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2年历史必修二学考知识点

无***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2.50KB
约8页
文档ID:155471816
2012年历史必修二学考知识点_第1页
1/8

必修二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知道奴隶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5)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灌溉工具: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6)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北魏至唐中期):均田制(土地公有制)、明朝的“鱼鳞图册”】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纺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中心)冶金:原始社会:已经掌握冶铜技术;青铜:商周:鼎盛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炼钢:两汉炒钢法,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陶瓷: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及秘色瓷;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②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工场手工业出现③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④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呈相应变化。

⑤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3、列举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B、秦汉以来——发展艰难(原因①发展——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弛道;西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丝绸之路等②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C、隋唐——继续发展(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政策放松限制;柜枋出现,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 D、两宋时期——空前繁荣(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环境宽松;纸币—交子的出现;交通的发展) E、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发达) F、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明清商业的新特点: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劳动力成为商品;商业竞争加剧;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徽商与晋商)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时代市的变迁概况特点西汉长安城东西有九市坊市分开)定点定时,严格管理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坊市分开)同上宋朝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管理较松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如扬州等)无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很不平衡 4.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5、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6、商业起源很早,并在不断发展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⑴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⑵原因: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3)影响: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使自然经济不易瓦解;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结构单一海禁”政策:⑴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防范“外夷”侵犯和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⑵内容:指明朝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厉行海禁“片板不得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②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5)失败:①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②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被称为是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地域:东南沿海通商口岸 4、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5、影响:1、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2、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19):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实业发展的政策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3、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发展较快 4、抗战时期(1937~1945)日益萎缩 5、抗战胜利后(1945~1949)陷入绝境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解体,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市场等因素②国家政策的鼓励③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不利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壮大 只有国家独立,才有民族富强。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经济上: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政治上: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文化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概述“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总结其经验教训◆ 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3、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2.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1956)的正确探索:1、内容: (1)主要矛盾: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工作任务: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大跃进运动:1、内容: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农业——以粮为纲,大放卫星2、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3、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忽视了社会客观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基本国情。

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一大二公” 2、过失: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3、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革”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③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②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结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史实:① 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②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④开放内地(省会、沿江城市、沿边城市)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5、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姓资与姓社问题,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航海家支持国时间成就迪亚士葡萄牙1487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哥伦布西班牙1492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葡萄牙1497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麦哲伦西班牙1519--1522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列举“海上马车夫”荷兰兴起和在美洲、亚洲、非洲的扩张,列举英国的崛起和在北美、印度的扩张;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①兴起条件:地理条件:濒临大西洋沿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荷兰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条件:1581年获得国家独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②荷兰侵略的地区:非洲——好望角;亚洲——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马六甲,锡兰;美洲——新阿姆斯特丹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中期以后)①兴起条件: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优势: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武力保障:英国大力发展海军,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②霸权建立过程:1588年,“无敌舰队”之战,打败西班牙——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确立海上霸权;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海上贸易霸权,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七年战争1756--1763)——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的影响1、 对殖民地而言:①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②殖民主义带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建设性)2、 对西欧而言: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 对世界市场而言: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4、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条件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劳动力:“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市场:“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②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③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⑤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 3、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德国、日本)4、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于重工业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1765—184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主要成就珍妮机(开始标志)、蒸汽机电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工技术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象征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的新交通工具火车、汽船飞机、汽车出现的新能源煤电力、石油出现的新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大企业(垄断组织)科研与技术革新关系未结合真正结合发生的国家从英国向欧美国家扩展多个国家同时并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③ 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3、影响::①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4、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罗斯福新政的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实行工业复兴法(核心)③调整农业政策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以工代赈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局限性)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知道美国的“新经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混合经济”)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评价,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评价:(积极)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局限性: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农业集体化(3)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首先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领域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应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 IMF①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 (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 世界银行(长期)WB②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作用: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2、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欧洲联盟(即欧盟)⑴建立过程: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⑵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区域集团化会加速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会带动区域集团化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1、世界贸易组织:⑴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⑵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⑴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⑵影响:①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②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2、全球化的原因:①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③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④两极格局的瓦解。

3、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全球化——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世界银行集团形成;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1)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2)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