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人都看到过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谁能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往下掉?正是由于牛顿的这个问题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
宁鸿彬老师为了改变学生习惯性的思路,给学生的口头作文的题目是“飞蛾扑火”新解“人们常用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话来嘲讽那些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而盲目采取行动的人然而我认为:扑火恰是飞蛾的可贵之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飞蛾在茫茫的黑夜中奋飞,此时,即使是发现了一星半点的光亮,它也要全为扑上去扑向那光明的所在,哪怕是粉身碎骨也有所不惜飞蛾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不正如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奋斗、光荣献身的人吗?和这些革命志士多么相似”!所以我认为,飞蛾扑火并非不自量力,而是向往自由,追求“光明”这篇口头作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研究,得出一个全新合理的结论为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陈旧的条条框框不敢打破,未知的领域不敢去探索,只是在熟悉的老模式中思来想去,那么思维便会陈腐、僵化、缺乏生机,它善于把思维引向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其思考范围就宽阔无比了思中打开了,创造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在教《孔乙己》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孔乙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教《杨修之死》时,让同学们讨论杨修的做法是否可取,你赞成他的做法吗?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见,可见,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