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 课前巩固 文学常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 歌 ”“ 行 ”相仿,又称“ 歌行体 ”,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2)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 掌管音乐的机关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 采集民歌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 乐府诗 ”,简称“乐府” (3)“古体诗” 指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以及后世模仿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发端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叫 “近体诗” 方法积累 五“yi”读诗——翻译,意象,意境,艺术,情意 翻译:阅读诗歌,有翻译意识,大致理解诗歌内容 意象: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快速筛选出意象,关注意象的特点 意境:借助意象以及意象特点感知、概括诗歌的意境 艺术: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意:根据以上理解,思考、梳理诗歌中诗人的情意(感情、意志)。
导语: 古代诗歌中“登高”含义丰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有思亲怀乡之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望远,有伤时悲己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有抒怀励志之意 那么杜甫登高会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意志呢? 纵观杜甫的一生,仕途的失意可能是他永远都无法释怀的心结那个年代的文人,谁不渴望跻身政治核心,大展宏图呢可对于耿直的杜甫,他的政治梦想也许就是一场乌托邦,拼尽毕生精力却只能浅浅触碰,屡试屡败,他只能寄情于诗歌,写尽心中忧患,写尽民生疾苦,写尽儿女草堂,写尽老病孤独历史于笔下,是一段段悲歌 人的一生,原本一场串联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细枝末节,终究汇成了变幻莫测却又冥冥中既定的命运之河杜甫,国家抱负终究成了幻梦苦难失意落魄,原本是坏事,却引导着人生偏离了初衷,成就的是他伟大的家事——诗歌诗是吾家事 课堂活动 一、翻译 活动一:结合注释理解、朗读诗歌,口头(手写)翻译诗歌,标注翻译时的不解、难解之处。
两人交流,补充理解) 翻译方法提示:原句描述,结合想象 参考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二、意象(形象)、意境、艺术、情意 活动二:朗读诗歌,完成列表 (圈划出诗中的意象,批注意象特点,意象展现的角度,以及意境特点 填写要求 意象 特点 描写角度 意境特点 用词、音韵、格律 情意(直接传达情感的词、间接传递情感的词语或意象) 明确概括情意 首联 风 急, 动态 气势磅礴 伤感悲怆 对偶 对仗 句子对 句中对 哀 猿声 悲怆、伤感:饱含悲自然之秋 天 高远, 静 猿声 长啸,哀 听觉 渚 渚周围水清 视觉, 沙 白 视觉,色彩 鸟 盘桓飞转 动 颔联 落木 扩大无边,萧萧摇落 仰望,空间 旷远宏阔 气象万千 苍凉悲苦 对仗工整 叠词 落木 萧萧 长江滚滚 韶光易逝, 悲人生之迟暮 长江 没有尽头,滚滚奔流 俯视,时间 填写要求 形象 特点 写作角度 用词、音韵、格律 情意(直接传达情感的词、间接传递情感的词语或意象) 明确概括情意 颈联 客(客居他乡) 悲 常,长期漂泊 横向空间、纵向时间 对仗工整 悲秋 作客 悲秋 悲羁旅漂泊之愁苦 垂老无成之悲 年老多病之苦 老来孤独之哀 登台遥望的悲哀 百年多病 年暮垂老 多病缠身 登台遥望 时间、空间 多病 独 百年 多病 登台 多,独 时、空交织 对仗工整 多病 独 登台 尾联 繁霜 苦恨 鬓霜 个人与国家交织 艰难苦恨 繁霜 仕途坎坷之悲 年迈无成之苦 国难之忧 人生疾病困顿之苦 停杯:解酒消愁而又 潦倒 三、意境 活动三:根据表格梳理,归纳明确出景物描写句的意境特点。
参考: 首联:气势磅礴 ,伤感悲怆 颔联:旷远宏阔,气象万千,苍凉悲苦 四、艺术 活动四:根据表格梳理,归纳明确出诗歌写景、抒情所用的艺术手法 描写景物的手法: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色彩鲜明,可以说是形、声、色、态俱全 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开篇一“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猿啸、鸟飞顿时带上了伤感色彩,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同时,这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颔联中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萧萧”之声,“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我们又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这景物,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传达得淋漓尽致 直抒胸臆: “悲”“艰难苦恨”,扣合前文的“哀”,又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抒写出心中沉郁的悲苦 补充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 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为排遣心中抑郁,他抱病登台,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知人论世: 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 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却结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又不第 杜甫简介(二)困居长安时期 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 ,谁知道,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国“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
]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 后来他逃出长安,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官入蜀 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 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 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 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 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
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 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五、情意 活动五:从各联所概括出的情感,试解说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补充介绍: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赵翼曾说“盖其(杜甫)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入无浅语”,说的是杜诗内容的深广厚重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顿挫”就是诗中的停顿、转析,以及由此带來的抑扬起伏、纵横开阖、等变化所构成的表现形式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参考: 1.内容上,诗歌主要写诗人登高远望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沙飞鸟、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愁闷的无奈之感。
诗歌的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诗中意境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情感上,诗歌最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却充满浓郁的愁绪,不仅有生活上的穷困潦倒,更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音调上,基本押“ai”韵,显得低沉,平仄押韵格律严格,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 结语: 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登高》,是因为他在对仗与押韵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七律,做到了句句对,甚至字字对它不仅是七律之冠,更是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从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最后大开大阖,由壮阔的自然景象写回一只小酒杯 飒飒的秋风之中,滚滚的长江之岸,诗人衣角飞扬,秋的悲凉和人的悲苦完整地融为一体镜头采用大远景的方式,把整个秋天的悲凉最后都投射到一个孤独的老人身上,这种悲苦压抑的气息一下的在画面透露出来,诗意的韵味达到了极致虽然画面时间可能很短,但是却长久留在我们的心中镜头感的语言将长江和天地还有这萧瑟的秋天都能够呈现出来,也能够尽最大努力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那份伤悲,让人不胜唏嘘。
拓展: 阅读杜甫的《兵车行》《旅夜书怀》《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