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壤磷的含量 形态与转化 一 土壤中磷的含量 二 土壤磷的形态 三 土壤中磷的转化二 磷肥的种类 性质与施用 一 磷肥的生产和种类 二 磷肥的性质及施用三 磷肥的合理施用 一 根据土壤条件 二 根据作物特性 三 根据轮作制度 四 根据磷肥种类牲 五 改进施用技术 第二节土壤磷素与磷肥 一 土壤磷的含量 形态与转化 一 磷的含量全磷量约在0 3 0 5 之间 其中99 以上为迟效磷 速效速效磷仅占1 影响因子 全磷的含量与母质有关 速含磷量与气候 有机质含量 耕作年限 生产水平等有关 北方雨量少 淋融弱 含磷量较高 南方淋溶强 含磷量低 地带性规律 北 南 西 东 逐渐递减 地壳平均全磷 P2O5 0 28 土壤0 04 0 25 低者 砖红壤 浸蚀型红壤小于0 01 高者 黄土母质0 2 海南岛达0 4 2 无机态磷占全磷50 90 按溶解性大小分3种 1 水溶性磷 主要是钾 钠 钙 镁的一代磷酸盐类 可溶速效 如 K2HPO4 NaH2PO4 Ca H2PO4 2 一钙 Mg H2PO4 2 6 40PPM 2 弱酸溶性磷 金属离子的二代磷酸盐 不溶于水 可溶于2 柠檬酸 如 CaHPO4 二钙 MgHPO4 水溶性磷和弱酸溶性磷占全磷1 2 统称有效磷 3 难溶性磷肥 不溶于水和弱酸 溶于强酸 不能直接吸收利用 主要是 磷酸八钙 Ca8 H2P4 6 磷酸十钙 Ca10 PO4 6 F2 羟基磷灰石 Ca10 PO4 6 OH 6 氯磷灰石 Ca10 PO4 6 Cl2 盐基性磷酸铝等 AlPO4 Al OH 3 按其所结合的阳离子的不同分为4类 Ca P Fe P Al P O P 闭蓄态磷 1 有机态磷为磷酸肌醇 磷脂和核酸及磷蛋白中的磷 约占1 2 另一半不清楚 占全磷10 15 仅少数能直接吸收利用 大部分转化为无机磷后才可利用 二 磷的形态 三 土壤中磷的转化 1 有效磷化物的固定 1 化学固定 与Ca 2 Fe 3 Al 3 等发生的化学反应 2 吸附固定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态磷酸根的吸附 专性吸附 在铁铝多的土壤中 磷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铁铝等的 OH基发生配位交换称之 非专性吸附 酸性土壤中粘粒表面的 OH经质子化形成 OH2 后 对磷酸根的吸附 3 闭蓄固定 磷酸盐被溶度很小的无定形铁 铝 钙等胶膜所包蔽的现象 石灰性土壤占无机磷总量15 30 以上 酸性土壤占40 以上 4 生物固定 微生物和植物争磷所固定的磷 难点 2 土壤中磷的释放 1 无机态磷的释放难溶的无机态磷主要依靠pH Eh的变化等用完成向有效态的转化 如在CO2等酸性物质的作用下 磷酸三钙磷酸二钙磷酸一钙磷酸 2 有机磷的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磷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 逐步释放出有效磷 二 磷肥的种类 性质及施用 磷肥资源及生产简况最初用兽骨生产磷肥 1918年发现磷矿床后始用其制作磷肥 我国从1955年开始制作 制作磷肥的原料有 磷灰石 产于磷灰岩 胶磷矿 产于磷块岩 含磷铁矿 鸟粪石等 磷矿资源较集中的分布在摩洛哥 美国 俄罗斯 突尼斯中国 其中北非 突 摩 美国佛罗里达和科拉半岛三大磷矿最为著名 我国主要在云贵一带 磷矿的品位 高品位 P2O5 28 品位P2O528 18 低品位P2O5 18 磷肥生产方法简述1 机械法 机械破碎及球磨2 酸制法 硫酸 硝酸 混酸3 热制法 高温熔溶 水淬 球磨 按磷酸盐的溶解性分为三类 一 普通过磷酸钙 是在100目磷矿粉中加浓度62 67 的浓H2SO4 经化成而成的 化成过程中的反应如下 第一步 Ca PO4 3F 7H2S045CaSO4 3H3PO4 HF第二步 Ca5 PO4 3F 7H3PO4 5H2O5Ca H2PO4 2 HF以上两步合为 2Ca5 PO4 3F 7H2SO4 3H2O3Ca H2PO4 H2O 7CaSO4 2HF或 Ca PO4 2 2H2SO4 H2OCa H2PO4 H2O 2CaSO4同时存在的副反应 一是杂质 Fe Al 与H2S04作用 Fe2O3 3H2PO4Fe2 SO4 3 3H2OAl2O3 3H2SO4Al2 SO4 3 3H2O二是游离H3PO4酸与杂质作用 Fe2O3 2H3PO42FePO4 3H2OAl2O3 2H3PO42AlPO4 3H2O杂质 游离酸的存在 给肥料性质带来不良影响 故其含量不能超标 否则易使普钙发生退化作用 1 生产过程 主要成份 一钙 Ca H2PO4 H2O 重量约为50 含P2O512 20 四级 特级 硫酸钙 CaSO4含量40 副成份 游离H2S04和H3PO43 5 5 Fe2 SO4 3 Al2 SO4 32 4 水分5 左右 二钙 三钙等少量 物理性质外观牲征 灰 黑色粉未 吸湿性 因含杂质 吸湿性强腐蚀性 含游离酸 具有腐蚀性化学性质酸碱性 化学酸性 退化作用吸湿后所发生的结块和水溶性磷转变为弱酸及难溶性磷的作用 防止办法 一是在生产磷肥时适当减少用酸量 二是磷肥应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保存 三是磷肥应随买随用 不要久放 2 成分 3 性质 4 施入土壤后的转化 A 溶解 为异成份溶解 首先水解为二钙和磷酸 B 扩散 水解后磷酸浓度高 向四周扩散 维持五周之久 但2 3月内不超过1 3厘米 约90 集中在施肥点周围0 5厘米和5厘米深处 C 固定 水解后施肥点PH降至1 15 能把铁 铝 钙等溶解出来 逐步与磷酸发生固定反应 石灰土中 其固磷方式为Ca P 酸土中固磷方式为Al P和Fe P以及O P D 基本特点 在土壤中移动性小 易固定 故施用时 尽量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 尽量增加与植物根系的接触面 以提高其利用率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反应 Ca H2PO4 2 H2O H2O CaHPO4 H2O H3PO4 5 过磷酸钙施用要点 1 集中施用集中施于根际 既减少与土壤接触 减少固定 又有利于根系吸收 还增加施肥点土液磷浓度 有利磷酸根离子向根系扩散 方法有种肥 穴施 条施或沟施 蘸根及苗床基肥 2 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 能增加弱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的溶解度 也可与铁 铝 钙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化学固定 同时施用有机肥料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增加土壤中肥料磷的有效性 3 制成颗粒肥料颗粒磷肥表面积小 与土壤的接触面也小 能降低磷素的吸附与固定 也便于机械施肥 由于颗粒磷肥也相应减少了与作物根系的接触面 因而颗粒不能太大 粒径以3 5mm为宜 对于密植作物 根系发达作物以及固磷能力不很强的土壤来说 粉状磷肥肥效更好一些 4 分层施用可把2 3的磷肥作基肥深施 以满足作物生育中 后期对磷的需要 另外1 3作种肥或面肥施用 以供苗期 养分临界期 之需 二 重过磷酸钙 又叫双料或三料过磷酸钙 简称重钙 是以过量的硫酸处理磷矿粉 提取出磷酸 再与磷矿粉作用而制成重过磷酸钙 成分和性质重过磷酸钙含磷40 50 不含石膏 呈灰白或灰褐色颗粒或粉状物 易溶于水 含4 8 的游离酸 化学酸性 吸湿性和腐蚀性比过磷酸钙强 易结块 由于不含铁 铝等杂质 吸湿后比普钙稳定 不会发生退化作用 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施用转化过程与普钙相似 施用量宜少些 重钙中不含硫酸钙 对喜硫作物 如马铃薯 豆科作物的肥效不如过磷酸钙 成分及性质1 成分 将磷矿石和和助熔剂 蛇纹石等 按一定比例混合 在1400 高温下煅烧熔融转变为玻璃体熔融物 然后用水淬骤冷 并经磨细而成 钙镁磷肥的成分比较复杂 主要含弱酸溶性磷酸三钙 Ca3 PO4 2 P2O5另12 20 有钙 镁 硅的氧化物 一般含有效磷14 20 2 性质 化学碱性 pH8 8 5 不溶于水 可溶于弱酸 外观灰白 浅绿 墨绿 或黑褐色 物理性状良好 不吸湿结块 不易流失 无毒 无臭 无腐蚀性 便于包装和运输 长期存放不会降低肥效 以磷为主的多元素肥料 能改善作物的钙 镁 硅营养 增强作物的抗病虫 抗倒伏能力 三 钙镁磷肥 施用及肥效肥效较慢 后效较长 土壤中移动性更小 靠土壤中的弱酸缓慢溶解 果树定植时适量施用是经济有效的施肥法 肥效还与肥料粒度有关 粒度在40 100目内 其弱酸溶液性磷含量及肥效 均随粒径变细而增加 宜作基肥 追肥早施 适施于酸土 小于5 5的强酸性 肥效高于普钙 pH5 5 6 5酸土 当季肥效与普钙相近 在pH大于6 5 肥效较普钙低 适于砂性土 砂壤中肥效高于普钙 喜磷作物优先施用 在油菜 萝卜 豆科作物 绿肥 瓜果类等喜磷作物上施用钙镁磷肥的效果 与过磷酸钙相当或优于过磷酸钙 应优先施用 三 磷肥合理施用技术 磷肥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磷肥被当季作物的利用率大约为10 25 一是易被土壤固定 二是移动性小 仅能从施肥点向外移动1 3cm 而与作物根系直接接触的土壤一般又只占耕层土壤总体积的4 10 这样以来 作物就很难利用土壤中那些没有和根系接触的磷素 由于磷素不会挥发 淋失的数量也较少 因此约有75 90 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因固定而被保存在土壤中 缺磷土壤在有效磷低 速效磷含量 10mg kg 的土壤中 如生土地 远薄地 盐碱地 有机质含量低 施用有机肥少的土壤中要重点分配和施用磷肥 土壤氮磷比在供磷水平低 氮磷比大 N P2O5 3 的土壤中施用磷肥增产显著 而在供磷水平高 氮磷比小的土壤上施用磷肥 效果较差 土壤酸碱性土壤的pH值在6 0 7 5之间 有效磷含量高 可少施或不施 而在偏酸或偏碱性的土壤中 应选择适宜的磷肥品种合理施用 一 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二 根据作物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喜磷作物豆科 包括豆科绿肥 糖用作物 十字花科作物 主要有油菜等 块根块茎类作物 瓜果类作物以及果树等对磷素的反应敏感 吸收利用磷素能力强 应满足其需要 三 轮作中的合理分配在水旱轮作中 如稻油 稻麦轮作中 应按 重旱轻水 的原则分配和施用磷肥 在旱地轮作中 应当 重越冬 轻越夏作物 进行分配和施用磷肥 对所有作物来说 应按照 前足后补 的原则施用磷肥 若需 后补 主要以根外追肥为主 水溶性主要用于石灰性土壤 弱酸溶性和难溶性优先施用酸性和习酸性土壤 边远山区多分配和施用高浓度磷肥 城镇附近多分配和施用地方产低浓度磷肥 四 根据磷肥品种特性合理分配 五 改进施肥技术 早施 深施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一般都在幼苗阶段 磷在植物体内也是一种可被再利用的元素 因此 作物吸收磷的时期越早 对作物所起的作用就越长 把磷肥用作基肥 种肥或早期追肥对于提高其利用率中具有重要意义 集中施用集中施磷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从而减少其固定作用 把磷肥适当集中施于植物根系附近 能大大地促进根系对磷的截获吸收 同时增大了施肥点的浓度 提高了磷素通过质流和扩散的供应量 合理用量在一般中等供磷的土壤中 谷类作物N P2O5以1 0 5计 每亩施用P2O54 6kg为宜 磷肥施用过多 不会象氮那样造成疯长倒伏 但会引起早熟减产 且不经济 许多田间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 长年施用磷肥 或施用量比较多的田块 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应考虑适当少施或隔年施用 贮备施磷 配合施用其它肥料作物对不同养分按比例吸收 平衡施肥能发挥增产效益 磷肥与氮 钾以及微肥配合 及时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与有机肥料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