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企业面临需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已掌握先机,而要达到此一目的,就必须要 拥有一个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而供应链管理的范畴包括原材料的取得、设计、制造、 配送、营销、售后服务、整体规划等,而供应商的选择评估是其中第一项作业,而且 一个优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有许多优秀的厂商互相配合而形成的所以在新的供应 链管理这个前提下,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供应商来互相配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若选择到良好供应商 对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助力,反之,若选择到不良的供应商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魔,轻 则延误交期,重则影响公司营运,造成商誉及财务的严重损失因此选择一个好的供 应商对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而 在选择供应商时往往也是一次次价格的拉据战但近年来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 型为全球化,讲求快速反应的消费者需求,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下,供应商与采 购者的关系不再对立,相反两者必须培养出良好的默契利用彼此所收集的资料作完整 而高效的交流,才可发展出比其它同业更快的反应速度’以求在竞争中生存在传统 生产系统中,每一个供应商仅依据买方提供的规格行事,供应商很少提供改善的建议, 且累积过多的存货,浪费许多库存的空间•而在今日融入供应链管理及JIT管理概念 的生产系统中,减少库存量,再加上EDI或电子商务高效的信息传送,使生产体系中 的上中下游厂商能快速的传送所需的信息,是供应链能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
所以今日在供应链管理的冲击下,供应商与采购者在传统对立关系,己逐渐被供 应商与采购者间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所取代此外,供应链里的每位成员必须为供应 链努力的工作.否则供应链体系就会缺少了其存在的实际价值而且供应链网络是必须 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也就是要有合伙的观念,如此才有助于整个供应链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1.2研究动机与目的供应链管理在今日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到一个供应链要做的 好,首先第一要务便是要做好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因为唯有适合的供应商与之配合, 才能有双赢的合伙关系,也才能快速的反应消费者需求,否则一切只是空谈以往的 供应商选择评估大多是着重于品质、交货期、成本,但对今曰讲求快速反应的供应链 管理环境而言,却显得不足因为在供应链管理下,买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己经不 再对立,买方与供应商逐渐走向合伙的双赢局面,供应商的评估准则除以往评估重点 外,应逐渐重视其经营理念、合作能力、供应商与买方之间的资讯连接能力等所以, 本研究产生研究国内供应链下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的动机,希望未来能让厂商在选择 供应商时更能门当户对的供应商来配合,以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针对供应链管理下的产业所产生的新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做了 不少相关的研究。
反观国内对于供应商评估方法及其指繊择上所作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通过对医疗器械生产商对供应商选择评估的实证分析来分析说明1.我国医疗 器械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所产生的新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2.比较医疗组件及耗材 生产商与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类生产商在选择指标权重上的异同 1.3研究流程为了解医疗组件及耗材类生产企业及医疗设备类生产企业的供应商的选择评估 指标,进而分析出其主要评估指标因素,并了解其认定权重的差异本研究将以下列 的步骤进行研究:步骤一:利用文献探讨,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所列举出因产业转型而出现的 新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步骤二:利用步骤一所整理出的结果,咨询A医疗器械的采购专家及总经理等关 于指标的适用性步骤三:将所得的评估指标.分别针对国内医疗组件及耗材类生产企业及医疗设 备类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査步骤四: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萃取出供应商选择评估的主要因素步骤五:萃取出的供应商选择评估主要的指标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的观念,设计 权重评估问卷步骤六:问卷调查的结果.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所选择的两类医疗 器械生产企业认定权重差异《步骤七:依据本研究的结果,对两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出建议。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整理新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设计问卷I对两类企业进行调査因素分析法翠取供应商评选主要因素1层次分析法T结论与建议.1研究流程图二、文献探讨2.1供应链管理2.1.1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Su卯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由Houlihan[1984]首先提出的 定义,是企业物流领域内一项重要的发展,其发展的初期是利用工业动力学 Forrester[l%l]的概念及技术来处理实体配送及运输作业等相关的问题,后来 Christopher [1992]则又提出了供应链管理应涵盖由供应商经过制造程序与配送渠道 而后到最终消费者的商品流动过程的范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题近年来偏向于在顾客、供应商及其它相关组织之间寻求密 切的关系以创造竞争优势以供应链以往的发展历史来看,供应链在企业内部组织的 整合功效已普遍获得证实,所以近年内供应链管理是朝着将供应链组织体系内的其它 企业以同样的手法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合作的整合系统以共享的信息与详尽的 计划达到整条供应链成本的降低Carter and Ferrin[1995]o以下是一些学者对供应 链管理所做的定义:a. Steven [1989〗所做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透过信息流的传输及物流的回馈将原料供应商、生产设施、配送服 务、及顾客连接在一起的管理哲学,其内涵旨在对原料供给到商品配送等全体供应链 成员的管理,而不仅局限于单一企业。
亦即将供应链全体成员视为同一个实体,并将 生产、酝送及营销活动作为制订决策的层次b. Eiirara[1991】所做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处理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料规划及管理的整合方法,并且以 组成供应链的所有成员的利益为导向,透过成员间共同管理及规划的一致性,在满足 供应链最终客户的服务水平下,使现有的资源得以最充分的利用根据以上研究可知供应链是很早就产生的,只是依据时代的不同,而逐渐的产生 了变化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对供应链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供应链就是将需求与供 应做适当的结合,使得资源能得到最有效、最及时分配与运用2.1,2供应链作业的参考模式供应链作业的参考模式(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 SCOR)是由美国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O在1997年所提出的其中包括了 五个模组:规划模组(Plan)、制造模组(Make)、采购模组(Source)、配销模组 (Delivery)以及退货模组(Return)这五个模组各自有不同的目的与涵盖的范围, 其简述如下:a. 规划模组(Plan)规划模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针对制造、采购、配销与退货这四个模组的供给与需求进 行详细的规划与流程控制。
其中供给与需求的层面包含了:企业的总体需求、企业整体的 产能与资源、营销渠道、原材料与在制品的存货策略与现场生产制造等这几个部分而且 在规划模组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必须针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决定对供应链结构的设 计,并且根据所设计的供应链结构与上下游成员进行有效JfeK结,最后在对企业与供应商 的绩效表觀行刑古与分析,进而修正原本设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b. 制造模组(Make)制造模组的目的在于控制与规划整个制造、生产与现场执行的作业流程其中包 含了产品从原物料领出到包装出货的所有制造流程,例如:现场排程的制定、加I现 场的控制、生产品质管理以及短期产能规划等部分C.采购模组(source)采购模组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管理采购作业与采购流程其中包含了:釆购制度的 建立、采购合约订定与管理、采购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认证、釆购品质管理与进料品 质检验等d. 配销模组(Delivery)配销模组的目的主要是管理仓储、销售与配送这三部分的作业流程其中包括了 :仓储管理、存货管理、订单管理、收发款制度、运输模式的选择以及配送管道的建立e. 退货模组(Return)退货模组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建立原物料退回的管道并提供不良产品退换货的 服务,其范围主要是包括两个部分:苐一部分,针对品质不良的原物料退回给供应商 的处理方式。
第二部分,产品不被顾客接受时,企业所要应对的解决方法经过上述的说明可以发现.这五个模组范围大致包括了供应链管理的全部领域, 而各个模组中的活动中也涵盖了供应链管理中绝大部分的作业流程最后利用图2.1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诂研究一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 :、文SM说明这五个模组在整个供应链作业参考模式中,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供应商如 部或外部 或外部 频客供应商图2.1供应链作业的参考模式下五个模组的目的与涵盖的范围 2.1. 3供应链0策略以供应链观点解决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可有三个层次着手:a. 供应链整体策略:例如快速回应、市场有率或成本降低等b. 供应链作业策略:在既定的整体策略之下决定供应链成员、运输策略、存货策 略等在不同的整体策略之下,所采取的作业策略会有所不同,例如快速反应策略, 则在供应链中可能需要较多存货,以便及时反应顾客需求C.企业流程:策略必须经由流程实现在决定作业策略时,必须调整或重新设计 流程以符合策略要求2.1.4供应链作业策略在供应链整体策略决定后,才能决定供应链作业策略及作业流程供应链作业策 略需要与作业流程一并考虑,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 a.加强存货管理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最低的存货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
由于存货成本占存 货价值的20%-40%,所以供应链成员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后,在决定最佳配置量的位置 可能的因素包括:a,.重点顾客的需求:将较多的存货配置在接近重点顾客的位置,提高运输效率 并争取订单a.产品利润:利润低的产品集中储存,利润高的产品则机动配置 a,.地点:将存货存在方便运输的地方,以提高运输效率 A.时效性:运送存货的时效性高,可降低供应链中的存货量,必须发展高效率 的运送能力as.策略性:即使存货成本增加,为了策略上的需求(如提高顾客服务品质、降 低竞争力),必须在适当的地点配置较多的存货考虑上述各项因素及存货成本、运输成本后决定存货要放在供应链中的哪一点放 多少量?才能使存货成本最低,反应时间最短,以反应整体策略的需求 b.供应链成员的选择供应链的各项工作必须分配给相关单位执行,执行单位的专业能力、位置及产能 直接影响供应链成本、效率及客户服务为提髙供应链绩效必须以整个供应链的观点决 定哪些工作有哪些单位执行、执行单位的位置、执行单位的数目等此外为维持供应 链的弹性,必须考虑当环境改变时如何迅速组合新的供应链以响应顾客需求供应链 成员的选择同时决定供应链的架构,决定了物料及资讯流向。
C.信息交流以提高效率了解供应链的运作情形是提髙供应链绩效的重要工作例如零件供应商若能预测客 户需求即可预先调整生产计划;运输单位若能知道生产单位的生产计划,即能预先调整 运输计划,提高运输效率信息在供应链中充分交流可使相关成员及早采取适当的动作 但基于各企业均有机密信息,如何制定信息分享原则,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课题 d.运输策略满足需求运输方面的需求可以以三种方式完成:企业可自行设立运输部门、可委托专业运 输公司或运用公共运输工具至于选择用何种方式或混合使用,有三种考虑因素=d,.成本:不在于考虑运输本身的成本及相关管理成本,而是考虑如何设计运输 作业,使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低d,.速度:运输速度越快,运输成本越高,但存货成本越低’所以必须同时考虑d, .—致性:指运输时间长短的一致性若运输所需时间不一致,而导致供货不 稳定,影响相关作业e. 利益分配以求稳定供应链由不同企业所组成,其稳定性不如单一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运用方法以 维持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常用的方法是制定合约,维持长期合作但长期合作必须以 利益分享为前提’所以在供应链中全体成员的利益以贡献比例分享以达到公平分配 后才能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成员才能为共同目标合作。
2.1. 5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如下所示:a. 实体运营作业实体运营方面的作业,是属于对釆购、生产、运送作业的认知在采购方面,应 将合伙的供应商分级,依照其供货能力、存货成本、需求变动等因素来考虑供应商的 重要性,将其分为主要的供应商、次要的供应商等而在生产方面已接近市场、能够 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等为原则,将生产地分散与各地在运送方面必须做到减少仓库, 改为集中配送,在将组织整合后成为供应链的一环b. 财务营运作业财务营运方面的作业,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外部网络,提供客户询价及査询并 接受网络下单和回函供应链上各个主要环节,可以透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汇款、 付款等,将供应链变成一个完整的销货体系C.信息营运技术信息营运方面的作业,主要的功能是在于整合内部及外部的事业体应用系统,期望 透过进步的科学技术,将整个企业的内外部的作业加以整合,已达到有效的运作2.1. 6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是无组织界限的管理,将组织中的相关的企业视为一个个体,强调的 是共同合作及利润共享,为了要有效的整合企业间的各项信息,加强彼此的沟通,所 以必须善用发达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整合企业信息方面提供了相当多的技术,其 中主要的技术有:电子资料交换系统(EDI)、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点系统(POS)、 加值型网络系统(VAN)。
a. 电子资料交换CEDI)Hinge[1989]所作的电子资料交换系统(EDI)的定义为:EDI为一企业文件交换 系统,其用特定的标准格式在公司电脑中传送即以信息电子化活动,促进交易达成 EDI的优点有:促使供应链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b. 电子订货系统(EOS)所谓的EOS就是下游厂商利用电子信息传输设备向上游厂商订货其效益有:大 幅缩减订单传输及处理时间、减少错误发生机会可与库存系统和检货配置系统自动 化连线,促进上下游产品订货与配送完全自动化C-销售点系统(POS)所谓的POS就是零售卖场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收银机将消费者信息直接读入电 脑.以进行商品存货与订货管理其效益有:克服传统的盘点后才订货的缺点、随时 商品销售及存货状况、与电子订货系统(EOS)连接后,可缩短订货前置时间,已达 成零售店的JIT来购d.加值型网络系统(VAN)所谓的VAN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资讯快速传输的管道,其方法就是将资讯以文字 讯息、电子邮件、语音与视讯等方式储存,在利用网络传输于企业间,以达到快速通 讯与沟通的目的其效益有:提供公司间传输管道、快速进行通讯、防止生产过剩以 及减少库存事实上在internet及web尚未普及前,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是在专属的加值型网络上进行B2B的电子商务但是由于建造成本、系统封闭性及完整 性等因素,且加值型网络出了线路租赁费外,对毎一笔传输的信息又是按字数计价, 其价格昂贵,所以并未普及。
近年来由于Internet的普及,国外许多的公司纷纷考虑改用Internet作为EDI 传输的媒介,因为除可以降低通讯费用外,还可以和更多的Internet的上中下游厂 商及客户联络,且多媒体的界面及丰富的信息更是其附加价值 2. 2供应商选择 2. 2.1供应商选择标准的重要性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由短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长期 合作的联盟、伙伴关系,而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也由传统的定量绩效参数:如价格、交 货期、品质、服务,转变为考虑整体的绩效能力、财务状况、未来发展等等的定性绩效参数Vonderembase and Tracey(199¾的研究提出,企业为了要面临21世纪的挑战, 应该要拓展更为宽广的供应体系,明确的定义选择及评价供应商的标准来促进公司的 制造绩效,研究结果也认为供应商选择标准以及供应商参与两个层面对于制造业绩都 会有所影响,而且在实务上供应商选择标准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因此’在发展供应 商关系时,供应商选择标准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一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供应链苷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一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 二、文献探2. 2. 2供应商选择标准Dickson(1996)就提出了 23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其中以品质、交货期与过去绩 效为主要考虑的前三名’而Lehmarm&O, Shaughnessy(1974)也认为影响供应商评选 的准则依次为价格、品质、交货期与服务。
他们分别于1974、1982年根据被采购品 的属性来调查供应商选择标准的重要性改变,而Evans (1982)与Wi Ison (1994)也分别 从事相关类似性研究,由表2. 1可以观察出品质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增加,至于交货期 的重要性则是在下降,而制造商对于服务的要求则是越来越高表2.1供应商选择标准的演化比较研究学者共应商选择标准重要性排/¾价格品质交货期服务Lehmann&O' Shaughnessy(1974)(2)(3)(1)(4)Evans(1982)(2)(3)(1)(4)Lehmann&O' Shaughnessy(1982)(2)(1)(4)(3)Wilson(1994)(3)⑴■ (4)(2)Weber, Current & Benton(1991)就针对1967年到1990年间,有关于供应商选择 的74篇文献,依据Dickson (1966)所提出的23项供应商选择标准作为蓝本进行分类 整理以表2, 2是针对74篇文献所讨论的供应商选择标准所做的次数统计,而表2. 3 则是针对13篇JIT文献所讨论的供应商选择标准表2.2 74篇文献所讨论供应商选择标准次数统计表供应商选择标准文献讨论次数百分数(%)价格6180交货期4458品质4053生产设备与产能2330地理位置1621技术能力1520组织与管理1013在产业界的商誉与地位811财务状况79过去绩效79维修服务79态度68包装能力34作业控制34训练目标23程序的服从23工人关系纪录23沟通系统23相互妥协23印象23企业经营目标11过去经营绩效11担保与请求00表2. 3 13篇JIT文献的供应商选择标准次数统计表供应商选择标准文献讨论次数百分比(%)品质13100交货期13100价格862地理位置754生产设备与产能754技术能力431态度431组织与管理215包装能力215作业控制17维修服务17Ellrani(i990)认为策略合作与传统的制造商与供应商关系不同,所以针对五家大 型企业的采购人员作访谈,以了解企业进行策略合作时,应该采用何种供应商标准。
并且EUram发展出策略合作关系下的四种供应商选择标准,包括了供应商财务、组 织文化、策略议题、技术议题以及其它因素a. 财务议题针对供应商长期财务状况进行调査,包括了经济绩效及财务稳定性经济绩效是 用来了解供应商过去的绩效表现,而财务稳定性则是用来评估供应商未来的生存能力》 许多策略合伙的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会通过公共报导、供应商营业执照的多少、供 应商过去的记录来选择具有长远发展性的供应商,以达到策略合作的目的b. 组织文化及策略议题这个部分的衡量包含了许多无形因素,大致包括了制造商与供应商双方的管理形 态、未来的策略走向、策略配合程度、高阶管理的并存性、供应商的组织结构及人员 特质等因素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这显示了若是能够在双方组织文化的配合上,对于 沟通的基础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而且告诫主管的认知意志也有助于长期合伙关系的建 立与维持C.技术议题包括了供应商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潜力的评估利用观察供应商的发展技术潜 力、观察供应商厂房及制造设备,来了解供应商的规模、设备、作业环境及其整体的营运 状况,以评估供应商是否具有技术发展潜能,并且能够维持高度创新的能力 d.其它因素包括了供应商的安全纪录、同业推荐的频率、以及制造商客群的多寡。
前两项是指供 应商的声誉,后者是反映供应商是否依赖制造商《许多人认为供应商的安全纪录会间接影 响到制造商的声誉,而且也会对于制造商的稳健经营目标有所牵连而制造商在供应商客 群所占重要性较高或是供应商客群相对较少,都可以使合作关系更为长久根据Ellram所做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制造商在与供应商进行策略合伙性质的合作 关系时,除了传统的在成本、品质、交货期的考虑外,更需要考虑到供应商的财务状 况、组织文化、策略方向与经营理念、以及研发能力和信誉近几年来,在Newman(1988,19的)及Rubin和Carter (1990)的研究中均发现到供 应商与买方的关系变得较为亲密且有许多的合作关系,且由此种关系的发展,使得买 方正在缩减供应者的名单,并且考虑和供应商进行策略联盟的可能性’在 Forster(1991,1992)研究中提出由买方开始考虑与单一供应商合作以代替以往的与 多个供应商的关系所以根据这些研究Swift(1995)针对卖方在选择单一供应商或多 个供应商时选择评估因素的异同做探讨’其架构是采用Spekraan(1988)所提出的21 个供应商选择评估作蓝本,经因素分析后,将其归纳为五个因素分别为产品因素、依 赖性因素、经验因素、价格因素与可获性因素。
另再经由MANOVA及F鉴定后,发现 买方在选择多个供应商时较注重价格、品质及交货期,而在选择单一供应商时’较注 重技术支持及产品的可靠度此外在价格因素上发现,选择多个供应商的买方较注重 最初的价格,选择单一供应商则较注重产品的成本Barbarosoglu and Yazgac(1997)对于其国内产业在面临全球竞争逐渐白热化, 在迈向世界级制造之际,发展一套新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在这套新指标中,我们13发现到价格已不再是评估的最重要因素,其发展的新评估结构,分别是对供应商执行 力的评估、企业结构及制造能力方面的评估三方面经过研究后发现,其国内产业在 面临供应链管理的冲击下,在选择供应商时的评估指标的却跟传统产生了些差异评 估指标方面如下表2. 4所示:表2.4 Barbarosoglu and Yazgac[1997】研究中所调查出的主要评估指标评估层面主评估指标供应上表现的评估1. 出货品质2. 交货期3. 成本分析企业结构/制造能力方面的评估1. 技术合作的能力2. 制造业的能力3. 设备4. 员工素质5. 财务状况品质系统评估1. 品质管埋执行情形2. 品质检验的执行情形3. 供应方面的品质保证4. 生产方面的品质保证5. 品质计划6. 制造流程的改善7. 产品的发展而其完整的评估标准经整理后如下: 供应商的表现评估 供应商的交货品质 ,1不良率2.2. 2供应商在交货期限内交货合乎订单要求的程度 2. 3供应商的包装符合买方要求的程度3.成本分析企业结构与制造能力评估4.技术上的合作4.1 fflS商解决品质问题的能力4. 2供应商开发一个新设计的能力15.员工素质的剖析5.2员1,爭数 5.3在技术性部门的员工总数 —7.机器4提供专业教會识练机定制年度训练计财务状况f应商在前一年的总收入 6. 2供应商在前一年的总利润6. 3买方对供应商的投资额度Lf设备 JfjFg 供应商的生产机器设备的型式、数目、利用率以产能及维护制度.2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及零组件与买方技术兼容程度- .3供应商的电脑软硬体设备能力8.有关制造方面1供应商在生产规划及现场沟通能力 8. 2供应商从接单到交货所需时间8.3供应商预防_护保养的范围及落 8.4供应商的设施规划的有效性8. 5运输、储存及包装部门的效率- 供应商品质制度的评估aMUigEM品保部门受到重^^釋度 9.3供应商卖施内部橹核及矫正措施的程1~9. 4全员参与品质改善活动的程度0.产品的发展 1供应商涉及发展程序的有效性-.2在新产品的设计上提供功能性与可靠度试验的能 .3将品质改»挂巧应用在产品设计的程度封造程序的改菩 —有计划性的实施制程改善活动的程度使用先进品管技术 ,品廣计划2.1供应商彻底进循买方所要求的规格的能力 2.2原型产品试产能力2.3供应商产品追辉性的能:¾2.4供应商在品质改善活动上的绩效评估能力2.5品质成本追踪及降低活动的 2.6供应商提供品保资料库的能力-.供g商的品f保iT 1供应商的采购程序及评估选择次供应商的有效性-3.2供舆商一牲号证明的方式,进行舉购活爭的能左3当材料或零件更改时,实施正式批准程序的程度 3.4供应商有效贯彻IQC的程度4.在生产线的品质保证 4.1供应商铭定良品不良品定义.且订有抛出不良品的程4.2明订重加工程序的能力 3供应商卖施_程曾制及排除异常的齬y4.4统计应用的能力一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EHHUlllllZ14.6供应商矫正活动的能力15.检验及实验rewfgiM^^滞nt辣雜纽趣」11 I I 11|| III —— FBffI III f in iiiii —15- 5买施议备权正程序的有效性16. 1负责品管职务的员工人数16. 2品管主管的教育训练实施的有胃Goffin(1997)等学者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传统的采购决策在供应商选择标准 上比较强调单位价格、品质一致性与交货速度,而以供应商管理的观点来考虑,就必 须要包含更为广阔的评估标准,包括总成本、品质纪录、TQM的认知、及实施程度、 既是生产交货的能力、财务的稳定性、环境标准、技术能力、策略贡献性、售后服务 的弹性、保证、技术支持、企业的贡献、组织文化、风险性以及创新能力。
William J.Stevenson[1999]在生产管理一书中提到公司在选择协力厂时应考虑 下列因素如表2. 5所示:表2. 5 William J. Stevenson[1999]提出公司在选择协力厂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前置时间与准时交货 品质与品质保证供货商提供的前置时间有多长?1 于SPPF良,供贸商是否提出调査,以求出与纠正 其原因?弹性地点供货商在这附近吗价格供应商提供的价格合理吗?供应商愿意做价格协议吗?供应商愿意共同合作致力于成本降低?产品与服务变更产品与服务一有变更,供应商会提前多少天通知?声誉与财务稳定供应商声誉如何?供应商财务稳定性如何?其它供应商对其它买方依赖性如何?国内的马士华、林勇、陈志样(2000)根据华中理工大学cms供应链管理课题 组1的7年的一次调査统计数据及对其它企业的研究,提出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 因素归结为四类: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和企业环境并构建三个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第一层次是目标层,包含以上四个主要因素,具体因素建立 在指标体系第二层,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在第三层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业结他能评 B务拟产力价质系评企环评““ D处境价业绩评价 ¥1 业 发 展 前 景产PPP幵 发 中 的 质 量供 应 中 的 质 量制 造 中 的 质 量 保 证质 量 资 源 与I员i 然 地 理 环 境枉 会化 环 境设 备 状 况制1 产 状 况政治法律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货 质 量术事务 合简状 作况况 I 2. 2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三、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本研究以Dickson(1966)所提出的供应商选择评估的23项指标为基础,关文献的其它相关指标,初步拟定供应商评估指标如表3.1所示:表3.1本研究拟定供应商评估指标NO评估指标代表出处NO评估指标代表出处1价格Dickson, Choi16劳资关系Dickson2交期的准确性Dickson、 Choi17沟通系统Dickson3出货品质Dickson、 Choi18相互间的协调Dickson4生产设备与产能Dickson19订单进度信息Choi5产品的可靠度Dickson、 Choi20迅速改变产能能力Choi6技术能力Dickson21建构新产品能力Choi7管理组织Dickson22订单变更快速反应Choi8声誉Dickson23设计幵发能力Choi9获利率Choi24品质成本Houshyar10过去绩效Dickson25运输成本Houshyar11修复服务Dickson, Choi26维护成本Houshyar12服务态度Dickson, Choi27降低成本能力Choi,Barbarosolu13包装能力Dicksoiu Choi28员工素质Barbarosolu14教育训练Dickson 、 Barbarosoglu29财务状况Choi15交货期的前置时间Choi30持续改善能力Choi3. 2信度与效度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使用测量或调查工具,搜集实证性的量化 资料,信度与效度是优良测量工具的必备条件。
3. 2.1信度信度是指一个衡量工具的正确性或精确性信度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稳定 性6131511117),另一是一致性(Equivalence)a. 稳定性:建立信度方法之一乃是在不同的时间重复衡量相同的一群人,然后比 较这两次衡量结果的相关程度,此即所谓的再測信度(Test Retest Reliability)b. —致性:一个态度尺规常包含若千项目,这些项目都在衡量相同的态度’故各 项目之间应具有一致性在同一尺度内,一致性是指该尺度中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或内部同质性(Internal Homogeneity) » 拟以 a 系数 来衡量一组项目之内部同质性此方法注意尺度中所有项目,它认为 如果尺度中的所有项目都反应相同的特质,则各项目之间应具有真实性的相关存在 如果某一项目和尺规中的其它项目之间并无相关关系存在,就表示该项目不属于该尺 规,而应将之剔除a系数越高表示一致越高,信度越高,工具的信度(a系数)在0.7以上即具有 可靠性,介于0.7至0.98均属于高信度值,而若低于0.35则必须拒绝,3. 2. 2效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真正能够得出研究人员所想要衡量的事物的程度。
效度可 分为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准则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和结构 效度(Construct Validity)a. 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该衡量工具能足够的涵盖研究主题的程度如果衡量 工具的内容能够代表研究主题那么它就具有足够的内容效度,否则它的内容效度就不 够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不只参照相关文献及产业的特性,更请专业采购人员加以修 正.应具有相当程度的内容效度b. 准则效度:准则效度包括预测效度与同时效度,当我们想预测某项事情的结果 或估计某种现在的行为或现象,这就涉及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但本研究是针对样本 做事实与认知的确认,所以准则效度可以不加考虑C.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是科学进展的重要条件,但它是最难建立的效度为了要 决定衡量工具的结构效度,要把衡量工具所得的结果和一组其它命题相结合,如果二 者间有某种预测的相关关系存在,就表示该工具具有某种程度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利 用因素分析各变数的共同性(Communality)以求得其效率值共同性越高代表其效度 越佳,当共同性大于0.5,表示其效度良好本研究是根据Dickson(1966)的研究基础,配合相关学者研究汇整而成’且发放 问卷前,对变数均经过访谈及预试的步骤,使问卷的内容更有良好的效度。
3. 3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是一种互依分析技术,是研究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数变数 综合为少数几个因素,以再现原始变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统计学的领域里,是属于 多变量分析的范畴3. 3.1因素分析的应用 因素分析的主要应用有两个方面:a. 简化某一问题空间,或缩减其维度,以建立问题的基本结构b. 用于将变数或样本分类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与其所属的变数,我们可以根据因素分析 的技术以缩减解释问题总变异所需的变数,进而将影响问题空间的变数做重新的途 释,以发展出新的假设与理论架构就第二方面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变数或样 本进行分类,根据因素得分值,在因素轴所构成的空间中进行分类处理Ruinmel (1970) 说明,因素分析有以下几种用途:a. 多变量资料中各变数间复杂的组合形式b. 进行探索式的研究以找出潜在的特征,供未来研究所用C.发展变数间的实证类型d. 减少多变量资料的维数e. 发展一种以资料为基础的单维指数,以将受试资料作差异最大化的区别f. 检定某些变数间的假设关系g. 将预测变数加以转换,使其结构单纯化后,再用某些技术(如多元回归)来加以 处理h. 将知觉与偏好资料尺度化,并展现在同一空间中。
3. 3. 2因素分析的决策流程因素分析的决策流程’包括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因素模式、因素萃取、因素数目 的决定、因素转轴及因素分数等七个步骤,说明如下-a. 研究问题:因素分析的起点,首先要确定因素分析所要探讨的问题究竟是探索 性的还是实证性问题b. 研究设计:问题确定后,需要进行因素分析的设计C.因素模式:因素模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和共同因素分析因素 模式的选择视目的而定如果目的在以最少数目的因素来汇总最多的原始信息(变异 数)以供预測,则宜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若主要目的为找出不容易辨认的潜在因素,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一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 三、研究设计则宜采用共同因素分析法d. 因素萃取:选定因素模式后,接着必须决定如何把共同因素萃取出来萃取共 同因素的方法有:主成分法、主轴法、重心法、最大概率法等e. 因素数目:利用萃取因素的方法萃取未转轴的原始矩阵,并初步决定共同因素 的数目共同因素数目到底要取多少个,等因素矩阵转轴和因素解释后才能决定f. 因素转轴:为了使各因素的意义更为清晰明显,必须将因素轴加以适当的旋转 因素转轴的方法有直交转轴和斜交转轴法在因素转轴后,通常还需就各因素所代表 的意义加以命名。
g. 因素分数:如果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出适当的变数以应用到其它的统计技术,需 检视因素矩阵并选出因素负荷量最大的变数做为一特定因素层面的代表;如果目的在 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集合来取代原始变数的集合,则须计算总和因素分数来代表每一个 因素,然后以因素分数来代表画归、判别或相关分析的预测变数> 以供后续研究之用因素分析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导出因素模型,并要导出变数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 数,即所谓的因子结构因素模型是以回归方程的形式将变数表示为因素的线性组合, 而因素结构主要反应了变数与因素的相关关系(主要以相关系数表示)前面所述的因 素模型与因素结构,基本上是根据以下的假设所导出:问题空间所属的样本单位在某 一所属变数的反应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一是各变数所共有的,称为共同因素;另一 个部份是各变数所独有的部分,称为独特因素由于每个变数均有其所属的独特因素, 因此若有X个变数就有X个独特因素,而共同因素的数目,通常少于变数的数目,即 若共同因素的数目为H,则nSx,当导出因素模型与因素结构之后,即得到完全因 素解至于因素模型的求解步骤,详列如下-a.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b.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与特征向量矩阵C.求出特征值并计算其占总体比率值d. 选出主因素并建立因素载荷矩阵e. 建立因素模型f. 找出主因素所代表的意义并解释原始问题医疗器械行业供应商选择部分,采用因素分析的决策流程步骤与方法,针对选择 供应商的指标部分进行因素分析,以达到精简指标的目的。
21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一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 四、研究分析与结果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估研究一以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为例 三、研究设计3. 4层次分析法层级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为 1971 年 Saaty 所发展出来, 主要应用在不确定(Uncertainty)情况下及具有多个评估准则的决策问题上当年, Saaty替美国国防部从事应变计划问题的研究,并于1972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的资助下,进行各产业电力合理分配的研究1972年7月Saaty在开罗,对埃及经 济、政治及军事状况的影响研究时,开始将有关的判断尺度化1973年Saaty将AHP 法应用在苏丹运输研究后,整个理论才趋成熟在1974年至1978年间,亦陆续为美 国各大公司国际机构从事医疗优先排序分配资源时冲突的研究,并经不断应用、修正 及证明后,使得整个理论更加完备1980年Saaty提出完整方法论,出版了《The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一书,使得整个理论更趋完备AHP是一套多目标决 策方法,主要应用在不确定情况下及具有多数个评估准则的决策问题上•对于决策者 而言,层次结构有助于对事物的了解.但面临选择适当方案时,必须根据某些基准进 行各方案的评估,以决定各替代方案的优劣(Priority),从中找出适当的方案。
层次分析法是经由群体讨论的方式,汇集学者专家及各层面实际参与决策者的意 见,将错综复杂的问题评估系统,简化为简明的要素层次系统,作各层次要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