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蜡烛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重点难点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教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 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 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 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 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 天明”)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蜡烛相关的课文,这就 是俄国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新闻通讯蜡烛二、自主学习,检查预习 听写词语并注音:地窖拂晓耸立灯芯匍匐瓦砾 舀出灼烧腋窝肃穆鞠躬三、结合学生预习,老师介绍1、简要介绍写作背景二战末期,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 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 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 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 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 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 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 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钟)2、介绍通讯有关知识提问前面学过新闻两则,那是两篇消息,今天我 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和前文相比,通讯最大的特点 是什么?(消息一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 详细的报道;消息与通讯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 写议论成分少;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讲究文采,语 言形象,鲜明生动5分钟)四、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提问复述课文故事用战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现苏 南两国人民深厚情谊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埋 葬战士,为战士守灵,可概括为“敬爱”与“哀痛”2、通过课文语句分析提问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3、提问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 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巾4次、老妇人动作6次(三 爬三跪)】4、提问从这些重复的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 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 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的见证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 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 的母亲般的爱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 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5、提问感人在什么地方?(题材感人-战争中的人民;细节描写真切-炮火连天,年老体弱的妇人吃力掩埋战士、摆正遗体,亲吻额头,像亲 人一样、点起珍藏45年的蜡烛,全文突出蜡烛,任读者沉 浸在烛光所营造的意境中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西蒙诺夫感人至深的蜡烛一文从中我们了解了通讯这种教学时间:一课时新问题材的特点(请学生复述);战争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状态,战争也是对人类生命的挑战,当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呈现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实 的一面。
可以发现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点今天,通过学 习,我们体会了课文中细节描写里所传达出的真挚感情,这 不是一般的人类感情,是在极端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深 处的善良,敬爱与哀痛老妇人的爱,是一种建立在正义基 础上的母亲般的爱战士牺牲的精神让她无所畏惧,是人类 美好情感的体现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