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课稿 搭积木

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5页
文档ID:146390231
说课稿 搭积木_第1页
1/5

说 课 稿 《搭 积 木》 乳源瑶族自治县 黎建智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77-78搭积木2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4.教学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5.教学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6.教学准备:积木(教师用)、计数器(每个学生)二、说学情学生基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认识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学法:发现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说板书 搭积木10+5=15  16-2=14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准备积木,我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为了照顾几个能力较慢的学生,课堂进度稍慢,没能满足能力较快的学生所以,自我感觉课堂效果良好,但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充足。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