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不到位的教训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信用社贷 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农村信社信贷 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除了体制、政策等原因外,由于受 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贷后管理弱化 问题已成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致命软肋案例:某有限公司于 2005 年 3 月30日在信用社借款 180 万元,用于生产资金周转,期限1年,用该公司的厂房 用地进行抵押贷款,抵押物足值在贷款发放后的检查时, 该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能正常缴交贷款利息,认为贷款 较为安全,由于人员紧缺的原因,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未能按 期深入到企业进行了解掌握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收 集相关财务信息,在贷款到期后,该企业未能归还贷款,形 成了不良贷款,形成不良后通过催收,贷款利息还能断续地 缴交,但在催收过程中发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停止,法定代 表人去向不明,催收贷款无着落后,信用社向法院对该公司 提起了诉讼,起诉后因诸多原因造成未能执行,在 2007 年 末,该公司向法院进行申请破产启动了破产程序,法院受理 该公司破产申请后,召集了相关债权人会议,因该公司涉及 的问题较多,法院迟迟未作出裁定,一拖就是多年,信用社 债权仍未能实现。
通过此笔贷款的贷后管理和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深入 分析贷后检查的结果,得出以下教训:一、贷后管理过分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考查而轻“第 一还款来源”管理一是在信贷投放时,单纯以抵押物是否足值来判断该笔 贷款的风险状况,对用什么标准去判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 现的风险问题较为模糊二是贷款放出去就对其用途不闻不 问,致使在第一还款来源已明显变坏、贷款如期受偿明显受 到制约的情况下,仍然认为“贷款较为安全”三是风险意 识淡漠贷款抵押物是在第一还款来源受到不可抗拒因素影 响而不能实现时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还款来源况且抵债资产 在接收和处置中还存在价格虚高、交易税费较多、处置成本 较大、面临较大缩水损失等问题二、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 式贷款发放以后,信用社应对所有可能影响还款的因素进 行持续监测从目前贷后检查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 是以业务繁忙为借口,不按时进行贷款后的跟踪检查管理 二是贷后检查使用的固定的文本格式,其调查内容过于简 单,流于形式,没有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和偿还能力进行有 效分析三是检查频率无法保证不及时对借款人进行首次 跟踪检查和按规定频率进行日常检查四是检查方式单一, 缺乏第一手的现场实地检查。
五是检查范围狭窄,不能涵盖 所有的贷款六是检查的真实性不足,检查结果可参考价值 不大,存在着为应付检查而进行贷后检查的现象三、动态监测和识别贷后风险能力较弱,风险预警信号 不能被及时发现一是贷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风险识别水平和 技能普遍不高尤其是财务分析技能明显不足,不会进行现 金流量和中短期偿债能力等技术性分析二是部分贷后管理 人员对借款人的贷后风险识别存在认识误区比如认为“大 客户都是好客户”、“资产负债率低,贷款保障就高”等等 三是风险识别方法粗略贷后管理人员往往习惯于凭个人直 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于贷款的风险 程度缺乏数量化的描述四是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不畅, 无法及时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及时获 得有关借款人的各种信息五是风险识别的时效性较差大 多数基层银行机构只有等到贷款出现逾期、欠息,承兑汇票 出现垫付款等事实风险后,才发布预警信号四、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不畅,风险信号传导阻滞,风险 得不到及时的处置一是缺乏规范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大多数 基层银行机构贷款管理工作都是由信贷科一个部门完成,贷 款从贷前调查到贷后管理都由同一名信贷员完成。
这种方式 由于受信贷员素质、制度约束和控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信贷 人员自行风险预警提示的主动性明显不够二是岗位职责不 明确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风险得不到及时的处置三 是贷款到期前不按时催收,催收通知多以口头通知为主,造 成风险积聚四是对已经确认形成风险的贷款缺乏有效的清 收措施,也不能及时、足额地提取损失准备金五、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体系薄弱,奖惩机制落实不 到位一是内部监督检查不力,检查的频次、内容无法保证, 突击式、运动式检查多,常规性、规范性检查少二是检查 人员责任心不强,大部分内部检查人员碍于情面在检查时对 贷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三是处罚措施落实不到 位目前基层银行管理层往往存在迁就思想,对发现的问题 和相关责任人多采取口头批评和督促纠正四是信贷人员岗 位调整时,移交手续简单,移交内容不全面,导致难以划清 和落实贷后管理责任五是激励不足,贷后管理人员承担的 责任与获得的报酬不对等,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