精神真气,达到形神兼养,尽终天年二、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1.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2.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3.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要领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总之,四季养生关键是顺应自然消长变化,即顺应春季养生发之气,重点养肝;顺应夏季养盛长之气,重点在心;顺应秋季养收敛之气,重点养肺;顺应冬季养闭藏之气,把重点养肾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即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
其实用意义如下:1、指导养生防病(1)顺应四时阴阳养生 : 生活起居、精神调养、饮食调补应顺时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防止机体阴阳之偏极;(2)结合体质特点施养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乘季节阴阳之偏,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使之趋于平秘2、指导临床,审时施治(1) 顺时用药:人体五脏之气随四时递迁而升降沉浮,若时至而脏气不应,如春时阳气升发不足,是为肝虚,出现眩晕、体倦乏力等,其余仿此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述薄荷、荆芥之类辛温,顺春升之气;香薷、生姜之类辛热,顺夏浮之气;人参、二术、黄柏之类甘苦辛温,顺长夏化成之气;芍药、乌梅之类酸温,顺秋降之气;黄芩、知母之类苦寒,顺冬沉之气;并说此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临床可据证随时用药,或入治疗方剂中2)参时调阴阳:一是春夏用寒用凉,全阴以养阳;秋冬用温用热,全阳以养阴故古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之说二是春夏用温用热,内养其阳;秋冬用凉用寒,内养其阴即“夏月伏阴”者,当辛热散寒回阳;“冬月伏阳”者,必不免苦寒泄火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春夏养阳 → 冬病夏治 → 运用补阳药物或贴敷,或针灸,或内服,顺时促进阳气,防治阳虚寒胜的病变。
如:阳虚寒胜的慢性支气管炎于夏月三伏的贴敷疗法秋冬养阴 → 夏病冬治 → 借助秋冬阴气运用滋阴药物,促进阴精化生,以达阴生阳制的目的同时借助时令闭藏,培植人体真阴,避免春夏阴虚火旺病变复发4)因时立法 春气发生,阳气向上,有助吐法;夏气升发,阳气向外,有助汗法;秋气收敛 ,阳气下沉,有助下法;冬气闭藏 ,阳气固密,有助补法五、“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含义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未病先防强调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既病防变强调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早诊早治注重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比较科学的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作为评判好医生的标准。
后世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丰富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发展成代表中医优势和特色的预防思想精髓第二章 阴阳五行一、 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 概念:“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力量2. 主要内容:(1)阴阳对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2)阴阳消长:“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养病”;(3)阴阳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5)阴阳升降:“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6)阴阳可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二、 “清阳”与“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1.概念:“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指卫气;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出下窍,浊阴归六腑,浊阴走五脏”: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浊阴指五脏所藏的等精血津液2.临床意义: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
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三、 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1.关系 药物饮食气归精(精食气) 精归化(化生精) 气(阳)————————→ 精 化(气化、化生) 气(太过)伤精 精化为气 龙 味归形(形食味) 形归气(气生形)味(阴)————————→ 形 ←——————— 气(真气)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2.临床意义:药食之气味可以充养形体、化生阴精、转化真气;药食气味太过可以伤精、伤形、伤气;精气之间可以互相化生。
基于此(1)指导养生防病,明确“生病起于过用”;(2)指导虚证药食选用,阳虚可用气厚药食温补,阴虚可用味厚药食滋补,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3)确立精气互生互化,为后世补气生精、补精益气提供指导四、 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爲陰,薄爲陰之陽;氣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为:阳气出 气厚者为阳(阳中之阳,大辛大热如附子之类)→气厚则发热 辛甘发上窍 气薄者为阴(阳中之阴,辛温如麻黄之类) →气薄则发泄 散为阳阴味出 味厚者为阴(阴中之阴,苦寒如大黄之类) →味厚则泄 酸苦涌下窍 味薄者为阳(阴中之阳,淡渗如木通之类) →味薄则通 泄为阴五、 “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
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六、 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1. 五气之胜的特点:“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亁,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2.阴阳偏胜的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七、 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1. 指导诊法:“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2.指导辨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3.指导治疗:“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八、 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1) 理论要点:六气之某气过盛,则对其所胜者过度克制而造成危害,从而使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失去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亢則害-失常状态)在此情况下,能够克制该过胜之气者则起而承袭之,使其受到制约而不过亢为害承乃制—平衡调节)(木---火---土;木---土---金控制论、内稳态)(2) 临床应用:金元医家刘完素对“亢害承制”理论有深刻而独到的阐发,认为人体化风、化热、化火、化湿、化燥、化寒等病变机理,也与自然界六气变化一样,可能出现“亢极反兼胜己之化”的情况在治疗方面,对于六气过亢致病,治疗上必须“承”以制之,如火热亢甚者,宜寒凉以清热,甚则苦寒泻下以直折亢阳,故张仲景《伤寒论》中不仅以大承气汤荡涤阳明病腑实热结之燥屎,对于少阴病亢热为害而阴津欲绝之三急下证,也以之苦寒泻火,釜底抽薪以急下亢热的大承气汤挽救危亡刘完素对于热证善用寒凉泻火之法,也是以“承乃制”为理论依据,其不仅对心火热甚之战慄证主张“以大承气汤下之”,对于“中外怫热郁结,燥而无汗”,“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葱、豉之类寒药,汗出而解者;及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寒药,和令汗出而解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下之,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
九、 “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灵枢·岁露》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提示:1. 说明人与自然天地的通应关系; 2. 反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 3.《内经》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以阴阳五行理论为说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与自然界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 4.《内经》依据“天人合一”的规律,提出了“法天则地”、“合于阴阳”、“顺应寒暑”、“法四时五行而治”等一系列原则,运用于养生和治疗的具体实践中第三章 藏象一、“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1.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2.意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说明“十二官”乃人体十二个重要脏器,虽然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功能必须协调统一,“不得相失”,而在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中,心作为一身之主起着指导作用这种对内脏既分工又协作的整体功能联系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整体观是《内经》的一个突出学术特征二、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提示:1.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次提出“藏象”的概念,,所谓“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主要是脏腑反映在外的功能征象及本身的实质形象;2. 藏象构建体现了中医学重要的思维特征,即意象思维;3.藏象学说反应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4.藏象学说建构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功能体系,同时也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三、“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1.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脾胃者,仓廪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肾者,封藏之本2.意义:五脏之本确立了五脏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心作为生命活动的根本,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形神;肺作为一身之气的根本,发挥治里调节全身之功;脾胃为饮食物的根本,调控全身消化吸收;肝作为筋膜收缩与舒张之本,调控全身运动系统;肾作为精气封藏的根本,保证全身能量正气的储备。
五脏之本”的观点为临床诊治各系统病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四、五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临床指导价值1.生理功能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说明奇恒之府有藏蓄阴精的功能,其性属阴,特点为“藏而不写”;五脏的基本功能藏精神,宜盈满忌亏损,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之府)基本功能是“传化物”,包括受纳消化水谷,转出水谷精微和津液,传送化物和变化水谷废料成二便排除等,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2.临床指导价值:五脏之病以失藏过泻而致虚损之证为多(脏病多虚),六腑之病则以失泻过藏而致邪气滞留的实证为主(腑病多实),从而为诊治脏腑疾病提示了基本思路补益的法则,多用于五脏疾病的治疗(脏病宜补),如养心安神、健脾养营、滋补肝血、补益肺气、固肾填精、滋阴降火等;而通降腑气则是六腑病证共同的基本治则(腑病宜泻)。
如和胃止呕、攻下通便、清泻三焦、疏利膀胱、顺气利肠等而中西医结合应用通下攻泻的中药治疗急腹症获得成功(六腑以通为用、为顺、为和、为补),同样是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等学术观点临床运用的具体例证但需注意:五脏多为虚证,虽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若见五脏实证宜泻六腑,六腑虚证宜补五脏,做到脏腑同治,有机配合五、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提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爲常也可以看出,1.在饮食物的化生与代谢过程中,脾的运化、肺的气化占有特殊重要地位;2.在饮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全过程中,各脏腑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从而维持着人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正常生理活动六、“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 1.“四时五脏阴阳”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本义是强调水谷精气在人体的输布、运行与四时五脏阴阳变化相适应;2.《素问六节藏象论》论述藏象反应了五脏的五行属性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3.“四时五脏阴阳”理论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状态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相关性,反应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成为藏象理论的核心。
七、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太陰陽明爲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说明脏腑虽为表里,但因其阴阳属性的区别其感邪途径及为病规律亦各不同,具体表现为:1.不同病因伤人的规律:以类相从、同气相求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2.病变性质不同:五脏病多虚,六腑病多实阳道实,阴道虚”3.症状不同:“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爲喘呼;入五藏則月真滿閉塞,下爲飧泄,久爲腸澼4.传变不同:病邪随经气运行传变,表现出“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八、“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论点,是从脾胃为水谷精气生化之源的角度提出的,反映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从总体而言,四肢之所以能正常运动,是由于它不断地得到胃中水谷精气的充养,然而胃中水谷精气“不得径至”于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若“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进而“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四肢失养,故不用临床上,痿证多可从脾胃治疗,故《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
尽管致痿原因多端,涉及脏腑广泛,然而依临床所见,由脾胃所致痿证的比例较大,而且,各种痿证后期均会涉及脾胃,出现脾胃虚损之证因此,重视脾胃在治痿中的地位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素问·痿论》所述,其五体痿均由脏热精伤所致,肺热津伤可致痿躄,心热血伤可致脉痿,脾热精伤可致肉痿,肝热血伤可致筋痿,肾热精伤可致骨痿,然而其被耗伤的精气血津液,均可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中得到补充,所以在治疗各种痿证时注意调理脾胃,亦不失为明智之举九、五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 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脉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的功用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
脾主运化,水谷赖口摄入,故“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五脏与七窍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脏不和,七窍不通”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七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例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火上炎舌赤红肿,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治宜补血养肝;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滞;肾精亏虚耳鸣耳聋,治宜滋肾补精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手的理论依据第四章 精气神一、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灵枢·本神》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集中体现,针刺及其它治法的使用,都必须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临床意义:在临床上要以察神治神为首务,以“本于神”的精神,提高治疗效果具体方法,一是察病人之神,以了解其机体状态故原文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二是调动病人之情,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此亦即《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意思三是用目光制约、调理病人的心理活动,促进其气血流通,从而为治疗服务故《素问·针解》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四是调整医生之神,使医患之神高度统一,提高治疗效果说明医生的全神贯注,志定神凝是治疗的重要条件二、 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及医学意义《灵枢·本神》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本段对思维过程的论述,与现代心理学所表达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十分近似如“任物”,相当于感觉;“意”、“志”,相当于知觉、记忆;“思”,相当于比较、分析;“虑”,相当于综合;“智”,相当于判断;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思维过程的重视及研究水平精神活动的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以心为主宰,精神魂魄并行并用,相互联系,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形神兼备的,有灵机智慧的生命体这一理论指导现代精神情志病变的临床诊疗三、 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1. 情志治病原理:《内经》情志治病原理特点是情志致病先伤本脏气机,次伤他脏精神。
《举痛论》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本神》提出:怵惕思虑伤心神、愁忧不解伤脾意、悲哀动中伤肝魂、喜乐无极伤肺魄、盛怒不止伤肾志也说明情志伤人出情脏对应关系外,有常有变,错综复杂,临证治疗也不可拘泥2. 五脏虚实特点: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提示:临床治疗精神情志病变应以心肝两脏为主;根据神魂魄意志的所属内脏不同,辨证论治,五脏配合四、 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及壮老与睡眠的关系1.生成分布:《营卫生会》提出:“人受氣于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说明营卫之气生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其中有营养、性柔顺的部分化为营气,运行脉中,组成血液,营养全身;活力强、性刚悍的部分化为卫气,行于脉外,温养肌肤、保卫人体。
营卫运行周而复始,昼夜运行五十周次,于夜半会合于手太阴肺2.壮老睡眠:《营卫生会》提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提示:营卫运行是睡眠的枢机所在,体现在人之营卫循环往复运行与昼夜交替周期相应如果营卫运行失常或营卫虚衰,均可导致睡眠障碍,为临床调和营卫、调补营卫治疗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五、 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1. 功能特点: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其总功能是《灵兰秘典论》所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有通行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的分部功能是《营卫生会》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概括了三焦之气的功能,反应上焦心肺输布气血、中焦脾胃消化水谷、下焦肾大肠膀胱排泄废物之功2. 临床意义:其一,人体气化功能依赖于三焦气化,特别是水液代谢要通利三焦;其二,上中下三焦病变要依据其生理特点恰当用药,对后世医家有深远的影响清代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治疗大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六、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营卫生会》 其理论价值:汗由津液所化,血亦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合而成,可见汗血同源由于血与津可以互渗互化,而汗又为津液蒸化出于体表而成,所以血便通过津液而与汗发生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血足则津充而汗源充足,血虚则津少而汗源不充,为了避免“虚虚”之诫,所以原文强调“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其意是说大失血者,其津液已伤,不宜再发其汗;大汗伤津液者,其血液已伤,不宜再伤其血其临床意义:对于大失血之人,不可再夺其汗,如《伤寒论》有“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之告诫对于大出汗之人,则应避免再伤其血,如妄用活血化瘀、刺络出血等法因特殊情况而非用不可者,则当辅以补血或益津之法如对大失血而兼外感者,治宜养血益津,兼以发汗;对大出汗而兼血瘀者,治宜补血益津,兼以化瘀七、 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症候特点 《决气》提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生理病理如下表:六气生成作用脱失的病理变化与脏腑关系各有部主水谷与胃为化生之源精父母形成胚胎,产生生命耳聋、耳鸣由肾所主气(卫气)水谷精微,经上焦宣发充养身体、肌肤、皮毛视物不清由肺所主津水谷精微滋润肌肤,化为汗液汗液大泄由脾所主液水谷精微充盈骨腔,补益脑髓,润滑关节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暗淡,脑髓空虚,足胫酸痛,耳鸣由脾所主血中焦脾胃将津液上输心肺,变化而成营养机体面色苍白无华由肝所主脉(脉气)水谷精微约束血液在脉内运行血脉空虚由心所主八、 血气精神在生命中的作用及“人之常平“的标志1.血气精神的作用: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2.人之常平得的标志: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九、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素问·调经论》提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揭示了气血运行与寒热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人体气血的运行,赖阳气温煦、推动、生发当外寒侵袭,阳气郁遏,或阳虚而生内寒,则气血运行受阻,可以发生种种病变临床上如胸阳不振,心脉瘀滞,发为胸痹;清阳不升,脑络闭阻,发为中风;肢端受寒,血脉痹阻发为脉痹(雷诺征)等,此类病症治疗多以温阳、通络、活血、行气、除痹等法,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散等方药治疗第五章 【病因病机】一、 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提出“三部之氣,所傷異類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提示: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发病部位为天空的风雨寒暑之气伤人体上部,地面的寒湿之气伤人下部,人体自身的情志过激以及饮食劳逸损伤内部二、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临床意义《灵枢·百病始生》提出:“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衆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充分反映了《内经》外感发病的基本观点在两虚之中,正虚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正气虚的前提下外邪才可能侵袭人体这种重视内因的发病学观点在《内经》中还见于《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原文中,其主要精神就是突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这些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预防、养生,以及早期治疗等临床实践三、 阴络伤和阳络伤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灵枢·百病始生》提出:“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说明在上在表的阳络受伤可致鼻衄、齿衄、肌衄之证;在下在里的络脉受伤,血溢于肠道之内,而为前后二阴出血之证 四、 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阳气的病理表现与护养1. 生理作用:阳气的生理 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
卫外: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生理功能 固密: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温养: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规律:欲如运枢,一日而主外 运行: 消长:平日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虚2. 病理表现:阳失卫外,外邪侵袭,致寒暑湿风为病;阳气逆乱为病之煎厥、薄厥;阳气偏阻致偏枯;阳气郁遏致痤痱皶;阳气内盛发疔疮;阳虚邪恋致瘘、大偻、风疟、惊骇等;阳气阻隔则病死3.阳气护养:(1)因时之序,顺应时序的变化;(2)暮而收拒,勿扰筋骨,无见雾露;(3)陈阴阳,阴阳调和五、 煎厥与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过劳;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
六、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医学意义《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提示:1.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人体只有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才能精神旺盛,生命正常;2.阳气在阴阳平衡中作用关键,只有阳气固密,阴精才能内守,从而保持阴阳平衡;3.阴阳平衡失调,产生各种疾病,甚则阴阳离决,生命败亡4.平调阴阳是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大法七、 五味太过的危害性及谨和五味的临床意义《生气通天论》提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提示:1.饮食五味是人体阴精物质来源,饮食无味正常,能滋养人体五脏及各种组织器官,使生命健康;2.饮食五味太过,可损伤内脏,造成各种病理表现;3.调和五味,能使气血顺畅、五体得养、脏腑平衡,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八、 “百病生于气“的内容及实践意义1.内容:《素问·举痛论》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提示:各种疾病的发生在于气的异常运动变化,外感、内伤各种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调而发病2.实践意义:调畅气机成为一切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但要把握以下要点:一要注重机体的整体联系,注意顺应脏腑特性,顾护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调畅气机达到驱除病邪、恢复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二要重视脾胃升降之枢纽,令其沟通上下,纳运协调痞证、逆经、阴挺、妊娠恶阻、胃下垂等病治疗)三要重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注意纠正相因为患四要谨选药物,防止阻遏气机,治疗上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九、 阴阳盛虚的临床特征和机理《素问·调经论》提出阴阳虚实所致内外寒热机理及与后世区别机理治疗本篇“阳虚则外寒”寒客肌表,上焦不通,卫阳不达,失其温煦辛温发散,透解表邪后世“阳虚生外寒”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肌腠,而出现的畏寒温补阳气本篇“阴虚生内热”劳倦伤脾,脾失运化升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滞留胃中,郁而化热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后世“阴虚发热”阴气不足,濡养滋润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奋,而出现的热证滋阴增液为主,清热降火为辅本篇“阳盛生外热”寒邪束表,上焦不通,腠理闭塞,卫阳郁遏肌腠而发热辛温发散后世“阳盛则热”包括里热证和表热证的发热,主要由阳邪亢盛,机能亢奋,邪正相搏激烈所致以清热为主,在表者解表,在里者清里本篇“阴盛生内寒”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滞,胸中寒盛辛温通阳后世“阴盛则寒”泛指一切脏腑之寒证温中散寒十、 病机十九条的病机含义与临床意义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
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掉)、目眩头晕(眩)要点:风伤肝脏,筋脉失养则掉,目窍受扰则眩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不温形体则形体收敛(收),不温筋脉则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引)要点:寒伤肾脏,温养失职,不温形体则收,不温筋脉则引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急、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病证要点:肺失宣降,肺气壅闭则郁,肺气上逆则膹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要点:湿邪困脾,运化失职湿蓄于里则满,湿溢于表则肿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6.“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肺胃失常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
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肾大肠膀胱失常 《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8.“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9.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寒战发作)这是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火极似水,上扰神明则神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10.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火气逆则呕哕、肺火气逆则喘急等11.“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1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13.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热结)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等14.“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热气)此由无形之热邪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15.“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1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1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这是因为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邪善行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点。
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薄无臭等19.“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提示】临床意义重点在分析十九条中涉及到的病证可从五脏、上下部位、六气方面治疗规律十一、 病机十九条提示的分析病机方法方法含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掌握病机与病证的内在联系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有外邪者,求其外感何邪;无外邪者,求其内伤何因盛者责之,虚则责之分析病证虚实的机理必先五胜,无失气宜掌握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间的五行更胜关系辨证论治之渊源同机异证(火热病)、异病同治;同证异机(筋脉病)同病异治十二、 以树喻人说明人体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灵枢·五变》中以树喻人,说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从而提出中医体质学课题,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并成为中医学论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之一体质是人体的个体在功能、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的特性,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发病的倾向性本篇指出树木质脆者易伤,人之质弱者易病;体质不同,发病各异即“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人的体质是关键。
并得出结论“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这一观点,在《内经》体质理论中偏重于形质差异,故本篇有“因形而生病”的论断,这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三、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临床意义《灵枢·口问》中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者均指出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的缘故这种观点阐明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学发病学思想,突出强调了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研究疾病的形成与防病治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十四、 上中下三气不足的临床特点《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十五、 “生病起于过用“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含义:“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顺序递迁是四时阴阳有规律消长得的结果,人体正常的生活行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劳作情志等,都应有节制而不可太过太过而超出人体生理调节限度,损伤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则发病2.临床意义:第一,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在外,有四时气候寒暑燥湿风火等太过或不及,即六淫邪气致病;在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即七情失调致病;在饮食上,由于五味偏嗜,饥饱无常,造成肠胃损伤致病;形劳、房劳等太过,也可伤精耗气致病。
第二,指导养生防病:从发病学角度而言,无论内伤、外感,其发病之由,均因“过用”,因此,体质弱者,尤当注意养生,避免“过用”;而体质强者,若恃强过用,也必生病而不能长寿第三,指导临床治疗:无论用针、用药,均应适度,而不能太过,过则伤正十六、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含义及临床意义《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发病学角度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和邪气的条件作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为风寒燥湿之类外邪以及痰食瘀血之类的内生邪气充盛于机体,则为实证;而精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脉之气耗损脱失,则为虚证说明实乃有形之邪气壅实,虚乃气血津液、脏腑精气等正气亏虚此为临床辨证论治,确立虚实补泻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根据十七、 “五劳所伤“的临床特点《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十八、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素问·刺法论》提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提示:1.正气在发病的内因作用,人体精气血津液及神志活动正常,正气旺盛,就不易招致邪气;2.超常的疫疠之气,超出正气抗病能力范围,可导致疾病;3. 在瘟疫病的预防中,既要重视保护正气,也要避免外来瘟疫毒气。
十九、 四时之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提示:1.四时寒暑湿风邪气损伤阳气 , 伤人为病; 2.为病的规律可表现为感而即发和伏而后发两方面; 3. 为后世伏邪为病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第六章【病证】一、“伤寒”“两感”的概念,热病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1.概念:《素问·热论》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是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伤寒也属外感病的总称,有广义、狭义之分指广义伤寒如《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有伤寒”的“伤寒”,即为狭义伤寒两感”是指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2.形成:“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说明外邪侵袭太阳,经气不利,阳气郁遏可致热病3.临床表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烦满而囊缩4.治疗: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5.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6.预后:无论三阴三阳,多为实证、热证,预后一般良好;两感于寒者,预后较差二、阴阳交、风厥、劳风的病机、临床与预后1.阴阳交病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邪盛而正衰症状:汗出则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预后:较差2.风厥病因病机:风邪侵犯太阳经,少阴经气上逆症状:身热、汗出、烦满治则:针刺足太阳足少阴表里两经及服汤药3.劳风病因病位:因劳而虚,感受风邪所致病位在肺症状: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发热治则:救俯仰,巨阳引利肺气散邪气,针刺引导太阳经气预后:①病情缓解与年龄、体质强弱有关②与邪气的出路有关:出则愈,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三、咳的病因病机、脏腑咳的临床表现、传遍规律和治疗法则1.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将咳的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①外有风寒所伤:因肺与皮毛相合,故风寒之邪袭表,从其合而内传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内有寒饮停聚: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凉饮食入胃,导致中焦寒,寒气循肺脉上入于肺中,导致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外内两方面寒邪并聚于肺,就会导致肺失宣降引起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2.临床表现:(1)五脏咳临床表现: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2)六腑咳临床表现为: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咳呕胆汁大肠咳:咳而遗失小肠咳:咳而失气膀胱咳:咳而遗溺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食饮3)其症状特点有二:一是与该脏受邪后功能活动障碍有关,这是对脏腑咳证认识的主要方法;二是与该脏经脉气血运行障碍有关,因经脉与脏腑相连,脏腑受邪,则经气不利,故出现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症状 3.传遍规律:其传变规律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即表里相传,由脏及腑,遍及三焦。
如“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久咳不已,三焦受之”4.治疗法则: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四、引起疼痛的病机和十四种疼痛的鉴别诊断①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持续性疼痛(痛久)、暂时性疼痛(卒然痛止)②对按压的反应:痛不可按(按之痛剧)、按之痛止、按之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