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2009-06-03 19:48:20)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教师试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三、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2分)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四、简答题(共21分)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6分)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6分)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9分)五、分析说明题( 共27分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11分)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出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16分)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核参考答案和评分意见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Ⅹ 2.√ 3.Ⅹ 4√ 5.Ⅹ 6.Ⅹ7. Ⅹ 8.Ⅹ 9.√ 10.√ 11.Ⅹ 12.Ⅹ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A 2.A 3.B 4.A 5.C 6.B 7. C 8. D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ABC 2.ABCD 3.ACD 4.ABD 5.ACD 6.ABCD 四、简答题(共21分)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2.多元性特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 3.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2分)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7分) 五、分析说明题(共27分) 1.张主任的做法是欠妥的2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和同情学生并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不能简单采取批评、惩罚的方法5分) 言之有理即给分4) 2.“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3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
5分) “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3分)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5分)新课程通识试题(二)及答案“新课程通识内容应知应会”考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题:(50分)1、本次课改中提出的“课程”是指“设置并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过程”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5、知识经济时代,“文盲”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6、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的功能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和三级课程管理8、“一切”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9、“”是新型教学文化的本质10、我们把的变和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和专业自主12、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13、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者、者和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14、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另一种是,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简答题:(每题7分)1、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是什么?2、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具有哪些特点?4、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5、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处理学生的考试结果?三、论述题:(15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机会,但这样就给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常常会出现铃声响,而意未尽的情况,拖堂也就难免你是怎样看老师上课拖堂的?一、2、新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 4、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学习经济6、学生发展、教学实践 7、国家 地方 校本 8、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9、交往、互动10、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11、专业信念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专业自觉 12、加德纳 13、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互动14、接受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二、1、(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教育(4)劳动与技术教育2、(1)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4、(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5、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三)(2009-06-03 19:57:03)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教师试题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目标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 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得 分评阅人二、 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得 分评阅人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得 分评阅人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 分评阅人五、论述题(15分)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2005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统一考试通识培训内容试题(义务教育阶段)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教师、课堂、书本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8、甄别与选拔9、开发者10、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B 12、A 13、C 14、A 15、B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请参考答案要点酌情打分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27、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28、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共15分)29、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四)(2009-06-03 20:02:48)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教师试题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教育、——教育和——教育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4、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为主要目的6、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本次课程实行——、——和——三级课程管理8、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 )相适应的体现一的教育观念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A、研究性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C、劳动与技术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A、 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B、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C、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D、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E、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F、 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G、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H、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I、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J、 6、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K、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L、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M、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N、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O、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P、 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问题性Q、 8、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R、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S、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T、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U、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V、 9、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W、 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X、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Y、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Z、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A、 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BB、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C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DD、 1、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EE、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FF、 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GG、 4、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HH、 的规定)II、 5、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JJ、 6、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KK、 7、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LL、 8、评价改革;不等同寸: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MM、 9、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NN、 10、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OO、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PP、 1、简述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2、简述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RR、 3、简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SS、 l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TT、 5、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UU、 6、简述考试的改革重点VV、 五、论述题(每题㈠分,共20分)WW、 1:试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XX、 :、新课程,卜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答案:1、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3、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4、知识、技能、能力、态度5、实践能力6、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7、国家、地方、学校8、义务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二、1、ABCD 2 ABCD 3 CD 4 ABC 5 ABD 6 ABD 7ABCD 8CD 9ACD 10 ABCD四、1、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1)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3)必修课程主导,选修课程微乎其微4)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样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