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鲟鱼的纲目、起源与资源近况鲟鱼(Sturgeon )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最神奇、生命 力最强的鱼类恐龙早已灭绝,而鲟鱼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留着稳定、抗突变的 优良基因性状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其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有许多特点本节主要对 鲟鱼的起源、基本特征作一个简要介绍⑴鲟鱼的纲目中文学名:鲟鱼; 界:动物界; 科:鲟科;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属:鲟属;目:硬磷总目、鲟形目; 分类:脊索动物门;分布区域: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拉丁文学名: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 ; 英文名 :Common sturgeon⑵鲟鱼的起源鲟鱼是古棘鱼类的 —支后裔,在古生代非常繁荣,到中生 代几乎绝迹鲟鱼的化石最早出现于距 今一亿四千万年前,(右图是中华鲟鱼 化石,产于中国辽西,形成于晚侏罗纪 陆相地层,距今一亿四千万年)那时, 鲟鱼生活在一个超级大陆的咸、淡水域之间随着大陆漂移,鲟鱼被隔离而分化成了 不同的特定种其中有的鲟鱼选择了中国海域和长江作为繁衍生息地,如中华鲟。
中 华鲟为中国独有,是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据估计,在大约1.5亿年前 恐龙统治地球的白垩纪,就在地球生存并繁衍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因为中华鲟只在长江上游产卵,又被称为"爱国 鲟"中华鲟寿命可达100余年,长度可以长到5米以上,重量可达1000余公斤还 有人特别看重中华鲟,说中华鲟是"活化石”人称"活化石”者,都是先被人们认 定已经灭绝,后又发现了活的那种古老生物,鲟鱼世世代代与人类共同生存,是世界 珍宝鲟鱼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而 很少有其他鱼类能享受如此殊荣翻开史料, 会发现早在西周就有关于鲟鱼的文献记载《吕氏春秋》敬鲟鱼为神鱼李时珍《本草 纲目》等史书都有关于鲟鱼的记述近代人 们习惯于把鲟鱼称作"鳇”鱼,说因为鲟鱼 是皇上的御用佳肴,另说是因鲟鱼外型像龙,跟皇帝同种,故而称"鳇”⑶鲟鱼资源近况当前由于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地理环境的变化等原因,鲟 鱼数量锐减,人类对鲟鱼的资源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上个世纪,鉴于当 时科学水平,人们对鱼类资源的贮量还缺乏深刻认识,总认为海洋鱼类是取之不尽的, 连著名的生物学家赫晋黎教授也曾说:"无论怎样捕捉,总不会使鱼类锐减”随着近 代无限度捕捞,鲟类数量逐年减少。
工业发展,带来水质污染;拦河筑坝,妨碍鱼类 上溯产卵,这一切都对生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水域,完全失 去了渔业价值这以后,人类开始重视鲟鱼们的资源保护一方面通过人工增殖,增 加天然水域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养殖,来满足商品需求由于对捕捞进行了严格的 限制,才使鲟鱼们得以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野生动植物都已经从地球上灭绝,有的只留下标本和化石, 有的还来不及发现就已消失据科学家研究,20年前,生物灭绝速度大概是一天一个 种而今天,已达到每小时一个种,一年约有一万种生物灭绝面对这一串令人瞠目 的数字,鲟鱼不能不为自己未来的命运而担忧,祈望人类能对野生动植物予以更多的 保护今天,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已制定了野生生物保护法,并划定了 一些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繁殖保护站,人类已认识到这一地球赐予的遗 产不能任其支出事实上,如不节制开发,提供再生条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 危及人类自身有人类的重视,鲟鱼的未来将是光明的鲟鱼的繁殖条件将得到改善,家族将增 加人工繁殖的新成员鲟鱼有机会进入水库、湖泊、甚至池塘,成为新的养殖对象 我国的鲟鱼可能远渡重洋,到欧洲、美洲传播后代,外国的同类和异族也可能被引种 到中国。
古棘鱼类的后裔会更加兴旺发达,鲟鱼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人类对鲟 鱼的研究,也将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我国将鲟鱼保护已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修建三峡水库使鲟鱼出了名,在1982年 葛洲坝截流以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的中华鲟超过3500尾,如今不足500尾, 锐减了 70%此外,葛洲坝截流前,从四川雷波帽水域到重庆木洞水域800公里长的 江段,有16处中华鲟天然产卵场,如今只在葛洲坝下游30公里的江段发现1处天然 产卵场所以,保护鲟鱼被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目前,在长江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 上海分别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设立中华鲟研究和繁殖中心,加强环境资源的监 测,限制排污和捕捞,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回长江,试图增长并保持中华鲟的 种群数量新闻界大量报道鲟鱼们的消息,许多国内外朋友都来繁殖场观赏鲟鱼港、澳、 台同胞、华侨、夕卜籍华人,尤其对鲟鱼们的回归习性感兴趣"鲟鱼岛”因此成为一 个旅游点,终年车水马龙,门庭若市面对这一切,鲟鱼真有点受宠若惊和陶醉几 年来鲟鱼们儿孙的数量已稳步回升,接近修坝前的资源状况鲟鱼虽然再也难游到长 江三峡去繁殖后代,但人类毕竟为鲟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使它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