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力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32KB
约11页
文档ID:202370802
王力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_第1页
1/11

王力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绪论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 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2、 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 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 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4、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文字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一、 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二、 传统的“六书”说: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 书'’说的贡献与局限三、 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 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1、 象形字构造与词义;2、 指事字构造与词义;3、 会意字构造与词义二) 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1、 形符与声符的位置2、 形符与词义的判断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汉字形体的变异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 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 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古今字的两个来源: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 示区别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 可是古非今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 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 异体字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 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一、 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 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2、 汉以后汉字通假逐渐减少二、 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1、 本无其字的假借;2、 本有其字的通假三、 汉字通假的条件: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2、音同或音近是 以上古音为标准的四、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词汇部分词的古义和今义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地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 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一)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1、 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2、 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1)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二) 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1、 词义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变化显著的;(2)词义变化微 殊的词义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 转移2、 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 重的差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 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 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二、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 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 最古的意义2、 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 生的意义可以分为:(1) 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2) 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延伸三、 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 义归纳比较中求得。

两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四、词义引申的途径:1、 延展引申2、 条件引申3、 比喻引申4、 关联引申单音词和复音词一、 古代汉语单音词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二、 古代汉语复音词(一) 单纯词1、 迭音词(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迭音词不 同于用词上的重迭2、 联绵词(1) 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 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迭韵的关系2) 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3) 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3、 音译外来词(二) 复合词1、 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凝结而成的2、 偏义副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 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其他类型的复合词3、 判定复合词时要防止两种偏向(1) 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 为复合词2) 也不能以今拟古,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词组语法(一) 虚词部分一、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 常用虚词(一)之、其、者、所;是、或、莫二)曾、且、乃、非、勿、毋、弗三)于(於)、以、为、与、因;诸四)而、则、虽、然五)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 (耶)、耳二) 实词部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 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一) 名词等活用为动词1、 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 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 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二) 使动用法1、 动词的使动用法;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 名词的使动用法三) 意动用法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 名词的意动用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 句意结合起来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 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 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 怎么样”的意思三、名词用作状语:(一)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状态;2表示行为的处所;3表示行为的凭依;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二)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处所;2表示行为的方向三)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 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三)句法部分古代汉语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二、12."3词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用格式:1111..者,II.4." ,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 强判断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 也可以表示判断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三、 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四、 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五、 判断词〃是”的出现古代汉语被动词一、 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二、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 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 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1、 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2、 动词前面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 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 动词前面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 为的主动者不出现4、 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又加〃所”,组成〃为 多”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5、 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宾语前置一、 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 语动词前二、 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1、 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被动词前;2、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3、 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4、 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唯)宾语+是+动词”“(唯)宾语+之+动词”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 机构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1.“如(奈、若) 何”2.“ 孰与(孰若) ”3 . “何(何以) 为” 4 . “无乃 乎”、“得无 乎”、“不亦 乎〃三、 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四、 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1、 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2、 宾语承前省略;3、 兼语省略;4、 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综合运用部分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词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3、辞源4、 辞海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二)虚词类工具书1、助字辨略2、 经传释词3、词诠4、古汉语虚词通释古书的注解一、 古书注解的意义: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古人创造了 多种注解体列与方法,为今注解提供借鉴二、 古书注解的体列:(一)传注体二)义疏体三)集 解体三、 古书注解的方法:(一)释词二)通句三)疏释全 章大意四)评说四、 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二)声训术语三)注音术语五、 古书注解的局限古文的标点一、标点古书的意义;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 之一二、标点错误的类型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1、 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2、 要注意语言分析;3、 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古代的文体一、姚鼐文体的分类二、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1 散文2韵文3骈文古文今译一、古文今译的方法1、直译和意译;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二、古文今译的标准一信、达、雅诗律一、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二、 诗律的基本内容一) 句数的规定:1、律诗2、绝句3、排律(二) 押韵的要求(三)平仄的格式1、 平仄的句式与规则2、 平仄的变通与*救(四)对仗的安排1、工对2、邻对3、宽对词律一、词调、词牌、词谱:二、 词的字数与分段:(一) 依据字数,词可分为:1、小令2、中调3、长调(二) 依据段数,词可称为:1、 一段叫“一片”或“阙”2、 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3、 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4、 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三、 词的用韵四、词的平仄五、词的对仗常用虚词:要掌握教材中所重点讲授的常用虚词,约30余个,并 熟悉相关的句式。

代词:要了解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语法特 点,掌握这三类常用的代词,其中着重把握之其、者、所、或、莫, 尤其是之、其、者、所者”与“所”及其相应的结构形式较为复 杂,有一定难度,更应着力副词:要熟悉副词的基本类别及其语法 特点,着重掌握教材中所介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常用副词介词:要 明确介词的语法特点,它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要重点掌握于、乎、 以、为、与、及由等常用介词要留意〃诸”字,用于动词和它的补 语介宾词组的宾语之间,等于〃之于”,是〃之于”的合音词用在 疑问句的动词后,是〃之乎”的合音词连词:要明确连词的语法特 点,重点掌握而、则、以、虽然等常用连词,要善于区分介词和连词 语气助词:了解语气助词的基本种类,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语气助词, 重点把握常见的句尾语气助词,明了所表达的基本语气综合运用: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要熟悉几部常用的字典、辞书 的体例和性能,能动手实践,较为熟练地进行查字、定音、选义古 书注解:了解古注的意义,重点掌握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熟悉 古注的基本注释方法,掌握古注用的术语及其用法古书标点:要明 了标点古书是基本功,造成错误标点的原因及危害,在标点练习中逐 步学会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正确标点古书。

古代文体:要熟悉记忆姚鼐 所分的十三类文体及其特点,掌握今天按语言标准所分的散文、韵文、 骈文等类别,并明确与姚氏分类的对应关系古文今译:掌握基本的 今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尤其是直译熟悉今译时所使用的保留、 增补、替换、调整的基本方法诗律:明确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在格律上的特点,了解平仄,粘对和拗救词律:明确什么是 词调、词牌、词谱,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