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艾灸法(与“局部”有关的文档共38张)

o****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4.12MB
约38页
文档ID:253366957
艾灸法(与“局部”有关的文档共38张)_第1页
1/38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艾灸法,第一页,共38页学习目标,第一部分,了解历史发展,第二部分,掌握艾灸的概念,第三部分,掌握艾灸操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二页,共38页起 源,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可追溯到石器时代艾灸图,宋 李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三页,共38页概 念,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四页,共38页艾,百草之王,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五页,共38页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

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六页,共38页操作方法,护理目标,适应症,常用灸法,操作要点,意外情况及预防,临床应用,评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七页,共38页护理目标,缓解或解除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八页,共38页适用症,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保健强身,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痛经、经闭、胃脘痛等,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如遗尿、崩漏、带下、久泄等,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调理亚健康状态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九页,共38页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天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回旋灸,第十页,共38页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分为悬起灸、实按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一页,共38页温和灸,注意: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操作者要将,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的手指来测量患者局部的受热温度,以利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掌握施灸的时间,防止灼伤。

距离:,2,3cm,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时间:每穴灸,5,7min,度:皮肤出现红晕,手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二页,共38页艾条器灸,第十三页,共38页特 点,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疼痛局部灸疗相关知识:,*,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以温和灸创面局部以及长强穴,30min,,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肛门水肿等并发症,能促进术后创面愈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四页,共38页雀啄灸,手法,距离:,2,5cm,,,似鸟雀啄米状,时间:每穴灸,5min,特点,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相关知识,*,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取穴:足三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五页,共38页回旋灸,手法,距离:,3cm,,,平行往复回旋施灸,时间:,20,30min,特点,温度呈,渐凉渐温,,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六页,共38页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棉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七页,共38页艾条灸法的补泻手法,补,法,采用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分钟左右,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艾条宜小而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八页,共38页艾条灸法的补泻手法,泻,法,采用雀啄灸,每穴每次,5-7,分钟左右,约,60-100,下,并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作用,艾条宜大而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十九页,共38页灸法的补泻实际上就是一个调节与控制刺激量的操作过程,通过调控施灸的刺激量,达到“虚者灸之正气得扶,实者灸之邪气得祛”的预期效果的第二十页,共38页操作要点,-,评分细则,素质要求(共,10,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二十一页,共38页评分细则,操作前准备(共,25,分),第二十二页,共38页23,1.,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体质辨证情况、有无感觉迟钝,/,障碍,2.,患者,体质,及实施艾灸处的,皮肤情况,3.,心理状态及对热的敏感和耐受程度,评估,操作前准备,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关节活动部位也不宜使用直接灸,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禁忌,评分细则,第二十三页,共38页。

操作前准备,评分细则,第二十四页,共38页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烧灼、热烫的感觉或烫伤、水泡等情况,2.,艾条点燃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告知,1.,根据取穴选择合适的体位,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者应采用,卧位,2.,暴露施灸部位,注意,遮挡和保暖,体位,操作前准备,核对,1.,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2.,医嘱、诊断、施灸部位、时间,评分细则,第二十五页,共38页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病人或小儿等,操作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操作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病人局部的受热程度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及时弹去艾灰,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操作流程(共,35,分),评分细则,第二十六页,共38页1.,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施灸局部皮肤情况,2.,艾灸时间,3.,患者的反应及病情变化,4.,异常情况、处理措施及效果,操作后(共,15,分),评分细则,第二十七页,共38页。

意外情况及预防,1,、晕灸:,参照晕针处理,,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2,、烫伤:按烫伤处理3,、过敏,:,艾条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对症处理4,、口干: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口干,甚者有咳嗽、痰中带血丝轻者可无须理会,适应后症状消失重者即停止艾灸5,、长期在艾灸环境工作的医护人员出现口咽干燥、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尤其是夏秋季,多喝水第二十八页,共38页注:,1.,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技能(共,15,分),15,评分细则,第二十九页,共38页30,艾灸的临床应用,四肢痿软,1,)中医证型:虚证、寒湿证(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头部胸背,后腹部四肢),*,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面浮而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寒湿证:肢体困重,痿软无力,或兼有微肿麻木,以下肢为常见,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缓。

2,)选穴,上肢:,合谷,、,曲池,下肢:,足三里,第三十页,共38页31,胃脘痛,1,)中医证型:脾胃虚寒(凡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湿热中阻者不宜施灸),*,脾胃虚寒证:胃脘剧痛,得温痛减,伴有呕吐清水,四肢厥冷,面色青白,舌淡,苔薄白,脉沉迟2,)选穴:,中脘穴,(脐上,4,寸),、,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一页,共38页32,拔除尿管后的小便淋沥,1,)中医证型:一般适用于所有中医证型,尤以寒湿证、虚证效果好寒湿证:小便不利,面浮足肿,患者下肢先肿,按之凹陷,兼有胸闷纳少,肢冷神疲,身重腰酸,便溏,舌胖大,苔白,脉沉迟弱虚证:小便不利,兼有腰膝酸软无力,四肢不温,面色晄白,舌质淡嫩,脉沉细弱2,)选穴:,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寸)、,中极,(脐下,4,寸),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二页,共38页33,膀胱痉挛(膀胱刺激征),1,)中医证型:一般适用于所有中医证型,尤其以肾阳虚衰、中气不足更为显效肾阳虚衰、中气不足证:尿频、尿急,尿道涩痛,伴见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脉弱2,)选穴: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寸),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三页,共38页。

34,恶心呕吐,1,)中医证型:虚证、寒湿症,*,虚证:呕吐,饮食稍多即吐,时吐时止,兼有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寒湿证:呕吐兼有恶心,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者2,)选穴: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四页,共38页35,顽固性呃逆,1,)中医证型:虚证(温和灸,5min,7min,),2,)选穴:天突穴(,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五页,共38页36,眩晕,1,)中医证型:气血亏虚、风痰上扰证(凡属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者不宜施灸),*,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尤甚,或突然站立则眼黑欲倒,兼有气短乏力,面色晄白,舌淡,脉细弱风痰上扰证:头晕耳鸣,首重如蒙,胸闷恶心,纳少,痰多易咳,舌苔白腻,脉濡滑2,)选穴:百会,(,头顶正中心,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六页,共38页37,崩漏,1,)中医证型:所有中医证型,尤其,以脾虚型更为显效,脾虚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2,):选穴:隐白,大敦(灸隐白醒脾益气,统摄血行;灸大敦疏肝达木,调节血量)(,隐白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寸,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艾灸的临床应用,第三十七页,共38页部位:,先灸头部、腰背部,后灸胸腹、四肢方法:,遵医嘱或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灸法时间:,每穴灸时间根据不同施灸方法有不同灸疗时间,一般采用每日灸或隔日灸知识点,第三十八页,共38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