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行为评价作为大学生根底法律意识教育的支撑点【【摘要】:^p 】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应互为穿插,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行为评价为支撑点,这既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反思,亦是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反思行为评价尤其是法律行为评价教育如何有效和有针对性,需要从这几点多关注:教育主体间要达成教育合力;要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框架;要形成有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加大法治理论力度关键词】:^p 】法律行为评价实用构建基金工程:陕西省社科基金工程《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新生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工程编号:20A022〕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支撑,在大学教育中表达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课中〔以下简称“根底”〕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究进展课改,对老师进展培训,对教材进展修订,以便让学生获取更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是,法律这一底线却被大学生一次次的践踏,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大家面对问题,重新考虑,转变法治教育侧重点,平衡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基于现实和逻辑的考量,应当将法律行为评价作为大学生根底法律意识教育的支撑点学术界一般认为,“法律意识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1]”法律认知首当其冲,为其他法律意识行为生成奠定根底,而法律认知又囊括了法律行为判断与法律行为评价等多种行为形式,其中法律行为评价又最为关键1.现实需要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教育效劳,另一方面却成为犯罪多发群体,这其中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却有共同之处,行为人在承受制裁的最后一刻,往往会流下忏悔的眼泪单纯从法治教育层面来看,这一特征是否暗示行为人可能意识到了其行为违犯了法律并且会受到制裁,但却对制裁后果和别人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没有评估才能2.符合逻辑法治教育最终目的是法治思维的培养,进而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即培养运用法律标准、原那么、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p 、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要运用法律,确立法律信仰,前提是要对法律有所认知,要有区分是非和评价的才能对大学生进展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同样离不开认知中的判断和评价,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必须融入其中爱国行为本是好事,但不理性的爱国可能会导致别人人身、财产受损,甚至触犯法律,因此超出了道德的底线。
这样的行为和理解力能说明学生真的理解法律吗?对自身的行为能否进展正确的法律评价?当前大学生根底法律意识教育评价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那么告诉人们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以及如何行为[2]而规那么背后的内涵,即理解为什么,这就是法律评价行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行为形式的预期1.几乎缺失的评价意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内容没有以行为评价为主,高等教育出版社“根底”15版涉及法律知识共三章内容,为六、七、八章其根本特征是:理论阐述大于理论分析^p ,宏观概述强于详细描绘,政治要素高于知识思维,符合传统意义的思政教育理论,却不太符合当前教育形势,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特性从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来看,该书的缺乏之处是将二者内容人为割裂,使得二者互通与穿插不够;从知识教育的角度来看,该书很难完好展现法治全貌,使学生无法进展行为评价的根底知识储藏2.教育途径、主体均难达成评价思维养成的需要通过上述分析^p ,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假如严格按照大纲进展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几乎不可能形成开放意义上的评价思维法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仅仅通过理解文本中的法律,很难掌握法律规那么的内涵,进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如此,更何况非法律专业学生根底”的教学内容多数是在课堂讲授中完成的,尽管形式多样,比方法律辩论赛、法治报告、法庭观摩等,但毕竟资有限且难以听到专业评价,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理论之需同时,大学生根底法律意识教育没有以评价为主,评价是需要反思性、理论性教学的,而当前侧重点往往集中在对知识本身的解读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有固定答案,始终缺乏举一反三的例证3.教育内容之外的思索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准确阅读并理解复杂文章的才能,组织有关信息并得出合理结论的才能,批判性地推理才能,以及对别人的推理进展分析^p 和评价的才能单纯的行为评价就占据了两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法治教育的侧重点是对行为评价才能的培养反观我们的考核,仍以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为主2022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hard Levin〕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个是缺少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法律行为评价本身就属于批判性思维,但当前仍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上,对学生的思维才能训练与提升有些欠缺法律行为评价的理论之思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内心里。
法律只有全民信仰,才有意义这也告诉我们认知法律,不能仅依托文本,也要将文本背后的精神上升为我们内心确实认美国历史上经典的里格斯诉帕尔默案就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4]1882年美国人帕尔默为提早继承祖父给他的大笔遗产,用毒药杀死了祖父,他也因杀人罪被法庭判处监禁围绕遗嘱是否继续有效并被执行,美国法律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焦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既然证明了帕尔默杀死了被继承人,那么法律就不应当继续赋予其继承任何遗产的权利,这是从法律制定的深层背景及其精神而言的;另一种围绕法律规定展开,在所立遗嘱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且有效的前提下,法律并未规定假如继承人杀死被继承人将必然丧失继承权,那么遗嘱有效,犯罪人应当享有继承遗产的合法权利该案的最终处理结果为,纽约州最高法院判决剥夺帕尔默的继承权或许帕尔默在施行伤害行为之前,阅读了纽约州的相关法律,意识到自己即使施行了伤害行为,根据法律规定自己也只会被判刑几年而已,这相对于自己可以提早获取继承权是值得的,所以施行了殺害行为但他显然低估了自身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对称性,或许他认为法律认知就是对法律规那么的把握,却不知道认知也要充分理解规那么背后的法律原那么及法律精神。
这就启示我们,要对法律行为有充分评价,只有将文本内化为法律信仰,从内心深处去理解法律,才能更加有效评判自身的行为形式法律评价意识之优化1.主体间需达成教育合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各主体间,由于专业背景、教学形式等差异,在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安排部署及资整合前提下,难以形成教育合力[5]为消除这些缺乏所产生的弊端,应尽可能地为老师提供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增加各主体间交流时机,对相关问题可以统一思想,虽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至少在大方向上要达成共识,合理分工,从而逐渐形成教育合力,为教育评价积累多学科的逻辑思维,让评价更加具有说服力法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即使开设形式多样的理论活动,但由于学校资有限,理论活动指导老师大多只会从纯粹的法律知识层面对学生进展指导,与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理论之需为此,可通过校内和校外的法律观摩课,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予以指导,强化学生对法律原那么、法律规那么及法律精神的理解2.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框架,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调整完善“根底”课内容构造,不仅从知识教育,更要从案例分析^p 角度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交融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贴近大学生实际,关注大学生成长问题,注重理论与理论结合,注重道德和法律标准与社会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形成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比方,见义勇为、孝道本是中华民族傳统美德,但如今却要上升为法律层面来进展鼓励和维护,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评价这种法律行为呢?再如,当年有争议的许庭案,如何进展法律评价,如何用道德进展教育,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3.形成具有法治价值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承受法治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理论活动,创立可以增加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文化气氛,使之成为课堂法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从而使课堂法治教育和课外法治意识素养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进步教育效果[6]法治意识生成和开展需要法治文化支撑,校园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建构校园文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独特的表达形式,它表达着法治精神、理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其内容包括全体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在校园法律关系中所形成的法治精神意识、法治标准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等其中,最具亲和力的法治意识教育,就是在日常详细理论中让大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树立崇德尚法的精神。
4.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加大法治理论力度法律意识教育实效如何,大学生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并不完全取决于卷面上对法律问题的答复,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行为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存在的缺乏,及时改良,从而促进知、行、信合一,进步教育效果因此,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加大法治理论力度是进展法律意识教育,增强法律评价意识的有效途径注重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开展法律理论活动,使大学生在理论中形成法律意识,走出课堂,旁听审讯,用案例事实说话这些形式灵敏的校园法治第二课堂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关注的热情和兴趣马克思哲学认为,理论来于理论,理论又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7]因此,应实在加强法律理论活动的开展,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系列法治活动周、法律辩论赛、法律主题讨论会、法律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自主参与,进步学生的法律运用才能;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劳教所,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上街普法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参考文献】:^p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1[2]汪永清:《法治思维及其养成》,《求是》20年第12期[3]肖薇薇:《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年第1期。
[4]《里格斯诉帕尔默案判决书》,赵玉增译,:///206/1114/1421.[5]杨莉:《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1期[6]余丽芬:《大学生标准法律意识教育研究》,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7]王开琼:《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调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年第7期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