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因果关系和异时性因果关系张南纶因果性概念是科学发展、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一直吸引 着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及哲学家的注意其原因在于:没有比因果关系更基本 的概念了,它反映了客观事件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之 中把现象、事件之间的联系解释成服从因果性规律,是我们人类推理的需要,这 种需要无疑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经验的产物;人们对自然界和社 会发展做出符合因果性规律解释是人类理智长期考虑的结果把“现象、事件之间的联系”解释成“服从因果性规律”就要有一定的规则, 或者说服从一定的逻辑结构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结构”一文从必要条件 和充分条件的角度考察了因果关系的逻辑结构,本文再从时间序列先后的角度考察 因果关系考虑到时间序列先后与因果关系逻辑结构的组合则可分成同时性因果关 系和异时性因果关系二种强调同时性因果关系的存在和识别是写本文的理由之 一1) 同时性因果关系是用“征兆”这一概念来表示的更确切地说,由“确 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形成“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这一概念;而由“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形成“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充分条 件意义下的征兆”等二个概念。
2) 异时性因果关系是用“原因”及“结果”来表示的更确切地说,由 “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形成“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及结果”;也 即,形成确定性的现象而由“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形成“必要条 件意义下的原因”及“必要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形成包括“若掷钱币则出现正 面”等一类随机现象在内的不完全确定性的现象先将因果关系包含的一组基本概念列出,以便确定本文要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如果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或存在引起另一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或存在,这两个 现象或事件间就具有因果联系,这两个现象或事件也就组成因果系列原因系指这样的现象或事件: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它直接产生并先于其 它现象或事件征兆系指这样的现象或事件: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它同时伴随于其它现 象或事件说一个事件或现象是另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征兆,意即我们不去确切的分 析二者中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其实往往可能是这样:二者互为因果在一个给定因果系列中,结果系指在另一现象或事件之后被另一现象或事件所 直接引起的现象或事件逻辑上还有两个重要概念这就是“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等概念一个现象或事件A是另一现象或事件B的充分条件,当且仅当,任何时候A发 生或出现时,B就发生或出现。
一个现象或事件C是另一现象或事件D必要条件,当且仅当,任何时候D发生 或出现时,C就发生或出现显然⑴A是B的充分条件,则B是A的必要条件⑵C是D的必要条件,则D是C的充分条件⑶A是B的充分条件,则B是I的充分条件⑷C是D的必要条件,则D是&的必要条件⑸A是B的充分条件,则I是B的必要条件⑹C是D的必要条件,则&是D的充分条件结合上述二组概念,原因可分为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及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 下的原因;征兆则可分为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及必要且 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结果则可分为必要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及必要且充分条件意 义下的结果这些概念便构成“同时性因果关系和异时性因果关系” 一文讨论所涉 及的内容由于有上述六点逻辑关系的存在,我们在构成因果关系概念的逻辑结构时必须 是用联合真值表的形式表示;或者说,用两个真值表构成一个因果关系中的基本概 念1同时性因果关系同时性因果关系由“征兆”这一概念表征,有三种类型的征兆其一是必要且 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其二是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其三是充分条件意义下的 征兆,分别叙述如下1.1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同时出现的二个现象或事件“B是A的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系指 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B出现在K时刻,则A也出现在K时刻;B不出现在K时刻,则A也不出现在K时刻。
或者也可以这样表述:A出现在K时刻,则B也出现在K时刻;A不出现在K时刻,则B也不出现在K时刻其联合真值表定义是:BA“若B则A ”AB“若A则B”111111100100010010001001表1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服从的联合真值表此时二个现象或事件A、B彼此呈现必要且充分条件的关系,为确定性现象, 其联合真值表定义也称为确定性现象逻辑结构在因果关系分析中,B是A的在必 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A是B的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用自然语言表示如下: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1) B为真,A为真;“若B则A”为真2) B为真,A为假;“若B则A”为假3) B为假,A为真;“若B则A”为假4) B为假,A为假;“若B则A”为真A为前件、B为后件的真值表:(1) A为真,B为真;“若A则B”为真2) A为真,B为假;“若A则B”为假3) A为假,B为真;“若A则B”为假4) A为假,B为假;“若A则B”为真这里,在“若B则A”中,称B为前件而A为后件;反之,在“若A则B” 中,称A为前件而B为后件二个简单事件或现象的征兆分析,便可按上述定义进行例1我们一般性叙述同时出现的B和A二个事件或现象的联合真值表。
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BA“若B则A ”出现B现象出现A现象“若出现B现象,则出现A现象”为真出现B现象未出现A现象“若出现B现象,则未出现A现象”为假未出现B现象出现A现象“若未出现B现象,则出现A现象”为假未出现B现象未出现A现象“若未出现B现象,则未出现A现象”为真表2 B现象和A现象必要且充分的征兆分析表1或者是:A为前件而B为后件的真值表:AB“若A则B”出现A现象出现B现象“若出现A现象,则出现B现象”为真出现A现象未出现B现象“若出现A现象,则未出现B现象”为假未出现A现象出现B现象“若未出现A现象,则出现B现象”为假未出现A现象未出现B现象“若未出现A现象,则未出现B现象”为真表3 B现象和A现象必要且充分的征兆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A、B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存在确定性因果 关系,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件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同时 出现的二个确定性现象或事件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义,二个事件或现象彼 此互为必要且充分征兆例2同时出现的作用力(B)与反作用力皿)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符合上述 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BA“若B则A ”出现作用力出现反作用力“若出现作用力,则出现反作用力”为真出现作用力未出现反作用力“若出现作用力,则未出现反作用力”为假未出现作用力出现反作用力“若未出现作用力,则出现作用力”为假未出现作用力未出现反作用力“若未出现作用力,则未出现反作用力”为真表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要且充分的征兆分析表1或者是:A为前件而B为后件的真值表:AB“若A则B”出现反作用力出现作用力“若出现反作用力,则出现作用力”为真出现反作用力未出现作用力“若出现反作用力,则未出现作用力”为假未出现反作用力出现作用力“若未出现反作用力,则出现作用力”为假未出现反作用力未出现作用力“若未出现反作用力,则未出现作用力”为真表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要且充分的征兆分析表2用自然语言表示如下: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1) “作用力出现”为真,“反作用力出现”为真;“若作用力出现则反作用力出 现”为真。
2) “作用力出现”为真,“反作用力出现”为假;“若作用力出现则反作用力不 出现”为假3) “作用力出现”为假,“反作用力出现”为真;“若作用力不出现则反作用力 出现”为假4) “作用力出现”为假,“反作用力出现”为假;“若作用力不出现则反作用力 不出现”为真A为前件、B为后件的真值表:(1) “反作用力出现”为真,“作用力出现”为真;“若反作用力出现则作用力出 现”为真2) “反作用力出现”为真,“作用力出现”为假;“若反作用力出现则作用力不 出现”为假3) “反作用力出现”为假,“作用力出现”为真;“若反作用力不出现则作用力 出现”为假4) “反作用力出现”为假,“作用力出现”为假;“若反作用力不出现则作用 力不出现”为真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存在 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件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 析中,同时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个确定性现象或事件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 兆的定义,二个事件或现象彼此互为必要且充分征兆例3在标准大气压下,同时出现的水加热到1 OO°C(B)和水沸腾(A)二个 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按“确定性因果关系”的真值表结构组成。
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BA“若B则A ”水加热到100C水沸腾“若水加热到100C,则水沸腾”为真水加热到100C水未沸腾“若水加热到100C,则水未沸腾”为假水未加热到100C水沸腾“若水未加热到100C,则水沸腾”为假水未加热到100C水未沸腾“若水未加热到100C,则水未沸腾”为真表6水加热到100°C和水沸腾必要且充分的征兆分析表1或者是:A为前件而B为后件的真值表:AB“若A则B”水沸腾水加热到100 C“若水沸腾,则水加热到100C”为真水沸腾水未加热到100C“若水沸腾,则水未加热到100C”为假水未沸腾水加热到100 C“若水未沸腾,则水加热到100C”为假水未沸腾水未加热到100C“若水未沸腾,则水未加热到100C”为真表7水加热到100C和水沸腾必要且充分的征兆分析表2结论:在标准大气压下,同时出现的水加热到100C和水沸腾二个现象或事件 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件为确定性现 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这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义,水加热到 100C是水沸腾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说,水沸腾是水加热到 100C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
自然界和社会中有许许多多这类例子,我们再列举几个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飞机速度大过声速(B)与声障现象(A)二个现 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件、 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这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义,飞 机速度大过声速是出现声障现象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说,出现声 障现象是飞机速度大过声速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红光(B )与波长为640—780nm现象(A )二 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 件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这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义, 出现红光是波长为640—780nm现象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说, 波长为640—780nm现象是出现红光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近视眼(B)与景物聚焦于视网膜前(A)二个现 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件为 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这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义,近视 眼是景物聚焦于视网膜前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说,景物聚焦于视 网膜前是近视眼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
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通电的灯泡发亮(B)与通电的灯泡发热(A)二 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 件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这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义, 通电的灯泡发亮是通电的灯泡发热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说,通电 的灯泡发热是通电的灯泡发亮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光照下的物体(B)与光照下该物体的影子(A) 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 条件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这二个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征兆的定 义,光照下的物体是光照下该物体的影子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 说,光照下该物体的影子是光照下的物体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在此不赘述我们必须强调: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表现了同时性互相存在的因果关 系,反映了两个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确定性因果关系1.2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及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同时出现的二个现象或事件“A是B的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或者说“B 是A的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系指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 ⑴B出现在K时刻,则A也出现在K时刻;或者⑵A不出现在K时刻,则B不出现在K时刻。
其联合真值表定义是:BA“若B则A ”AB“若A则B ”11111D10010D01D01000D001表8必要及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的联合真值表表中D表示取逻辑值0或1,D就是无关项此时同时出现的二个现象或事件彼此呈现必要或充分条件的关系,为不完全确 定性现象,其联合真值表定义也称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逻辑结构在因果关系分析 中,B是A的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A是B的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用自然语言表示如下: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1) B为真,A为真;“若B则A”为真2) B为真,A为假;“若B则A”为假3) B为假,A为真;“若B则A”为真或假4) B为假,A为假;“若B则A”为真或假A为前件、B为后件的真值表:(1) A为真,B为真;“若A则B”为真或假2) A为真,B为假;“若A则B”为真或假3) A为假,B为真;“若A则B”为假4) A为假,B为假;“若A则B”为真二个简单事件或现象的征兆分析,便可按上述定义进行例4同时出现的房子失火(B)与氧气存在 皿)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符合上 述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房子失火有氧气存在“若房子失火,则有氧气存在”为真房子失火无氧气存在“若房子失火,则无氧气存在”为假房子未失火有氧气存在“若房子未失火,则有氧气存在”为真或假房子未失火无氧气存在“若房子未失火,则无氧气存在”为真或假表9房子失火与氧气存在的必要及充分的征兆分析表1或者是:AB“若A则B”有氧气存在房子失火“若有氧气存在,则房子失火”为真或假有氧气存在房子未失火“若有氧气存在,则房子未失火”为真或假无氧气存在房子失火“无氧气存在,则房子失火”为假无氧气存在房子未失火“无氧气存在,则房子未失火”为真表10房子失火与氧气存在的必要及充分的征兆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房子失火(B)与有氧气存在(A)二个现 象或事件之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 完全确定性现象。
在因果关系分析中,“氧气存在”是“房子失火”在必要条件意 义下的征兆反过来也可说“房子失火”是“氧气存在”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 兆注意:在这类现象中,若“氧气存在,则房子失火”为真或假,即“氧气存 在”不能构成“房子失火”确定性现象,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可以这样说,“氧 气存在”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房子失火”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氧气存在”的 事实和许多房子并不失火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房子失火”完全确定性的联 系在一起自然界和社会中有许许多多这类例子,我们再列举几个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张三流血(B)与张三受伤(A)二个现象或事件 之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完全确定 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张三受伤”是“张三流血”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 兆反过来也可说“张三流血”是“张三受伤”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可以这 样说,“张三受伤”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张三流血”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张 三受伤”的事实和许多受伤者并不流血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张三流血”完 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李四做梦(B)与李四睡觉(A)二个现象或事件 之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完全确定 性现象。
在因果关系分析中,“李四睡觉”是“李四做梦”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 兆反过来也可说“李四做梦”是“李四睡觉”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可以这 样说,“李四睡觉”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李四做梦”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李 四睡觉”的事实和许多人睡觉并不做梦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李四做梦”完 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怀孕初期(B)与恶心呕吐(A)二个现象或事件 之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完全确定 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恶心呕吐”是“怀孕初期”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 兆反过来也可说“怀孕初期”是“恶心呕吐”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可以这 样说,“恶心呕吐”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怀孕初期”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恶 心呕吐”的事实和许多人并不怀孕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怀孕初期”完全确 定性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房子失火(B)与存在易燃建筑材料(A)二个现 象或事件之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 完全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存在易燃建筑材料”是“房子失火”在必 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反过来也可说“房子失火”是“存在易燃建筑材料”在充分 条件意义下的征兆。
可以这样说,“存在易燃建筑材料”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房子 失火”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存在易燃建筑材料”的事实和许多房子并不失火 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房子失火”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好文章(B)与语句通顺(A)二个现象或事件之 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完全确定性 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语句通顺”是“好文章”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 反过来也可说“好文章”是“语句通顺”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可以这样说, “语句通顺”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好文章”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语句通顺” 的事实和许多文章并不是好文章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好文章”完全确定性 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出现的电灯发亮(B)与有电存在(A)二个现象或事件 之间存在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二个现象分别满足必要或充分条件为不完全确定 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有电存在”是“电灯发亮”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 兆反过来也可说“电灯发亮”是“有电存在”在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可以这 样说,“有电存在”是必要但不充分的“电灯发亮”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有 电存在”的事实和许多电灯并不发亮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电灯发亮”完全 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
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在此不赘述显然,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征兆和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表现了同时性互相依存 的因果关系,反映了两个现象和事件之间的不完全确定性的事实关系,是因果关系 一组概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异时性因果关系异时性因果关系由“原因”和“结果”这二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征,有二种 类型的“原因”和“结果”其一是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与结果,或者说是必要 但不充分的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之间带有不完全确定性其二是必要且充分 条件意义下的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之间带有确定性分别叙述如下2.1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及结果“A是B的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或者说“B是A的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结果”系指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⑴B出现在K时刻意味着A曾出现在K-1时刻⑵A不出现在K-1时刻,则B不出现在K时刻其联合真值表定义是如下BA“若B则A ”AB“若A则B”11111D10010D01D01000D001表11不完全确定性现象服从的联合真值表表中D表示取逻辑值0或1,D就是无关项此时异时出现的二个现象或事件彼此呈现必要或充分条件的关系,为不完全确 定性现象其联合真值表定义同于1. 2节不完全确定性现象逻辑结构。
用自然语言表示如下: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1) B为真,A为真;“若B则A”为真2) B为真,A为假;“若B则A”为假3) B为假,A为真;“若B则A”为真或假4) B为假,A为假;“若B则A”为真或假A为前件、B为后件的真值表:(1) A为真,B为真;“若A则B”为真或假2) A为真,B为假;“若A则B”为真或假3) A为假,B为真;“若A则B”为假4) A为假,B为假;“若A则B”为真二个简单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分析,便可按上述定义进行我们一般性叙述异时出现的B和A二事件或现象的联合真值表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例5分析K时刻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B )与K-1时刻做随机实 验(A)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注意:“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是指:例如,掷硬币后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 和是“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而出现“正面朝上”就是某一个可能结果,或者, 出现“反面朝上”就是掷硬币后该实验另外一个可能结果,为简单事件又例如, 掷骰子后出现“1点或2点或3点或4点或5点或6点”就是所有可能的结果的逻 辑和,而掷骰子出现“1点”就是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或出现“2点”就是该实 验另一个可能结果等等,为简单事件。
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做随机实“若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的结果,则做随机能的结果验实验”为真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未做随机“若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的结果,则未做随能的结果实验机实验”为假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做随机实“若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的结果,则做随可能的结果验机实验”为真或假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未做随机“若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的结果,则未做可能的结果实验随机实验”为真或假表12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与做随机实验必要原因和结果分析表1 或者是:AB“若A则B”做随机实 验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 能的结果“若做随机实验,则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 的结果”为真或假做随机实 验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 可能的结果“若做随机实验,则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 能的结果”为真或假未做随机 实验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 能的结果“若未做随机实验,则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 能的结果为假未做随机 实验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 可能的结果“若未做随机实验,则未出现该实验某一个 可能的结果”为真表13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与做随机实验必要原因和结果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B )与&1时刻做 随机实验(A)二个现象之间满足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 性现象。
在因果关系分析中“做随机实验”是“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在 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是“做随机实验”在必 要条件下意义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K-1时刻“做随机实验”是必要但不充分的 在K时刻“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的原因理性经验表明:“做随机实 验”的事实和许多实验并不出现该实验那一个可能结果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 “出现该实验某一个可能结果”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下面具体举例说明例6分析K时刻“出现正面朝上”(B)与K-1时刻掷硬币(A)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出现正面朝上掷硬币“若出现正面朝上,则掷硬币”为真出现正面朝上未掷硬币“若出现正面朝上,则未掷硬币”为假未出现正面朝上掷硬币“若未出现正面朝上,则掷硬币”为真或假未出现正面朝上未掷硬币“若未出现正面朝上,则未掷硬币”为真或假表14出现正面朝上与掷硬币必要原因和结果分析表1或者是:AB“若A则B ”掷硬币出现正面朝上“若掷硬币,则出现正面朝上”为真或假掷硬币未出现正面朝上“若掷硬币,则未出现正面朝上”为真或假未掷硬币出现正面朝上“若未掷硬币,则出现正面朝上”为假未掷硬币未出现正面朝上“若未掷硬币,则未出现正面朝上”为真表15出现正面朝上与掷硬币必要原因和结果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出现正面朝上(B)与K-1时刻掷硬币(A)二 个现象满足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
在因果关系分 析中K-1时刻“掷硬币”是K时刻“出现正面朝上”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刻“出现正面朝上”是K-1时刻“掷硬币”在必要条件下意义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掷硬币”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出现正面朝上”的征兆理性经验表 明:“掷硬币”的事实和不出现正面朝上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出现正面朝 上”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例7分析K时刻粮食丰收(B)与K-1时刻施肥充足(A)二个现象的因果 关系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粮食丰收施肥充足“若粮食丰收,则施肥充足”为真粮食丰收施肥不充足“若粮食丰收,则施肥不充足”为假粮食未丰收施肥充足“若粮食未丰收,则施肥充足”为真或假粮食未丰收施肥不充足“若粮食未丰收,则施肥不充足”为真或假表16粮食丰收与施肥充足必要原因和结果分析表1或者有:AB“若A则B”施肥充足粮食丰收“若施肥充足,则粮食丰收”为真或假施肥充足粮食未丰收“若施肥充足,则粮食未丰收”为真或假施肥不充足粮食丰收“若施肥不充足,则粮食丰收”为假施肥不充足粮食未丰收“若施肥不充足,则粮食未丰收”为真表17粮食丰收与施肥充足必要原因和结果分析表2 注意:在粮食丰收及施肥充足的关系中(1) 粮食丰收出现在K时刻意味着施肥充足出现在K-1时刻。
2) 施肥充足出现在K-1时刻,则粮食丰收不一定出现在K时刻(因为可能 还有气候、虫害等因素使得粮食不一定能得到丰收)结论: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出现粮食丰收(B)与K-1时刻施肥充足(A) 二个现象满足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 分析中K-1时刻“施肥充足”是K时刻“粮食丰收”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 而K时刻“粮食丰收”是K-1时刻“施肥充足”在必要条件下意义下的结果可 以这样说,“施肥充足”是必要但不充分的“粮食丰收”的征兆理性经验表明:“施肥充足”的事实和许多年粮食不丰收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粮食丰收” 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和社会中有许许多多这类例子,我们再列举几个在一定条件下,分析K时刻中奖(B)与K-1时刻买彩票(A)二个现象满足 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 时刻“买彩票”是K时刻“中奖”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刻“中奖”是 与K-1时刻“买彩票”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买彩票”是必要 但不充分的“中奖”的原因理性经验表明:“买彩票”的事实和许多并不中奖事 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中奖”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
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粮食丰收(B)与K-1时刻使用良种(A)二个现象满 足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 1时刻“使用良种”是K时刻“出现粮食丰收”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 刻“出现粮食丰收”是“使用良种”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使 用良种”是必要但不充分的“粮食丰收”的原因理性经验表明:“使用良种”的 事实和许多年粮食不丰收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粮食丰收”完全确定性的联 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王五生意失败(B )与K-1时刻王五的产品成本高(A)二个现象满足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在因 果关系分析中,K-1时刻“王五的产品成本高”是K时刻“王五生意失败”在必要 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刻“王五生意失败”是“王五的产品成本高”在必要条 件意义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王五的产品成本高”是必要但不充分的“王五生 意失败”的原因理性经验表明:“产品成本高”的事实和生意不失败的事实也同 时存在,不能和“生意失败”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张三受伤(B)与K-1时刻李四打张三(A)二个现象 满足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不完全确定性现象。
在因果关系分析中, K-1时刻“李四打张三”是K时刻“张三受伤”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 刻“张三受伤”是“李四打张三”在必要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李四 打张三”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张三受伤”的原因理性经验表明:“打”的事实和 不受伤的事实也同时存在,不能和“张三受伤”完全确定性的联系在一起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在此不赘述显然,必要条件意义下的原因和结果表现了异时性互相依存的因果关系2.2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及结果寻求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及结果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找出该现象的原 因便为产生一类现象创造了条件A是B的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或者说“B是A的在必要且充分 条件意义下的结果”系指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B出现在K时刻,则A曾出现在K-1时刻;B不出现在K时刻,则A不曾出现在K-1时刻;或者A出现在K-1时刻,则B也出现在K时刻;A不出现在K-1时刻,则B也不出现在K时刻其联合真值表定义是:BA“若B则A ”AB“若A则B”111111100100010010001001表18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征兆服从的联合真值表此时二个现象或事件呈现必要且充分条件的关系,为确定性现象。
其联合真值表定 义同于1 ■ 1节确定性现象逻辑结构例8 一般性叙述异时K时刻出现的B和K-1时刻出现A二个事件或现象的确 定性关系联合真值表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BA“若B则A ”出现B现象出现A现象“若出现B现象,则出现A现象”为真出现B现象未出现A现象“若出现B现象,则未出现A现象”为假未出现B现象出现A现象“若未出现B现象,则出现A现象”为假未出现B现象未出现A现象“若未出现B现象,则未出现A现象”为真表19 B现象和A现象必要且充分原因和结果分析表1或者是:A为前件而B为后件的真值表:AB“若A则B”出现A现象出现B现象“若出现A现象,则出现B现象”为真出现A现象未出现B现象“若出现A现象,则未出现B现象”为假未出现A现象出现B现象“若未出现A现象,则出现B现象”为假未出现A现象未出现B现象“若未出现A现象,则未出现B现象”为真表20 B现象和A现象必要且充分原因和结果分析表2用自然语言表示如下:B为前件、A为后件的真值表:(1) B为真,A为真;“若B则A”为真2) B为真,A为假;“若B则A”为假3) B为假,A为真;“若B则A”为假4) B为假,A为假;“若B则A”为真。
A为前件、B为后件的真值表:(1) A为真,B为真;“若A则B”为真2) A为真,B为假;“若A则B”为假3) A为假,B为真;“若A则B”为假4) A为假,B为假;“若A则B”为真结论:异时出现的A、B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存在确定性因果关系,B和A二 事件或现象互相满足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关系,为确定性现象异时出现的二 确定性现象或事件在因果关系分析中称为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或称为必要 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例9在一定条件下,分析K时刻“有水流出”(B)与K-1时刻“打开水龙 头”皿)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有水流出打开水龙头“若有水流出,则打开水龙头”为真有水流出未打开水龙头“若有水流出,则未打开水龙头”为假无水流出打开水龙头“若无水流出,则打开水龙头”为假无水流出未打开水龙头“若无水流出,则未打开水龙头”为真表21有水流出与打开水龙头二个事件确定性关系分析表1 或者是:AB“若A则B ”打开水龙头有水流出“若打开水龙头,则有水流出”为真打开水龙头无水流出“若打开水龙头,则无水流出”为假未打开水龙头有水流出“若未打开水龙头,则有水流出”为假未打开水龙头无水流出“若未打开水龙头,则无水流出”为真表22有水流出与打开水龙头二个事件确定性关系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有水流出(B)与K-1时刻打开水龙头(A)二个 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象。
在因果关系分析中 K-1时刻“打开水龙头”是K时刻“有水流出”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 而K时刻“有水流出”是K-1时刻“打开水龙头”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 果例10分析K时刻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B)与K-1时刻 “做随机实验”(A)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注意:“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是指:例如,掷硬币后所有可能结果 的逻辑和是“正面朝上或得到反面朝上”,为复合事件又例如,掷骰子后得到 “1点或2点或3点或4点或5点或6点”就是所有可能的结果的逻辑和,为复合 事件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做随机实“若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则果的逻辑和验做随机实验”为真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未做随机“该出现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则未果的逻辑和实验做随机实验”为假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做随机实“若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结果的逻辑和验则做随机实验”为假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未做随机“若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结果的逻辑和实验则未做随机实验”为真表23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与做随机实验确定性关系分析表1或者是:AB“若A则B”做随机实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若做随机实验,则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验果的逻辑和果的逻辑和”为真做随机实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若做随机实验,则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验结果的逻辑和结果的逻辑和”为假未做随机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若未做随机实验,则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实验果的逻辑和结果的逻辑和”为假未做随机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若未做随机实验,则未出现该实验所有可实验结果的逻辑和能结果的逻辑和”为真表24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与做随机实验确定性关系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出现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B)与K-1 时刻掷硬币(A)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 象。
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时刻“做随机实验”是K时刻“出现该实验所有可 能结果的逻辑和”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也可以说,“出现该实验所有 可能结果的逻辑和”是“做随机实验”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此时随机 现象变成为完全确定的现象例11分析K时刻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B)与^1时刻“做掷硬 币”(A)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注意:“该实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逻辑和”是指:例如,掷硬币后所有可能结果 的逻辑和是“正面朝上或得到反面朝上”,为复合事件又例如,掷骰子后得到 “1点或2点或3点或4点或5点或6点”就是所有可能的结果的逻辑和,为复合 事件二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其真值表定义分析如下:BA“若B则A ”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 上掷硬币“若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则掷硬币” 为真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未掷硬“该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则未掷硬上币币”为假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 向上掷硬币“若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则掷硬 币”为假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未掷硬“若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则掷硬向上币币”为真表25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与掷硬币确定性关系分析表1或者是:AB“若A则B”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 上“若掷硬币,则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为 真掷硬币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 向上“若掷硬币,则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 为假未掷硬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若未掷硬币,则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币上为假未掷硬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若未掷硬币,则未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币向上上”为真表26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与掷硬币确定性关系分析表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B)与K-1时刻掷硬币(A)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象。
在因果 关系分析中,K-1时刻“掷硬币”是K时刻“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在必要 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也可以说,“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是“掷硬币”在必 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此时掷硬币现象变成为完全确定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怀孕(B)与K-1时刻受精(A)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 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时刻“受 精”是K时刻“怀孕”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刻“怀孕”是K- 1时刻“受精”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粮食丰收(B)与K-1时刻使用良种且施肥充足且土 壤适宜且气候良好且无病虫害(A)二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 结构,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时刻“使用良种且施肥充足且土壤 适宜且气候良好且无病虫害(A)”是K时刻“粮食丰收”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 下的原因而K时刻“粮食丰收”是K-1时刻“使用良种且施肥充足且土壤适宜 且气候良好且无病虫害(A)”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电灯亮(B)与K-1时刻拨通该开关(入)二个现象 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时刻“拨 通该开关”是K时刻“电灯亮”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
而K时刻“电 灯亮”是K-1时刻“拨通该开关”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买到该物品(B)与K-1时刻支付购买那物品钱(A) 二个现象满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 时刻“支付购买那物品钱”是K时刻“买到该物品”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 原因而K时刻“买到该物品”是K-1时刻“支付购买那物品钱”在必要且充分 条件意义下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K时刻道路湿(B)与K-1时刻那地方下雨(A)二个现象满 足确定性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确定性现象在因果关系分析中K-1时刻“那地 方下雨”是K时刻“道路湿”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原因而K时刻“道路 湿”是K-1时刻“那地方下雨”在必要且充分条件意义下的结果最后叙述因果关系定义思考过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泛布尔代数提出后发现利用其规律而求得的逻辑公共 项与归纳推理有关,于是开始考虑因果性概念的内涵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 (1988.8-1990.12)逐渐思考、形成相应的观点与方法,以文章名“寻求因果联 系的七种方法”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3年4期1-14页,之后该文被再转 载、刊登两次但是撰写该文时“反映不完全确定性因果关系真值表结构”尚未确 定,反复修改多次,最近一次修改于“新控制原理”一书中(国防工业出版 社,2019 年)。
在网上可从以下三文中读到:(1) “因果关系的定义”一文 ;(2) “因果关系寻求方法”一文(3) “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结构”一文http://wenku.baidu/view/8a8525a20199bd64783e2c52.html。