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摩托车产业发展方案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规范和引导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将登山、徒步、越野跑等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发展森林旅游的重要方向一、 摩托车行业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随着新增人口红利的结束、公共交通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水平的增长,摩托车行业的市场需求趋于下滑自2009年以来,国内摩托车整车产量已经由2,758.72万辆下降到2020年的2,180.25万辆,总体呈现下滑趋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1年,摩托车生产企业产品出口总额7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5.73%,其中:摩托车整车出口897.46万辆,同比增长26.57%;出口金额57.7亿美元,同比增长41.62%我国不仅是摩托车产销大国,更是出口大国,每年外销的摩托车为700-900万辆,占摩托车产销量的一半左右外销的摩托车以100-150cc的代步摩托车为主,主要销往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21年,我国摩托车出口量位居前五位的系列品种为:125系列、150系列、110系列、250系列和50系列,分别出口300.34万辆、229.67万辆、141.53万辆、87.34万辆和47.82万辆。
以上五大系列品种在2021年期间共出口806.7万辆,占二轮摩托车出口总量的94.78%二、 加强平台支持,壮大市场主体(一)建设体育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体育企业服务平台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二)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符合直接登记条件的,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基层体育组织七、改善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三)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加强体育服务业质量监测三、 电动平衡车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电动平衡车起源于国外市场,由于体积小、驾驶简单,被认为是未来解决短途交通的重要工具,但产品刚推出时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导致始终未能在国外流行起来,直到中国企业进军电动平衡车市场,受益于国内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及制造能力,使得产品的销售价格明显下降,迅速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电动平衡车为短期快速发展出来的产品,开始时并没有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迅速引起的消费需求,使得短时间内大量的国内企业竞相进入该行业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实力并不过关,生产出来的平衡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电动平衡车产业在经历爆发式发展到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潜在的产品安全隐患逐渐爆发2015年,电动平衡车在美国发生54起着火爆炸事件,在英国、比利时、中东、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近百起着火事件此后,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宣布召回亚马逊等平台售出的50余万辆平衡车2016年2月18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针对平衡车制造商、进口商和零售商的公开信,敦促在美国生产、进口、销售的平衡车符合现行适用的自愿安全标准,包括UL2272涵盖的所有标准和要求欧洲、中国等地区纷纷跟进,出台了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相关的技术规范,阻止了低端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行业经营环境得到优化,进入有序发展阶段,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凭借其优良的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电动平衡车具有特殊的机械结构和先进的控制技术,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具有携带方便、驾驶简单、旋转灵活及绿色环保等诸多优势,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出行新选择,既方便了短途出行,又解决微交通痛点问题,与公交系统、停车场、住家、办公区接驳成为完整的循环交通链条,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实现了绿色出行的倡导。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国内生产的电动平衡车大多出口至国外近年来,我国平衡车出口量持续增长,欧美地区为主要出口市场全球市场需求的稳步提升将直接带动我国平衡车产量的增长,预计平衡车行业生产量未来几年将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四、 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极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等区域为重点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引导在京的全国性体育组织落户河北雄安新区,支持京津体育科研院所、体育高科技企业到河北开展技术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生产五、 夯实产业基础,提高服务水平(一)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练员水平评价制度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开展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到2022年,基本形成及时、全面、准确的体育产业数据定期发布机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督促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同联动各地区要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强化政策衔接,做到思想重视、责任到位、措施有力、确保实效六、 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发展潜能(一)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各协会主办的体育赛事活动资源、培训项目等,符合条件的都要通过公开方式交由市场主体承办。
鼓励将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二)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体育赛事活动办赛指南、参赛指引,明确举办基本条件、标准、规则和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或例会制度开发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许可预受理系统,为赛事活动承办方申请许可提供便利改进商业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措施三)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鼓励各地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主场场馆优先改革四)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围绕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综合考虑生态、防洪、供水安全等因素,分类制定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明确申请条件和程序推动自行车、运动船艇、滑雪板等体育器材装备的公路、铁路、水运、民航便利化运输七、 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发展动力(一)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二)出台鼓励消费政策鼓励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手段促进体育消费,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优化参赛体验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
三)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以体育产业规划、城市体育用地供给、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等为条件,确定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四)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行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制度,根据不同项目、年龄段特点,制定专业和业余统一的等级标准,培养健身技能,增强体育消费粘性,激活健身培训市场探索实行学生运动技能标准达标评定制度,推动每名学生熟练掌握至少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广泛开展各级学校体育联赛八、 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落实已有税费政策体育企业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小微企业财税优惠等政策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按规定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休闲设施使用电气热的价格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化运营建立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完善评估制度支持各类体育协会采用冠名、赞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发其无形资产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创新引导各地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九、 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1、推动体育赛事职业化着力发展现有职业联赛,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举办职业赛事,合理构建职业联赛分级制度支持成立各类职业联盟支持校际体育赛事发展,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发展体育经纪人队伍,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一)加快发展冰雪产业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合理规划、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力争到2022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推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二)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支持以冰雪、足球、篮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主体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