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听课评课札记 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不久前我作为孝感市中学美术课竞赛评委在现场观赏了十节课,基于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正常的学术批评的向往,我不畏惧任何不同观点的碰撞,更不畏惧因直白地表达了学术性意见而导致可能有的损失!下面依赛课顺序将自己的观课感受与评课看法向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 《中国古代建筑》 ——执教教师教风朴实端庄,教学语言精炼流畅,这种良好印象在正式赛课现场得到进一步强化 ——平心而论,选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为讲题,有相当的挑战性 “古代”这个时间座标挺长,“建筑艺术”这个内容所涵盖的东西太多,在短短40分钟中要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颇不容易如果我本人来上,不一定上得好 笔者在赛前议课阶段所表达的建议受到过重视,但改动处并不很多改动处我以为都是应改和改好了的。
我一向主张在赛课全程中尊重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谋意见可以多说,反复说,但主意由做课教师自己拿 十一年间,经我手送出去参赛的课有好些节,每一次我都与赛手单位约定为“三轮为定”第一轮,赛手完全独立地设计,试上(这一轮我常常谢绝了参与,将“校本”的研讨推到前台);第二轮,听完课后现场与赛手和赛手单位同行议课讨论,提出完整的参考建议(注意:是“建议”,而非“照葫芦画瓢”的那个“葫芦”),由赛手斟酌取舍,优化设计;第三轮,临近赛前数日,看赛手“彩排”效果,作一些细节上的推敲 这种方式我认为既尽到了作为“教研员”这个角色的责任,又没有“挤压”赛手本人的创造性,还不至于为了一节竞赛课/公开课而耗费基层学校过多的财才和精力,所以以后还会坚持如此做 ——回头再说这节课 教案上包含的要“告诉”学生的“结论”挺多,赛手顺利地“告诉”了,课上得挺“顺”,几乎无懈可击 但我在赛前议课阶段表述过的观点没有变化! 仍然觉得“告诉”得多,“师生共同经历”一个“过程”稍少了些。
——有一二处非常微小的细节再提出来与赛手商议: (1)导语部分引入古诗名句的想法是非常好的,理念上我完全认同,但与课的目标达成“贴”得不那么紧,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2)说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壮美”,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优美”(又言前者阳刚,后者阴柔),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要举恰好相反的例子太容易了! (3)或许是漏点了鼠标,在讲到“民居”时,播放的画面是苏州园林孝南三中的陈强老师与我邻座,他与我都认为将“苏州园林”列为“民居”不甚合理民居”是住的,而“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游赏 ——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与教学内容的标高已接近“临界点”,但赛手作了精心设计,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本次赛事的第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呈现,既为本次活动定下一个好的基准音,又鼓舞了以下参赛选手的信心,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 《京剧脸谱》 ——承办单位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听美术课蛮有意思!我的感受与之相同。
一天听了整整七节课,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疲惫,始终兴趣盎然 我喜欢听京剧,但对有关脸谱的知识知之不多因此对这个教学内容颇有兴趣听完课,也都弄明白了,记住了 ——这节课的教案是写得相当好的! 思路清晰,要件完备,教案文本繁简适宜 ——将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与现场临摹一个脸谱的习练结合起来的做法,笔者犹豫一下之后,基本认同 因为这有可能让学生印象更深 ——执教者课前所做的“功课”是相当充分的 仅仅是介绍“京剧的魅力”这一个片断,就从网上搜寻到奥运开幕式京剧木偶表演/希尔顿脸谱指甲/外国人上衣的京剧脸谱装饰/奥运会期间公交车上的京剧腧谱四个典型例证 ——对这节课提出一、二个细节,与赛手商酌: (1)可否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特征稍作些交代,再过渡到“脸谱”的“程式化”特征。
在介绍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时,也可有几句话的交代,作些必不可少的铺垫教案上有这一类的文字,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京剧为何要使用脸谱?”“为何要这么画脸谱”,是学生有可能不太明白的相对于“从戏剧文化的角度去赏析”,动手画一个脸谱显得稍次要些我认为,京剧的表演体系之所以与其他表演体系(譬如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并驾齐驱,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分点 (2)假如要作精益求精的高要求的话,在谈及曹操的脸谱时,用一二句话“垫”一下,提示学生区分“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并不能划上等号 (3)明显是因为顾及到教学时控的原因,十个小组的同学带上面具登台展示的环节稍稍匆忙了些,展示时间太短,学生长达近10分钟的“劳动成果”展示夸赞得吝啬了些 (4)有一个最值得探讨的一点是:这节课的教学容量稍稀薄了些,教学目标定得低了一点儿 ■ 《清明上河图》欣赏 ——这节课没有给评委和听课教师提供教案文本。
现场笔记上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路”是: 导语(用到奥运会视频)→初赏(涉及作者介绍与散点透视法介绍)→细赏(若干画中人物的细节性赏析)→分段再赏(郊野/码头/街市) “教路”是非常清晰明快的笔者尤为认同“细赏”环节正好上星期日在卡西书店翻看过华师大王先霈先生为文学院学生开设的“文本细读”课的讲义,颇受启发无论是赏析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素读”和“细读”的方法是不可少的 ——与前两位赛手相比,本课执教者教态的从容、对教学内容投注的激情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上稍显不足 ■ 《广告创意》 ——执教者显然属于那种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又善于营造交流感的“表演型”的赛手,这很能为自己的课“加分”这是相当聪明的一位赛手! ——选取的教学内容也是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此前感悟”的 所例举的实例有接近一半是笔者课前未曾留意过的,想来高中生忙于课业,也大多未曾看过,所以仅仅凭这些实例,也足以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和活跃,有新异感。
——对这节课,笔者也提出一、二处或许有别于其他观课者的思路: (1)笔者“顽固地”认为,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一样,本节课的执教者在教法上如出一辙,都是一种老师胸有成竹的“告诉”而非“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探讨” 譬如在第三个教学时段“广告创意赏析”时,可否设计一个“教学变式”,先提出一个创意主题,让学生先“思”一下,然后再研讨,再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呢?例子不一定要过多,深入些研讨倒不可少 (2)在“体验创意”教学时段所提出的题目是:“以‘远离网吧’为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听课时我与邻座陈强老师都表示了担忧,担心这个题目太难,学生完成不好 课一下,我到讲台上取走了全部共约30份学生课堂作业,此刻写这篇札记时逐幅作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有些问题被我们事先料中譬如学生容易将“网吧”=“电脑”,“电脑=有害”从而偏离了出题意图 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业出乎我们的预料:相当好地用视觉形象传达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见解! 例如高二(3)班李博、涂婉依,高二(4)班李文立,高二(3)班龙晴,高二(6)班蒋颖,高二(1)班陈洋,高二(1)班陈茜、阮静,高二(1)班樊曦、谌望、王文君,高二(4)班谌洁。
还有几位同学未注姓名) 此前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些同学的设计相当巧妙,有趣味,但似乎一时无法表现青少年“为何要远离网吧”这个核心意思一味负面地表现使用“电脑”的弊端,这显然与我们要大力促进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相抵触,有违命题本意 陈洋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将画面斜切为两半,左下角画一位女孩手持利剑劈开“知识的大门”,右上角画一位男生身背电脑,劈开“电子游戏”的门中间斜行由上至下大书“网络双刃剑”,加注4行小字:“网络双刃剑/看你用哪面???/正确的选择/成功的关键 细看完这一叠学生作品,我对孝感一中的这群学生由衷表达欣赏与佩服!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个理念:我们老师或许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低估了孩子们的思想深度某些教学内容,完全用不着简单“告诉”,可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以生本为本”的教法 教师“教”的效果要从学生“学”的效果来作考察所以我一向特别留意公开课/竞赛课中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状态/有形与无形的“作业”。
■ 《剪纸艺术》 ——这是一位对美术教学工作非常热爱,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对本课的内容投注了相当高热情的朴实的老师,这是我的现场观课感受 ——为了准备这一节课,执教教师整整剪刻了一满本的剪纸作品,现场的动手操作也非常熟练从容下课以后,经该县教研员同意,我从这个剪纸册中取了一枚人物剪纸和一枚剪纸贺卡,留作教研资料 ——有一、二点参考建议,提出来供执教老师思考: (1)请留意一下好的教案设计文本,会有所获; (2)请留意一下,如何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美术课作通盘考虑,让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前后相延续又各显其功能本课的教学目标明显定得过低,没有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同类剪纸课题拉开明显距离,课的“人文涵量”比较单薄 宋秋前在论及“教学密度”问题时说:“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用于低层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2001年第4期《教育研究》) 教学改进的本质目的是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很希望这位年轻、敬业的青年女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常常作一下“跳出来”回看的思考 ■ 《现代服饰艺术》 ——主办单位提供的课表上为另一位老师,所以我对该县教研员介绍的“这位老师从接到任务到上课只有五天这句话完全相信 ——执教者提供的是一份详案,A4纸小字号密密麻麻足有3页,推想执教者很花了些工夫用来熟记教案内容在当日的赛事间歇,《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一课执教老师也一直在背记教案内容,口中念念有词 一线教师遇有参赛机会,都很努力,舍得下工夫,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位老师课前所做的查找资料的工作,制作课件的工作,也肯定投注了相当高的热情。
前些年,我曾花了点儿时间看这方面的书,能判断教案上所收录的资料非止来于一处,也都是准确的 ——执教者显系语言表述能力很强,善于交流的那一类再加上已熟记教案内容,所以看得出来,执教者颇自信,也从容 ——课间与这位执教者有过交谈,得其虚心求进的良好态度的鼓励,我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 (1)课的整体感觉挺好!老师很会讲述!课的内容稍“满”了些,如果做些“减法”,或许更显从容,学生参与研讨/思考的时间也留出来了 (2)不在乎一节课中“告诉”了多少学生此前不知/未曾关注的“知识”/“信息”,而应将重心放在“服饰艺术与审美”、“服饰艺术与民族、职业、性别、地域、着装时间地点”的关系即或是“告诉”,也首先“告诉”可以“通用”的“一般常识”常识”比“专精”的知识更重要!窃以为 (3)在讲至第4板块“服饰艺术的手段”时,分类方法似乎同时使用了三种,显得芜杂老师在某一二个片断即兴发言时的教学语言引发了部分观课者的争议对这一点,我个人持一种宽容态度,以后稍加留意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如果有再一次展示的机会,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进步 ■ 《标志设计赏析》 ——执教者提供的教案文本是相当好的! 他的教案是所见几份教案中唯一标明教材版本的这个细节有必要!因为高中艺术欣赏课教材版别有多种,听课者在现场也未持有教材某些课题或许是创编内容或引入了教材之外的内容 这份教案的繁简程度也刚刚好!该宣示给听课者的,都作了交代;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的教学语言并未如前面某些赛手那样悉数呈现 ——付老师是挺会讲课的一位男老师 在课的导语部分,有一段幽默风趣的谈话,让听课的学生不觉莞尔 ——付老师的语速是舒缓平稳的,传达出对完全熟记教学内容和可以预测教学效果的充分的自信 ——从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我似乎完全找不到可以拿来与之商榷的具体的问题 内容安排逻辑性极强,取例典型正好合用。
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急不燥,与学生的交流感也亲切自然 希望如果付老师看到这个帖子后,自己来找一找这一节课有可能存在的某些“成功”之中的遗憾 作战方案的制定有可能影响实际战斗过程的全貌! 假如作了某种“自我质疑”的严苛的“追问”,或许执教者本人会得出某些“颠覆性”的结论: 譬如:按“标志定义”→“标志历史”→“标志的类别”→“用途”→“造型特点”→“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要素”→“实例评赏”这样的“教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虽然井然有序,相关知识几乎“一网打尽”,俨然如标志设计的一本小册子的编写大纲 那就产生了一个完全可以试作设想的问题了:咱们老师的教学与学生通过相关小册子来“自学”(阅读)或通过网络来自己查询资料岂不毫无二致? 可否将现在的“教路”完全倒过来呢?即先感知若干实例→产生了探究“标志要素”的求知欲望→进而探寻共性的“原则”→分类/知晓用途→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不借助现成的文字呈现而概括出“标志”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那么精炼完整,可以由学生真正的体会连缀而成)。
对标志“历史”的介绍可有可无或可简可繁,因为这一个“点”与课题所标举的主要教学任务关系稍远些,不必让区区一节45分钟的课负载过重 ■《现代商业美术》(第8节课)和《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第9节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第10节课)不再详评 ——前一节课在进行过程中恰遇承办单位召开会议,喇叭里传来的声音关上门窗也没有完全挡住,这很让我分心,似乎执教老师也因此有些焦燥 老师的认真和努力我们是完全能感觉得到的 这节课中执教教师放进了太多的图例,个别例子似乎归类不一定“合群”,这让我在试作评议时追寻“课路”显得困难假如发放教案文本可能更好些) ——后一节课与前面的若干节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样的,都是课前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足够丰沛的现成的赏析“定论”了,然后按序“告诉”给了学生区别只在于这种“告诉”的技巧是高一些,还是平一些;“告诉”时是完全自说自话的还是“设计”一点儿有“交流/参与”感的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不太会有自然引发出来的思考状态,或抑制不止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这样认为”的一种急欲表达的状态 咱们的课,缺少了对学生答问的再“追问”,缺少了一些思想的张力,缺少了一些探寻与辩驳,缺少了一些不经预约不期而至的困难和波澜 老师们似乎很害怕课上得不“顺”须知最精彩的精彩常常是在遇到这种“不顺”之后的啊 在一线作初中语文教师时,我也曾自认为和被认为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离开讲台之后的这些年里,我得以有机会总结/反思/追悔当年教育工作的得失(更多的是“思而有悔”的痛苦),从而让自己在观念上试图作出某种超越 十一年来,我从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和幼儿园教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老师们用他们各具风貌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实例,启发了我,丰富了我的感性经验,促进了我的理性思考 湖南师大石鸥先生的《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一书曾带给我许多启发石先生从教学病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
这本书帮助我确立了通过精细的课堂观察、对教学问题进行“问诊”进而试图提出“矫治”“处方”的思路 教育注定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更好的一节课一定在未来 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单以一节课而论其成败,也注定会有某种“测不准”的危险 高中艺术课教师群体是达观开朗的一群 我想老师们更珍视和看着高中艺术课教师这次历史性的“会师”,更看重亲如一家的友好交流的气氛,更看重从一课而引发的对若干课的重新思考,更看重“难得聚首,又难舍难分”的同行相亲的内心的美好感动,更看重我们无怨无悔选择艺术教育事业的职业信念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