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面山脚下,是广州市人民和海外华侨为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建筑纪念堂整体建筑包括 门楼,大礼堂和东西耳楼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约6万多平 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人的生平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 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哼村一个普通农村家 庭,家境贫寒10岁时入村私塾读书,12岁时在美国的檀香山经营畜 牧业的哥哥处接受西方教育17回国,孙中山先生1892年毕业于香港 西医学院,后行医于广州,香港和澳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1905 年在日本领导的兴中会,华兴,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提出三民主义(民族, 民主和民生)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得到了各省响应导致清 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覆灭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从国 外回来之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1年在南京宣布就职 建立中华民国但一个多月之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夺取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国会在 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 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越秀 山附近;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 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 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 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我们正面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纪念像这座铜像高5.5米,总重3.9 吨其实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造孙中山纪念像的基座而没有纪 念像到了 1945年春,才把中山大学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到纪念堂 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 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但其中还有很多的故事,刚才说到的 中山大学的铜像,大概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批铜像的其中一个,据说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出资造了四座铜像这四座铜 像嘛,最初一座放在黄埔军校,一座放在南京中山陵,一座放在中山 大学,还有一座放在了澳门国父纪念馆这最初的四座铜像呢,只有 两米高但是放在我们面前的底座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个铜像是尹积 昌先生等人根据孙中山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样子的来做的还有啊, 这个铜像比那四个铜像多了支拐杖这个铜像高5.5m是有原因的, 因为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的非常大总统为纪念这 个日子,尹积昌先生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这个高度。
但因为当时经费有 限,铜像是由钢筋水泥造成的,表明涂上一层铜d998年维修时改为 铜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广场各耸立着旗杆和 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华表是 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以前华表用于放在宫殿、 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但这里的华表雕刻的是代表吉祥的鹤,也是代表 了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这里的旗杆左边是 挂着国民党国旗,右边是挂着共产党国旗,现在为了保存下来已经加 了围栏了大堂后东西两面各设2层的配楼院内的木棉、白兰、桂 花、银桦、含笑等七十多种名贵树木和花草,在不同的季节里面鲜花 盛开,装扮着纪念堂纪念堂两侧的两颗大白兰有七十余年树龄,也 堪称“广州之最”其中北门一棵木棉树已有三百年历史,被称为 广州的“木棉王”;每当春天来临,她都开出朵朵红木棉花,向游 人报告春天的来临而且,木棉花又是一种去湿热的中药,所以每当 木棉花开的季节,众多游客都会在这里捡些花朵带回家去晾干,夏天 时泡水喝,清热解毒不信,明年开春大家可以来捡些带回家去试一 试哦大家转过身来,这就是纪念堂的主体建筑,在1929年1月奠基,1931 年完成,是一座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
大堂 正面檐悬挂着蓝色漆金大匾上是孙中山手写的“天下为公”这四个 大字,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 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好了,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把 这座华丽宏伟的建筑建在这个地方?对了,广州市的地势东北高西南 低,北面的越秀山是市区内最高处,登临远眺,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南麓靠主要通道,交通方便这里有一个别处所没有的条件,就是在 山麓下疏落和杂乱的房屋中,有一幢清朝时间的督练公所,辛亥革命 后改为督军衙署,孙中山先生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总 统府就设在越秀山南面,也就是现在纪念堂东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一 带,越秀山腰有座粤秀楼,这里是孙中山当年读书治事处20年代 初,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总统府与粤秀楼有一条 约一里长的桥梁式过道也就是“天桥”相连接所以,粤秀楼也可算 是总统府的一部分但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毁了总统府与粤秀楼 纪念堂建在此处,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还具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 纪念意义当时广东省还决定在越秀山最咼点建中山纪念碑,之后又 于1932年在孙中山读书处建立一个纪念碑,这样,人们在参观纪念 堂之后,进入越秀公园,从“百步梯”而上,在半山腰一棵英雄树下, 就可以看到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的纪念碑,在往上去就可以瞻仰孙先生 的纪念碑,站在越秀山这个制高点,俯视纪念堂全貌,十分壮观。
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北面的越秀山山顶有条贯穿南 北的直线,这条直线是广州的中轴线(传说是广州市的风水线),各 位可以看到,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和这里的中山纪念堂的圆形金顶,以 及市人大、市政府都在这条风水线上,所以,有人说,中山纪念堂建 在此地,也是希望中山先生能时时保佑广州城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去了解一下纪念堂的西式建筑,请跟随我步 入堂内大堂的设计共有四大特点:第一:打破传统中国式建筑风格,以前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但 这座纪念堂是西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桁 架,堂内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可以提供5000名观众上下进出第二:在大堂内是看不到一根支撑顶盖的柱子,设计师巧妙的把8 根柱子藏到内墙里面,这8根柱子支撑着8个钢桁架,构成一个八角形 的顶盖,像一把张开着的没有伞柄的雨伞一样第三: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是玻璃 天窗,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光线通过大面积嵌花玻璃射入堂 内,使偌大的会堂,不用亮灯也可见物第四:由于钢桁架跨度大,构成的空间也非常大,人们坐在堂中的 每一个座位上,都不会被柱子挡住视线,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坐在 任何一个角落,都可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
这种构造,可说是建筑 师对声学和力学的匠心独运大堂里北面的这个舞台,宽19米、深15米,舞台后墙镶刻的便是 著名的“总理遗嘱”请各位细看,各位团友,站在这里,可以看到, 大堂的东西南有连起来的挂楼,周围有六座巨梯供观众上落堂内四 周的墙壁上面有山陵的设计图样,彩斗拱和花板作装饰大堂有11 个进出口通往外边宽阔的走廊,近五千人只需五分钟便可离场完毕 这又是建筑师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地方说到中山纪念堂,就不能不介绍一下中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吕彦 直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原籍山东省东平县,出生于天津市, 八岁那年死了父亲,第二年便随姐姐去巴黎居住,他在建筑艺术上的 成就,是与他小时候喜爱绘画分不开的,他在法国时就学写画,画人 象人;看了马戏后,回家默写狮子、老虎,莫不栩栩如生吕彦直回 国后,进北京王城学堂读书,由著名文学家林琴南教他国文,他的文 章是同学中最好的一个吕彦直1913年在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到美国 康南耳大学深造留学期间,他的钻研精神和建筑方面的才能受到师 友赏识,刚毕业就当了美国建筑师茂斐的助手曾协助设计南京金陵 女子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的建筑图样,那是他尝试运用我国传统建筑 风格设计现代建筑物的开始。
回国后,吕彦直在上海开设建筑事务所, 此间,适逢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登报悬奖征求建筑图样,应征者不少是 中外著名的建筑师后来在南京汇集中外专家举行评审会议,结果评 入前三名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而首奖入选的设计者是年仅 三十二岁的吕彦直他设计的图案,在外形上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风格,而在结构上则采用当时最新的营造技术、不仅华丽壮观,又能 适应现代集会的需要,在国内堪称首创他同时还设计出了越秀山孙 中山先生纪念碑的图样在这之前,他应征提出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图 样,也超越了中外许多专家的精心设计,以首奖入选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而有卓越成就的建筑师,因患肝癌 和肠癌,未曾看到中山纪念堂建成,便在1929年5月去世,年仅36岁, 而今,吕彦直的名字被收入了十年前出版的《辞海》,人们将永远缅 怀这位给后人留下宝贵遗产的杰出人士好了,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