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洞众戒文》所载道教戒律考辨

zou****hu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27KB
约7页
文档ID:165269058
《三洞众戒文》所载道教戒律考辨_第1页
1/7

《三洞众戒文》所载道教戒律考辨*导读:近年来,学界立足于道教本身,从大量道教内部材 料入手,在道教戒律、科仪等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 成果,一些道教史研究……近年来,学界立足于道教本身,从大量道教内部材料入手, 在道教戒律、科仪等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 些道教史研究中未被重视的人物和领域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 野张万福作为一名在道教戒律、科仪规范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 用的人物,在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旁及,但由于各自研 究的重心差异,很少以张万福为个案对其戒律及思想进行探讨 本文试对张万福《三洞众戒文》中所整理的戒律进行分析考辨, 努力使关于道教戒律的研究更为深入、细化张万福(生卒年无法考证)为长安太清观史崇玄的弟子,是 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史上对道教戒律科仪的制度化做出 重大贡献的人物,主要活动在唐中宗和唐玄宗时期的太清观、清 都观由于太平公主的叛乱事件,太清观在先天二年(713)七 月唐玄宗对叛乱事件采取的军事行动中受到破坏,他来到长安的 另一所道观清都观,因此在后世的道教文献中,他也常被称为张 清都①在清都观,张万福潜心著述,整理道教戒律科仪,其留 存于《道藏》中的文献内容大都是记录并阐释道教戒律、科仪的。

《三洞众戒文》分为上、下两卷,是张万福编纂的一部整理、 阐发道教戒律、科仪的文献,也是研究中古道教戒律必不可少的 文献之一在《三洞众戒文》的序言中,张万福阐明了道教戒律 的意义夫戒者,戒诸恶行,防众行之最,若不持戒,道无由得 在他看来,戒律是道教徒得道的第一步,作用在于防非止恶、善 道教化②根据修道者的品性差异,授戒也是不同的在《三洞众戒文》 中,张万福据修道次序先后而制定的道教戒律主要有:始起心入道,受三归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 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 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纽, 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 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 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 智慧观身二百大戒③如果我们分析不同戒律、不同的受戒对象,就会发现正一、 灵宝、上清的地位在受戒过程中有了阶次之分这里的箓生一般 指正一道戒律初受者到洞神阶位的时候,则最多授七百二十戒 门,最高的阶位则是上清,授智慧观身二百大戒我们从这里可 以看到,在六朝所形成的正一、灵宝与上清派系,到唐代道教法 箓传授时阶次已经有高下的差别了。

上清派在唐代占据道教的主 流,可能与上层人士的崇道者多为上清派有关,比如司马承祯和 李含光皆为上清派张万福在这里,也是认同上清为道教之宗的传承谱系的④在《三洞众戒文》序中,三皈戒的受戒对象是起始心入道者 三皈,即皈身太上无极大道、皈神三十六部尊经、皈命玄中大法 师据日本学者楠山春树考证,道教的三皈戒始说于《三洞众戒 文》,之前的道教戒律类经典中并无提及⑤有必要指出的是, 三皈戒并不是三戒《三洞众戒文》中把五戒概括为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长 生、耳不贪五音,愿闻善,从无惑、鼻不贪五气,用法香,遣俗 秽、口不贪五味,习胎息,绝恶言、身不贪五彩,履勤劳,以顺 道⑥道教的五戒在《无上秘要》有三种记载,分别是:升玄五 戒、洞神五戒、正一五戒张万福在这里说的五戒,与《无上秘 要》中所记载的洞神五戒的内容相同《三洞众戒文》中收入的八戒文分别为:星解五行,备修五 德、勤习五事,不可无恒、平理八正,行藏顺时、明识五纪,与 炁同存、精审皇极,上下相和、修□三德,期会三清⑦、决定疑 惑,化伪为真、考校征验,消祸降福,炼凡登圣,无负三尊我 们对照北周《无上秘要》卷46 中的洞神八戒,就会发现《三洞 众戒文》中的八戒文与其所记载的八戒除了个别字外,内容大致 相同。

相比陆修静在《受持八戒斋文》中提到的八戒,却有差异, 其八戒和佛教八戒内容极为相似张万福并没有采取陆修静的八 戒,而是和北周《无上秘要》保持一致,因此可以判断,《三洞 众戒文》中记载的五戒、八戒的来源应该是《无上秘要》,同时 表明《无上秘要》中的五戒、八戒等道教戒律从南北朝形成起, 到唐代一直是比较规范地流传天尊十戒的内容在《三洞众戒文》中没有明确记载,这可能 是现行本有缺佚从张万福在《三洞众戒文》中提到的在俗男女, 无上十戒来看,应该是初入道的信众所受《太上洞玄灵宝智慧 定志通微经》中十戒(又称定志十戒)的内容几乎与《无上秘要》 中的天尊十戒相同,所以这里也有可能就是指的天尊十戒在《洞 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所记载的天尊十戒中,前五者与五戒几乎 一致,后面多了宗亲和睦,无有非亲、见人善事,心助欢喜、见 人有忧,助威作福、彼来加我,志在不报、一切未得,我不有望 五条⑧楠山春树通过研究认为,道教中的十戒多达12种,分 别是出自《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及《洞玄灵宝天尊说 十戒经》的定志十戒、智慧上品十戒、十善劝助戒、太上十戒、 太上是恶戒律、智慧罪根经十戒、太上琅书十善戒、太上琅书十 恶戒、无上十戒、大献经十戒、玉清经十戒律、虚皇天尊初真十 戒。

在这 12 种十戒中,前 5 种在北周的《无上秘要》卷 46《洞 玄思微定志经》中做过收录,也可以认为是早期形成的⑨唐代 的《要修戒律科仪钞》中对于前5 种十戒也做过记载,而约撰于 唐代开元七年(719)的《大道通玄要》卷 6(又见敦煌本 P.2456/1) 所引《灵宝经思微定志卷》中《要决十戒品》,以及《太上戒经》 所收思微定志经十戒内容与敦煌写本的《十戒经》(P.2350/2) 中的十戒几乎全同七十二戒的具体内容在《三洞众戒文》中没有记载,应该也 是现行本缺佚所致老君百八十戒在《三洞众戒文》中亦无明确 记载现存《老君说百八十戒》的文本收录在北宋道士张君房所 编录的《云笈七签》戒律部因为《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一般认 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道教戒律类经典,张万福没有收 入内容的原因可能是内容繁多,但在唐代又极为普及太清阴阳戒在《三洞众戒文》中未收入内容《宋史艺文志》 神仙类目录中有《金纽太清阴阳戒文》,但此经已亡佚,内容无 处可考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部经收入在宋史中,我们可以推 测,这部经应该是在唐代之后才在道教中流行开来十三戒的具体内容在《三洞众戒文》中没有收入,只有十三 禁文其实,《无上秘要》第 46 卷所收入的《洞神戒品》以及《洞 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法次仪》中的戒律条目中并无十三戒。

此处很可能是张万福把十三戒和十三禁文等同东晋《洞神八帝 妙精经》中的十三禁文和张万福在《三洞众戒文》中所录内容大 致相同,两者只个别字有差别,比如泄字在《三洞众戒文》中作 精,而涕在《三洞众戒文》中作欬字从内容上分析,十三禁文 并不是严格的戒律,只是一种道教修道禁忌在《三洞众戒文》中,张万福把闭塞六情戒概括为目无广瞻, 乱诸华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彻、耳无乱听,混于五音,伤神败 正,恶声啼吟、鼻无广嗅,杂气臭腥,易有混浊,形不澄正、口 无贪味,脂熏之属,浊注五神,藏府愤溃、手无犯恶,不窃人物, 贪利入己,祸不自觉、心无爱欲,摇动五神,伤精丧气,体发迷 荒 6 类从内容上来看,六情戒分别指的是目、耳、鼻、口、手、 心关于道教六情戒,在道教戒律类经典《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 诫》中就有收入该经约产生于东晋,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 类,撰述者不详,在道教戒律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后来 很多道教戒律都能在这部经中找到张万福的六情戒与该经所收 入的戒律除了个别字有差异外,内容几乎一致《三洞众戒文》中关于上清级别的戒律,只记载了智慧观身 二百大戒一种,但没有具体内容从张万福《三洞众戒文序》中 所给出的道教徒受戒阶次来看,智慧观身二百大戒应该是最高的 戒律;从受戒次序来看,他把上清列在最后,所以上清是道士的 最高位次。

张万福提到的智慧观身二百大戒很可能就是早期上清 派道教戒律经典《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此经作者不详, 产生的年代大约在东晋南朝⑩通过分析《三洞众戒文》所记载的道教戒律以及受戒对象, 可以看出,南北朝道教戒律形成、逐步完善,到隋唐时期戒目已 经非常繁多,且初入道门者、清信弟子、正一、灵宝以及上清等 不同阶位所受的戒律不同原来清楚的道教派别,在唐代变得相 当混乱,在南北朝时期所惯称的正一、灵宝、上清等道教派系, 到了唐代则趋于模糊在诸多戒律中,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 最为基本,也最流行,体现出浓厚的儒家伦理色彩,使得道教最 终成为近于常识人情之宗教?作者单位为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① 雷闻:《唐长安太清观与〈一切道经音义〉的编纂》,载《唐 研究》卷15,北京大学出版,2009 年版,第 199-226 页② 孙亦平:《道教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 页③⑥《道藏》,第3册,第396页,第399页④葛兆光:《攀龙附凤的追认?从小林正美〈唐代①道教七 天师道〉讨论佛教道教研究的方法》,载《唐研究》卷 10,北京 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29-44页⑤⑨[日]楠山春树:《见于道教戒的儒教思想》载[日]福井 康顺等主编《道教》第 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9 页,第 52 页。

⑦ 《三洞众戒文》中为缺字,依据《无上秘要》此处应该 是修行三德⑧ 《道藏》,第6册,第899页⑩此书又名《洞真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文》今本收在《道藏》 正一部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集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81 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