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C S4 5 0 6 0S 3 0T B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 B T1 5 5 8 5 2 0 1 0机车车辆焊缝无损检测第5 部分:渗透检测N o n-d e s t r u c t i v et e s t i n go fw e l d i n gf o rr o l l i n gs t o c kP a r t5:P e n e t r a n tt e s t i n g2 0 1 0-1 2 0 2 发布2 0”一0 6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前言-1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安全警示4 一般要求5 渗透材料分类6 检测工艺-7 检测报告-一附录A(规范性附录)渗透检测的验证附录B(资料性附录)推荐检测参数附录c(资料性附录)显示的验收等级参考文献目次T B T1 5 5 8 5 2 0 1 0111123789O1T B T1 5 5 8 5 2 0 1 0丽胃T B T1 5 5 8(机车车辆焊缝无损检测分为以下5 个部分:第1 部分:总则;第2 部分:超声检测;第3 部分:射线照相检测;第4 部分:磁粉检测;第5 部分:渗透检测本部分为T B T 1 5 5 8 的第5 部分。
本部分按照G B T1 1 2 0 0 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参照了E N5 7 1 1:1 9 9 7(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 部分:总则、I S O2 3 2 7 7:2 0 0 6(焊缝的无损检测焊缝的渗透检测验收等级本部分由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万升云、李来顺、余海军、徐伟、蒋田芳、章文显机车车辆焊缝无损检测第5 部分:渗透检测T B T1 5 5 8 5 2 0 1 0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采用渗透检测方法检测机车车辆零部件金属焊缝表面开口不连续时的安全警示、一般要求、渗透材料分类、检测工艺、检测报告等内容本部分适用于机车车辆零部件金属焊缝的渗透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E l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 B T1 8 8 5 1 2 2 0 0 5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2 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G B T1 8 8 5 1 3 2 0 0 2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3 部分:参考试块J B T6 0 6 4-2 0 0 6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试块T B T1 5 5 8 1 2 0 1 0 机车车辆焊缝无损检测第1 部分:总则3 安全警示渗透检测技术经常使用有害、易燃和(或)挥发性的材料,因此应注意预防。
宜避免皮肤或黏膜长期和反复地接触这些材料工作区域应按法规的要求,有足够的通风,且远离热源、电火花和无遮蔽的明火应注意始终按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来使用渗透检测产品和设备使用u V A(紫外线)源时,应注意确保来自u V A 源未经过滤的辐射不会直接照射到操作者的眼睛无论是灯的整体还是分体部分,u v A 滤光片应始终处在安全条件下注意有关卫生、安全、环保和贮存等方面的法律法规4 一般要求4 1 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应符合T B T1 5 5 81 2 0 1 0 中5 1、5 2、5 3 的规定4 2 检测前所需信息检测前,下列内容若有应用时应作规定:a)专用的检测工艺规程(应符合本部分的要求);b)N D T 人员资格要求;c)覆盖范围:d)加工状态;e)有效性验证;f)采用的检测技术;g)如何防护;h)验收水平;i)不可接受显示的处理T B T1 5 5 8 5 2 0 1 04 3 附加的检测前信息检测前,应给出以下信息:a)母材和焊缝材料的类型和名称;b)焊接工艺;c)被检焊缝的部位和范围;d)接头准备和尺寸;e)已返修的位置和范围;f)焊后处理(若需要时);g)表面状况操作者还可寻求更多的有助于确定显示性质的更多信息。
4 4 渗透检测的基本操作顺序基本操作顺序为:a)对焊缝表面进行预清洗和清除油污,以作检测准备;b)将渗透剂施加在准备好的表面,并停留一段时间,让渗透剂渗入该表面上开口的不连续;c)去除表面多余的渗透剂,但其方法必须确保渗透剂能滞留在不连续内;d)将显像剂施加在该表面,目的是为了吸出不连续内的渗透剂,以得到一个放大了的不连续的显示;e)在适当的观察条件下进行目视检测和评价;f)对检测过的表面进行清洗,如有必要,附加防腐蚀处理注:检测时的温度若与该渗透检测材料的规定不同,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4 5 有效性渗透检测的有效性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a)渗透材料和检测设备的类型;b)表面准备与状况;c)被检材料和预期的不连续;d)检测表面的温度;e)渗透和显像时间;f)观察条件渗透检测过程中若须验证渗透检测的有效性,应按附录A 进行4 6 检测参数有许多参数(单独或组合)会影响检测能力,即相对于检测表面的条件下,检出给定尺寸和方向的缺陷的能力小缺陷的检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缝的表面状态和使用的检测介质检验小缺陷的推荐检测参数参见附录B4 7 检测时机渗透检测时机应符合T B T1 5 5 8 1 2 0 1 0 中第6 章的规定。
5 渗透材料分类5 1依据渗透材料的产品种类命名的检测方法表1 给出了渗透材料的产品种类5 2 渗透材料的灵敏度等级5 2 1 荧光产品族灵敏度等级有:21 级灵敏度(普通灵敏度);2 级灵敏度(高灵敏度);3 级灵敏度(特殊用途的超高灵敏度)表1渗透材料的产品种类T B T1 5 5 8 5 2 0 1 0渗透剂去除剂显像剂类型名称方法名称方式名称I荧光渗透剂A求a干粉着色渗透剂B亲油性乳化剂b水溶性两用(荧光着色)渗透剂1 油基型乳化剂C水悬浮2 流动水冲洗d溶剂型(非水湿式)C溶剂(液体)e特殊应用的水或溶剂D亲水性乳化剂型(例如可剥离显像1 任意预冲洗(水)剂)2 乳化剂(水稀释)3 最后冲洗(水)E水和溶剂示例:当渗透检测系统是包括了荧光渗透剂(I)、作为多余渗透剂去除剂的水(A)和干粉显像剂(a),以及2 级系统灵敏度产品族的名称,即为如下命名方式:产品族T B T 1 5 5 8 5 一IA a 一25 2 2 着色产品族灵敏度等级有:1 级灵敏度(普通灵敏度);2 级灵敏度(高灵敏度)5 2 3 灵敏度等级验证产品族的灵敏度等级验证见附录A,被评定的等级通常是指被认可的产品族做型式检验时所用的方法。
5 3 材料的相容性5 3 1对于被检材料,各种渗透检测材料应是相容的,应特别注意长期腐蚀问题5 3 2为了检验相容性,可能需要实施一项特别的检验,检验的性质视被检材料而定5 3 3 对于渗透检测材料,在有燃料、润滑油、液体等污染物的地方可能会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检测后的清洗操作5 3 4 在预清洗、清除油污和干燥等操作中应确保不影响检测结果6 检测工艺6 1书面的检测工艺文件在检测之前,应准备书面的检测工艺文件6 2 预处理6 2 1总则应去除污垢、铁锈、油、油脂或油漆等污染物,可使用机械的或(和)化学的方法预清洗应确保检测表面无残留物,以便渗透剂顺利地渗入不连续内清洗区域应足够大,以防止来自实际检测表面附近区域的干扰6 2 2 机械预清洗应使用刷、擦、磨、喷、高压水喷等适当方法去除污垢、熔渣、铁锈等这些方法可以去除表面的污染物,但不易去除不连续内的污染物在所有情况下,尤其是在喷丸情况下,应注意确保不连续不被塑3T B T1 5 5 8 5 2 0 1 0性变形遮蔽或研磨材料堵塞如有必要,在随后的表面浸蚀处理之后,应适当进行冲洗和干燥,以确保不连续是开口的6 2 3 化学预清洗应使用适当的化学清洗剂来去除油脂、油、油漆或浸蚀材料等残留物。
化学预清洗过程产生的残留物,能与渗透剂产生反应并由此导致其灵敏度下降特别是酸和铬酸盐,能大大降低荧火渗透剂的荧光度和着色渗透剂的颜色因此,应去除被检表面的化学剂,即在清洗过程之后,可使用包括用水冲洗等适当的清洗方法6 2 4 干燥作为预清洗的最后工序,被检工件应彻底地干燥,以使不连续内没有滞留任何水分或溶剂63 渗透处理6 3 1 施加的方法和范围渗透剂可用喷射、刷、浇注、浸或浸没等方法进行施加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注意确保检测表面始终保持充分的润湿6 3 2 温度为了尽量减少潮气进入不连续内,检测表面的温度通常应在1 0 气5 0 的范围之内特殊情况,在温度不低于5a c 时也可使用洼:低温状态下,水汽在表面上和不连续内结冰这将阻碍渗透剂进入不连续6 3,3 渗透时间适当的渗透时间,与渗透剂的性能、施加时的温度、被检工件的材料和欲检的不连续等有关渗透时间在5m i n 3 0m i n 之间所使用的最短和最长渗透时间,宜经过灵敏度测定否则,实际的渗透时间应记录在书面的检测工艺规程中应注意渗透剂的干燥期(若有的话)不计人渗透时间6 4 多余渗透剂的处理6 4 1 概述使用去除介质时不应将不连续内的渗透剂也去除掉。
6 4 2 水洗应使用适当的冲洗技术去除多余渗透剂例如:喷射冲洗或用湿布擦采用冲洗方法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因机械作用产生的影响水的温度不应超过5 06 4 3 溶剂清洗通常,首先应使用干净无绒毛的布去除多余渗透剂,然后应使用干净无绒毛的布沾少许溶剂进行清除其他的,尤其是将溶剂去除剂直接喷射在被检工件上的去除技术,应得到合同各方的同意6 4 4 乳化处理6 4 4 1 亲水性(水可稀释)施加此类乳化剂,应使得后乳化型渗透剂变成可水洗,以便于从检测表面去除为了去除检测表面上大部分多余渗透剂,以及在后续施加亲水性乳化剂时产生出均匀的效果,施加乳化剂之前,宜进行水洗应采用浸没或起泡设备施加乳化剂乳化剂浓度和接触时间,应F h 用户按制造商的说明书通过预试验来评定事先测定的乳化剂接触时问不应过长乳化后,应按6 4 2 进行最后的水洗6 4 4 2 亲油性(油基)施加此类乳化剂,应使得后乳化型渗透剂变成可水洗,以便于从检测表面去除它只能采用浸没技术施加乳化剂接触时间,应由用户按制造商的说明书通过预试验来评定接触时间应充足,以保证后续水洗时能去除检测表面多余渗透剂乳化时间不应过长乳化后,应按6 4 2 进行水洗。
dT B T1 5 5 8 5 2 0 1 06 4 5 清洗和去除首先,应使用水去除多余的水洗型渗透剂(见6 4 2)随后应使用干净无绒毛的布,沾少许溶剂进行清除6 4 6 多余渗透剂去除效果检查从检测表面去除多余渗透剂时,对渗透剂残留物应做目视检查对于荧光渗透剂,应在u V A 光源下进行检测表面上u V A 的最低辐照度不应小于3 0 0i J,W e m 2去除多余渗透剂后,工件表面不应残留有过度的背景6 4 7 干燥为便于快速干燥多余水份应去除工件上的任何水滴和积水除采用水基显像剂外,检测表面应在去除多余渗透剂之后,应采用如下方法之一进行干燥;a)用清洁、干燥、无绒毛的布擦;b)热水浸后在环境温度下蒸发;C)升高温度蒸发;d)强力循环空气;e)综合a)一d)所列的方法如果使用压缩空气,应特别注意确保气体是不含水份和油的,且对工件表面尽可能保持较低的冲击压力被检工件干燥时,应确保已渗入不连续内的渗透剂不被干燥干燥时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 0q c6 5 显像处理6 5 1 概述显像剂应保持均匀状态,并应均匀地施加到检测表面上施加显像剂,应在去除多余渗透剂后立即进行6 5 2 干粉干粉仅可用于荧光渗透剂。
此类显像剂应采用下列技术之一均匀地施加到检测表面上:喷粉、静电喷射、聚束枪、流化床或喷粉舱检测表面应形成薄层覆盖;不应有局部堆积6 5 3 水悬浮显像剂应按工艺规程通过浸没在搅动的悬浮液中或使用适当的设备喷射来施加此类显像剂,得到均匀薄层此类显像剂的浸没时间和温度,应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通过预试验评估获得在确保得到最适宜结果的情况下,浸没时间应尽可能短被检工件应经蒸发和或使用强力循环空气烘箱彻底干燥6 5 4 溶剂型显像剂应通过喷射均匀地施加此类显像剂喷射应使显像剂稍微并润湿被检表面,得到均匀薄层6 5 5 水溶性显像剂应按工艺规程通过浸没或使用适当的设备喷射施加此类显像剂,得到均匀薄层此类显像剂的浸没时间和温度,应由用户按制造商的说明书,通过预试验评估获得只要确保得到最适宜的结果,浸没时间宜尽可能短被检工件应经蒸发和或使用强力循环空气烘箱彻底干燥6 5 6 特别应用的水基型或溶剂型(如可剥离显像剂)当渗透检测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显示需要记录时,宜采用如下工艺规程:用清洁、干燥、无绒毛的布擦去;以任何便利的方法施加相同的渗透剂,然后严格地按与最初相同的过程进行操作,一直到施加显像剂;被检工件在去除多余渗透剂和干燥之后,按制造商推荐的方法施加可剥离显像剂;当推荐的显像时间过后,小心地剥下显像剂覆盖层。
与被检工件直接接触的这个覆盖层的正5T B T1 5 5 8 5 2 0 1 0面就呈现有显示6 5 7 显像时间显像时间宜在1 0m i n 3 0m i n;必要时可延长时间显像时间始于:干显像剂刚施加完成后;湿显像剂施加完成并干燥后6 6 检测6 6 1 概述通常,在显像剂刚施加完成或显像剂刚干燥时,宜立即进行观测当显像时间刚过,就应进行最终检测可使用目视检测用的辅助工具,例如放大器或反差眼镜注:有关显示的信息受其直径、宽度或可见度的限定6 6 2 观察条件6 6 2 1 荧光渗透剂不应佩戴光敏眼镜为使进入检测室的操作者的眼睛适应暗光线,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过渡,通常至少为5m i n紫外线辐射不应直接射向操作者的眼睛操作者所能观察到的所有表面,不应发荧光操作者的视野内应没有在u V 光线下发荧光的纸或布可准备u V A 背景照明设备,如有必要,允许操作者移动检测室内的活动部分检测表面应在u v A 辐射源下观察被检表面上的u V A 辐照度不应小于10 0 0 W e m 2检测暗室的白光照度不应大于2 0l】【6 6 2 2 着色渗透剂检测表面应在日光或白光灯下检测,且被检工件表面上的白光照度不应小于5 0 0I x。
观察时,应避开眩光和反射光6 7 记录可用下列任一方法进行记录:a)文字记述;b)草图;c)胶带;d)可剥离显像剂;e)照片;f)影印;g)录像6 8 后清洗和防护6 8 1 后清洗完成检测后,只有在渗透检测产品有可能有害于后续工序或使用功能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对被检工件进行后清洗6 8 2 防护若有要求,应做适当的腐蚀防护6 9 重新检测如果不能明确地评定显示而必须重新检测,应重复整个检测工艺过程,即从预清洗开始如有必要,此工艺过程应选择更为有利的检测条件不允许使用不同类型的渗透剂或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同一类型的渗透剂,除非经清洗后已确认彻底去除了滞留在不连续内的渗透剂残余物6T B T1 5 5 8 5 2 0 1 06 1 0 评定缺陷显示的评定与验收可参见附录C7 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a)被检工件的信息主要有:名称;尺寸;材料;表面状况;生产阶段b)检测目的C)所使用的渗透剂系统名称(按5 1 规定),给出制造商名称和产品名称及其批号d)检测操作指导书e)与检测操作指导书的差异f)检测结果(检测出的不连续的描述)g)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操作者姓名检测报告应包含与评定检测结果方法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所有详细资料,有关被检工件的附加信息,当然这些数据依工件类型宜做适当变更。
如果使用其他格式,则应包含a)g)各项中所有信息的详细资料如果所实施的检测步骤满足6 1 的要求,则检测报告可简化,所包含的信息只需第7 章的a)d)即可,如果需要有关e)g)的信息,可通过适当方式表明7T B T1 5 5 8 5-2 0 1 0附录A(规范性附录)渗透检测的验证A 1 概述本附录适用于采用参考试块来验证渗透检测过程的有效性A 2 参考试块参考试块应符合G B T1 8 8 5 1 3 2 0 0 2 或J B T6 0 6 4-2 0 0 6 的规定A 3 产品族灵敏度等级的验证产品族的灵敏度等级应采用C B T1 8 8 5 1 3 2 0 0 2 所述的1 型试块来确定也可采用J B T6 0 6 4-2 0 0 6 中C 型试块,但所显示的结果仅作为自行验证的结果灵敏度等级的验证,仅适用于在有效期内且有效贮存的尚未使用过的渗透材料A 4 检测中系统性能的验证A 4 1 方法一采用G B T1 8 8 5 1 3 2 0 0 2 规定的2 型试块,按G B T1 8 8 5 1 2 2 0 0 5 的附录B 进行A 4 2 方法二采用J B T6 0 6 4-2 0 0 6 中A 型试块,在A 型试块上使用同批产品族按本部分进行操作,在渗透材料允许的环境中操作“A”面,在超出渗透材料允许的环境中操作“B”面,比较“A”和“B 面上的显示差异,以验证所用产品族在超出渗透材料允许环境中的检测能力。
A 4 3 方法三采用J B T6 0 6 4-2 0 0 6 中B 型试块,按本部分进行操作,所得显示与试块制造商提供的该试块表面裂纹显示照片或有效复制件进行比较,以了解所用产品族的检测能力注l:制备和保存试块表面裂纹显示照片或有效复制件是重要的注2:不是同一块试块,其表面裂纹大小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充分了解该试块表面裂纹的参数也很重要A 5 注意事项用于着色渗透材料的参考试块不应再用于荧光渗透材料的验证,反之亦然应按制造商推荐的方法清洗和保存参考试块如果试块已多次使用或保存不当,宜考虑更换试块8附录B(资料性附录)推荐检测参数能可靠检出小缺陷的推荐检测参数见表B 1表B 1 推荐检测参数T B T1 5 5 8 5 2 0 1 0验收等级表面状态检测介质荧光渗透试剂系统,普通或较高灵敏度,详见G B T1 8 8 5 1 2 2 0 0 5l良好表面着色渗透试剂系统,高灵敏度,详见G B T1 8 8 5 1 2 2 0 0 52光滑表面任意3一般表面任意良好表面:焊缝盖面和母材表面光滑、清洁,无咬边、粗劣焊波和焊接飞溅此类表面通常是自动T I G 焊、埋弧焊(全自动)及用铁粉电极的手工金属电弧焊。
5 光滑表面:焊缝盖面和母材表面较光滑,有轻微咬边,较粗焊波和焊接飞溅此类表面通常是手工金属电弧焊(平焊)、盖面焊道用氩气的M A G 焊一般表面:焊缝盖面和母材表面为焊后状态此类表面是手工金属电弧焊或M A G 焊(任意焊接位置)9T B T1 5 5 8 5 2 0 1 0附录C(资料性附录)显示的验收等级C 1 概述渗透检测产生的显示,通常与形成这个显示的不连续尺寸和形状特征不同对不连续所规定的验收等级相当于评定等级,不应考虑低于该等级的显示通常,可接受的显示不应做记录检测面宽度应包括焊缝和邻近母材(两侧各1 0h i m),其验收等级见表c 1表c 1 显示的验收等级单位为毫米验收等级4显示类型123线性显示(L:显示长度)L 2工4L 8非线性显示(d:主轴尺寸)d 4d 6d 84 验收等级2 和3 可以用后缀“x”来指定,以表示所检出的各种线性显示应按1 级评定但小于原验收等级所示值的显示,其检出率可能较低C 2 组合显示凡间距小于相邻显示中较小尺寸的多个显示,应作为单个连续显示评定C 3 不连续的清除若产品技术条件允许,可通过局部打磨减少或采用其他方法清除引起不合格显示的不连续。
返修区域应使用相同的渗透设备和方法,重新检测评定1 0参考文献 1 I S O2 3 2 7 7:2 0 0 6 焊缝的无损检测焊缝的渗透检测验收等级 2 E N5 7 1 1:1 9 9 7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 部分:总则T B T15 5 8 5 2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