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时代的小说生产电影电视论文 【内容提要】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那么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来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群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论文关键词】 影视时代/文化工业/小说生产/“趋影视体〞 影视艺术制造了群众文化,也形成了文化工业在现代学者的心目中,影视艺术、群众文化、文化工业是三位一体的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艺术和文化作品受到商品原那么的支配,文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在“文化工业〞中,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具有决定性因素影视不仅仅是艺术,而且也是一种产业,影视时代也是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时代。
所以,影视对小说的影响也表现为工业化生产模式、运作机制等对小说创作的浸透众所周知,小说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其创作在19世纪到达了顶峰,并形成了独特的高贵品性但是,进入影视时代以后,小说的这种高贵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影视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广泛的覆盖面、群众化的表现方式和综合性的艺术韵味逐渐侵占小说领地在影视艺术的挤压之下,小说要趋附屈从于影视以求生存趋影视体〞小说创作遵循工业化生产的法那么,小说家变成了文化工业中的一台机器,其创作活动被纳入工业化生产流程在此,本文仅就“趋影视体〞小说生产的文化背景、作家的创作动机以及文体特征等等问题作一番探讨三 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群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两个方面:先看群众化 影视是一种群众文化,必然要求群众生产、群众市场和群众消费从表达对象上看,群众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选择贴近群众的生活就电视来说,由于电视艺术深入家庭,所以电视剧演员实际上是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这种直接交流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因而电视剧艺术要求在选材上注重家庭性、日常生活性的题材家庭生活、伦理关系或存在于人们身边的凡人琐事,更容易吸引观众篱笆·女人和狗?、?渴望?、?婆婆·媳妇·小姑?等电视剧之所以吸引观众,就在于它们能使观众产生亲切感。
即便是写英雄豪杰、历史人物的作品,也同样要求在表现他们历史业绩的同时展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所显示出来的贵族平民化的倾向,同样能给观众以生活化的亲近感近年来的一些作品,或如?唐明皇?、?武那么天?、?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重在对历史事件的重叙和历史人物的重塑,或如?女人不是月亮?、?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专注于妇女命运的预测,或如?年轮?、?孽债?等执著于对知青生活的追踪,或如?苍天在上?、?天网?、?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等勇于对腐败现象的披露,或如?咱爸·咱妈?、?儿女情长?等热衷于新伦理价值的考察这些作品用世俗的目光审视历史、现实、社会、人生,其艺术世界消融于读者的日常经验之中,向读者展示的是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的一种经验形态,与人们所居住、所生活的经验世界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其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改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饱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正如周靖波所说:“由此看来,电视剧处理非日常性题材的重要手段就是传奇题材生活化、历史题材言情化、政治题材世俗化〞 电视剧的群众化审美取向,成为当代小说创作的追逐的目标。
比方,海岩的小说旨在满足群众读者的阅读期待,加之故事、情感、悬念的蓄意化操作,深得人心 再看程式化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与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以影视文学为中介的随着影视艺术的繁荣,大量的影视文学创作与小说改编,当代小说的话语系统正在进行重新建构,个性化、私语化、独白式的语言操作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影视文学的群众化、标准化、程式化话语系统正在浸染小说,促使小说进行话语系统重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话语系统,诗歌别于散文、戏剧别于小说、小说别于影视文学,就在于各自业已形成的话语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趋影视体小说意味着小说要服从于影视剧本的写作程式和叙事法那么,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消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如梁晓声的?年轮?、张宏森的?大法官?、邓一光的?江山?、海岩的?玉观音?、郭宝昌的?大宅门?(第二部)等这些作品非常典型地表达了影视艺术商业化、群众化、工业化、程式化的创作特征几乎在电视剧?江山?首播的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同名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电视剧本,从生产方式到文体特征上都明显的影视性对此,作者邓一光作了如下说明:“这(指小说?江山?)原是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作为影视工业生产中的一环,写作时采用了接近工作台本的简捷做法,没有人物状态描述,根本没有场景描述,离着文学本很远,几乎就是一个分镜头台词本。
原本未打算出版,只是试图给导演和演员们讲述一个故事,以便他们在二度创作时有所凭借后来出版社索要这个故事,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作了些简单的体例变动和局部场次及内容删节,成了现在这个版本〞 可以看出,这类小说作为影视生产的副产品在创作方式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正如约翰·霍华德·劳逊说:“现代的工业生产过程吞没了艺术家的技巧,使艺术家的意愿都不得不迁就机制品的统一规格当我们今天来谈论电影创作的理论和技巧时,我们所谈的其实是商业机构的‘创作活动’〞 而从作品的语言层面上看,可视性的描写、人物对话、蒙太奇结构等颇具影视剧本特征的语言操作,使众多的文学接受者在小说与影视剧本归属问题上犹豫不决这是一种介于影视剧本文学和传统小说之间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影视时代审美取向的新小说应当指出的是,影视剧本的话语系统渗入小说势必导致小说话语系统内部的矛盾,而影视时代的小说家正是在话语系统内部的冲突与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出现的矛盾并不是小说家的自觉选择,而是相反,小说家正在十分艰难地进行着小说话语系统的重构,正试图“压抑〞“克服〞乃至“统一〞其间的矛盾冲突,试图将矛盾的双方予以弥合与协调现实的情况是,矛盾的紧张性一直存在于影视时代的小说创作中,一旦这种紧张性变得平和,到达真正的“弥合〞与“谐调〞,小说的局面无疑将会有新的拓展。
另外,还有一种小说创作情形需要注意,即小说创作于影视作品之后,可称作小说的“后生〞现象所谓“后生〞,是指小说家在影视作品根底上进行的再度创作,也可以说成是影视作品的小说改编在创作中,小说家以影视作品为蓝本,一方面根据自己在欣赏影视作品时的心理感受对其视听元素进行文字描述,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小说创作的根本规律,通过想象、虚构等手法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这是一个将影视作品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视听符号向文字符号转换的过程早在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被称作“电影—小说〞的小说类型,代表作是?纽约的秘密?(1915)和?吸血鬼?(1915—1916)电影—小说〞产生于电影之后,又与电影同步发行当时的情形是:影院放映电影,日报上随之以连载小说形式发表电影故事,以到达一箭双雕的目的从此以后,“电影—小说〞逐渐开展成西方文学中一个拥有广泛读者的小说类型比方,人们熟悉的美国大片?廊桥遗梦?、?侏罗纪公园?就有小说紧随其后近几年来,“电影—小说〞、“电视—小说〞在我国已成迅猛之势;有电影?刮痧?,就有小说?刮痧?;有电影?大腕?,就有小说?大腕?;有电影?英雄?,就有小说?英雄?;有电影? ?,就有小说? ?,等等。
这些“影视同期书〞的出版发行,说明导演与小说家、影视发行部门与出版商已经建立了互利、互惠的良好合作关系,也说明影视与小说两种艺术之间互动机制的进一步认定一般来说,这些“后生〞作品,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文字描述,类似于常见的商品说明书绝大多数作品出自于编剧之手,想象、虚构的成分差,文学性不强 应当看到,“趋影视体〞小说创作遵循工业化生产的法那么,与小说的个人化创作传统是相悖的趋影视体〞小说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劳作的结果在创作过程中,小说家变成了文化工业中的一台机器,其创作活动被纳入工业化生产流程,思维、想象、联想、感悟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一句话,这种创作是不自由的从作品本身看,群众化、通俗化的题材,类型化、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类同化的情节,都说明工业生产的程式化正在取代作者的独创性从艺术手法上看,普泛化的影视技巧成为压抑人、奴役人、摧残人的巨大力量,小说家成了技术工人,小说失去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文情怀,不再是“诗意栖居地〞比方,在语言运用上,冷冰冰的字眼加上机械化垒砌,已失去了语言的魅力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说:“文化工业禁止反对和攻击它的艺术作品,积极确定自己的语言的句法和词汇。
长期不断的强制制度,只是产生了一些与旧模式联系在一起的新效益,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可以出版没有什么具体效益的作品的权力的补充规那么从出版的一切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些作品都是一目了然地采用了规定的语言〞 所有这些都说明,影视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已深入小说创作的各个环节,是福是祸,现在作出判断为时尚早 其实,小说趋从影视的目的在于取影视艺术之长补自己所短,并不以丧失自身的独立品性为代价,正如爱德华·茂莱所说:“如果要使电影化的想像在小说里成为一种正面的力量,就必须把它消解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中,消解在文学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之中换句话说,电影对小说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即小说仍是真正的小说,而不是冒称小说的电影剧本〞 另一方面,影视艺术也在竭力寻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张宏森概括为“诗性〞他在创作?西部警察?、?车间主任?、?大法官?等作品时认识到:“一切的艺术表达都必须是诗性的表达,一个艺术家的立场和情操也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的立场和情操,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必须要到达诗的境界〞[12] 这样看来,无论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小说,还是以运动的画面为传达媒介的影视,都存在着一种远远高出于具体文本之上的、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东西,而这正是两种艺术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