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自如文字作文(共2篇)把作文教学铺设在一个“周期”之中——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上海育才中学 yucailq@sohu.一篇好文章在写作前要精心地谋篇布局,一次成功的作文教学指导也需要在“事前”认真地谋篇布局只是这个“事前”铺设在一个怎样的时间长度里?要作哪些充分、必要的准备?这些准备以何种形式展开、展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一般来说,我们在学生每一次作文写作的“终点”前,习惯上,都只是在写作前较短时间内,对学生的写作作出“指导”这样,也就是形成了一成不变的作文指导和写作模式:指导——写作——讲评这里的“指导”与“写作”之间在时间上是紧紧相连的,且“指导”都是以一节“课”为单位量的;而“写作”与“讲评”之间,一般就是教师批阅的时间周而复始,如此循环,作文教学指导基本上是隔离于语文其它教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每面对一次作文的写作,他从“指导者”那里得到的“知识”或“方法”,就是在写作前“临时”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每一次都是“即时”学习、理解教师的作文指导,然后就“下笔”为文了在最近两年中,我作了一次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把作文指导铺设在一个“周期”之中在这个“周期”中,使写作与课文阅读结合,写作与课外阅读结合,写作与生活结合;在这个“周期”中注重整体设计,把握分段实施。
整体设计:让写作“主题”与写作“方法”互相融合,整体设计高一、高二两年的作文主题内容和写作方法两年中我确立的作文主题是:幸福、美丽、微笑、童年、理想、友情、文化、见识、宽容、机遇、生态、财富、奉献、挫折、实践等共十五个;我需要指导的作文方法是:评论篇、故事篇、议论篇、抒情篇、细节篇、材料篇、语言篇、修辞篇、形象篇、哲理篇、结构篇、记叙篇、说理篇、立意篇、创新篇等十五种两者在融合时,可以一个“主题”融合若干种“方法”;也可以一种“方法”重复几个“主题”分段实施:打破原有的以“一节课”为单位量的作文指导,把一次作文指导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一般是上一次作文写作结束后,下一次作文写作开始前)在这个“周期”内,运用预设、暗示、铺垫、模仿、强化等教学方法,把下一次作文具体的要求、方法、知识、技能等,铺设——埋伏、点拨、化解在课文阅读、课外阅读、生活感悟之中因为,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与语文阅读教学“相合”,与语文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学习“相交”,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与人的心理、思想成熟“相连”的综合性工程既然是一个工程,就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周期”我在作文教学的“周期”中,尝试铺设了这样几条“通道”:生活感悟、课文阅读、名篇阅读、佳作朗读等。
通道”是一条线,每一次作文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方法”是线的终点——学生的“作文写作”(包括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这就是我把作文指导铺设在一个“周期”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1 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看,每一个“通道”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可触、可感、可仿的案例比如,“课文再现”,它既是平时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又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模仿的案例,铺设了跨越的台阶,预设了方法与技能的伏笔下面以“友情”为主题,以“细节篇”、“形象篇”为方法,提供一个案例 策略一:生活感悟先让我们重新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段文字: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这段话如果不是出自于萧红的作品,它几乎就是一幅生活中的场景——平常、平淡,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两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等要素后,你就会发现这组对话就不是一般的“生活场景”了,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对生活的精心选择,它是精彩的“作文”了——一位大文豪与一位文学青年之间的情谊;大文豪似乎被动、窘迫的表白;文学青年近乎调侃、风趣的追问,正是通过这样一组对话使得两人的形象、性格、心情等得到了充分的艺术的描述和表现。
这组对话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萧红在表达她与鲁迅先生的情感时,选择了一个看似普通、平常,但却独具特色的细节在这组对话中,鲁迅对文学青年的情感、态度鲜活地显现出来了生活感悟”,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以生活事件的再现,也可以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它可以是直接经历、体验的生活,也可以是间接了解、听闻的生活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悟”、“思辨”,“再现”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慢慢懂得、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策略二:课文阅读让我们来看看课文《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在香菱向她求教学诗时是怎么说的呢?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这句话,层层设防,句句进退自如,真不简单,这正是林黛玉的说话“水平”,这也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林黛玉的说话“能力”请注意“虽不通”、“大略”、“也”几个词语的内涵和分量,这是林黛玉的谦虚?不是是因为林黛玉是“老师”?更不是是身份,是林黛玉在《红楼梦》小说中的身份使她这样用词,使她这样表达再看,当大观园里的“众人”知道是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时,她又是这样为自己“解脱”的:“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这句话很重要,我有我为人行事的标准我教她作诗是圣人告诉我“诲人不倦”,这是林黛玉的理论依据,是保护自己的尚方宝剑这“诲人不倦”四个字也是很有分量的,以此可以证明自己的教香菱学诗的行为是有“出处”的,有“依据”的教香菱学诗为何会遭到 2 “众人”的指责呢?一个“好老师”为何又要用圣人的言语来“推卸”、“证明”、“保护”自己的行为呢?再说香菱,林黛玉首先要学诗的香菱具备这样一些“基本”要素:“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注意这里林黛玉要香菱做到的几个条件:“真心要学”、“揣摩透了”、“一年的功夫” 然后,才写了三首诗的香菱就迫不及待地说:“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看来三个“基本”要素,香菱一个也没有具备,看来香菱要做出“好诗”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仅从这样几组对话看,林黛玉与香菱的“形象”已经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有着“主仆”关系的她们两人,是不能“公开”、“公然”教诗、学诗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友情”关系。
她俩这样说话,是有她俩在《红楼梦》中各自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不是她俩之间的“教”与“学”的表象关系确定的其实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类经典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也是我们学习作文的最好“范例”读写结合是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只是,许多教师把“阅读”与“写作”变为“读一文,写一文”的单一操作,只是把“阅读”当作“这一次作文”的模仿,这样“一一对应”式的“读写结合”,把“阅读”的作用给功利化、简单化了其实,我们可以更“宏观”地操作“读写结合”的传统写作模式 策略三:名篇阅读请看,张中行《旧燕》中的一段文字: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坐北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
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似乎是一位乡人在与你拉家常、说往事,随意之中把一个简单又普通的话题,一个既熟又俗的材料——燕子衔泥筑巢,细腻地真切地展现到你的面前字面上虽然写的只是我以往生活中相遇的那些“燕子”,但是沉在文字里面的却是“人与自然(燕子)相生相依、和谐共处的境界”如果从“友情”这个主题看,那么“人与燕子”也是一种特殊的友情显现;如果从“细节”、“形象”这个方法看,那么这段文字也算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了学生的阅读面与他的写作是紧紧相关联的,而阅读中的“名篇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度更密切这种“关联度”,不能只是“技”的关联,更重要的是“类”的关联和“道”的关联3 策略四:佳作朗读直接用学生的作文为学习的范本,学习身边同学的文章更有一种近距离感和亲切感我在每一次作文指导前或后,都会安排“佳作再现”选择“佳作”,我以本班或本年级同学为主,兼及本校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位同学作文的片段:你,是我慢慢读懂的诗行 心筑喧嚣中,我在寻找一份静谧;混沌中,我在探觅一泓清泉;骤雨中,我在期盼一把并不用太大的伞-但,我曾经以为那四年里我什么都没有找到,只是里多了一个能经常寒暄的号码,是吗??,-朋友间,最常做的事是什么?我不可否认,就是闲聊。
领操台旁的阶梯上,黑漆漆的顶楼空教室-我和阳的闲聊向来很闲,最近哪部片子出奇搞笑?哪个新闻十足火爆?哪个地方不得不去?甚至,是邪恶地说说他人是非的确有许多没营养的对话,但正是这些睡一觉就必要忘记的话,让彼此间的寒暄关系坚固起来,然而,我仍不懂你,阳就这样,算是永远告别了那些日子,而那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才刚刚流淌起来 如今,当我和现在的高中同学们一起站在操场上说着《阿房宫赋》、背着三角公式时,我想起了那个“谁”,想起了那个和“谁”静坐操场的我,全定格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细细寻过去看,才恍然大悟,原来,阳从来没有难以捉摸,只是因为那时的我们太像而说起来,我必也是她曾遇见的那个“谁”吧!懂一个人不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点距离 同学的佳作给学生以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它是自己也曾经“参与”过的,有着真切感受过的“写作经历”,所以,利用好这些资料,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着极其有效的作用距离最近的“高度”,才是学生“跳一跳,可攀摘”的“高度”我在每次作文后,总会选择15%的优秀或良好的文章打印出来,给学生作“范本” 两年中,我的学生积累了自己参与写作过的同学“优秀”、“良好”等次的作文约180篇,这些范文,为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最佳案例”、“最佳范本”。
也是同学们两年写作过程的记录两年中,我的72位学生中,有27人34人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这样,在确立作文主题“友情”和作文方法“细节”、“形象”的学生作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感知了大文豪与文学青年之间,大观园中的主仆之间,大自然中的人与燕之间,以及最熟悉的同学之间等多种“友情”关系;在“再现”过程中已经感悟了“细节”、“形象”等方法和作用其实,在一个“周期”内不只是上述的四次“再现”,而是围绕一个“主题”、若干种方法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若干次“再现”这就是作文指导的一个“周期”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